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寫古代城市
東漢雒陽城 全城平面略呈長方形,南北約漢代九里,東西約漢代六里,故稱“九六城”。
城墻用土夯筑,厚約14~25米。東、西、北三面城墻,遺跡尚存;南面城墻因洛河改道被沖毀,但仍可復原其位置。
經實測并復原,東城墻長約4200米,南城墻長約2460米,西城墻長約3700米,北城墻長約2700米,總長合漢代約三十一里。全城共設12個城門。
東面 3個自北而南為上東門、中東門、秏門,西面3個自北而南為上西門、雍門、廣陽門,南面4個自東而西為開陽門、平城門、小苑門、津門,北面2個自東至西為谷門、夏門。夏門遺跡保存較好,經鉆探,有3個門道,推測其它城門亦如此。
城內主要大街,都通自城門。大街互相交叉,分隔成24段,這可能便是文獻記載中所說的“洛陽二十四街”。
據鉆探,大街的寬度約20~40米不等。據記載,每條大街都分成3股,唯公卿、尚書等大臣行中道,一般行人皆行左右。
城中主要宮殿為南宮和北宮。據記載,南宮在西漢時已有一定的規模。
建武元年光武帝定都洛陽,先居住在南宮卻非殿。以后不斷擴建,于建武十四年在南宮建成規模最大的前殿。
南宮的遺跡雖未發掘,但從街道的分布情形可以判斷其位置在中東門大街之南,秏門-廣陽門大街之北,開陽門大街之西,小苑門大街之東;平面呈長方形,南北約1300米,東西約1000米。北宮始建于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至永平八年建成。
據記載,北宮中的德陽殿,“周旋容萬人,陛高二丈”,規模宏偉。北宮的位置,亦可從街道的分布情形判斷在中東門大街之北,津門大街之東,谷門大街之西,北面接近城墻,平面呈長方形,其范圍較南宮為大。
據記載,南北兩宮相距七里,有復道相連。據實際的勘察看來,“七里”應為“一里”之誤。
勘察工作證實,太倉和武庫都在城的東北隅。據記載,工商業區有南市、馬市和金市。
南市在南郊,馬市在東郊,金市在城內南宮的西北。西晉潘岳的《閑居賦》說“面郊后市”,就是指金市的位置在南宮之北而言的。
魏晉洛陽城 曹魏在東漢雒陽城的廢墟上重建都城,其規模不超過東漢。西晉時城的形制和布局亦無多大的改變。
但是,魏明帝曹睿仿效其祖父曹操在鄴城西北部筑銅雀臺等“三臺”(見鄴城遺址)的經驗,在洛陽城的西北角也建筑了金鏞城。據勘探,金鏞城南北約1080米,東西約250米,分隔為三部分,各有門道相通。
它實際上是軍事性的城堡,由于北依邙山,地勢高亢,可俯瞰洛陽全城,具有至高點的作用,在西晉末年“永嘉之亂”的洛陽爭奪戰中,是雙方必爭之地,當時稱為“洛陽壘”。勘探和研究證明,由于魏晉時戰亂頻仍,出于軍事上的需要,在洛陽城的西北城墻外壁和金鏞城的外壁設置了許多墩臺,其形制和效用如同后世的“馬面”,這是中國古代城制上的一個創舉。
北魏洛陽城 北魏在洛陽建都,仍利用東漢、魏晉的城墻。東漢以來的12個城門,除開陽門以外,都在魏晉或北魏時改了名。
上東門改稱建春門,中東門改稱東陽門,秏門改稱青陽門;上西門改稱閶闔門,雍門改稱西陽門,廣陽門改稱西明門;平城門改稱平昌門,小苑門改稱宣陽門,津門改稱津陽門;谷門改稱廣莫門,夏門改稱大夏門。11個城門都在漢代的舊址上重建,僅西陽門從漢代的雍門舊址北移約500米。
此外,孝文帝初到洛陽時,在西城墻北端靠近金鏞城處新開了承明門,從而使城門增為13個。 北魏洛陽城最重要的改變是廢除了東漢以來南北兩宮的制度,建立了單一的宮城。
據勘探,宮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為偏西,是在漢魏北宮的基礎上興建的。平面呈長方形,四面筑墻,東墻和西墻各長1400米,南墻和北墻各長660米。
在南墻近西端處,有一巨大的門址,便是宮城的正門——閶闔門的遺址。正殿太極殿在宮城的前部,與閶闔門對直,其基壇南北長約60米,東西寬約100米,規模甚大。
由于宮城的范圍和個別城門位置的改變,城內的街道也有許多變更。南宮已廢棄,在廣莫門和平昌門之間有了一條縱貫全城的南北向大街。
雍門已廢絕,雍門大街亦不存在。新開了承明門,增添了由此門通入城內的大街。
建春門和閶闔門之間有了一條橫貫全城的東西向大街,將宮城分為南北兩半,南半部是朝會之處,北半部為寢宮所在。由于新建的西陽門正好與東陽門對直,所以東漢以來的中東門大街被延長而貫通于西陽門和東陽門之間,它在宮城南墻外通過,成為全城的一條分界線,北面主要是皇家的宮殿和園囿,南面則分布著官署、寺院和貴族的邸宅。
由于宮城的南門——閶闔門與南城的宣陽門對直,所以自閶闔門至宣陽門的南北向大街——銅駝街就成了全城的中軸線。宗廟、社稷和太尉府、司徒府等高級官署分布在銅駝街的兩側,有名的永寧寺遺址即在街的西側。
據記載,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在洛陽興建外郭城,“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范圍極廣。在整個外郭城以內,劃分為三百二十個方形的坊,每坊均四周筑墻,每邊長三百步,即當時的一里。
東漢以來的舊城成為北魏洛陽的內城。“大市”、“小市”、和“四通市”等工商業區都設在內城以外,位置在宮城以南,完全改變了《周禮?考工記》所記“面朝后市”的。
2.古詩中的城市(現代)詩句
蘇州 《正月三日閑行》 黃鸝巷口鶯欲語,烏鵲河頭冰欲銷。
鴛鴦蕩漾雙雙翅,楊柳交加萬萬條。 《登閶門閑望》 【唐】白居易 閶門四望郁蒼蒼,始知州雄土俗強。
十萬夫家供課稅,五千子弟守封疆。 閶閭城碧鋪秋草,鳥鵲橋紅帶夕陽。
處處樓前飄管吹,家家門外泊舟航。 云埋虎寺山藏色,月耀娃宮水放光。
曾賞錢唐嫌茂苑,今來未敢苦夸張。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南京 石頭城 作者:劉禹錫 [唐] 772-842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烏衣巷 作者:劉禹錫 [唐]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臨江仙 作者:李清照 [宋] 1084-約1151 庭院深深深幾許,云窗霧閣常扃,柳梢梅萼漸分明,春歸秣陵樹,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雕零,試燈無意思,踏雪沒心情 漁家傲 作者:蘇軾 千古龍蟠并虎踞。
從公一吊興亡處。 渺渺斜風吹細雨。
芳草渡。 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駕飛車淩彩霧。 紅鸞驂乘青鸞馭。
卻訝此洲名白鷺。 非吾侶,翩然欲下還飛去。
南鄉子 作者: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蔥蔥佳氣浮。 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晉代衣冠成古丘。
繞水恣行游,上盡層樓更上樓。 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
酹江月·驛中言別友人 作者:文天祥 恨東風、不借世間英物。 蜀鳥吳花殘照里,忍見荒城頹壁,銅雀春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 堂堂劍氣,斗牛空認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萬里,屬扁舟齊發。 正為鷗盟留醉眼,細看濤生云滅。
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沖冠發。 伴人無寐,秦淮應是孤月。
八聲甘州 作者:辛棄疾 把江山好處付公來,金陵帝王州。 想今年燕子,依然認得,王謝風流。
只用平時尊俎,彈壓萬貔貅,依舊釣天夢,玉殿東頭。 看取黃金橫帶,是明年準擬,丞相封侯。
有紅梅新唱,香陣卷溫柔。 且華堂、通宵一醉,待從今、更數八千秋。
公知否,邦人香火,夜半才收。 金陵三首(一) 作者:李白 晉家南渡日,次地舊長安。
地即帝王宅,山為龍虎盤。 金陵空壯觀,天塹凈波瀾。
醉客回橈去,吳歌且自歡。 金陵三首(二) 作者:李白 地擁金陵勢,城回江水流。
當時百萬戶,夾道起朱樓。 亡國生春草,離宮沒古丘。
空余后湖月,波上對江洲。 金陵三首(三) 作者:李白 六代興亡國,三杯為爾歌。
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陽多。 古殿吳花草,深宮晉綺羅。
并隨人事滅,東逝與滄波 登金陵鳳凰臺 作者: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浪淘沙 作者:李煜 往事只堪哀! 對景難排。 秋風庭院蘚侵階。
一任珠簾閑不卷,終日誰來? 金劍已沉埋,壯氣蒿萊! 晚涼天凈月華開。 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
鎮江 昆陽子 卜算子·元月二十一日與伯昏子兄相聚于鎮江 我背故鄉來 君別家山去。 來去人間幾萬回 鐵甕城中遇。
詩酒結因緣, 漫說江湖雨。 風雨明朝且自行, 莫學癡兒女。
芙蓉樓送辛漸二首 <唐>王昌齡 (一) 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二) 丹陽城南秋海陰, 丹陽城北楚云深。 高樓送客不能醉, 寂寂寒江明白心。
金山寺 <宋>王安石 數重樓枕層層石,四壁開窗面面風。 忽見鳥飛平地上,始驚身在半空中。
插云金碧虹千丈,倚漢崢嶸玉一峰。 想得高秋涼月夜,分明世人蕊珠官。
焦山 <唐>李白 石壁望松寥, 宛然在碧霄。 安得無彩虹, 駕天作長橋。
仙人如愛我, 舉手來相招。 永王東巡歌 <唐>李白 丹陽北固是吳關, 畫出樓臺云水間。
千巖烽火連滄海, 兩岸旌旗繞碧山。 招隱寺 <宋>曾鞏 一徑入松下,兩峰橫馬前。
攀援綠夢磴,飛去蒼巖顛。 昔人此嘉遁,手弄朱絲弦。
想當林間月,獨寫山中泉。 此樂非外得,肯受世網牽。
我亦本蕭散,至此更怡然。 偏憐最幽處,流水鳴濺濺。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宋>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宋>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
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杭州 春江花月夜(好美的意境)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
3.求描寫洛陽城市面貌的古代詩句
1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2洛陽三月花如錦,多少功夫織得成。唐·劉克莊《鶯梭》
3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唐·張籍《秋思》
4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5掛林風景異, 秋似洛陽春 。唐·王績《野望》
6花開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 唐 白居易
7唯有牡丹真國色, 花開時節動京城。 唐 劉禹錫
8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 唐 歐陽修
9當春天地爭奢華, 洛陽園苑尤紛拏。 唐 韓愈
10香車傾一顧, 驚動洛陽塵。唐·韓愈《李花二首》
11北邙山頭少閑土, 盡是洛陽人舊墓。 唐 王建
12洛陽城里春光好, 洛陽才子他鄉老。 唐 韋莊
13爭得大裘長萬丈, 與君都蓋洛陽城。 白居易
14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朱敦儒(宋)
15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唐 杜甫
16洛陽春日最繁花,紅綠蔭中十萬家。 宋 司馬光
17何人不愛洛陽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清 劉灝
18曾為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唐 歐陽修
19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 唐 武元衡
20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唐 李白
21直須看盡洛陽花,始共春風容易別。 唐 歐陽修
22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容顏十五余。 唐 王維
23金谷園中柳,春來似舞腰。那堪好風景, 獨上洛陽橋。 唐 李益
24鄭國游人未及家,洛陽行子空嘆息。 唐 李頎
25洛陽吹別風, 龍門起斷煙。 唐 李賀
26俯視洛陽川, 茫茫走胡兵。 唐 李白
27柳絮飛時別洛陽,梅花發后在三湘。 唐 賈至
28今我不樂思洛陽,身欲奮飛病在床。 唐 杜甫
29寄語洛陽使, 為傳邊塞情。 唐 崔顥
30悠悠洛陽去, 此會在何年。 唐 陳子昂
31白玉誰家郎,回車渡天津。看花東陌上,驚動洛陽人。 唐 李白
32漢有洛陽子, 少年明是非。 宋 王安石
33洛陽城東西, 長作經時別。 昔去雪如花, 今來花似雪。
34洛陽名工見咨嗟, 一翦一刻作琵琶。 唐 吳均
35河中之水向東流, 洛陽女兒名莫愁。 晉 蕭衍
36既乏瑯邪政, 方憩洛陽社。 唐 謝珧
37悠悠遠行歸,經春涉長道。 幽冀桑始青,洛陽蠶欲老。 唐 崔顥
38洛陽三月梨花飛, 秦地行人春憶歸。 唐 崔顥
39傳聞合浦葉, 遠向洛陽飛。 唐 江左
40洛陽誰不死? 戡死聞長安。 唐 白居易
41陶令門前四五樹, 亞夫營里百千條。 何似東都正二月, 黃金枝映洛陽橋. 唐 白居易
42風起洛陽東, 香過洛陽西. 三國 曹鄴
43洛陽之興衰,天下治亂之喉也。 宋 李格非
44惶惶祖宗業, 永懷河洛間. 宋 陸游
45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 《周易》
46長安重游俠, 洛陽富財雄。 唐 盧照鄰
4.古代縣城的名字
咸陽 秦 至今 長安 西漢,隋(大興),唐 西安 洛陽 東漢,北魏 隋 至今 汴梁 東京 北宋 后梁、后晉、后漢、后周 開封 建康 建業 南朝,東晉、宋、齊、梁、陳, 南京 大都 元 明清(北京) 民國(北平) 北京 余杭 錢塘(秦) 隋 臨安 南宋 杭州 邯鄲 戰國 趙 邯鄲 臨淄 戰國 齊 淄博 益州 三國 蜀 成都 會稽 三國 吳 蘇州 盛京 滿洲 沈陽 廣陵 秦 江都(漢) 揚州(明清) 揚州 南海 秦 廣州(三國吳) 至今 晉陽 戰國 太原(秦、明清)并州(東漢、北宋)太原、北都、北京(唐)太原 泉州 唐 泉州 我有唐朝的行政圖,可是太大,發不上來,我把它上傳到共享中,如果需要可以下載。
5.找點中國古代著名詩句
1、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經·王風·黍離)2、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小雅·采薇)3、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詩經·周南·關雎)4、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詩經·王風·采葛)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詩經·衛風·淇奧)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詩經·鄭風·子衿)7、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秦風·蒹葭)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詩經·衛風·碩人)9、手如柔荑,膚如凝脂。 (詩經·衛風·碩人)10、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詩經·鄘風·相鼠)11、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詩經·大序)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詩經·小雅·車轄)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詩經·小雅)14、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詩經·小雅)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16、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詩經·大雅·蕩)17、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大雅·抑)18、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尚書)19、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大禹謨)20、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國語·周語)21、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國語)22、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23、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左傳)24、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左傳)25、欲加之罪,何患辭。 (左傳)26、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左傳)27、不去慶父,魯難未已。 (左傳)28、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
(左傳)29、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30、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31、曲則全,枉則直。 (老子)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35、將欲取之,必先之。 (老子)36、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老子)38、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4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41、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42、既來之,則安之。
(論語·季氏)43、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44、是可忍,孰不可忍。
(論語·八佾)45、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論語·述而)4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4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顏淵)48、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論語·子罕)49、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述而)50、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靈公)51、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論語·學而)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53、往者不可諫,來著猶可追。 (論語·微子)5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55、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論語·子罕)5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57、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論語·子罕)5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子罕)59、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論語)6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6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64、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禮記·雜記)65、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禮記·禮運)66、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禮記·中庸)67、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禮記·學記)68、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禮記·雜記)6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70、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禮記·禮運)71、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易經·乾)72、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易經·系辭上)73、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易經·系辭上)7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75、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76、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屈原·離騷)77、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屈原·漁父)78、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
(屈原·涉江)79、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 (屈原·涉江)80、茍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 (屈原·涉江)81、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楚辭·卜居)82、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楚辭·卜居)83、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宋玉·對楚王問)84、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85、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告子下)8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孫丑)87、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上)88、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孟子·離婁下)8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盡心上)90、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91、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盡心上)9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
6.描寫古代城市
東漢雒陽城 全城平面略呈長方形,南北約漢代九里,東西約漢代六里,故稱“九六城”。
城墻用土夯筑,厚約14~25米。東、西、北三面城墻,遺跡尚存;南面城墻因洛河改道被沖毀,但仍可復原其位置。
經實測并復原,東城墻長約4200米,南城墻長約2460米,西城墻長約3700米,北城墻長約2700米,總長合漢代約三十一里。全城共設12個城門。
東面 3個自北而南為上東門、中東門、秏門,西面3個自北而南為上西門、雍門、廣陽門,南面4個自東而西為開陽門、平城門、小苑門、津門,北面2個自東至西為谷門、夏門。夏門遺跡保存較好,經鉆探,有3個門道,推測其它城門亦如此。
城內主要大街,都通自城門。大街互相交叉,分隔成24段,這可能便是文獻記載中所說的“洛陽二十四街”。
據鉆探,大街的寬度約20~40米不等。據記載,每條大街都分成3股,唯公卿、尚書等大臣行中道,一般行人皆行左右。
城中主要宮殿為南宮和北宮。據記載,南宮在西漢時已有一定的規模。
建武元年光武帝定都洛陽,先居住在南宮卻非殿。以后不斷擴建,于建武十四年在南宮建成規模最大的前殿。
南宮的遺跡雖未發掘,但從街道的分布情形可以判斷其位置在中東門大街之南,秏門-廣陽門大街之北,開陽門大街之西,小苑門大街之東;平面呈長方形,南北約1300米,東西約1000米。北宮始建于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至永平八年建成。
據記載,北宮中的德陽殿,“周旋容萬人,陛高二丈”,規模宏偉。北宮的位置,亦可從街道的分布情形判斷在中東門大街之北,津門大街之東,谷門大街之西,北面接近城墻,平面呈長方形,其范圍較南宮為大。
據記載,南北兩宮相距七里,有復道相連。據實際的勘察看來,“七里”應為“一里”之誤。
勘察工作證實,太倉和武庫都在城的東北隅。據記載,工商業區有南市、馬市和金市。
南市在南郊,馬市在東郊,金市在城內南宮的西北。西晉潘岳的《閑居賦》說“面郊后市”,就是指金市的位置在南宮之北而言的。
魏晉洛陽城 曹魏在東漢雒陽城的廢墟上重建都城,其規模不超過東漢。西晉時城的形制和布局亦無多大的改變。
但是,魏明帝曹睿仿效其祖父曹操在鄴城西北部筑銅雀臺等“三臺”(見鄴城遺址)的經驗,在洛陽城的西北角也建筑了金鏞城。據勘探,金鏞城南北約1080米,東西約250米,分隔為三部分,各有門道相通。
它實際上是軍事性的城堡,由于北依邙山,地勢高亢,可俯瞰洛陽全城,具有至高點的作用,在西晉末年“永嘉之亂”的洛陽爭奪戰中,是雙方必爭之地,當時稱為“洛陽壘”。勘探和研究證明,由于魏晉時戰亂頻仍,出于軍事上的需要,在洛陽城的西北城墻外壁和金鏞城的外壁設置了許多墩臺,其形制和效用如同后世的“馬面”,這是中國古代城制上的一個創舉。
北魏洛陽城 北魏在洛陽建都,仍利用東漢、魏晉的城墻。東漢以來的12個城門,除開陽門以外,都在魏晉或北魏時改了名。
上東門改稱建春門,中東門改稱東陽門,秏門改稱青陽門;上西門改稱閶闔門,雍門改稱西陽門,廣陽門改稱西明門;平城門改稱平昌門,小苑門改稱宣陽門,津門改稱津陽門;谷門改稱廣莫門,夏門改稱大夏門。11個城門都在漢代的舊址上重建,僅西陽門從漢代的雍門舊址北移約500米。
此外,孝文帝初到洛陽時,在西城墻北端靠近金鏞城處新開了承明門,從而使城門增為13個。 北魏洛陽城最重要的改變是廢除了東漢以來南北兩宮的制度,建立了單一的宮城。
據勘探,宮城的位置在全城的北部略為偏西,是在漢魏北宮的基礎上興建的。平面呈長方形,四面筑墻,東墻和西墻各長1400米,南墻和北墻各長660米。
在南墻近西端處,有一巨大的門址,便是宮城的正門——閶闔門的遺址。正殿太極殿在宮城的前部,與閶闔門對直,其基壇南北長約60米,東西寬約100米,規模甚大。
由于宮城的范圍和個別城門位置的改變,城內的街道也有許多變更。南宮已廢棄,在廣莫門和平昌門之間有了一條縱貫全城的南北向大街。
雍門已廢絕,雍門大街亦不存在。新開了承明門,增添了由此門通入城內的大街。
建春門和閶闔門之間有了一條橫貫全城的東西向大街,將宮城分為南北兩半,南半部是朝會之處,北半部為寢宮所在。由于新建的西陽門正好與東陽門對直,所以東漢以來的中東門大街被延長而貫通于西陽門和東陽門之間,它在宮城南墻外通過,成為全城的一條分界線,北面主要是皇家的宮殿和園囿,南面則分布著官署、寺院和貴族的邸宅。
由于宮城的南門——閶闔門與南城的宣陽門對直,所以自閶闔門至宣陽門的南北向大街——銅駝街就成了全城的中軸線。宗廟、社稷和太尉府、司徒府等高級官署分布在銅駝街的兩側,有名的永寧寺遺址即在街的西側。
據記載,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在洛陽興建外郭城,“東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范圍極廣。在整個外郭城以內,劃分為三百二十個方形的坊,每坊均四周筑墻,每邊長三百步,即當時的一里。
東漢以來的舊城成為北魏洛陽的內城。“大市”、“小市”、和“四通市”等工商業區都設在內城以外,位置在宮城以南,完全改變了《周禮?考工記》所記“面朝后市”的傳統。
綜上所述。
7.形容城市 古詩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準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住初程。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望海潮·東南形勝》宋 柳永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