一、敏而好學的下半句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公冶長第五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原文】
子貢問日:“孔文子①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學, 不恥下問③,是以謂之‘文’也。”
【注釋】
①孔文子:衛國大夫,姓孔,名圉,謚號“文”。②敏:勤勉。 ③下問:向下請教。
【譯文】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么被謚為‘文’呢?”孔子回答說: “他勤奮好學,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所以被溢為‘文’。”
【讀解】
古代君主、大臣、貴族死后都要依據他生平事跡給一個稱號, 這就叫“謚”,所給稱號也就叫謚號。關于“文”的說號,《逸周 書·謚法解》列了經緯天地、道德博厚、學勤好問、慈惠愛民等 等多種品德,也就是說,凡是有這些品德之一的都可以謚為 “文”。那么,孔文子到底是因為哪一方面的品德而被謚為“文”的 呢?子貢由此而發出了疑問,孔子于是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 問。“其實也就是說法所說的“學勤好問”。
可見,孔子的回答是有所根據的,不是想當然的發揮。
回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八個字上來看,對一般人來說, 敏而好學似乎還比較容易做到一些,而不恥下問就非常之難 了。因為,敏而好學不外乎是聰明而勤奮罷了,這方面的典型,有 “鑿壁偷光”、“囊螢映雪”,甚至“頭懸梁,錐刺股”等等。而不 恥下問則是要向不如我們自己的人請教,這不僅僅是個好不好學 的問題,而且還牽涉到自尊心、虛榮心的問題在內。
人們的天性往往就是如此不可思議。如果自己位卑,自己能 力弱,自己孤陋寡聞,求教于位尊者、能力強者、見多識廣者,那 似乎沒有什么,不以為恥.一旦反過來,以位尊求教于位卑,以 能力強求教于能力弱,以博求教于寡,便立即感到臉上不光彩,恥 于開口了。 如果你是教師,如果你是在上為官者,試試看:向你的學生 討教,向你的屬下村教,不要礙口飾羞,不要哼哼哈哈——把請 教的話題用查問的口氣來說。
那才叫難。
所以,盡管“不恥下問”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但要真 正實行起來,還真有一點考人呢。
二、類似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意思的語句還有什么
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讀一書,增一智。
不吃飯則饑,不讀書則愚。 不向前走,不知路遠;不努力學習,不明白真理。
樹不修,長不直;人不學,沒知識。 用寶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識充實自己。
蜂采百花釀甜蜜,人讀群書明真理。 勞動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生活的指南。
知識是智慧的火炬。 造燭求明,讀書求理。
糧食補身體,書籍豐富智慧。 世界上三種東西最寶貴——知識、糧食和友誼。
少而不學,老而無識。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清晨不起早,誤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學,誤一生的事。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頭方悔讀書遲。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溫固而知新,可以為師已。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僮巢慌 ?老大徒傷悲。(。
三、敏而好學下一句是什么
敏而好學下一句是:不恥下問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出自:論語.公治長第五篇
原文: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解釋:
"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學,位高者多恥下問。故謚法有以'勤學好問'為文者,蓋亦人所難也。孔圉得謚為文,以此而已。"
(釋義:天性聰敏的人大多不愛學習,地位高的人又多以下問為恥。因此謚法中將"勤學好問"謚為文,這大概就是人們的困難之處吧。孔圉能夠謚為文,也就是因為這樣而已。)
示 例:真正的大學問家,在學術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斷完善認知,有時甚至不恥下問,全方位的汲取營養。
擴展資料:
成語來由
盡管孔文子德行不佳--"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疾通于初妻之娣,文子怒,將攻之。訪于仲尼,仲尼不對,命駕而行。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遺室孔姞" ,但是仍然被謚為"文"(在謚法中極高的謚號),這不免讓子貢感到疑惑。
而孔子對錯分明,不否定他的難能可貴的優點,告訴子貢他的謚的來由--雖然他聰敏而地位高,卻不恥于下問,這是常人所不及的。
四、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原文】 子貢問曰:“孔文子①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學, 不恥下問③,是以謂之‘文’也。”
【注釋】 ①孔文子:衛國大夫,姓孔,名圉,謚號“文”。②敏:勤勉。
③下問:向下請教。 【譯文】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么被謚為‘文’呢?”孔子回答說: “他勤奮好學,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所以被溢為‘文’。
” 【讀解】 古代君主、大臣、貴族死后都要依據他生平事跡給一個稱號, 這就叫“謚”,所給稱號也就叫謚號。關于“文”的謚號,《逸周 書·謚法解》列了經緯天地、道德博厚、學勤好問、慈惠愛民等等多種品德,也就是說,凡是有這些品德之一的都可以謚為 “文”。
那么,孔文子到底是因為哪一方面的品德而被謚為“文”的呢?子貢由此而發出了疑問,孔子于是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其實也就是謚法所說的“學勤好問”。
可見,孔子的回答是有所根據的,不是想當然的發揮。 回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八個字上來看,對一般人來說, 敏而好學似乎還比較容易做到一些,而不恥下問就非常之難 了。
因為,敏而好學不外乎是聰明而勤奮罷了,這方面的典型,有 “鑿壁偷光”、“囊螢映雪”,甚至“頭懸梁,錐刺股”等等。而不 恥下問則是要向不如我們自己的人請教,這不僅僅是個好不好學的問題,而且還牽涉到自尊心、虛榮心的問題在內。
人們的天性往往就是如此不可思議。 如果自己位卑,自己能力弱,自己孤陋寡聞,求教于位尊者、能力強者、見多識廣者,那似乎沒有什么,不以為恥.一旦反過來,以位尊求教于位卑,以能力強求教于能力弱,以博求教于寡,便立即感到臉上不光彩,恥于開口了。
如果你是教師,如果你是在上為官者,試試看:向你的學生 討教,向你的屬下村教,不要礙口飾羞,不要哼哼哈哈——把請教的話題用查問的口氣來說。 那才叫難。
所以,盡管“不恥下問”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但要真正實行起來,還真有一點考人呢。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公冶長》)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