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謁金門 馮延巳 這首宋詞的賞析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這樣清新明麗的詞句,令人心神搖蕩,讓人仿佛置身春風綠水之間,這詞句就出自宰相詞人馮延巳手筆。
馮延巳,一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南唐廣陵(今江蘇揚州)人。
官至宰相。工詩,尤喜樂府詞,其詞思深辭麗,韻逸調新,風格衰美。
在他之前,“花間派”統治著詞壇。他們的詞,大都寫男歡女愛、婦女容貌,題材狹窄,詞風香艷,充滿濃重的脂粉氣。
馮延巳的詞逐漸擺脫了花間派詞人對婦女容貌、服飾的描繪,而轉向抒寫人物的內心世界。語言也不象花間詞人那樣雕琢堆砌,比較清新流暢。
他和李煜為首的南唐詞人群,被后人稱為“婉約派”。以區別于溫庭筠為首的“花間派”。
馮延巳《陽春集》中名氣最大的要數[謁金門]這首詞。它一問世,就得到南唐中主李璟的賞識。
請看他的[謁金門]: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閑引鴛鴦香徑里。
手挼(suī)紅杏蕊。 斗鴨闌干獨倚。
碧玉搔頭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
舉頭聞鵲喜。 這是一首女子懷春詞。
首二句寫景。一個“皺”字形象地再現一池春水因微風拂過而在瞬間泛起層層漣漪的生動景象,可稱為“詞眼”。
景中又寓有人情。唐詩中有“妾心古井水,波瀾誓不起”的妙喻,此則大異其趣,以池水被春風吹皺的自然景象,寫出獨處深閨的女子春心萌動的微妙情態。
人非草木,豈能無情?在陽光明媚、春意盎然的季節,焉能不心生波瀾、春情蕩漾?這完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起調兩句景中見情,以下便推出了景中之人。
一位懷春的女子漫步池畔溪邊。她在芳香四溢的幽僻小徑里,手中揉搓著紅艷的杏花,逗引那雙雙對對的鴛鴦。
一個“閑”字透露出她面對春光、百無聊賴的心理情狀。逗引鴛鴦之后,她又來到養鴨的欄桿邊,卻無心觀看鴨斗之戲,而低頭沉思默想。
心卻不知飛向何處。以至連插發的碧玉簪歪斜著將要墜地也毫無知覺。
這一系列的動作和細節,把人物心有所思、神情迷離的狀況表現得活靈活現,惟妙惟肖。看似平靜,實則躁動不安。
那么她的心病究竟是什么呢?“終日望君君不至”,一語道破天機。原來上述的一切活動,都是假象,詞到此才揭出真情,布局立意十分巧妙。
更妙的是結句“舉頭聞鵲喜”,失望中又陡然生出新的希望,而它來得又似乎過于突然和虛渺,筆意一波三折,有如神助。 全詞以人物的動作、細節揭示內心世界,這是馮延巳詞的特色,也是這首閨情詞歷久傳誦不衰的原因。
馮延巳的詞對后世影響較大,北宋詞作的大家晏殊、歐陽修等都學過他的詞。
2. 謁金門 馮延巳 這首宋詞的賞析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這樣清新明麗的詞句,令人心神搖蕩,讓人仿佛置身春風綠水之間,這詞句就出自宰相詞人馮延巳手筆。
馮延巳,一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南唐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官至宰相。工詩,尤喜樂府詞,其詞思深辭麗,韻逸調新,風格衰美。在他之前,“花間派”統治著詞壇。他們的詞,大都寫男歡女愛、婦女容貌,題材狹窄,詞風香艷,充滿濃重的脂粉氣。馮延巳的詞逐漸擺脫了花間派詞人對婦女容貌、服飾的描繪,而轉向抒寫人物的內心世界。語言也不象花間詞人那樣雕琢堆砌,比較清新流暢。他和李煜為首的南唐詞人群,被后人稱為“婉約派”。以區別于溫庭筠為首的“花間派”。
馮延巳《陽春集》中名氣最大的要數[謁金門]這首詞。它一問世,就得到南唐中主李璟的賞識。請看他的[謁金門]: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閑引鴛鴦香徑里。手挼(suī)紅杏蕊。 斗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這是一首女子懷春詞。首二句寫景。一個“皺”字形象地再現一池春水因微風拂過而在瞬間泛起層層漣漪的生動景象,可稱為“詞眼”。景中又寓有人情。唐詩中有“妾心古井水,波瀾誓不起”的妙喻,此則大異其趣,以池水被春風吹皺的自然景象,寫出獨處深閨的女子春心萌動的微妙情態。人非草木,豈能無情?在陽光明媚、春意盎然的季節,焉能不心生波瀾、春情蕩漾?這完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起調兩句景中見情,以下便推出了景中之人。一位懷春的女子漫步池畔溪邊。她在芳香四溢的幽僻小徑里,手中揉搓著紅艷的杏花,逗引那雙雙對對的鴛鴦。一個“閑”字透露出她面對春光、百無聊賴的心理情狀。逗引鴛鴦之后,她又來到養鴨的欄桿邊,卻無心觀看鴨斗之戲,而低頭沉思默想。心卻不知飛向何處。以至連插發的碧玉簪歪斜著將要墜地也毫無知覺。這一系列的動作和細節,把人物心有所思、神情迷離的狀況表現得活靈活現,惟妙惟肖。看似平靜,實則躁動不安。
那么她的心病究竟是什么呢?“終日望君君不至”,一語道破天機。原來上述的一切活動,都是假象,詞到此才揭出真情,布局立意十分巧妙。更妙的是結句“舉頭聞鵲喜”,失望中又陡然生出新的希望,而它來得又似乎過于突然和虛渺,筆意一波三折,有如神助。
全詞以人物的動作、細節揭示內心世界,這是馮延巳詞的特色,也是這首閨情詞歷久傳誦不衰的原因。
馮延巳的詞對后世影響較大,北宋詞作的大家晏殊、歐陽修等都學過他的詞。
3. 馮延巳《謁金門》的寫作背景
馮延巳擅長以景托情,因物起興的手法,蘊藏個人的哀怨。寫得清麗、細密、委婉、含蓄。這首膾炙人口的懷春小詞,在當時就很為人稱道。尤其“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是傳誦古今的名句。詞的上片,以寫景為主,點明時令、環境及人物活動。下片以抒情為主,并點明所以煩愁的原因。
春風乍起,吹皺了一池碧水,這本是春日平常得很的景象。可是有誰知道,這一圈圈的漣漪,卻攪動了一位女性的感情波瀾。別看她貌似悠閑,時而逗引鴛鴦,時而揉扯花蕊,過一會兒又倚身在池欄上觀看斗鴨,但只消從她懶洋洋的神態上,我們就知她的心思其實全不在此。隨著幾聲喜鵲的歡叫,她的面龐兒頓時就涌上了一陣紅暈----盼念已久的丈夫終于回家了,這怎能不令她的心像小鹿兒那樣亂撞亂跳?
沒有特殊背景
4. 【《謁金門》詩詞賞析】
謁 金 門 馮延巳 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閑引鴛鴦香徑里,手捋紅杏蕊.斗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賞析:這 首 詞,妙 在 “吹 縐 一 池 春 水”.南 唐 中 主 之 所 以 對 這 句 好 詞 出 自 馮 氏 之 手 有 點 醋 意,是 因 為 他 感 受 到 了 這 個 佳 句 的 絕 妙 之 處,不 僅 在 寫 景 真 切,觀 察 入 微; 而 且 在 于 以 靈 動 之 景 牽 靈 動 之 情.對 于 在 花 園 香 徑 中 玩 耍 的 女 子 來 說,那 吹 縐 的 不 是 春 水,而 是 春 心.吹 得 春 心 蕩 漾 的 不 是 風,而 是 鴛 鴦 成 雙 成 對、交 頸 相 親 的 情 態.所 以 她 不 知 不 覺 地 把 手 中 的 杏 花 揉 碎 了,頭 上 的 玉 簪 快 掉 下 來 也 不 去 管 它,心 中 想 到 的 是 自 己 心 上 的 人 兒 現 在 何 何 時 才 會 回 到 自 己 身 喜 鵲 的 再 次 鳴 叫,又 勾 起 她 的 期 待,但 誰 又知 道 新 的 期 待 不 是 新 的 失 落 謁金門 風露底.石上岸巾愁起.月到房心天似水.亂峰清影里.此去登瀛須記.今夕道山同醉.春殿明年人共指.玉皇香案吏.。
5. 分析馮延巳《謁金門》以“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開頭的妙處
風乍起,
吹縐一池春水。
閑引鴛鴦香徑里,
手挼紅杏蕊。
斗鴨闌干獨倚,
碧玉搔頭斜墜。
終日望君君不至,
舉頭聞鵲喜。
注釋:
乍:忽然。
閑引:無聊地逗引著玩。
挼:揉搓。
斗鴨:以鴨相斗為歡樂。斗鴨闌和斗雞臺,都是官僚顯貴取樂的場所。
碧玉搔頭:即碧玉簪。
賞析:
馮延巳擅長以景托情,因物起興的手法,蘊藏個人的哀怨。寫得清麗、細密、委婉、
含蓄。這首膾炙人口的懷春小詞,在當時就很為人稱道。尤其“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
是傳誦古今的名句。詞的上片,以寫景為主,點明時令、環境及人物活動。下片以抒情為主,并點明所以煩愁的原因。
四印齋刻《陽春集序》:馮詞類多勞人、思婦之作,“憂生念亂,意內而言外。”據馬令《南唐書》卷二十一載,當時中主李璟曾戲問馮延巳:“吹縐一池春水,卿何事?”馮答道:“夫如陛下‘小樓吹徹玉笙寒’。”中主悅。
俞陛云《唐五代兩宋詞選釋》:“風乍起”二句破空而來,在有意無意間,如柴浮水,似沾非著,宜后主盛加稱賞。此在南唐全盛時作。“喜聞鵲報”句,殆有束帶彈冠之慶及效忠盡瘁之思也。
《蓼園詞選》引沈際飛云:聞鵲報喜,須知喜中還有疑在,無非望幸希寵之心,而語自清雋。
賀裳《皺水軒詞筌》:南唐主(李璟)語馮延巳曰:“‘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何與卿事?”馮曰:“未若‘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不可使聞于鄰國。然細看詞意,含蓄尚多。又云:“無憑諧鵲語,猶覺暫心寬”,韓偓語也。馮延巳去偓不多時,用其語曰:“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雖竊其意,而語加蘊藉。
6. 謁金門這首詩的意思
謁金門·風乍起
作者:馮延巳
原文: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閑引鴛鴦香徑里,手挼紅杏蕊。
斗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
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譯文
春風乍起,吹皺了一池碧水。(我)閑來無事,在花間小徑里逗引池中的鴛鴦,隨手折下杏花蕊把它輕輕揉碎。獨自倚靠在池邊的欄桿上觀看斗鴨,頭上的碧玉簪斜垂下來。(我)整日思念心上人,但心上人始終不見回來,(正在愁悶時),忽然聽到喜鵲的叫聲。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宋詞馮延巳寫的謁金門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