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寫西安發生的離別情懷的詩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杜甫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夜別韋司士(高適) 高館張燈酒復清,夜鐘殘月雁有聲。 只言啼鳥堪求侶,無那春風欲送行。
黃河曲里沙為岸,白馬津邊柳向城。 莫怨他鄉暫別故,知君到處有逢迎。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清清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二、灞橋的灞橋詩文
灞橋詩/李商隱山東今歲點行頻,幾處冤魂哭虜塵。
灞水橋邊倚華表,平時二月有東巡。注釋①灞橋:即詩中灞水橋,在長安東邊,為舊時東巡洛陽的必經之路。
②點行:按戶口名冊抽丁出征。③華表:這里指路邊的木柱,立于大道交衡。
④東巡:指盛唐時皇帝巡游東都洛陽。寂寞灞橋文/初國卿最早知道的灞橋是在明代吳偉的畫作《灞橋風雪圖》上和湯顯祖的傳奇《紫釵記》中。
畫上的灞水迤邐著從遠山層巒里流出,皚皚白雪、森森古木中,一人騎驢正從小橋上通過。傳奇中的故事講霍小玉在灞橋上送文士李益,兩人情意纏綿,難分難舍,最后折柳贈別,淚濕欄桿。
吳偉的畫意雅致而滿蘊文氣,湯顯祖的傳奇迷離而追魂攝魄。風雪中的灞橋作為離別傷情的意象,從此讓我難忘;后來又一直在古典詩詞里折磨著我,那是一份難以釋懷又無法與外人道也的感念。
一正是飛花自在輕倩如夢的季節,參觀完半坡遺址,即去灞橋。旅行車從半坡到灞橋不過三、四公里的路程,但卻走了近一個小時。
那車時走時修,到了灞橋就真正拋錨了。也好,車不催人,倒是有更多的時間來審視這處聲名赫赫的勝跡。
灞橋位于西安東十多公里處的灞河上,是東出西安的必經之地。它西臨浐水,東接驪山,東南邊是廣袤的白鹿原,北邊是肥沃的渭河平川,東北邊是滄桑的銅人原。
《雍錄》上說:“此地最為長安沖要,凡自西東兩方面入出峣、潼兩關者,路必由之。”“峣”指陜西商縣西北的峣關,也叫青泥關或藍田關,為西安東南方一大門戶;“潼”就是陜、晉、豫三省交會處的潼關。
到灞橋這里才會看清,從西安來的公路過了灞橋之后就分為北、東、南三線,北線入陜北,東線達鄭州,南線去商州、南陽和信陽。這里自古是交通重鎮,如今交通更是發達,108國道(與隴海鐵路線平行)、310國道(西安至內蒙)和312國道(西安至上海),均在灞橋鎮境內交會。
另有三條高速公路通過灞橋,分別為連云港至新疆、西安至藍田、西安至閆良,連接西臨、西銅、西寶及咸陽國際機場專用線,是溝通我國東西部地區的第三條大動脈。隴海鐵路和西康鐵路跨河而過,并有四條鐵路專用線可供使用。
灞橋鎮已成為陜西省米字型交通布局的中心點,可謂五湖三江,四通八達。上得橋頭,面對橋東的灞橋古鎮,我倚橋而立,雙手輕撫橋欄,思緒一下疊進古人的印痕里。
霎那間我仿佛與走在灞橋上的所有古人撞了個滿懷。千年百年之前,他們在這座橋上觀賞“灞陵風雪”的景致,衣袂飄飄,折柳相送;他們騎著大馬或是蹇驢,帶著勝利者的豪情與驢子背上的詩思從橋上走過;他們從中原經這里出使西域,在陽關月色下做著建功立業的大夢;他們還從這里東走中原,在清明上河圖里覽盡帝都繁華。
然而多少年過去了,這里恢復了原有的寂寞,我卻來了。我不相信,這就是那座走天涯的斷腸人相互面對的灞橋么?是李白那年年柳色總是不堪離離情傷的灞橋么?是從鹿門山出來的孟浩然在雪天騎驢賞梅的灞橋么?我深知,灞橋的每一塊石頭每一顆砂粒上都凝聚了古人生離死別的聲音與隱隱約約的哽咽,還有別意殷殷的叮囑。
灞橋,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因為載不動那無數的傷心故事才變得如此寂寞、幾度興廢?否則你不會成為傷情別離的絕唱。天下別離一樣苦,豈獨灞橋?何止折柳?為什么單單由你代表了這樣一個人世間最關情懷最是黯然和傷感的意象?你承載的情感真是太重太重!你所積淀的“灞”字文化也同樣是太過于豐厚!灞河為長安八水之一,發源于秦嶺藍田縣的藍谷之中,匯納于古代長安風景勝地——輞川西漳澗而北流,穿過灞陵原谷地,橫貫長安東郊,西北流浐水匯入,又北流注入渭水。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灞河“古曰滋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秦穆公為了顯示稱霸西戎的武功,連河名也帶上了霸權色彩。
然而后世的地理學家似乎不愿承認這個事實,不經意地在霸字前加了一個三點水,而成了灞水。從此,長安東部就形成了一種“灞”字文化,如“灞城”、“灞上”、“灞陵”、“灞頭”、“灞橋折柳”、“灞柳風雪”、“灞橋傷別”等等,都與灞水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
作家陳忠實寫過的“白鹿原”,古來是稱作“灞上”的,還叫“灞陵原”,以漢文帝的陵墓而得名。《史記》上說:“帝治灞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
……就其水名以為陵號。”漢文帝劉恒是漢朝的第三代皇帝。
呂后死,周勃等人平定了諸呂之亂,劉恒在漢惠帝絕嗣的情況下迎立為漢家天子。他在位二十三年,崇尚節儉,體恤民苦,致使社會穩定、國泰民安,與后來的漢景帝一起開創了較長時間的太平盛世局面,史家稱為“文景之治”。
灞陵原正是他的無字碑。二“灞”字文化中,最著名的當屬灞橋。
野渡無人舟自橫——在中國,水是一種景觀,甚至是一種哲學,而非路的延伸。南人舟楫,北人架橋。
由舟楫而進化為橋,標志著科學水平及生產力的提高。灞水上何時有橋,史無確切記載,只知到了西漢時這里才建起了木橋,地點在今橋西北十余里處。
王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灞橋水災,王莽認為不是吉兆,遂將橋名改為長存橋。名曰長存,以后卻在宋、明、清期間先后幾次廢毀。
不。
三、有關 灞橋 的典故,詩詞或故事
灞橋位于西安城東12公里處,是一座頗有影響的古橋。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并修了橋,故稱“灞橋”。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橋水災,王莽認為不是吉兆,便將橋名改為長存橋。以后在宋、明、清期間曾先后幾次廢毀,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陜西巡撫畢沅重建橋,但橋已非過去規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撫楊公恢才按舊制又加建造。
橋長380米,寬7米,旁設石欄,橋下有72孔,每孔跨度為4米至7米不等,橋柱408個。1949年后為加固灞橋,對橋進行了擴建,將原石板橋改為鋼筋混凝土橋,現橋寬10米,兩旁還各留寬1.5米的人行道,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運輸。 唐朝時,在灞橋上設立驛站,凡送別親人與好友東去,多在這里分手,有的還折柳相贈,因此,曾將此橋叫“銷魂橋”,流傳著“年年傷別,灞橋風雪”的詞句。“灞橋風雪”從此成了西安的勝景之一。
橫跨灞河的灞橋是長安與東方廣大地區的重要通道。《西安府志》中云:“灞橋兩岸,筑堤五里,栽柳萬株,游人肩摩轂擊,為長安之壯觀。”每當春意盎然、春風撲面之際,柳絮漫天飛揚,成了長安灞橋一大景致。“大雪紛紛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風起”。東晉謝道蘊“柳絮”和“雪花”的一句妙聯而使得“灞柳風雪”成為關中八景之一景。
據《三輔黃圖·橋》記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因為“柳”與“留”諧音,古人就以折柳贈別來表達與親朋好友的留戀不舍之意。
古人曾言:"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背上",可見詩與灞橋雪的緣分很深。
古人有詩云:“春色東來渡灞橋,青門垂柳百千條”。
李白《憶秦娥》有“簫聲咽,秦蛾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戴叔倫《賦得長亭柳》:“濯濯長亭柳,陰連灞水流。雨搓金縷細,煙裊翠絲柔。送客添新恨,聽鶯憶舊游。贈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據《唐詩紀事》記載:“雍陶有一次送別故舊,行至灞橋,問隨從曰:‘此橋為何稱情盡橋?’隨從道:‘因送別到此為止點,故稱之情盡橋。’雍陶有感惜別之情:‘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它離恨一條條。’”這就是膾炙人口的《折柳橋》。
還有一首歌曲,“灞橋柳,灞橋柳,拂不去煙塵系不住愁。我人在陽春,心在那深秋。你可知無奈的風霜,它怎樣在我臉上流。灞橋柳,灞橋柳,遮得住淚眼牽不住手。我人在夢中,心在那別后。你可知古老的秦腔,它并非只是一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