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詞為三三五句式的
1.待到重陽日, 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過故人莊》)
2.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 (李白:《月下獨酌》)
3.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曉》)
4.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杜甫:《春望》)
5.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 (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
7.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8.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張志和:《漁歌子》)
10.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11.忽如一夜春風來, 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2.吾家洗硯池頭樹, 個個花開淡墨痕. (王冕《墨梅》)
13.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杜甫<;絕句>)
14.采得百花成蜜后, 為誰辛苦為誰甜 (羅隱<;蜂>)
15.梅子金黃杏子肥, 麥花雪白菜花稀. (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
16. 解落三秋葉, 能開二月花. (唐)李嶠(qiáo)
17.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居易:《憶江南》》
18.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19.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元稹<;菊花>)
20.兒童急走追黃蝶, 飛入菜花無處尋. (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
21. 春去花還在, 人來鳥不驚. (高鼎:<;畫>)
22.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游山西村》)
23.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志南:《絕句》)
24.桃花一簇開無主, 可愛深紅愛淺紅.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25.春城無處不飛花, 寒食東風御柳斜。(韓翃<<;寒 食>>)
26.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劉禹錫《烏衣巷》)
27.一去二三里, 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佚名<;一去二三里>)
28.桃花潭水三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贈汪倫》)
29.相見時難別亦難, 東風無力百花殘。 (李商隱:〈無題〉)
30.槲葉落山路, 枳花明驛墻。 (溫庭筠<;商山早行>)
31.莫道不消魂, 簾卷西風, 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醉花陰》)
32.朱雀橋邊野草花, 烏衣巷口夕陽斜。 (劉禹錫《烏衣巷》)
33.稻花香里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2.詞格里說的“上一下三”“上三下四”分別什么意思
那個、問題可以再詳細一點么?貌似晴空孤陋寡聞了。
會不會指的是“漸霜風凄緊”“記半面、淺窺珠箔”之類的句式呢?
回答補充~~~~~~~
果然是句讀啊~嘿嘿~~
欽定詞譜里面說《卜算子》“第一二句句法,俱為上二下三”,與白香稍有出入。
“上一下三”有個更好的范例“對長亭晚”(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卜算子》“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可以看做“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在“水”與“眼波橫”之間插入一個“是”。雖然也可以分入“上二下三”的種類,但卻與“畫堂雙燕歸”(《阮郎歸》)這一類標準的“上二下三”稍有差別,所以就有了“上一下三,中加一襯字”的說法。
而且應該還摻雜了音樂方面的韻律與節奏,那些晴空就真的不知了,白石的譜子還沒有唱明白o(╯□╰)o。
(欽定、白香、詞律都是用的網上資料,可能有勘誤。現在放假在家手邊沒有典籍以查閱資料真偽嗚。)
3.宋詞:醉太平結句是一四句式,這是什么意思
《醉太平》,詞牌名,一名《凌波曲》。
此調有38字,45字、46字等諸格體,俱為雙調這里列舉38字一體,上下片各四句,句句押平韻。 第一、二句第三字,第四句第一、四字最好用去聲,方可將調激起。結句是上一、下四(上一字領起后面四個字)。
詞牌格律
平平仄平(韻),平平仄平(韻),中平中仄平平(韻),仄平平仄平(韻)。中平仄平(韻),中平仄平(韻),中平中仄平平(韻),仄中平仄平(韻)。
舉例:醉太平
宋 :戴復古
長亭短亭。春風酒醒。無端惹起離情。有黃鸝數聲。芙蓉繡茵。江山畫屏。夢中昨夜分明。悔先行一程。
醉太平
宋:徐夢龍
冰肌玉容。情真意濃。小樓幾度春風。醉琉璃酒鐘。關山萬重。何時又逢。思量雨跡云蹤。似襄王夢中。
4.求宋詞各種詞牌的句式格式
(一)概述
本文的目的,是為想要學習詩詞格律的人,提供一條準確而又簡捷快速的途徑。詩詞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塊絢麗的瑰寶。世世代代的人們熱愛它,從中獲得藝術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歷史的啟迪。可以說,它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傳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當代人也普遍喜歡詩詞,不少人想從事詩詞創作。但我們常常看到,有的詩貌似律詩,或五言或七言,內容、意境也不錯,卻不合格律。這是因為不少人對詩詞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詩是要講平仄的。開國領袖、也是偉大詩人的毛丶澤東就說過:“律詩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即非律詩。”
講平仄、論格律,這對寫詩的人來說,當然是一種束縛。但如掌握了這方面的知識,它也會帶給你樂趣,一種創造性的樂趣。正如復雜的象棋規則,對喜歡下棋的人來說,既是約束也是樂趣。如果車、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為象棋了。又如,喜歡踢足球的人,自然也都以遵守它的規則為樂。隨便踢就沒有意思了,沒有規則就沒有球藝。我們不妨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待格律對詩詞創作的約束,掌握詩詞格律并不難,只要有興趣學,只要學習得法。本文試圖用簡單易懂的語言、盡可能少的文字、方便記憶的表達方式,來講清詩詞格律的全部主要內容。掌握詩詞格律,需要了解的東西固然很多,但應著重弄懂的主要是兩點:一是平仄,一是用韻。這兩點又是互相聯系著的。
(二)平仄
詩、詞都要講平仄,現在我們先講詩律的平仄。
(01)關于近體待
我們要講的詩律,指的是近體詩的格律,不涉及詩經、樂府中的那種古體詩。近體詩是唐以后逐漸形成的,它對平仄、對仗、字數有嚴格的要求。近體詩,從體例劃分,有三種:絕句(每首四句),律詩(一般每首八句),排律(每首十句以上)。基礎是絕句,明白了絕句,其他就好懂了。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
所以要說這是“基本格式”,是因為其他各種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包括絕句和律詩,共16種),都可以從它推導出來。學習中,一定要先把這個“基本格式”背熟,記住。從基本格式推導其他格式,是學習的一個竅門。如果把全部16種格式都開列出來,機械硬背,那是不容易記住的。
這個“基本格式”中所說的“平”,大體上就是現在普通話中的“陰平”字和“陽平”字;“仄”,大體上就是現在普通話里的“上聲”字和“去聲”字。這里所以只能說“大體上”,是因為并不完全如此。對這個問題,后文還要專門講述。
5.詩詞中句式是如何變換的
在詩詞中,為了適應聲律的要求,在不損害原意的原則下,詩人們對語序常常作適當的變換。
正常情況下,句子的成分是有一定前后順序的,若有些成分正常語序在前而后置,或正常語序在后而前置,這種現象就是語序倒置。固然多數為了 適應詩句平仄格律之需,但這一技法如運用得當,還起到濃化詩詞韻味的 作用。
例如杜甫《秋興》(第八首):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閣峰陰入渓陂。香稻詠馀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彩筆昔曾干氣象,白頭吟望苦低垂。
其中的“香稻琢馀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有人認為應該是“鸚鵡啄馀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這樣雖然意思對了,但是如果“香稻”、“碧 梧”放在前面,表示詩人所詠的是香稻和碧梧;把“鸚鵡”、“鳳凰”挪到前 面去,詩人所詠的對象就變為鸚鵡與鳳凰,不合秋興的題目了。
6.詞的句式有哪些
詞的句式長短不一,參差不齊,從一字句到十字句都有,和近體詩不 同,近體詩以五、七言為基本句式。
詞中的一字句、二字句和三字句叫做短句。以一個f單獨成句的僅有 《十六字令》。
如張孝祥《蒼梧謠》:“歸。獵獵薫風颭繡旗。
攔教住,重舉送行杯。 ”開篇第一句就是一字句。
二字句大都出現在換頭處,或是句中用韻的地方。如柳永《木蘭花 慢》:“盈盈,斗草踏青”,“歡情,對佳麗地,信金S罄竭玉山傾。”
李清照《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三字句通常用在詞的首句或換頭處。
如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好, 風景舊曾請。 ”辛棄疾《祝英臺近》:“寶釵分,桃葉渡。”
蘇軾《水調歌 頭》:“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岳飛《滿江紅》:“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四字句是詞的基本句式之一,以上下各兩個字的形式最多,如蘇軾《念 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故壘 西邊”。
除用作單句外,四字句還常用作偶 句和排句。如周邦彥《風流子》:“欲說又 休,慮乖芳信,未歌先噎,愁近清觴。”
吳 文英《惜黃花慢》:“望天不盡,背城漸 杳,離亭黯黯,恨水迢迢。 ” 五字句以上二下三最多,如蘇軾《水 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也有上一下四的,如李清照《醉花陰》: “有暗香盈袖。”有上三下二的,如姜 夔《齊天樂》:“寫入琴絲,一聲聲更 苦。”
詞中五字句也可以像五言律詩中 的兩聯,用作排句,如周邦彥《紅林擒 近》:“高柳春才軟,凍梅寒更香。暮雪 助清峭,玉塵散林塘。
” 六字句中以上二下四或上四下二的句法最為普遍。如辛棄疾《永遇 樂》,“氣吞萬里如虎”,“一片神鴉社鼓”。
也有上三下三的折腰句,如陳 亮《水龍吟》:“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賞,都付與、鶯和燕。”此外還有上一 下五的,如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
” 七字句的句法有上四下三、上二下五、上三下四、上一下六等幾種,如 柳永《雨霖鈴》:“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楊柳岸曉風 殘月”,“念去去千里煙波”等。 七字以上的句子稱為長句,在詞中則比較少見。
7.宋詞中的變格是怎么回事為什么有的變格將韻變了,而有的甚至連句
先回答“為什么有的變格將韻變了,而有的甚至連句式結構都變了呢?” 就是這樣規定的,變格的不同方法. 具體變格是怎么回事看下面這段話. 定格變化后形成的譜式.變格往往使詞或曲在句式、平仄等方面發生增減變化.變格有時形成新的詞牌或曲牌. 就詞來說,如《丑奴兒》在原調上增加I兩個襯句,或是在末句加上幾個字,句式或韻式都發生變化,形成新的格體,這叫變格.就曲來說,如《雙調·駐馬聽》變為《駐馬聽近》,變成獨立的新曲牌. 詩詞有與其他文體不同的特點,要學好它,除了要基本上掌握平仄、音韻、粘對、對仗等基本格律外,還要掌握詩詞獨特的修辭手法,比如鋪陳、比喻、起興、夸張、虛實、對比、通感等等.而詩詞中完全符合“平仄兩兩交替”規則的聯句稱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稱為“變格”. 每位詩人寫詩都有自己的風格,這個道理同書法是相通的.學作詩詞從哪位詩人入手,這也和書法學習一樣,“性之所近者”當為首選. 學古詩詞可以先學格律,格律可以先讀王力的《詩詞格律》,一般幾天就可以通過.然后宜從律詩入手,五律多讀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七律多讀杜甫、李商隱、蘇東坡、黃庭堅的作品.最好先背上幾百手,培養感覺. 詩可從小處學,比如你的學法;也可從大處學,即先背熟許多.小處學的好處是可得精致,壞處是難放的開;大處學的好處是可見大氣,但容易粗陋.最好的方法卻是在網上,寫來貼上去,自會有好事者評說討論,一來二去,進步不快也難 辨別體格法 律詩正格,八句成章.一、二句為首聯,可對可不對;三、四句為頜聯,不能不對;五、六句為頸聯,亦不能不對;七、八句為結聯,則亦可對可不對. 然正格之外,又有變格.唐以來均盛行之,但初學作詩,總以正格為是.若不注重體格,謬托古人變格之說,好高騖遠,隨意吟詠,勢必不能形似而貽畫虎不成之誚.茲特將律詩中各種變格,分別言之于下,學者不可不細辨也. 拗體格 對偶與正格相同,但句中平仄不似正格之穩順,即所謂拗句是也. 偷春格第一聯對,第二聯不對,是將第二聯換向第一聯.猶之梅花在冬,偷春色而先開也,故云. 借對格又謂之假對格.借同音之字作對,如“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借楊為羊梅”之類. 交股對格如“春深葉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盞疏”二句.“密”與“多”對,“少”與“疏”對.是上下交股對也. 隔句遙對格又謂之“隔扇對”格.如鄭谷《吊僧》詩之前半首云:“幾思聞靜語,夜雨對禪床.未得重相見,秋燈照影堂.”第四句與第二句遙對也. 八句全對格始于初唐,如李嶠《主家山第》詩之類. 八句全不對格如孟浩然《掛席東南望》詩之類. 五六句對余全不對格如賈島“下第惟空囊”詩及李白“鸚鵡來過吳江水”詩之類. 就詞來說,如《丑奴兒》在原調上增加I兩個襯句,或是在末句加上幾個字,句式或韻式都發生變化,形成新的格體,這叫變格.就曲來說,如《雙調·駐馬聽》變為《駐馬聽近》,變成獨立的新曲牌.。
8.求宋詞各種詞牌的句式格式
(一)概述 本文的目的,是為想要學習詩詞格律的人,提供一條準確而又簡捷快速的途徑。
詩詞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塊絢麗的瑰寶。世世代代的人們熱愛它,從中獲得藝術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歷史的啟迪。
可以說,它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傳延和民族特性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的。 當代人也普遍喜歡詩詞,不少人想從事詩詞創作。
但我們常常看到,有的詩貌似律詩,或五言或七言,內容、意境也不錯,卻不合格律。這是因為不少人對詩詞格律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律詩是要講平仄的。
開國領袖、也是偉大詩人的毛丶澤東就說過:“律詩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即非律詩。” 講平仄、論格律,這對寫詩的人來說,當然是一種束縛。
但如掌握了這方面的知識,它也會帶給你樂趣,一種創造性的樂趣。正如復雜的象棋規則,對喜歡下棋的人來說,既是約束也是樂趣。
如果車、馬、炮任意走,那就不成其為象棋了。又如,喜歡踢足球的人,自然也都以遵守它的規則為樂。
隨便踢就沒有意思了,沒有規則就沒有球藝。我們不妨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待格律對詩詞創作的約束,掌握詩詞格律并不難,只要有興趣學,只要學習得法。
本文試圖用簡單易懂的語言、盡可能少的文字、方便記憶的表達方式,來講清詩詞格律的全部主要內容。掌握詩詞格律,需要了解的東西固然很多,但應著重弄懂的主要是兩點:一是平仄,一是用韻。
這兩點又是互相聯系著的。 (二)平仄 詩、詞都要講平仄,現在我們先講詩律的平仄。
(01)關于近體待 我們要講的詩律,指的是近體詩的格律,不涉及詩經、樂府中的那種古體詩。近體詩是唐以后逐漸形成的,它對平仄、對仗、字數有嚴格的要求。
近體詩,從體例劃分,有三種:絕句(每首四句),律詩(一般每首八句),排律(每首十句以上)。基礎是絕句,明白了絕句,其他就好懂了。
(02)平仄的基本格式 平仄排列最基本的格式是: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后加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后加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前加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前加仄) 所以要說這是“基本格式”,是因為其他各種格式(包括五言和七言的,包括絕句和律詩,共16種),都可以從它推導出來。學習中,一定要先把這個“基本格式”背熟,記住。
從基本格式推導其他格式,是學習的一個竅門。如果把全部16種格式都開列出來,機械硬背,那是不容易記住的。
這個“基本格式”中所說的“平”,大體上就是現在普通話中的“陰平”字和“陽平”字;“仄”,大體上就是現在普通話里的“上聲”字和“去聲”字。這里所以只能說“大體上”,是因為并不完全如此。
對這個問題,后文還要專門講述。
9.宋詞(4句)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 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醉花陰 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 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 玉枕紗櫥, 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簾卷西風, 人比黃花瘦。
都是四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