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意是什么意思
過故人莊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詩意: 老友準備了豐盛的飯菜,邀我到他的田舍作客。
幽美的村莊,四周綠樹環抱,一脈青山在城郭外隱隱橫斜。推開窗子,面對著打谷場和菜圃,共飲美酒,閑談農務。
告別時就又盼望著快到重陽佳節,那時我還要來品嘗美酒,觀賞菊花。 賞析: 人稱「孟襄陽」之詩無意求工而清新超俗,清新淺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風來松下之音。
此詩即可稱是孟氏之代表作,全詩用平淡之語寫平淡之事,恬淡之中見親切。 青山綠樹、雞黍桑麻,好一派田園風光;場圃、老友、淡酒,真好比人間仙境,在這里,俗世名利、榮辱得失全如過眼煙云,飄然腦后。
老友相聚,待以雞黍之飯,普通簡單的事情卻被詩意地表現了出來,給人們留下了一個美的意境和幻想的空間。
二、這句詩句是什么意思
晏殊的《蝶戀花》。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句詞出自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說,“我”登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蕭颯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闊水長,仿佛世間的一切都已經浮云過世 蝶戀花①宋·晏殊檻菊愁煙蘭泣露,②羅幕輕寒,③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④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⑤山長水闊知何處。譯文:清晨欄桿外的菊花籠罩著一層愁慘的煙霧,蘭花沾露似乎是飲泣的淚珠,羅幕之間透露著縷縷輕寒,燕子雙飛而去。
皎潔的月亮不明白離別之苦,斜斜的銀輝直到破曉都穿入紅紅的門戶。昨夜西風慘烈,凋零了綠樹,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了天涯路。
想給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連綿,碧水無盡,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處。疑難點注釋:①晏殊(991-1055),字同叔, 臨川(今屬江西)人。
七歲能文,十四歲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宋仁宗時官至同平章事兼樞密使,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名臣皆出其門下。
卒謚元獻。他一生富貴優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臺、花前月下,而筆調閑婉,理致深蘊,音律諧適,詞語雅麗,為當時詞壇耆宿。
有《珠玉詞》。 ②檻:欄桿。
③羅幕:絲羅的帷幕,富貴人家所用。④朱戶:猶言朱門,指大戶人家。
⑤尺素:書信的代稱。古人寫信用素絹,通常長約一尺,故稱尺素,語出《古詩》“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賞析點撥:這首詞寫離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細致入微,感人至深。
上片重在寫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語皆情語。在詩人的眼中,菊花似為愁煙所籠罩,蘭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時流下的淚珠,這一亦真亦幻幽極凄絕的特寫鏡頭,正是抒情主人公悲涼、迷離而又孤寂的心態的寫照。
“羅暮輕寒”二句將筆觸由苑中折回室內,似乎是寫燕子由于羅幕輕寒而離去,實則寫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雙飛去”,不僅是帶有鮮明的季節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雙飛”更襯出人之“孤棲”。
不難想象,當作者目送時而繞梁呢喃、時而穿簾追逐的雙燕相隨而去之際,該懷著怎樣一份孑然獨立的悵惘!“明月不諳”二句引來明月作進一步的烘托與映襯。作者嗔怪“明月不諳離恨苦”,是從另一角度加以生發——月已圓而人未圓,作者對那皓潔的月光羨極生妒、略致微詞,乃是情理中。
下片寫登樓望遠。“昨夜西風”句,使固有的慘澹、凄迷氣氛又增添了幾分蕭瑟、幾分凜冽。
西風方烈,碧樹盡凋;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望盡”,既表明其眺望之遠,也見出其凝眸之久,從時空兩方面拓展了詞境。但“望盡天涯路”,不見天涯人。
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書寄意了。 “山長水闊知何處”,以無可奈何的悵問作結,給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此詞“昨夜西風”三句和歐陽修、辛棄疾的詞句一起比作治學的三種境界中之第一境界,足見本詞之負盛名。即第一境界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境界為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為: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此第三境也。” 閑來無事,玩索大學問家之妙語,擊節贊嘆之余,心忽有所得:治學有三此境界,喝酒與灌水豈不亦有三此境界?試論之。
王國維認為治學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詞句出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說,“我”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蕭颯的秋景,西風黃葉,山闊水長,案書何達?在王國維此句中解成,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與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這自然是借題發揮,以小見大。那如果按原詞解,這幾句是情感堆積、蘊釀期,是對下文“望盡天涯路”一種鋪墊。
喝酒的這個境界,是寒喧之后,剛數杯下肚,酒氣略微上升階段。此時,歡者更歡,愁者愈愁,不過,肚中縱有千番言語,表面上不大多“和風細雨”。
灌水的這個階段是,剛剛“觸”網不久的菜鳥雛兒,打字不快,技術不懂,罵架不行,所以,不管論壇(BBS)、聊天室,一般都比較“謙虛”,也不敢大動作灌水,還多是“新手上路,多多關照”之詞,顯得比較“禮貌”,比較“懂事兒”。然而,從“菜鳥雛兒”到“灌水專家”的心態與資格,也就在這個階段慢慢的成長起來了。
王的治學第二境界是說:“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戀花》最后兩句詞,原詞是表現作者對愛的艱辛和愛的無悔。
若把“伊”字理解為詞人所追求的理想和畢生從事的事業,亦無不可。王國維則別有用心,以此兩句來比喻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是輕而易舉,隨便可得的,必須堅定不移,經過一番辛勤勞動,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帶寬也不后悔。
這當然又是王國維的高明之處。那么喝酒。
三、詩歌是什么意思
1、詩歌的意思
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
2、詩歌的發展
《詩經》→ 《楚辭》→漢樂府詩→魏晉南北朝民歌(代表者:建安七子)→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新詩
3、詩歌的起源
古時候,古代信息技術不發達,所以人們從這一個地區到那一個地區傳遞信息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他們將寫好的詩編成歌,而詩歌就從人們的口中傳遞。詩歌起源于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
擴展資料
詩歌按內容分類
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諷喻詩,現代詩
(1)懷古詩
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詠史懷古詩往往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
(2)詠物詩
詠物詩的特點: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征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
(3)山水田園詩
謝靈運開山水詩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發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
(4)邊塞詩
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詩,發展到唐代,由于戰爭仍頻,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于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大大發展起來了,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
(5)行旅詩和閨怨詩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流離漂泊,或久戍邊關,總會引起濃濃的思鄉懷人之情,所以這類詩文就特別多,它們或寫羈旅之思,或寫思念親友,或寫征人思鄉,或寫閨中懷人。寫作上或觸景傷情,或感時生情,或托物傳情,或因夢寄情,或妙喻傳情。
(6)送別詩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故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一個永恒的主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詩歌
四、詩句的意思是什么
詩人從居住的草廬寫起,反思歸田后自己的生活狀況。
他并沒有隱居山林巖穴,也沒有寄身廟宇不食人間煙火,而是身處“人境”。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照理也就會有鬧市,也就會人來車往,喧囂不絕于耳,可詩人卻說“而無車馬喧”。
這是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問自答揭開了謎底。“問君何能爾”一句轉換敘事角度,將抒情主體客體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問下去,頗富情趣。
“心遠地自偏”一句,以極為精練的語言,做出了回答:因為心情閑適,心志高遠,所以居所也顯得偏僻安靜。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筆,是在不經意中道出的“絕妙好辭”,可謂渾然天成,不工而工。
用王國維的話來說就是“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五、詩句中,絕句里的含是什么意思
1. 本意是“包含”,但在詩中更適合的意思是“外”。
2. 原文:絕句 唐·杜甫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3. 譯文:江山沐浴著春光,多么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燕子銜著濕泥忙著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著成雙成對的鴛鴦。
4. 簡介:《絕句·遲日江山麗》是唐代詩人杜甫詩集《杜工部集》中的一首,這首詩是詩人杜甫經過兩年的流離奔波回到成都草堂之后,面對浣花溪一帶的春光而作。前兩句是對環境進行外部描寫,后兩句則是對環境進行細節描寫,全詩意境明麗悠遠,格調清新,對仗工整,但又自然流暢,毫不雕琢。描摹景物清麗工致,渾然無跡,是杜集中別具風格的篇章。
5. 作者簡介: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并稱“李杜”。杜甫一生寫詩4000多首,流傳下來的有1400多首,其詩深刻反映大唐帝國由盛轉衰歷史時期內的社會動蕩、政治黑暗和人民生活疾苦,充滿著憂國憂民的深厚感情,所以他的詩被后世成為“詩史”,他本人被后世尊稱為“詩圣”。
六、詩句得意思是什么
“命”,我理解為規律,所謂“命里有時終需有,命里無時莫強求”就是要我們全面了解自己,掌握自己人生的可能發展方向 ,規律,然后選擇正確的努力方向,好好想想自己真的能成為什么樣的人,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也就是什么真正是自己的“命”,這樣,你人生明麗宏偉的光輝圖景,就以現在的清醒認識和積極思考為起點,經過你正確的努力而逐漸清晰起來。我們不要把“命”理解為宿命的命,我們應該對此有新的理解。
命里有時終需有,你能成為什么樣的人,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就能成為什么樣的人。
命里無時莫強求,你不適合做什么,你受制于外力(比如人的虛榮心,盲目心理,大眾普遍的選擇,主流意識價值觀念等等)而非你的“本心”做出的所謂奮斗,只能是緣木求魚,徒勞無功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詩句帶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