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余傳棚的《唐宋詞流派研究》簡介
余傳棚先生《唐宋詞流派研究》的問世,是唐宋詞流派理論研究的新進展。從流派角度切入研究唐宋詞,是近年來詞學研究的熱門課題,成果累累。其中既有對唐宋詞史上某一流派的細致考察,又有在此基礎上對這一時期所有流派的綜合描述。余先生新著實際上是關于唐宋詞流派研究的研究。全書以唐宋詞流派及有關研究現狀為研究對象,研究中有破有立,建構了自己的理論框架。與前人的單一流派研究相比,有全局與局部之別;與前人的所有流派綜合描述相較,有綱要與全景之分。余著重心不在細致描述流派的面貌,而在提綱挈領,著力勾勒流派發展的線索脈絡。余先生書中緒言有云:“燭微知著,始稱有識;由顯索隱,方見深心。”移以相衡,其書足以當之。
目錄
第一章 前流派詞索隱(代緒言)
一、敦煌民間詞的邏輯指向
二、隋唐文人詞的歷史走向
第二章 花間詞派評辨
一、花間詞派不宜又名西蜀詞派
二、花間詞派的創作綱領見于《花間集序》
三、花間詞派的主導風格是柔靡綺麗
四、花間詞派創立“艷科”傳統功大于過
第三章 南唐詞派定位
一、南唐詞派與花間詞派同源異流
. 二、南唐詞派的主導風格是哀婉凄麗
三、南唐詞派直接開啟婉約詞派
第四章 婉約詞派究真
一、婉約詞派之時空界定不宜過泛
二、婉約詞派主導風格是清切婉麗
三、婉約詞派之功過是非評判宜允
第五章 頹放詞派探微
一、頹放詞派的客觀存在不容忽視
二、頹放詞派的主導風格是頹靡放逸
三、頹放詞派有過有功,芝大于過
第六章 豪放詞派質實
一、豪放詞派為抗爭頹放詞派而興
二、豪放詞派風格由蘇辛主導
三、豪放詞派分蘇、辛二派
第七章 雅正詞派正名
一、雅正詞派名從何出
二、雅正詞派得失何在
三、雅正詞派亦能分派
第八章 唐宋詞派鳥瞰(代結語)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中國古代文學流派研究》叢書總跋
2. 【試述唐宋詞學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哪幾個層面】
前此的唐宋詞的研究,較少從傳播學的角度來進行考察.然而唐宋詞之所以能代代相傳、流傳至今,恰恰是依靠了傳播的力量.本文將唐宋詞的傳播方式作為研究對象,希望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研究唐宋詞興盛的原因,并通過對唐宋詞各種傳播方式的具體考察,探尋其在唐宋詞史的進程和唐宋詞風的演變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序論部分主要對唐宋詞傳播方式研究的現狀進行了述評,指出了唐宋詞傳播方式研究的意義和價值之所在,并概要介紹了唐宋詞傳播方式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方法.第一章:唐宋詞的傳播背景和傳播階段.唐宋詞的傳播背景是唐宋詞傳播研究的基礎,其傳播背景一是城市化,這為唐宋詞的欣賞提供了龐大的受眾群;二是商業化,這為唐宋詞的消費提供了適宜的溫床;三是“去道德化”,這為唐宋詞的創作擺脫了精神的束縛.從傳播的角度來看,唐宋詞大致可分三個階段:“樂人之詞”、“詩人之詞”和“詞人之詞”,它們分別和詞的聲音傳播、文字傳播和印刷傳播密切結合.第二章:唐宋詞的歌舞傳播.。
3. 唐詩宋詞后世通過什么方式流傳至今
詩詞著作流傳下來主要有三種方法:
第一,它本來就是刻在石壁、鼎上,想要讓它磨滅還是比較困難的,比如說韓愈他去爬了華山,真的在山上被嚇尿,從此再也不登華山,于是題詩一首刻在華山,今天都能看到——洛邑得休告,華山窮絕陘,悔狂已咋指,垂誡仍鐫銘。
第二,責任感爆表的人去收集修書,說到現在為什么能看到唐詩,其實應該感謝這個人,大明天啟年間這個叫胡震亨的中年人,決定辭官回家,編一本最全的《唐詩》,他不但收錄詩歌,還編寫詩人自傳,從藏書閣到書信到手記,統統都翻出來編撰。最終,10年時間,一千零三百卷的《唐詩統簽》問世了,他還又花了7年時間編撰了《李詩通》。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口口相傳,言傳身教。三歲小兒都知道背三字經,人人都知道李杜詩篇好光焰萬丈長,哪怕就是換了朝代,依然會被這些文化所折服。
4. 梁宇廣 永遠的唐詩宋詞 文章解析
永遠的唐詩宋詞
梁宇廣
①我情有獨鐘于唐詩宋詞。每當月照庭院或雨打沙窗,從床頭柜上隨手拿過一本唐詩宋詞,低聲讀起來,頓覺滿口清香。想像那月照唐朝雨落宋朝,該是怎樣的意境啊!
②感謝詩歌。感謝它們使那些古代大師們不朽的精神千百年來得以流傳至今。走進唐詩宋詞,就走進了一個神奇迷人的王國。我們的大師從薄薄的書頁上站起來,沿著字里行間向我們走來,一襲古裝,長發飄飄,風姿萬千:古樸雄渾的陳子昂,清朗雄健的王之渙,閑靜淡遠的孟浩然,飄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頓挫的杜甫,清揚暢麗的白居易,奇詭璀璨的李賀,精巧艷麗的溫庭筠,凄婉優柔的李煜,閑雅清婉的晏殊,豪放曠達的蘇軾,雄放流暢的陸游……
③“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恍惚之中,我也成了一名典雅的古代儒生,微風拂動我頭上淡藍色的逍遙巾。我坐上一輛古舊的馬車,“吱吱呀呀”而去,驛道兩邊是一片火紅的楓林,把我的雙頰也映照得微紅,叫我怎能不停下車來望上幾眼?
④“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想當年,晏殊徜徉在小園的香徑上,借著老酒寫下這首詞的時候,又怎能知道千年之后的我能讀到它?又怎能知道我是懷著怎樣的一種心境去咀嚼去品味它?我想,這就是所謂的滄桑吧!這份滄桑之感,并非建立在“生命無為”的悲觀基調上。相反,它是我對生命的反思。它讓我更加理解生命,珍惜生命。
⑤獨愛唐詩宋詞,獨愛其中所展示的一個個古雅的詩詞意境,獨愛浪蕩于境界之中的一個個不羈的靈魂。可與之攜手同游,可與之相對品茗。無論是“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胡天八月,還是“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渭城客棧,無論在“花市燈如晝”的元夜,還是在有“暗香盈袖”的黃昏,或笑、或泣,或長歌、或短嘆,或無語徘徊、或滔滔不絕,都是那么令人難忘。
⑥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許多事物正在不斷地遭到拋棄。對物質的狂熱追求,使人的心靈愈來愈孤獨。面對今天的生活,我們的心在隱隱作痛,我們痛苦:噪音、污染、腐敗蔓延、生態失調……人,成為一臺開足馬力的機器,在復雜的人情世故中無休止地旋轉……
⑦好不容易覓個閑時,吟吟唐詩,讀讀宋詞,在月色花影中超脫現實,進入那個理想的古樸純美的世界,我們的靈魂便找到了一個臨時的寓所:歸隱于一片“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的田園,汲泉煮茗,但覺人淡如花,一身寵辱偕忘。
⑧滲透著人文精神的唐詩宋詞,已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也必將使更多的現代人產生心靈的共鳴,在人生的路途上投去懷舊的一瞥。
⑨用眼睛去讀,用心靈去讀,用人生去讀。永遠的唐詩宋詞,永遠也讀不盡… (選文有刪改)
21、請從文章中找出表現作者對唐詩宋詞感情的詞語。(2分)
22、結合全文來看,題目“永遠的唐詩宋詞”中“永遠”的含義是什么?(4分)
23、上文寫作者讀唐詩宋詞的獨特感受的你如何理解“用眼睛去讀,用心靈去讀,用人生去讀”?(4分)
24、請辨別第⑥段的表達方式,并說說這種表達方式在文章中的作用。(3分)
25、本文的語言很有特點,請舉一例加以說明。(3分)
21、“情有獨鐘”“感謝”“獨愛”
22、滲透著人文精神的唐詩宋詞,已經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也必將使更多的現代人產生心靈的共鳴。
23、“用眼睛去讀,用心靈去讀,用人生去讀”指讀書首先要通過眼睛來看懂詩詞內容,然后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知作者的感受,再結合自己和作者的人生經歷領悟詩詞里的深刻精神。
24、議論;可使文章的主題得以拓展,表現唐詩宋詞對當代人有更深刻的影響。
25、多用短句,四字短語和修飾性短語整齊排列形成排比的句式,用詞準確富于變化 。比如 “我們的大師從薄薄的書頁上站起來,沿著字里行間向我們走來,一襲古裝,長發飄飄,……豪放曠達的蘇軾,雄放流暢的陸游……”
5. 夜讀唐詩宋詞 王蔡園
夜讀唐詩宋詞 王蔡園讀唐詩宋詞,在清麗中感受剛健,在蒼涼中體悟壯闊。
唐詩是青春的騰躍,宋詞是遲暮的遠行;唐詩是勇往直前的飛奔,宋詞是瞻前顧后的徘徊;唐詩是笑傲江湖醉酒狂歡的灑脫,宋詞是秋雨紗窗悠然品茗的溫馨;唐詩是搏擊奮進的煌煌火炬,宋詞是棲惶短憩的裊裊心香;唐詩是芍藥海棠秾花繁彩,宋詞是寒梅秋菊幽韻冷香;唐詩是劃亮蒼穹的明月,宋詞是濡染心靈的嬋娟;唐詩是“獨上西樓”的憧憬,宋詞是“尋尋覓覓”的悲傷……吟哦佳詞妙句,在甘美中品味歷史的滄桑,在愁緒中體會作者的苦澀和辛酸,越品越有滋味,心是那般的充實而安靜,夢想在詩中升騰,我在詩意的縈繞中學會了超脫,擁有了空靈。
6. 唐詩宋詞后世通過什么方式流傳至今
詩詞著作流傳下來主要有三種方法: 第一,它本來就是刻在石壁、鼎上,想要讓它磨滅還是比較困難的,比如說韓愈他去爬了華山,真的在山上被嚇尿,從此再也不登華山,于是題詩一首刻在華山,今天都能看到——洛邑得休告,華山窮絕陘,悔狂已咋指,垂誡仍鐫銘。
第二,責任感爆表的人去收集修書,說到現在為什么能看到唐詩,其實應該感謝這個人,大明天啟年間這個叫胡震亨的中年人,決定辭官回家,編一本最全的《唐詩》,他不但收錄詩歌,還編寫詩人自傳,從藏書閣到書信到手記,統統都翻出來編撰。最終,10年時間,一千零三百卷的《唐詩統簽》問世了,他還又花了7年時間編撰了《李詩通》。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口口相傳,言傳身教。三歲小兒都知道背三字經,人人都知道李杜詩篇好光焰萬丈長,哪怕就是換了朝代,依然會被這些文化所折服。
7. 唐詩的流傳方式是什么
唐詩是通過人和物流傳開來的。
留存與傳播,必然離不開“介質”。介質可分兩類:一是人,一是物料。
一、先說“人”:(1)皇家政吏:為詩詞的興盛提供政治庇護古時歷代皆重文,帝王將相或政客官吏,或多或少都會寫幾筆文章。尤其是帝王的喜好,會深度地影響一個時代的民間風氣。
整個皇室和政壇,會聚集起一籮筐的詩人詞人。這不僅為詩詞的興盛的提供了庇護,也為詩詞的留存提供了條件:政客接近權力中心,所言所行,皆有人為之記錄。
(2)文人集會:覆蓋面廣博的文人活動中心退避廟堂之高,而處江湖之遠的詩人詞人,必然少不了文化上的交流溝通。如李彌遜在《水龍吟》中提到的“曲水流觴,晚林張宴,竹邊花外”,也或者就像是《紅樓夢》中的海棠社和桃花社。
在集會上,文人雅士互相品鑒評點。所有創作,自是均有記錄。
(3)歌妓吟唱:娛樂化是向大眾普及的捷徑詩詞、歌、舞,三者是一體的。詩人詞人譜詞作曲,歌妓依聲唱和。
娛樂化的傳播方式,不僅為詩詞展現了全新的欣賞角度,也拓寬了詩詞的覆蓋面積:古典詩詞走出了小眾的精英階層,流向了社會、流向了普通百姓。二、再說“物料”:(1)題壁:及類似的題楹、題碑、題柱、題扇舊時的文人,為了趕考功名、進京赴試,多要長途跋涉,翻山越嶺。
郵亭驛舍、酒樓茶肆、寺院道觀便成為了常居之處,在這些居所的墻壁上,也涌現了大量的詩詞。這其中最著名的,大概要數蘇東坡的《題西林壁》。
殊不知,目前可確認的,蘇軾的題壁詩多大39首。題壁詩的一大好處,是經久不腐,可以長久地保存。
(2)文本:紙質抄本和木質刻本這里所謂的文本,不僅僅指的是詩詞的集結(比如《全唐詩》《全宋詞》的整理編纂),也包括詩話和詞話。朱光潛先生說中國沒有詩學和詞學,但是擁有大量的詩話和詞話,即是對古代詩詞的文學批評和鑒賞。
比如,較為著名的《隨園詩話》和《人間詞話》。這些詞話和詞話,為詩詞的保存和流傳,貢獻了一份力量。
三、最后說點其他的:以上例舉的模式,大概只適用于唐宋及以后朝代。在唐宋以前,也就是《詩經》(春秋)和《古詩十九首》(漢魏)的時期另當別論。
另:唐代詩人寫了詩后,大致有以下幾種發表方式。一、呈示寄贈這是當時最普遍的方式,如李白的詩《贈汪倫》《沙丘城下寄杜甫》,孟浩然的《秋登萬山寄張五》,王維的《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有些詩雖不以“寄”“贈”為題,但也是贈送給別人的,如李頎的《送魏萬之京》。有時詩人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向友人吟誦,如杜甫的詩友蘇渙曾到杜甫船上拜訪,當面吟誦自己的詩給杜甫聽。
二、投諸名流唐代許多舉子文士為了獲得聲譽,順利及第,往往會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獻給當時的名流,以顯露自己的才華,提高自己的身價。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就是獻給張丞相的一首干謁詩。
再如朱慶馀的《閨意獻張水部》,是獻給當時官水部郎中張籍的一首詩。三、即席賦詠不少詩人才華橫溢,即席吟詩,出口成章,文采斐然,如王勃的《滕王閣》,鄭谷的《席上貽歌者》。
大歷年間盧綸、李端等所謂“十才子”,常奔走于王公貴戚的宴席上賦詠酬答,從而名聲大震。四、墻壁題詩驛館、驛亭、寺觀等公共場所的墻壁、柱子成為唐代詩人約定俗成的詩歌“發表園地”。
如宋之問的《題大庾嶺北驛》,駱賓王的《在獄詠蟬》。白居易在《藍橋驛見元九題詩》中說:“每到驛亭先下馬,循墻繞柱覓君詩。”
唐代詩人也喜歡在名勝古跡上“發表”詩作,據記載,饒州干越亭上的題詩達上百首。晚唐詩人張祜曾在全國各地幾十座著名寺觀里題過詩。
五、詩板題詩這是中唐之后較為流行的一種方式,即用詩板題詩,然后掛起來,供人閱讀。晚唐咸通年間,詩人薛能經過蜀地泉亭,曾看見“亭中有詩板百余”,可見詩板題詩在當時很普遍。
設立詩板的多是當地縣令、寺觀主人等。他們請過路的人留下詩篇,以求為本地、本寺觀增光添彩。
如秭歸縣令繁知一聽說大詩人白居易要路過巫山,就事先在巫山神女祠墻壁上用大字寫上“蘇州刺史今才子,行至巫山必有詩”,目的是請白居易留詩。六、題畫之詩詩人在繪畫作品上面題詩,畫旁有詩,詩旁有畫,詩畫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畫以詩名,詩以畫名。
如韋莊的《金陵圖》就是一首題畫之作,詩人看了六幅描寫南朝史事的彩繪,有感而發,揮筆在畫上題詩。唐代詩人“發表”詩作的方式還有很多,如唱和詩、分題賦詩等。
更有趣的是,道士詩人唐俅把自己的許多詩裝進一個大葫蘆里,放入河流中漂走,讓更多的人讀到他的詩。唐朝時已發明了雕版印刷術,詩人也曾印過詩集,如白居易就曾印過一份,但印數很少,很難廣為傳播。
大體上,古詩詞傳世靠的是以下幾個手段: 一、刻石。比如各個地方名勝的墻壁、山石,很多都有詩詞家的筆跡。
二、詩集。詩人不一定都是窮困潦倒的,比如晏殊、納蘭容若等,寫的詩詞就自己出詩集了。
三、口傳。就像唱歌不一定要看著歌詞才會唱,可能就是聽別人唱來唱去自己就會了。
四、后人點評整理。比如王國維就最愛干這個事。
把詩詞整理到一起,添加自己的感想。 五、野史小說。
在某小說里,忽然出現一首詩。最。
8. 求唐詩宋詞比賽形式
幼兒組,然后讓學生看圖背詩,一組有3次機會換圖,一共輪5張圖看到圖須小組站出一人背詩,即5首,能背出多首的組勝接龍一人念一句,一人不能同時接2 次必須間隔一次才能繼續接,誰接末句的,必須另起另一首的首句,接最長的小組獲勝;小學組,你先把詩歸類,如送別,邊塞,詠物.等等,然后每一輪讓比賽的小組進行抽簽抽到類型的必須背出或墨寫,這樣可以進行4次抽簽即4論,能背得1分能默寫得3分,寫出至少作者+2句得1分,其他得0 分,4論下來分高的小組勝出;當然是先你必須,給他歸類好,初中組;這要加點難度,接龍一人念一句,一人不能同時接2 次必須間隔一次才能繼續接,誰接末句的,必須另起另一首的首句,接最長的小組獲勝;。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錢錫生唐宋詞傳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