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遂人愿的成語
天隨人愿 [ tiān suí rén yuàn ]
【解釋】:上天順從人的意愿。指事物的發展正合自己的心愿。
【出自】: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二折:“誰知天從人愿,到得我家,不上三日,添了一個滿抱兒小廝。”
【示例】:今也,~,獲侍巾櫛。但愿君子始終如一,則萬幸矣!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風月相思》
出 處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二折:“誰知天從人愿,到得我家,不上三日,添了一個滿抱兒小廝。”
2.天不遂人愿 人不遂人心什么意思
“天不遂人愿,人不遂人心”的意思是:
上天的安排不順從人的意愿,人生的發展不順從人內心的祈愿。指事物不按自己所想的發展。
天不遂人愿、就是說一件事有時候不是按照你所預想的那樣發生,而是出現了另一種你不想要的結果。
人不隨天意、是和上句完全相反地、就是說一件事已經發生了或者到了一定地步、你去按照自己的意愿改變它所可能要造成的結果、而出現符合自己心意的結局。扭轉結局這種感覺、人定勝天這種意味。
“天不遂人愿,人不遂人心”是流傳于民間的句子,作者佚名。
擴展資料:
“天不遂人愿,人不遂人心”中的天遂人愿出自張國賓的《合汗衫》。
《合汗衫》的創作背景:
至元十六年(1279年),金朝降將張弘范指揮元軍在崖山消滅了南宋最后的抵抗勢力,陸秀夫背著8歲的幼帝趙昺投海殉國,南宋滅亡。
元朝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藩鎮割據以來中國的南北對峙、五六個民族政權長期并存的分裂和戰亂局面,推動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蒙古滅南宋后,統治階層出現了以許衡為首的儒臣派與以阿合馬為首的理財派官員之爭。由于蒙古需要大量財寶賞賜予各封王,加上開支繁重,所以財政日漸緊張。
以儒臣派官員認為元朝應該節省經費、減免稅收。反之以色目人為主的理財派官員認為,南人藏有大量財物,應沒收以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于是這個問題在朝中沒有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