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陸游書憤翻譯
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
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雪夜里飛奔著樓船戰艦。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到如今垂垂老鬢發如霜,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原文:
書憤五首·其一
宋代: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全詩緊扣住一“憤”字,可分為兩部分。前半敘述早年決心收復失地的壯志雄心,后半感嘆時不再來,壯志難酬。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追敘自己早年的宏圖大志和氣壯如山的愛國熱情。既有對世時艱難的慨嘆,又有對自己當年抗金復國的壯心豪氣的袒露。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一,這已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想到山河破碎,國家動蕩,感于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于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
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書憤
二、陸游書憤翻譯
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 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雪夜里飛奔著樓船戰艦。
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
到如今垂垂老鬢發如霜,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原文: 書憤五首·其一 宋代: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全詩緊扣住一“憤”字,可分為兩部分。前半敘述早年決心收復失地的壯志雄心,后半感嘆時不再來,壯志難酬。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追敘自己早年的宏圖大志和氣壯如山的愛國熱情。
既有對世時艱難的慨嘆,又有對自己當年抗金復國的壯心豪氣的袒露。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
陸游時年六十有一,這已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想到山河破碎,國家動蕩,感于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于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
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 孝宗時賜進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
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書憤。
三、陸游的書憤翻譯
書憤二首
白發蕭蕭臥澤中.秪憑天地鑒孤忠.厄窮蘇武餐氈久.憂憤張巡嚼齒空.
細雨春蕪上林苑.頹垣夜月洛陽宮.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
鏡里流年兩鬢殘.寸心自許尚如丹.衰遲罷試戎衣窄.悲憤猶爭寶劍寒.
遠戍十年臨的博.壯圖萬里戰皋蘭.關河自古無窮事.誰料如今袖手看!
陸游的[書憤"詩有多首.這兩首是他七十三歲時在山陰所作.他說[蓋人之情.悲憤積于中而無言.始發為詩.不然.無詩矣."(<;渭南文集>;卷十五<;澹齋居士詩序>;)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陸游經常在作品中抒發出濃勃深沉的積憤.這兩首所抒發的.[就是塞上長城空自許".[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憤.
前一首抒發自己的滿懷壯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憤懣.[澤中".指詩人居住之地鏡湖.其時.詩人年邁力衰.遠離朝廷.他想到.光陰既不待我.衷腸亦無處可訴.只好憑天地來鑒察自己的一片孤忠.緊接著.詩人撫今追昔.想起了古人.蘇武厄于匈奴.餐氈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亂中.張巡死守睢陽數月.被俘后仍罵敵不止.最后竟嚼吞舌.不屈而死.我的耿耿孤忠.不減他們二人.有天地可鑒.此聯補足上聯之意.上林苑.漢時舊苑.它和[洛陽宮".在這里都是用來代指皇宮所在之地.首二聯情緒激昂.一氣直下.這一聯則描寫細膩.對偶精工.起到了鋪墊的作用.最后一聯一吐胸臆.直點主題.語氣激昂.情緒悲壯.表現了[亙古男兒一放翁"(梁啟超<;讀陸放翁集>;詩語)的英雄本色.
在第二首中.詩人的憤慨和前一首有所不同.雖然這一首似乎是承接著上一首最后兩句.詩人不得不發出無可奈何的嘆謂.這一篇的首聯和上篇[壯心未與年俱老"句.意思一脈相承.是說對鏡照容.已是兩鬢蒼蒼.但是年華雖逝.而自己的壯心依然熾熱.不減當年.第二聯承上:自己遲暮衰弱.不勝戎衣.但是.悲憤存胸.寶劍在握.寒光閃爍.還是想拼一拼的.于是想起了當年之事.那時.他一腔熱血.滿懷激情.為了收回失地.遠戍的博(在今四川璠番東南.這里泛指川.陜).鏖戰皋蘭(縣名.在今甘肅蘭州北).然而.時光流逝.那自古以來的關河無窮之事(指征戰疆場.澄清山河).在我身上終于無法實現.當年是壯志凌云.豈料到今日成了一個袖手旁觀之人.其心情之悲痛蒼涼.溢于字里行間.這便是后二聯的意境.
陸游的這兩首<;書憤>;詩.筆力雄渾.氣壯山河.充分得顯示了他詩歌風格特征的一個主要情意.更是陸游整個創作中的精華所在.
四、【陸游的《書憤》全詩是什么】
書憤 年代:【宋】 作者:【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1、此詩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退居于山陰家中,已是六十二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街在故鄉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兩重感情. 2、詩的前四句是回顧往事.“早歲”匈指隆興元年(1163)他三十九歲在鎮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歲在南鄭任王炎幕僚事.當時他親臨抗金戰爭的第一線,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情壯志,堅定如山.以下兩句分敘兩次值得紀念的經歷:隆興元年,主張抗金的張俊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諸路軍馬,樓船橫江,往來于建康、鎮江之間,軍容甚壯.詩人滿懷著收復故土的勝利希望,“氣如山”三字描寫出他當年的激奮心情.但不久,張浚軍在符離大敗,狼狽南撤,次年被罷免.詩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憶往事,怎不令人嘆惋!另一次使詩人不勝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當時以樞密使出任四川宣撫使,積極計劃進兵關中恢復中原的軍事部署.陸游在軍中時,曾有一次在夜間騎馬過渭水,后來追憶此事,寫下了“念昔少年時,從戎何壯哉!獨騎兆河馬,涉渭夜街枚”(《歲暮風雨的的詩句.他曾幾次親臨大散關前線,后來也有“我曾從戎清渭側,散關嗟峨下臨賊.鐵衣上馬蹴堅冰,有時三日不火食”(《江北莊取米到作飯香甚有感》)的詩句,追寫這段戰斗生活.當時北望中原,也是浩氣如山的.但是這年九月,王炎被調回臨安,他的宣撫使府中幕僚也隨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歲月不盡,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這在赤心為國的詩人是日夜為之痛心疾首的.陸游不僅是詩人,他還是以戰略家自負的.可惜畢生未能一展長材.“切勿輕書生,上馬能擊賊”;“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許為“塞上長城”,是他畢生的抱負.“塞上長城”,典出《南史》,南朝宋文帝殺大將檀道濟,檀在臨死前怒叱:“乃壞汝萬里長城!”陸游雖然沒有如檀道濟的被冤殺,但因主張抗金,多年被貶,“長城”只能是空自期許.這種悵惆是和一般文士的懷才不遇之感大有區別的. 但老驥伏櫪,陸游的壯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干一番與伊、呂相伯仲的報國大業.這種志愿至老不移,甚至開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歲的高齡時,當韓沱胄起兵抗金,他還躍躍欲試. 3、《書憤》是陸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顯然得力于杜甫.“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樓船夜雪瓜洲度,鐵馬秋風大散關”,這十四字中包含著多么豐富的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五、書憤二首翻譯
書憤二首 白發蕭蕭臥澤中,秪憑天地鑒孤忠.厄窮蘇武餐氈久,憂憤張巡嚼齒空. 細雨春蕪上林苑,頹垣夜月洛陽宮.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 鏡里流年兩鬢殘,寸心自許尚如丹.衰遲罷試戎衣窄,悲憤猶爭寶劍寒. 遠戍十年臨的博,壯圖萬里戰皋蘭.關河自古無窮事,誰料如今袖手看! 陸游的“書憤”詩有多首,這兩首是他七十三歲時在山陰所作.他說“蓋人之情,悲憤積于中而無言,始發為詩.不然,無詩矣.”(《渭南文集》卷十五《澹齋居士詩序》)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陸游經常在作品中抒發出濃勃深沉的積憤.這兩首所抒發的,“就是塞上長城空自許”,“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憤. 前一首抒發自己的滿懷壯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憤懣.“澤中”,指詩人居住之地鏡湖.其時,詩人年邁力衰,遠離朝廷.他想到,光陰既不待我,衷腸亦無處可訴,只好憑天地來鑒察自己的一片孤忠.緊接著,詩人撫今追昔,想起了古人.蘇武厄于匈奴,餐氈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亂中,張巡死守睢陽數月,被俘后仍罵敵不止,最后竟嚼吞舌,不屈而死.我的耿耿孤忠,不減他們二人,有天地可鑒.此聯補足上聯之意.上林苑,漢時舊苑.它和“洛陽宮”,在這里都是用來代指皇宮所在之地.首二聯情緒激昂,一氣直下.這一聯則描寫細膩,對偶精工,起到了鋪墊的作用.最后一聯一吐胸臆,直點主題,語氣激昂,情緒悲壯,表現了“亙古男兒一放翁”(梁啟超《讀陸放翁集》詩語)的英雄本色. 在第二首中,詩人的憤慨和前一首有所不同.雖然這一首似乎是承接著上一首最后兩句,詩人不得不發出無可奈何的嘆謂.這一篇的首聯和上篇“壯心未與年俱老”句,意思一脈相承,是說對鏡照容,已是兩鬢蒼蒼,但是年華雖逝,而自己的壯心依然熾熱,不減當年.第二聯承上:自己遲暮衰弱,不勝戎衣,但是,悲憤存胸,寶劍在握,寒光閃爍,還是想拼一拼的.于是想起了當年之事.那時,他一腔熱血,滿懷激情,為了收回失地,遠戍的博(在今四川璠番東南.這里泛指川、陜),鏖戰皋蘭(縣名,在今甘肅蘭州北).然而,時光流逝,那自古以來的關河無窮之事(指征戰疆場,澄清山河),在我身上終于無法實現.當年是壯志凌云,豈料到今日成了一個袖手旁觀之人.其心情之悲痛蒼涼,溢于字里行間.這便是后二聯的意境. 陸游的這兩首《書憤》詩,筆力雄渾,氣壯山河,充分得顯示了他詩歌風格特征的一個主要情意,更是陸游整個創作中的精華所在.。
六、書憤的翻譯
白話譯文: 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 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 雪夜里飛奔著樓船戰艦。
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 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 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
到如今垂垂老鬢發如霜, 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 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原文: 書憤-南宋詩人 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擴展資料 《書憤》本詩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陸游時年六十歲,解職歸里之時。 常常回憶青年時代往往是一個人變老的標志,首聯“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就是如此,只是這種回憶更帶上一種時代的悲劇色彩。
年輕的時候不懂世事的艱難,因此面對著淪陷的中原大好河山,徒生如山壯氣。這里的世事可以理解為政局的復雜,主戰主和兩派的政治博弈當然不是一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所能理解的。
所以這聯其實是個倒裝句,年輕時面對中原故土,徒生如山壯氣,卻不知道政局如此復雜。 頷聯兩句,具體點出了自己的抗戰記憶,樓船夜雪瓜洲渡,是他37歲任鎮江通判時,曾親自在焦山上觀察敵人的敵艦,至今焦山之麓尚有陸游手書摩崖紀之。
鐵馬秋風大散關句,孝宗乾道八年,王炎以樞密使出任四川宣撫使,陸游曾親臨大散關前線,研究抗敵策略。 五六兩句一轉,既以塞上長城自許,而加一個空字,因為鏡子里已是頭發斑白。
“塞上長城”典故出于《南史·檀道濟傳》,道濟為南朝劉宋名將,遭讒被殺,遂絕收復中原之望。用這個典故,也隱含了對朝廷的批評。
第七句贊揚了諸葛亮的出師表,因為《出師表》里有“獎率三軍,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壯志,并以此自許,末句設問“千載誰堪伯仲間”,答案不言而喻。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書憤。
七、陸游的《書憤》原文注釋
原文: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注釋:①書憤:抒發義憤。 書:寫。
②早歲:早年,年輕時。 ③樓船:一種大型戰船,于三國魏發明。
④瓜洲渡:地名,今在鎮江對岸,當時是邊防重鎮。 ⑤大散關:在陜西寶雞縣西南,為宋金交界處。
⑥塞上長城:南朝宋時名將檀道濟,這里作者用作自比。 ⑦堪:能夠。
⑧衰鬢:蒼老的鬢發。 ⑨空自許:自許落空 ⑩伯仲間:兄弟之間。
意為相差無己。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陸游(書憤)的詩句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