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詞中韻腳為U的有那些著名的詞
宴殊《蝶戀花》 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卜算子?詠梅陸 游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如夢令李清照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清平樂》 黃庭堅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鵲橋仙(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鳳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菩薩瞞.書江西造口壁(辛棄疾)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青玉案(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2. 韻腳為u的詩句有哪些
韻腳詩的相關作品,目前網絡上比較流行的版本還是比較少見的,畢竟這類作品在網絡上才剛剛開始盛行,作者和讀者還是一群比較年輕的人群啊,
本人收集了一下,如果你要素顏韻腳詩的話有:
《關于方文山的素顏韻腳詩》
《中國風——歌詞里的文字游戲》
《青花瓷:隱藏在釉色里的文字秘密》
《方道·文山流》
《聞章韻腳詩》
如果你喜歡全韻韻腳詩的話有:
《歌美人》
其它的作品你也可以在網絡上搜索一下啊。
3. 韻腳為u的詩句有哪些
1、近試上張籍水部 / 近試上張水部 / 閨意獻張水部 唐代:朱慶馀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譯文:洞房里昨夜花燭徹夜通明,等待拂曉拜公婆討個好評。
打扮好了輕輕問丈夫一聲:我的眉畫得濃淡可合時興? 2、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譯文: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3、問劉十九 唐代: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譯文:新釀的米酒,色綠香濃;小小紅泥爐,燒得殷紅。
天快黑了,大雪將要來。能否共飲一杯?朋友! 4、憫農 唐代: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5、八陣圖 唐代: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譯文:三國鼎立你建立了蓋世功績,創八陣圖你成就了永久聲名。
江水東流推不轉你布陣石頭,千古遺恨你滅吳失策功未就。 。
4. 用一句押韻的詩詞來描述宋詞和宋詞人
1.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
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2.押韻是指在特定的文體里,在某些句子的一定位置上使用同韻的字。
押韻的文體稱韻文,詩歌是最常見的韻文。從《詩經》到后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
民歌也沒有不押韻的。在北方戲曲中,韻又叫轍,押韻叫合轍。
3.一首詩有沒有韻,是一般人都覺察得出來的。至于要說明什么是韻,那卻不太簡單。
但是,今天我們有了漢語拼音字母,對于韻的概念還是容易說明的。一般認識:詩詞中所謂韻,大致等于漢語拼音中所謂的韻母。
大家知道,一個漢字用拼音字母拼起來,一般都有聲母,有韻母。例如“公”字拼成gōng,其中g是聲母,ōng是韻母。
聲母總是在前面的,韻母總是在后面的。我們再看“東”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聰”cōng等,它們的韻母都是ong,所以它們是同韻字。
準確認識:韻”與“韻母”不同,韻指韻母中不包括韻頭的部分,古代的時候韻還包括聲調的成分,同韻的字必須同聲調。韻頭是指復韻母中韻腹前面的元音,一般由高元音充當,發音不響亮。
普通話中有i、u、ü[y]三個韻頭。韻腹是指復韻母中開口度最大、發音最響亮的元音,也叫主要元音。
如ua[uA]中的a、ei[ei]中的e、iou[iou]中的o。韻腹前面的元音是韻頭,韻腹后面的元音或輔音是韻尾。
韻尾指復韻母中韻腹后面的元音或輔音。普通話中有n[n]、ng[?]兩個輔音韻尾和i、u兩個元音韻尾。
如ei[ei]中的i、iao[iɑu]中的u、an[an]中的n、ing[ing]中的ng。4.凡是同韻的字都可以押韻。
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總是把韻放在句尾(押韻的位置一般在句子的末一字),所以又叫“韻腳”。
試看下面一個例子:書湖陰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常掃凈無苔(tái),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lái)。
這里“苔”、“栽”和“來”押韻,因為它們的韻母都是ai。繞字不押韻,因為“繞”字拼起來是rào,它的韻母是ao,跟“苔”、“栽”、“來”不是同韻字。
依照詩律,象這樣的四句詩,第三句是不押韻的。在拼音中,a、e、o的前面可能還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
這種i、u、ü叫做韻頭,不同韻頭的字也算是同韻字,也可以押韻。例如:四時田園雜興[宋]范成大晝出耘田夜績麻(má),村莊兒女各當家(jiā)。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guā)“麻”、“家”、“瓜”的韻母是a、ia、ua。韻母雖不完全相同,但它們是同韻字,押起韻來是同樣諧和的。
練習:春眠不覺曉,(xiǎo)處處聞啼鳥。(niǎo)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shǎo)分析:曉、鳥、少字押韻,因為它們的韻母都是“ǎo”,而第二句中“聲”字沒有押韻。依照詩律,像這樣的四句詩,第三句是不押韻的。
第一句則可押可不押。4.押韻的目的是為了聲韻的諧和。
同類的樂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復,這就構成了聲音回環的美。但是,為什么當我們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常常覺得它們的韻并不十分諧和,甚至很不諧和呢?這是因為時代不同的緣故。
語言發展了,語音起了變化,我們拿現代的語音去讀它們,自然不能完全適合了。例如:山行[唐]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白去深處有人家(jiā)。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huā)。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韻字,但是,唐代“斜”字讀xiá(s讀濁音),和現代上海“斜”字的讀音一樣。
因此,在當時是諧和的。又如:江面曲[唐]李益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ér)。在這首詩里,“朝”和“兒”是押韻的,按今天的普通話去讀,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韻了。
如果按上海的白話音念“兒”字,念象ní音(這個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諧和了。今天我們當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讀古人的詩,不過我們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才不至于懷疑古人所押的韻是不諧和的。
古人押韻是依照韻書的。古人所謂“官韻”,就是朝廷頒布的韻書。
這種韻書,在唐代,和口語還是基本上一致的,仿照韻書押韻,也是較合理的。宋代以后,語音變化較大,詩人們仍舊依照韻書來押韻,那就變為不合理的了。
今天我們如果寫舊詩,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韻書來押韻。不過,當我們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卻又應該知道古人的詩韻。
三、現代詩歌古人的詩都是依照韻書來寫的。但由于歲月久遠,今古語音變化較大,再按古人的韻書來寫詩,就變得不再合適了,而且弄不好,會造成別扭的感覺。
所以我們今天寫詩只要按照普通話的韻腳來使用就可以了。現代押韻一般不考慮聲母、聲調和韻頭,也不要求韻腹、韻尾完全相同,在韻的歸并上,相同、相近的韻母經常可以一起押韻,可歸為一個韻。
例如:像園中的韭菜,不要割,(e)/讓它綠綠地長著(e)/像谷底的泉水,不要斷,/讓它淡淡地淌著(e)/像枝頭的青果,不要摘,/讓它靜靜地掛著(e)/也許,人總有那么一點,/想忘又不能忘,想說又不能說(uo)/像怯光的蝙蝠,/扇翅于黃昏的角落。(uo)e同uo發音相近,可以押韻。
四、十三轍與十八韻轍也是韻的意思,將同韻的字歸并在一起,就形成一個一個的韻,宋代的《廣。
5. 韻腳u的五言絕句古詩
《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八陣圖》
唐·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問劉十九》
唐·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鋤禾》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送上人 》
唐 劉長卿
孤云將野鶴,豈向人間住!
莫買沃洲山,時人已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