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左思《詠史》第二篇賞析
“詠史”是詠嘆古人古事以抒懷的一種舊題。
以“詠史”為詩題;最早見于東漢班周的《詠史》詩,班周的《詠史》詩,直書史實,缺乏詩味,被錘嶸評為“質本無文”(《詩品序》)。左思的《詠史》真正開拓了“詠史”詩的藝術領域,既承前人,又有創新,把詠史與詠懷二者交融。
清人何焯評左思《詠史》:“詠史者,隱括本傳,不加藻飾,此正體也。太沖多自攄胸臆,乃又其變。”
(《義門讀書記》)何焯的評說點出了左思《詠史》詩具有獨特的個性表現,成就遠超前人。 左思的《詠史》詩內容主要是寒士內心的平及對當時掌權士族的茂視與抗爭。
左思生的西晉時代,沿襲東漢后期的士族勢力重新起。魏文帝曹丕建立九品中正制,因為中正把持在士族手中,從而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晉書?劉毅傳》)的現狀。
身低微的庶族寒士很難進入政治中心。左思身寒門,雖其妹左芬(FEN)被選入宮為妃,自己得遷居京都,任命為秘書郎,但終不被重用。
他壯志難酬,借史抒懷,寫下了《詠史》八首組詩。 現就《詠史》第二首進行賞析。
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鑷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金張籍舊業,七葉珥漢貂。
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詩句“世胄鑷高位,英俊沉下僚”,揭示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社會不合理現象,詩人對造就這一社會不合理現象的“門閥制度”進行了深入批判,表達出不滿、厭恨和無奈的情緒。
清人何焯評:“左太沖《詠史》‘郁郁’首,良圖莫騁,職由困資地。托前代自鳴所不平也。”
(《義門讀書記》)用這句話評說此詩的主旨,是中肯的。 全詩共十二句,每四句為一層,共分三層。
詩的首四句,通過描寫自然界中茂密蔥郁的大松樹生長在山溝底,萎靡不振的小樹苗卻生長在高高的山頂上的不合理現象,進一步揭示了造成這一不合理自然現象的原因,是生長地勢高低的不同。 首二句詩“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就是對自然界不合理現象的描繪。
“郁郁”茂密蔥郁的樣子。“澗底松”,指生長在山溝底的松樹,喻才高位卑的寒士。
“離離”,無精打采,萎靡不振的樣子。“山上苗”,指生長在山頂上的小樹苗,喻才疏位高的士族。
詩句巧妙運用方位詞“底”與“上”,構成了松與小樹苗生長地勢高低的對比,借以隱喻社會中才高位卑的寒士與才疏位高的士族地位高低的懸殊。修飾詞語“郁郁”同“離離”意義上的對比,為詩人的褒貶奠定了基調,情感抒發隱而未現,寓諷刺于含蓄之中。
詩的第三、四句“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是針對首二句詩描述的自然界不合理的現象進行原因揭示。“彼”,那個,代指“山上苗”。
“徑寸莖”,直徑為一寸的莖桿。“徑”,直。
“陰”,遮蓋。“此”,這個、代指“澗底松”。
“白尺條”,白尺長的樹枝。“條”,樹枝。
大意是說,生長在高高的山頂上的小樹苗,用自己直徑為一寸的莖桿,竟然遮擋住了生長在山溝底樹枝百尺長的大松樹。由于生長地勢的差異,大松樹的所需,反而被小樹苗奪走了。
前四句詩,從表面看來,寫的是自然現象,實質上詩人借此隱喻人間的不合理現象,暗含了特定的社會內容。高低,貴賤的對比,表現含蓄,形象鮮明。
情感抒發隱而未現,為下文洶涌澎湃的情感宣泄,儲蓄了力量。讀者初讀至此,也會心有疑問:自然界既已如此,人類社會又將如何? 第二層,包括詩的第五句至第八句。
詩人在結構上過度自然,由第一層描寫的自然界不合理現象,引入到人類社會現象的不合理,進一步揭示了這種社會中不合理現象產生的原因。 詩的第五、六句“世胄鑷高位,英俊沉下僚”就是對人類社會不合理現象的描寫。
“世胄”,世家子弟。“胄”,后裔。
“英俊”,有才華的寒士。“沉下僚”,沉落于低微的官職。
“沉”,沉倫,沉沒。“下僚”,職位地位的小官。
“僚”,官。此二句詩,點名了世家子孫無功勞而位居高位,有才華、有能力、有報復的位卑寒士卻沉落于低微的小官。
“世胄”與“英俊”,“躡高位”同“沉下僚”的對比,揭示了類似自然界不合理現象在人類社會也亦然存在。此二句詩在內容上同詩的首二句相呼應。
詩的第七、八句“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揭示了造成人類社會不合理現象的原因。“由來”,指由來已久。
“一朝”,一作一朝一代解;一作一朝一夕解。以朝代累計或以日累計,我認為以日累計在程度上更能實現由來已久,所以解作后者更為恰當些。
這兩句詩,點名了造成社會不合理現象的原因,非才華、能力的懸殊,而是決定于所處社會地位的高低。并且由來已久,非一朝一夕。
詩人情感抒發由隱而現,如山洪爆發,直抒胸臆,深刻批判了“門閥制度”對出生卑微寒士們仕途的阻礙,對人才的摧殘、壓制和迫害。一方面表達了詩人對此制度的不滿,厭恨之情。
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門閥制度由來已久,根深蒂固。詩人意識到憑借個人能力是無法推翻此制度的,從而也就傳達出一種憂郁的無奈之情。
詩人感性和理性情感相結合,既說明了他對當時社會現狀清醒認識,也點名了一代寒士對人生前途無路,思想認識上的局限悲嘆。今人吳調公評:。
二、《詠史》左思賞析
賞析: 詠史·郁郁澗底松“世胄躡高位”四句,寫當時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據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卻沉沒在低下的官職上。
這種現象就好像“澗底松”和“山上苗”一樣,是地勢使他們如此,由來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此,詩歌由隱至顯,比較明朗。
這里,以形象的語言,有力地揭露了門閥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現象。從歷史上看,門閥制度在東漢末年已經有所發展,至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對門閥統治起了鞏固作用。
西晉時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的繼續實行,門閥統治有了進一步的加強,其弊病也日益明顯。 詠史·郁郁澗底松“金張藉舊業”四句,緊承“由來非一朝”。
內容由一般而至個別、更為具體。金,指金日磾家族。
據《漢書·金日磾傳》載,漢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七代,金家都有內侍。張,指張湯家族。
據《漢書·張湯傳》載,自漢宣帝、元帝以來,張家為侍中、中常侍、諸曹散騎、列校尉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張氏,親近寵貴,比于外戚”。
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馮公,即馮唐。
他是漢文帝時人,很有才能,可是年老而只做到中郎署長這樣的小官。 這里以對比的方法,表現“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體內容。
并且,緊扣《詠史》這一詩題。 擴展資料: 《詠史·郁郁澗底松》,西晉詩人左思的一首五言詩。
這首詩寫在門閥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為出身寒微而受到壓抑,不管有無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據要位,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晉書·劉毅傳》)的不平現象。 “郁郁澗底松”四句,以比興手法表現了當時人間的不平。
以“澗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僅有一寸粗的山上樹苗竟然遮蓋了澗底百尺長的大樹,從表面看來,寫的是自然景象,實際上詩人借此隱喻人間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會內容。
形象鮮明,表現含蓄。中國古典詩歌常以松喻人,在此詩之前,如劉楨的《贈從弟》;在此詩之后,如吳均的《贈王桂陽》,皆以松喻人的高尚品格,其內涵是十分豐富的。
作者介紹: 左思,字太沖,是齊國臨淄人。他的祖先齊國的王族中有左、右公子,就以“左”為家族這一分支的姓。
左思的家族世代學習儒學。父親左雍,小吏出身,憑借自己的才能被提拔為殿中侍御史。
左思小時候學習鐘、胡書及鼓琴,都沒有學成。 父親左雍對朋友說:“思兒所知道懂得的,不如我小時候。”
左思于是受到刺激,勤奮學習,同時擅長道家的陰陽術。左思相貌難看,不善言辭,但是寫的文章卻辭藻壯麗。
他也不喜歡與人來往,有空就呆在家里。左思寫《齊都賦》,寫了一年才寫成。
再想寫三都賦,恰逢妹妹左棻被召入宮中,左思全家搬到京城,于是就去拜見著作郎張載,向他討教四川的情況。于是構思十年,家門口,庭院里,廁所里,都擺放著筆和紙,偶爾想出一句,馬上就記錄下來。
左思自己認為見識不廣,就要求擔任秘書郎一職。 等到《三都賦》寫成,當時的人并未重視它。
左思認為自己的文章不比班固張衡遜色,左思擔心因為自己的地位低微會導致自己的文章被埋沒,安定的皇甫謐在洛陽有很高的聲譽,左思前往拜訪,把《三都賦》呈給皇甫看。皇甫謐稱贊賦寫得好,為他的賦寫了序。
張載為其中的《魏都賦》作了注釋,劉逵為其中的《吳都賦》《蜀都賦》作了注釋,并為之作序說:“觀戰國以來,作賦的人太多了,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在前代享有盛名,班固的《兩都賦》道理勝過文辭,張衡的《二京賦》文采超過立意。 至于這篇賦作,比擬諸家,或運用辭藻表現思想,或運用事實闡發意蘊,也頗有情致,不精研細審的人不能詳知這篇賦作中蘊含的深意遠旨,不通曉眾物的人不能統攝這篇賦作中涉及的殊物異聞。
世人都崇尚古代的作品,看不起當世之人的創作,沒有人肯花心思了解作品實質。” 陳留人衛權又為左思此賦作了《略解》……從此以后,《三都賦》被時人稱譽推崇,文章太多,不一一記載。
司空張華見到此賦,感嘆說:“左思是班固、張衡之流的人物,(此賦)能使誦讀的人感覺文已盡而意有余,歷時越久,越有新意。”于是豪門貴族之家爭相傳閱抄寫。
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價格大漲。起初,陸機到了洛陽,想寫三都賦,聽說左思也在寫三都賦,就拍著手直笑,在給弟弟陸云的信中說:“這里有一個粗鄙之人,想寫《三都賦》,等他寫成之后,我將用它來封蓋酒甕呢。”
等待左思的賦寫出,陸機從心底嘆服。 認為自己無法超過左思,就擱筆不寫了。
秘書省長官賈謐請他主講《漢書》,賈謐(在“八王之亂”中)被誅殺后,左思退居宜春里,一門兒心思撲在典籍上。等到張方肆意暴虐,禍害京都洛陽,左思將全家人搬到冀州。
幾年后,因病而死。
三、《詠史》左思賞析
郁郁澗底松,
離離山上苗,①
以彼徑寸莖,
蔭此百尺條。②
世胄躡高位,
英俊沉下僚。③
地勢使之然,
由來非一朝。
金張借舊業,
七葉珥漢貂。④
馮公豈不偉,
白首不見招。⑤
【注釋】
①離離:下垂貌。苗:初生的草木。 ②蔭:遮蓋著。以上四句以山上的小苗比無才而有權勢的人,以澗底的高松比有才而屈于下位的人。 ③胄:后裔。
“世胄”,世家子弟。下僚:小官。 ④金張:“金”指金日磾家,自漢武帝時起,至漢平帝時止,金家七代為內侍。“張”指張湯家,七代為內侍、中常侍者凡十余人。舊業:先人的遺業。七葉:七世。珥漢貂:冠旁插貂鼠尾為飾。
漢代凡侍中、常侍等官都戴貂(侍中插左,常侍插右)。這兩句是說金氏、張氏憑借祖先的世業七代做漢朝的貴官。 ⑤馮公:指馮唐,漢文帝時人,曾對文帝指出當時法律嚴苛,不能用將等弊。老年仍居郎官小職。偉:奇異。不見招:言不被進用。
【品評】
這是《詠史八首》中的第二首。詩中抨擊了門閥制度對人材的壓制,傾訴了貧寒之士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憤懣。
詩歌圍繞著“地勢”懸殊這一主題展開,采用對比的手法來揭露門閥制度的不合理。詩歌的一開頭,即展示了一幅令人觸目驚心的畫面:蒼松以百尺之材,處于“澗底”;而徑寸小苗。卻高踞于山上,蔭影還要檔住“澗底松”。詩人以這個反常的白然現象作比興,將人世間“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這一畸形的現象非常鮮明地突出出來。一邊是處于澗底的蒼松,一邊是踞于山上的寸苗;一邊是“躡高位”的世胄,一邊是“沉下僚”的英俊;一邊是顯赫一時的金、張舊家,一邊是年老官卑的馮唐——這一組組鮮明的對比,無可辯駁地證明著門閥制度的荒悖。因此,詩人痛切地感到:人的命運并不取決于他的才華,而是由他所處的“地勢”高下來決定。
全詩激蕩著一股郁勃不平之氣。 尤其是結尾:“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采用反問句式,顯得沉痛有力。左思所創造的“澗底松”這一藝術形象,扣動了后世不少文人的心弦,他們曾反復運用它來抒寫懷才不迫的郁憤。
四、左思的《詠史》共八首,求原文
其一弱冠弄柔翰,卓犖(luò)觀群書。
著論準過秦,作賦擬子虛。邊城苦鳴鏑,羽檄飛京都。
雖非甲胄士,疇昔覽穰苴。長嘯激清風,志若無東吳。
鉛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其二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
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金張借舊業,七葉珥漢貂。
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其三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
吾慕魯仲連,談笑卻秦軍。當世貴不羈,遭難能解紛。
功成恥受賞,高節卓不群。臨組不肯紲,對圭寧肯分。
連璽耀前庭,比之猶浮云。其四濟濟京城內,赫赫王侯居。
冠蓋蔭四術,朱輪竟長衢。朝集金張館,暮宿許史廬。
南鄰擊鐘磬,北里吹笙竽。寂寂揚子宅,門無卿相輿。
寥寥空宇中,所講在玄虛。言論準宣尼,辭賦擬相如。
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區。其五皓天舒白日,靈景耀神州。
列宅紫宮里,飛宇若云浮。峨峨高門內,藹藹皆王侯。
自非攀龍客,何為欻(xū迅速:“夫欻而生者,必欻而滅。 ”) 來游。
被褐出閶闔chāng hé,高步追許由。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
(〔閶闔〕a.傳說中的天門;b.皇宮的正門;c.風名,如“閶閶風”(指西風,秋風。亦簡稱“閶風”)。
)其六荊軻飲燕市,酒酣氣益震。哀歌和漸離,謂若傍無人。
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陳。
貴者雖自貴,視之若埃塵。 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
其七主父宦不達,骨肉還相薄。買臣困樵采,伉儷不安宅。
陳平無產業,歸來翳負郭。長卿還成都,壁立何寥廓。
四賢豈不偉,遺烈光篇籍。當其未遇時,憂在填溝壑。
英雄有屯顫,由來自古昔。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
其八習習籠中鳥,舉翮觸四隅。 落落窮巷士,抱影守空廬。
出門無通路,枳棘塞中涂。計策棄不收,塊若枯池魚。
外望無寸祿,內顧無斗儲。親戚還相蔑,朋友日夜疏。
蘇秦北游說,李斯西上書。 俯仰生榮華,咄嗟復雕枯。
飲河期滿腹,貴足不愿余。巢林棲一枝,可為達士模。
五、求左思詠史其三 賞析 速度~~~~~~~~~`
王夫之曾說:“三國之降為西晉,文體大壞。古度古心,不絕于來茲者,非太沖者焉歸?”確實,左思的詩歌以其蒼涼渾厚、不事雕琢的藝術風格在當時獨樹一幟,被后人譽為“左思風力”。本篇即充分表現了“左思風力”的特色。
詩歌一開始即以“皓天舒白日,靈景耀神州”起興,經營出一片壯麗開闊的意境,然后寫都城宮宇的富麗及王侯貴族的尊貴。緊接著詩人的筆鋒一轉,冷靜地自間:“自非攀龍客,何為欻來游j——我又不想攀龍附鳳,為什麼要混跡其間呢?語氣間大有今是而昨非的感慨,決心怫夜歸去。“被褐”四句則將一個飄然出世,神超志曠的隱士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
這首詩雖然是寫隱居上志,怛完全沒有通常“歸隱”之作那種言不由衷的矯情和無可奈伺和哀怨,他帶著對權貴們的蔑視,高歌而去。此詩雖然以氣勝,怛并不疏于鏈宇煉句。象“高步追許由”中的一個“同”字,寫盡了氣宇軒昂、拂袖而去的神態;“振衣千仞岡”的“振”字,活脫脫勾畫出詩人恃才做物的風儀,均有點睛之妙。
六、左思的《詠史》詩風格是怎樣的
左思詩歌的代表作品除了《三都賦》以外,還有《詠史》詩8 首,見于《昭明文選》。
其文錯綜史實,融會古今,連類引喻, “詠古人而已之性情俱見”(清?沈德潛《古詩源》)。把深刻的現 實內容以巧妙的藝術形式、托諷手法表現出來,是《詠史》詩的 基本特點,其于后世影響很大。
左思作文多用對偶句,但無呆滯之弊;他講究練字練句而不 失自然;他祖述漢魏而不刻板仿古,落落寫來,自成大家,像 “振衣千仞□,濯足萬里流”,“長嘯激清風,志若無東吳”等都是 寫得很傳神、很成功的詩句。《詠史》詩語言樸實,感情充沛,氣 勢雄健,雖然抒發了內心的郁悶苦惱,但沒有流露出沮喪頹廢的 悲觀情調,一氣貫注的詩篇中回蕩著壯志不已的悲壯,很近于建 安文學的慷慨任氣。
左思《詠史》詩的這種風格被鐘嶸稱為“左 思風力”,“左思風力”曾對大詩人陶淵明和杜甫發生過影響。左 思所創造的“澗底松”這一藝術形象也被南朝范云、初唐王勃借 用來抒發懷才不遇的苦悶。
七、求左思詠史其三 賞析 速度~~~~~~~~~`
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
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
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提示:將鼠標移動到顏色不同的字詞上可以看到注解。
【賞析】
雖有用世心,報國卻無門,憤激之情發而為詩,勃郁之氣沖孔襲門,指斥封建士族門閥制度扼殺人材。
更加詳細的參考資料:http://**article/gdwx/shige/200307/*
八、求左思的詩詞和賦及簡介
左思沒有詞作, 只有詩歌和賦流傳下來。
左思 西晉文學家。字太沖。
臨淄(今山東淄博)人。生卒年不詳。
他家世業儒學。少時曾學書法鼓琴,皆不成,后來由于父親的激勵,乃發憤勤學。
左思貌丑口訥,不好交游,但辭藻壯麗,曾用一年時間寫成《齊都賦》(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見《水經注》及《太平御覽》)。公元272年(泰始八年)前后,因其妹被選入宮,舉家遷居洛陽,曾任秘書郎。
元康(晉惠帝年號,291~299)年間,左思參與當時文人集團“二十四友”之游,并為賈謐講《漢書》。元康末年,賈謐被誅,左思退居宜春里,專意典籍。
后齊王召為記室督,他辭疾不就。公元303年(太安二年),左思移居冀州,數年后病逝。
左思作品舊傳有集5卷,今存者僅賦兩篇,詩14首。《三都賦》與《詠史》詩是其代表作。
左思的作品收錄于嚴可均所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逯欽立所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詠史詩八首 一 弱冠弄柔翰。
卓犖觀群書。著論準過秦。
作賦擬子虛。邊城苦鳴鏑。
羽檄飛京都。 雖非甲胄士。
疇昔覽穰苴。長嘯激清風。
志若無東吳。鉛刀貴一割。
夢想騁良圖。 左眄澄江湘。
右盻定羌胡。功成不受爵。
長揖歸田廬。 二 郁郁澗底松。
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
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
英俊沉下僚。 地勢使之然。
由來非一朝。金張藉舊業。
七葉珥漢貂。馮公豈不偉。
白首不見招。 三 吾希段干木。
偃息藩魏君。吾慕魯仲連。
談笑卻秦軍。當世貴不羈。
遭難能解紛。 功成恥受賞。
高節卓不群。臨組不肯紲。
對珪寧肯分。連璽曜前庭。
比之猶浮云。 四 濟濟京城內。
赫赫王侯居。冠蓋蔭四術。
朱輪竟長衢。朝集金張館。
暮宿許史廬。 南鄰擊鐘磬。
北里吹笙竽。寂寂楊子宅。
門無卿相輿。寥寥空宇中。
所講在玄虛。 言論準宣尼。
辭賦擬相如。悠悠百世后。
英名擅八區。 五 皓天舒白日。
靈景耀神州。列宅紫宮里。
飛宇若云浮。峨峨高門內。
藹藹皆王侯。 自非攀龍客。
何為歘來游。被褐出閶闔。
高步追許由。振衣千仞岡。
濯足萬里流。 六 荊軻飲燕市。
酒酣氣益震。哀歌和漸離。
謂若傍無人。雖無壯士節。
與世亦殊倫。 高眄邈四海。
豪右何足陳。貴者雖自貴。
視之若埃塵。賤者雖自賤。
重之若千鈞。 七 主父宦不達。
骨肉還相薄。買臣困樵采。
伉儷不安宅。陳平無產業。
歸來翳負郭。 長卿還成都。
壁立何寥廓。四賢豈不偉。
遺烈光篇籍。當其未遇時。
憂在填溝壑。 英雄有迍邅。
由來自古昔。何世無奇才。
遺之在草澤。 八 習習籠中鳥。
舉翮觸四隅。落落窮巷士。
抱影守空廬。出門無通路。
枳棘塞中涂。 計策棄不收。
塊若枯池魚。外望無寸祿。
內顧無斗儲。親戚還相蔑。
朋友日夜疏。 蘇秦北游說。
李斯西上書。俯仰生榮華。
咄嗟復雕枯。飲河期滿腹。
貴足不愿余。 巢林棲一枝。
可為達士模。 詠史詩 梁習持魏郎。
秦兵不敢出。李牧為趙將。
疆場得清謐。 雜詩 秋風何冽冽。
白露為朝霜。柔條旦夕勁。
綠葉日夜黃。明月出云崖。
皦皦流素光。 披軒臨前庭。
嗷嗷晨鴈翔。高志局四海。
塊然守空堂。壯齒不恒居。
歲暮常慨慷。 招隱詩二首 一 杖策招隱士。
荒涂橫古今。巖穴無結構。
丘中有鳴琴。白雪停陰岡。
丹葩曜陽林。 石泉漱瓊瑤。
纖鱗或浮沉。非必絲與竹。
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嘯歌。
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糇糧。
幽蘭間重襟。躊躇足力煩。
聊欲投吾簪。 二 經始東山廬。
果下自成榛。前有寒泉井。
聊可瑩心神。峭蒨青蔥間。
竹柏得其真。 弱葉棲霜雪。
飛榮流余津。爵服無常玩。
好惡有屈伸。結綬生纏牽。
彈冠去埃塵。 惠連非吾屈。
首陽非吾仁。相與觀所尚。
逍遙撰良辰。 悼離贈妹詩二首 一 郁郁岱青。
海瀆所經。陰精神靈。
為祥為禎。峨峨令妹。
應期挺生。如蘭之秀。
如芝之榮。 總角岐嶷。
齠齔夙成。比德古烈。
異世同聲。厥德伊何。
塞淵其慮。厥聲伊何。
日新其譽。 幽思泉涌。
乃詩乃賦。飛翰云浮。
摛藻星布。光曜邦族。
名馳時路。翼翼羣媛。
是瞻是慕。 匪惟見慕。
善誘善導。斟酌諸姬。
言成典誥。匪唯辭章。
多才多巧。黼黻文繡。
幾微要妙。 積德彌高。
用心彌奧。伊我之闇。
晞妹之曜。惟我惟妹。
寔惟同生。早喪先妣。
恩百常情。 女子有行。
實遠父兄。骨肉之思。
固有歸寧。何悟離拆。
隔以天庭。自我不見。
于今二齡。 豈唯二齡。
相見未克。雖同京宇。
殊邈異國。越鳥巢南。
胡馬仰北。自然之戀。
禽獸罔革。 仰瞻參商。
沉憂內塞。何以抒懷。
告情翰墨。 二 穆穆令妹。
有德有言。才麗漢班。
明朗楚樊。默識若記。
下筆成篇。行顯中閨。
名播八蕃。 以蘭之芳。
以膏之明。永去骨肉。
內充紫庭。至情至念。
惟父惟兄。悲其生離。
泣下交頸。 桓山之鳥。
四子同巢。將飛將散。
悲鳴忉忉。惟彼禽鳥。
猶有號啕。況我同生。
載憂載勞。 將離將別。
置酒中堂。銜杯不飲。
涕洟縱橫。會日何短。
隔日何長。仰瞻曜靈。
愛此寸光。 何以為贈。
勉以列圖。何以為誡。
申以詩書。去去在近。
上下欷歔。含辭滿胸。
郁憤不舒。 燕燕之詩。
佇立以泣。送爾涉涂。
涕泗交集。云往雨絕。
瞻望弗及。延佇中衢。
愊憶嗚唈。 既乖既離。
馳情仿髴。何寢不夢。
何行不想。靜言永念。
形留神往。優思成疚。
結。
九、求左思的詩詞和賦及簡介
左思沒有詞作, 只有詩歌和賦流傳下來。
左思 西晉文學家。字太沖。
臨淄(今山東淄博)人。生卒年不詳。
他家世業儒學。少時曾學書法鼓琴,皆不成,后來由于父親的激勵,乃發憤勤學。
左思貌丑口訥,不好交游,但辭藻壯麗,曾用一年時間寫成《齊都賦》(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見《水經注》及《太平御覽》)。公元272年(泰始八年)前后,因其妹被選入宮,舉家遷居洛陽,曾任秘書郎。
元康(晉惠帝年號,291~299)年間,左思參與當時文人集團“二十四友”之游,并為賈謐講《漢書》。元康末年,賈謐被誅,左思退居宜春里,專意典籍。
后齊王召為記室督,他辭疾不就。公元303年(太安二年),左思移居冀州,數年后病逝。
左思作品舊傳有集5卷,今存者僅賦兩篇,詩14首。《三都賦》與《詠史》詩是其代表作。
左思的作品收錄于嚴可均所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逯欽立所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詠史詩八首 一 弱冠弄柔翰。
卓犖觀群書。著論準過秦。
作賦擬子虛。邊城苦鳴鏑。
羽檄飛京都。 雖非甲胄士。
疇昔覽穰苴。長嘯激清風。
志若無東吳。鉛刀貴一割。
夢想騁良圖。 左眄澄江湘。
右盻定羌胡。功成不受爵。
長揖歸田廬。 二 郁郁澗底松。
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
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
英俊沉下僚。 地勢使之然。
由來非一朝。金張藉舊業。
七葉珥漢貂。馮公豈不偉。
白首不見招。 三 吾希段干木。
偃息藩魏君。吾慕魯仲連。
談笑卻秦軍。當世貴不羈。
遭難能解紛。 功成恥受賞。
高節卓不群。臨組不肯紲。
對珪寧肯分。連璽曜前庭。
比之猶浮云。 四 濟濟京城內。
赫赫王侯居。冠蓋蔭四術。
朱輪竟長衢。朝集金張館。
暮宿許史廬。 南鄰擊鐘磬。
北里吹笙竽。寂寂楊子宅。
門無卿相輿。寥寥空宇中。
所講在玄虛。 言論準宣尼。
辭賦擬相如。悠悠百世后。
英名擅八區。 五 皓天舒白日。
靈景耀神州。列宅紫宮里。
飛宇若云浮。峨峨高門內。
藹藹皆王侯。 自非攀龍客。
何為歘來游。被褐出閶闔。
高步追許由。振衣千仞岡。
濯足萬里流。 六 荊軻飲燕市。
酒酣氣益震。哀歌和漸離。
謂若傍無人。雖無壯士節。
與世亦殊倫。 高眄邈四海。
豪右何足陳。貴者雖自貴。
視之若埃塵。賤者雖自賤。
重之若千鈞。 七 主父宦不達。
骨肉還相薄。買臣困樵采。
伉儷不安宅。陳平無產業。
歸來翳負郭。 長卿還成都。
壁立何寥廓。四賢豈不偉。
遺烈光篇籍。當其未遇時。
憂在填溝壑。 英雄有迍邅。
由來自古昔。何世無奇才。
遺之在草澤。 八 習習籠中鳥。
舉翮觸四隅。落落窮巷士。
抱影守空廬。出門無通路。
枳棘塞中涂。 計策棄不收。
塊若枯池魚。外望無寸祿。
內顧無斗儲。親戚還相蔑。
朋友日夜疏。 蘇秦北游說。
李斯西上書。俯仰生榮華。
咄嗟復雕枯。飲河期滿腹。
貴足不愿余。 巢林棲一枝。
可為達士模。 詠史詩 梁習持魏郎。
秦兵不敢出。李牧為趙將。
疆場得清謐。 雜詩 秋風何冽冽。
白露為朝霜。柔條旦夕勁。
綠葉日夜黃。明月出云崖。
皦皦流素光。 披軒臨前庭。
嗷嗷晨鴈翔。高志局四海。
塊然守空堂。壯齒不恒居。
歲暮常慨慷。 招隱詩二首 一 杖策招隱士。
荒涂橫古今。巖穴無結構。
丘中有鳴琴。白雪停陰岡。
丹葩曜陽林。 石泉漱瓊瑤。
纖鱗或浮沉。非必絲與竹。
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嘯歌。
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糇糧。
幽蘭間重襟。躊躇足力煩。
聊欲投吾簪。 二 經始東山廬。
果下自成榛。前有寒泉井。
聊可瑩心神。峭蒨青蔥間。
竹柏得其真。 弱葉棲霜雪。
飛榮流余津。爵服無常玩。
好惡有屈伸。結綬生纏牽。
彈冠去埃塵。 惠連非吾屈。
首陽非吾仁。相與觀所尚。
逍遙撰良辰。 悼離贈妹詩二首 一 郁郁岱青。
海瀆所經。陰精神靈。
為祥為禎。峨峨令妹。
應期挺生。如蘭之秀。
如芝之榮。 總角岐嶷。
齠齔夙成。比德古烈。
異世同聲。厥德伊何。
塞淵其慮。厥聲伊何。
日新其譽。 幽思泉涌。
乃詩乃賦。飛翰云浮。
摛藻星布。光曜邦族。
名馳時路。翼翼羣媛。
是瞻是慕。 匪惟見慕。
善誘善導。斟酌諸姬。
言成典誥。匪唯辭章。
多才多巧。黼黻文繡。
幾微要妙。 積德彌高。
用心彌奧。伊我之闇。
晞妹之曜。惟我惟妹。
寔惟同生。早喪先妣。
恩百常情。 女子有行。
實遠父兄。骨肉之思。
固有歸寧。何悟離拆。
隔以天庭。自我不見。
于今二齡。 豈唯二齡。
相見未克。雖同京宇。
殊邈異國。越鳥巢南。
胡馬仰北。自然之戀。
禽獸罔革。 仰瞻參商。
沉憂內塞。何以抒懷。
告情翰墨。 二 穆穆令妹。
有德有言。才麗漢班。
明朗楚樊。默識若記。
下筆成篇。行顯中閨。
名播八蕃。 以蘭之芳。
以膏之明。永去骨肉。
內充紫庭。至情至念。
惟父惟兄。悲其生離。
泣下交頸。 桓山之鳥。
四子同巢。將飛將散。
悲鳴忉忉。惟彼禽鳥。
猶有號啕。況我同生。
載憂載勞。 將離將別。
置酒中堂。銜杯不飲。
涕洟縱橫。會日何短。
隔日何長。仰瞻曜靈。
愛此寸光。 何以為贈。
勉以列圖。何以為誡。
申以詩書。去去在近。
上下欷歔。含辭滿胸。
郁憤不舒。 燕燕之詩。
佇立以泣。送爾涉涂。
涕泗交集。云往雨絕。
瞻望弗及。延佇中衢。
愊憶嗚唈。 既乖既離。
馳情仿髴。何寢不夢。
何行不想。靜言永念。
形留神往。優思成疚。
結在精爽。 其思伊何。
發言流淚。其疢伊何。
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