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詩宋詞心得體會】
詩中有畫”是詩詞創作的高境界,也是詩詞評論中常用的褒揚之辭.這里的詩中這“畫”大體上蘊含著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形體,二是色彩.李清照照詞《醉花陰》中“人比黃花瘦”之句,以人比黃花,不但有形,而且有色,既描繪了憔悴的面色,又刻劃了嬌弱的體態.用黃花的形色作比,把閏中少婦憔悴、嬌弱、病態的形象生動地展現在讀者眼前.詩人把“形”與“色”統一于一體,創造了渾然一體的詩詞畫意.本文試圖略去詩詞中有關形體的刻劃,單純對其色彩加以品評.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詩詞中生動的形體刻劃影響我們對色彩的品味,另一方面暫時放置“形體”不論,可以更加深刻地領會詩詞中有關色彩描繪的豐富內含和藝術魅力. 一、兩類色彩,風格各異. 唐宋時代的詩人十分注意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色彩,并在作品中把這些色彩生動地表現出來.他們不像畫家那樣把色彩直接鋪陳在讀者面前,而是通過對于色彩的描繪和形容,通過讀者的想象,間接地把動人的畫面展現在讀者的面前.總觀詩人筆下描繪和形容色彩的詞,大致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用以描繪和形容有明確色相的色彩的詞.如:赤、紅、橙、藍、紫、黑、白等.這類詞每一個都表現了明確而固定的色相.不論是單獨出現,還是同別的詞組成其它語匯,這類詞所表現 的色相都有是固定不變的.無需依靠上下文義來判斷. 例如: 1、“飛紅萬點愁如海.”(秦觀《千秋歲》) 2、“朱門酒肉臭.”(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3、“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4、“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5、“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 6、“霜黃碧梧白鶴.”(杜甫《暮歸》) 7、“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8、“黑云壓城城欲摧.”(李賀《雁門太守行》) 從以上例句可以看出,這類描繪色彩的詞不論在什么環境中,其色相不變. 第二類是用以描繪和形容沒有固定色相的色彩的詞.這類詞所描繪的色相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各不相同,要根據上下文意來判斷.如:青、綠、碧、蒼、翠等詞. 例如: 1、“青”在不同的語境中表現不同的色相.“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其中青為藍色;在“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青為灰藍色;在“點溪荷葉疊青錢”(杜甫《漫興》)中青為石綠色;在“山外青山樓外樓”(林升《題臨安邸》)中青為灰綠色;而在“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將進酒》)中青則為黑色. 2、“碧”在不同語境中表現的色相也是各不相同.“便引詩情到碧宵”(劉禹錫《秋詞》)“孤帆遠影碧空盡”(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明月不歸沉碧海”(李白《哭晁卿衡》)“閑來釣碧溪上”(李白《行路難》)“萬里浮云卷碧山”(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映階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這些句子中碧空、碧水、碧山、碧草所描繪的色相各異.碧空描寫蔚藍色的天空;碧水形容澄澈的綠水;碧山指的是翠綠的山巒;碧草即是嫩綠的青草.碧字所描繪的具體色彩,只有品味全詩方可領會. 3、“翠”字在“翠掩重門燕子閑”(鄭會《題邸間壁》)中為綠色,而在“燕姬翠黛愁”(杜甫《納涼晚際遇雨二首》)中則為濃黑色. 4、“蒼”在色相的表現上更為寬泛.“應憐屐齒印蒼苔”(葉紹翁《游園不值》)“兩鬢蒼蒼十指黑”(白居易《賣炭翁》)“高標跨蒼穹”(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日暮蒼山遠”(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寒山轉蒼翠”(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此五句中蒼字所表現 的色相各不相同. 總觀上述兩類詞在詩詞中的具體運用,會讓人明顯地感覺出不同的色彩風格.第一類詞表現 了明確色相,產生出一種明快、清爽的色彩效果.準確、鮮明、生動地表現了詩人的獨特感受和強烈的激情.紅、黃、橙、藍、紫等每一個詞都浸透了詩人的心緒.第二類詞與第一類詞相比顯得曲折含蓄、耐人尋味.在蒼、翠、青等詞匯的運用上,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余地.這類詞像是寄托了某種弦外之音,造成一種細膩、繁復、微妙的色彩效果,以其豐富的節奏韻律創造了另一種美的境界. 二、兩種手法,各顯千秋. 唐宋詩人描繪色彩的手法是各不相同的.如同畫家用同樣的顏料畫出不同風格的作品一樣,其手法是豐富多樣的.這里把唐宋詩人描繪色彩的典型手法粗略地歸納為兩種,并加以簡單地分析. 一是對比調合法.這是唐宋詩人運用得最為普遍的一種描繪色彩的手法.這種手法的最大特點是強調生活中各種色相的個性.根據色相之間的對比程度,我們可以把這種手法歸納為三種不同的類型. 第一種類型:強烈對比,即不同色調的色彩對比. “千里鶯啼綠映紅”(杜牧《江南絕句》)中“紅”對“綠”,“紫蝶黃蜂俱有情”(李商隱《二月二日》)中“黃”對“紫”‘“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中“白”對“青”,這些不同色調的色彩都有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又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其中蓮葉和天色形成一個綠色的調子,而荷花和落日又形成了紅色的調子,兩種調子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再如“綠遍山原白滿川”(翁卷《鄉村四月》)其中山野之綠和江水。
2. 求唐詩鑒賞論文2000字一篇
今天我為大家講“唐詩賞析”。
因為在座的很多同學都有非常豐富的唐詩知識,我只想講一些唐詩方面非常有影響的詩歌,且限于時間關系只選擇短的詩歌來講。我分三個方面來講。
第一是唐代以前中國詩歌發展基本線索;第二是唐詩發展的基本狀況;第三是講一些小的專題:如歌頌春天的詩歌、送別朋友的詩歌、懷念故鄉的詩歌等等。 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有燦爛文化的民族,在我們燦爛文化的寶庫中,詩歌無疑是非常精彩的,如果把詩歌比作廣袤的星空,那么唐詩就是這星空中最燦爛的銀河。
唐詩的燦爛不是突如其來的,它有一個發展的過程。 我講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唐前詩史的簡要回顧。
秦以前是先秦,主要指夏商周時代。這個時期詩歌發展有兩個高潮:一是《詩經》,二是楚辭。
《詩經》是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600年詩歌的一個總結。楚辭主要是以偉大的詩人屈原(約前340---277)的詩歌為代表的。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詩人,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該記住他。我們要記住一個歷史坐標,即公元前300年之前,這是戰國中期,是中國歷史上百家爭鳴的好時期,出現了很多偉大的思想家,如孟子、莊子、韓非子等。
從公元前600年的《詩經》到公元前300年的楚辭之間相隔了300多年的時間,這是中國詩歌發展的一個低谷,但卻是中國散文發展的一個高峰。《詩經》和楚辭是灌溉后世中國文學園地的兩條大河。
從地域方面說來,《詩經》主要是黃河流域中原文化的結晶;而楚辭主要是長江流域南方文化的結晶。《詩經》是集體歌唱的產物,而楚辭是個人獨立歌唱。
我們中國的詩歌從集體歌唱向個人獨立歌唱發展,是一個偉大的飛躍,從此,中國詩歌的主流是詩人獨立歌唱,《詩經》中的詩歌所描寫的無非是兩個大的方面:一個是反映人以外的客觀世界,如戰爭、勞役、兵役等等;一個是人以內的主觀世界,如思想、情感等等。這是兩個宇宙,一是無限大的宇宙,一是無限小的宇宙。
在反映這兩個宇宙時,民歌是比較豐富生動的。《詩經》中有許多是反映現實的,如《伐檀》。
還有一些是感情的抒發,主要是男女愛情的歌唱。打開《詩經》,第一首《關雎》便是歌頌男女愛情的千古好詩:“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還有很多詩寫得很美,如《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寫出了追求伊人那種可望而不可即、可求而不可得的情感狀態。
希冀、渴望、不懈的追求與最終不可得的悵惘,交織在一起,十分美麗動人。 《詩經》中最具代表性的“國風”;而楚辭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離騷》,其內容主要是屈原抒發自己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和追求真理的思想感情,它有2740多個字,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最偉大的一首政治抒情詩。
在古代,“風”、“騷”并稱。風騷者,文才才華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詞,與現在意義不同。
風與騷,是貫穿我們后世文學特別是詩歌的兩條大河。與“國風”作者們樸實的情感相對應,《離騷》充溢著屈原思想的閃光點,有許多詩句一直為我們所欣賞,如“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只要是心中認為美好的東西,如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等,追求它們,九死也不后悔的。
這種追求美好的東西而九死不悔的精神,已經融入到我們偉大的民族精神之中,是我們中華民族一個不朽的精神。其他的,如關于《詩經》和《詩經》和楚辭藝術方面的特色和成就,這里就不多說了。
第三是漢樂府。 漢代是中國王朝中最長命的一個王朝,兩漢400多年,主要成就是樂府詩歌,內容上大部分是反映社會生活,反映愛情。
反映社會生活的如《東門行》、《戰城南》等;反映愛情的如《上邪》。其中《上邪》唱到: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本來“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已經將感情表達到極頂了,但如果就到此為止,還不能算是好詩;好就好在詩中一口氣舉了自然界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五種事情,說除非這些事情都發生了,我才跟你結束感情。
正由于這樣它才成了千古好詩,被稱為短章中的神品。
3. 唐詩宋詞心得各5篇
悠悠中華,上下五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文化燦爛,縱橫千里,詩之國度,詞之故鄉。唐詩宋詞,任我飛翔! 詩由情生,詞為愁作:愛恨情愁,生離死別,閨婦思君,慈母愛兒,游子遠行,故人重逢。
一杯淡酒,西出陽關,海內知己,天涯比鄰,望斷江水,孤帆過盡。 李有太白,浪漫豪邁。
欲渡黃河,將登太行,行路之難,歧路猶在。長風破浪,濟得滄海,抽刀斷水,舉杯消愁。
仰天大笑,豈做蓬蒿?不為權貴,催眉折腰。力士脫靴,賜金放還,浮云流水,美酒相伴。
杜有子美,憂國憂民,生不逢時,國亡家破。妻離子散,家書難求,感花濺淚,恨鳥驚心。
無邊落木,蕭蕭而下,不盡長江,滾滾而來。安得廣廈,大庇寒士,風雨不動,茅屋獨破。
壯志未酬,孤獨左右。 游子陸游,一心報國,收拾河山,北定中原。
山重水復,柳暗花明,鐵馬冰河,夢中才來。東風也惡,桃花吹落,一懷愁緒,幾年離索。
人也空瘦,淚痕消透,驛外梅花,零落依舊。 詞有蘇軾,豪放曠達,仕途坎坷,陰雨難測。
三次遭貶,兩下南蠻,流放離京,心系家園。幾時明月,把酒問天,瓊樓玉宇,何處勝寒?君王豈知,百姓冷暖,白堤之后,蘇堤再造,為民謀福,名垂千古,蘇門三士,流芳百世。
千里嬋娟,離合悲歡,陰晴圓缺,自古難全。十年生死,茫茫難忘,幽夢還鄉,塵面如霜,柔腸寸斷,為情所傷。
大江東去,浪花淘盡,風流人物,赤壁周郎。人生如夢,早生華發,嘆古傷今,人月難圓。
讀 詩 上海 王俊愉 我手頭上有三本《唐詩三百首》,其中兩本還是近兩年剛出爐的精品,雪白的紙張,新穎的裝幀,精美的印刷……然而我卻是不大去觸摸的。因為它們奪目的外表讓我覺得少了一份唐詩的凝重與古雅。
與之相較,我更喜歡中華書局1957年版的舊本。褐黃的紙張,豎排的版本,帶著一種古裝書的氣息,顯得簡樸而厚重。
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作者面廣,流派紛呈,體裁眾多,因而就多方面地反映了那個時代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和人們的復雜感情。唐詩可以讓我透過書頁窺見長安城那車水馬龍、如真似幻的繁華,看見未央宮中長裙如風,搖曳生姿的宮女。
一首唐詩就像一幅工筆的花鳥,寫意的山水,散透的人物畫卷,靈氣而耐看,將氣質的華麗隱于樸素的文字之后,簡單的表達,勾勒的卻是耐人尋味的意境。 物換星移,世事變遷,歷史一去不返,時間在銷蝕著一切,盛唐的遺跡漸漸地消亡了,不變的只有華美的詩句。
卷帙浩繁的唐詩就成了那個時代的縮影,當它被寫在紙面上,便有了不朽的生命,可以連接古今,訴說興衰。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仍可以在忙中偷閑之時,獨處僻靜之角,捧一本《唐詩三百首》,在清茗的氤氳煙氣和書香之中,傾聽那自遠古而來卻清晰的聲音,讓心也隨同它飛越大川深谷。
我們可以看到唐詩在潯陽江頭琵琶女傷感的眼睛中停留,在霓裳羽衣舞的奢華中掠過,在哀鴻遍野的戰場上空徘徊,在妙絕天下的名山大川中漫步……唐詩是歷史的沉淀,時代的產物。歷史上如果少了唐代,今天我們的中華文學就將缺失最亮麗的瑰寶。
可以想像,如果沒有了張繼“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意境,今天的寒山寺鐘聲將索然無味;如果沒有了杜牧“煙籠寒水月籠紗,夜泊秦淮近酒家”那心力交瘁的憂郁,今日的秦淮河可能就少了一份醉人的韻味;沒了“我愿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的柔情,今夜的星空將黯然失色;同樣,若沒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豪放,今朝的美酒就顯得寡然無味。唐詩就是詩化了的中國,幾乎凝結了我們中國人所有的情感,讀唐詩恰似與古人的一次情感對話,你可以在一剎那間抽離都市的繁華,在詩句壘起的世界里尋找一種別樣的心境,靈魂的樂土。
然而,詩人們的意境我們又真正了解幾分呢?張繼的寒山寺是他滄桑人生和失意心境的統一,而今,寒山寺的鐘聲至多寄托著人們新年的祝禱;秦淮河在詩人的筆下是繁華掩蓋不住的蒼老,千百年來揮之不去的哀怨,而今,秦淮河卻流光溢彩,歌舞升平,游人如織。對于寒山寺,張繼的失意是沒有了,然而,秦淮河的憂郁又存幾分呢?詩是不變的,人卻變了,于是心境就和人一起變了。
在今天標新立異的現代生活中,與唐詩競爭的對手可謂太多太強了。人們會敲擊電腦鍵盤,在網上搜集各種信息,肯讀李杜詩集的人卻越來越少;人們可以目不轉睛地關注股市的漲跌,卻不屑翻閱詩詞典籍。
于是,他們疏遠了王維的秋,岑參的雪,于是,他們時而浮躁,時而沉悶。 其實,在古人的唯美和今人的高速之間,唐詩豐富的內涵和深遠的意境應該是一劑很好的調節劑,這種難得的文化瑰寶不應只屬于那個古老而又華麗的時代。
如果你有閑暇時間而又無謂虛擲,為何不靜下心來讀幾頁唐詩?在杜甫的月亮下,李白的山水邊,王維的田園中,你會感受到一份寧靜和安詳,你會感到自己的心靈得到了凈化和升華,在物質和精神的兩極間保持寧靜和平衡。 簡評 身處市場經濟洶涌澎湃的大潮中,面對物欲橫流的花花世界,作者卻在靜心捧讀《唐詩三百首》,暢游于杜甫的月亮下、李白的山水邊、王維的田園中,這是怎樣一種寧靜與安詳、古雅與凝重、靈性與趣味?這。
4. 唐詩宋詞簡短心得
詞是一種音樂文學,它的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有直接關系。詞所配合的音樂是所謂燕樂,又叫宴樂,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來由西域胡樂與民間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種新型音樂,主要用於娛樂和宴會的演奏,隋代已開始流行。而配合燕樂的詞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宋人王灼《碧雞漫志》卷一說:“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詞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間,《敦煌曲子詞集》收錄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從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間歌曲。大約到中唐時期,詩人張志和、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開始寫詞,把這一文體引入了文壇。到晚唐五代時期,文人詞有了很大的發展,晚唐詞人溫庭筠以及以他為代表的“花間”派詞人和以李煜、馮延巳為代表的南唐詞人的創作,都為詞體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風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詞終於在詩之外別樹一幟,成為中國古代最為突出的文學體裁之一。進入宋代,詞的創作逐步蔚為大觀,產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詞人,名篇佳作層出不窮,并出現了各種風格、流派。《全宋詞》共收錄流傳到今天的詞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將近兩萬首,從這一數字可以推想當時創作的盛況。詞的起源雖早,但詞的發展高峰則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詞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學,與唐代詩歌并列,而有了所謂“唐詩、宋詞”的說法。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而宋代則被稱為詞的時代.
5. 談談對唐詩宋詞的體會
唐詩宋詞,古今之精華也,閑暇之時,若有一片詩,一闋詞相伴自是極樂之時。詩詞所表達的情感、意境包羅萬象,吾一介女流,喜絕美、安靜、亦不乏些許憂傷的,如唐詩“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宋詞“丁香泣露殘枝,算未比、愁腸寸結”,“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都不錯。其實唐人寫詞亦佳,溫庭筠的《更漏子》中那句:“梧桐樹,三更雨,不到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便使人不由得心生愛意。南宋易安那句“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可堪絕筆。
都道“詩言志,詞言情”,其實不然,詩詞各有千秋,詩有小情小調,詞亦有豪情壯志。
詩詞歌賦,無論是豪放的美,還是厚重的美,無論是若隱若現的美,都是千年以來中華文化之最美。( 望有助于君 子衿)
6. 唐詩宋詞人文解讀2000字論文
一、周密思考,慎重落筆
論文提綱 論文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正式動筆之前,要對文章進行通盤思考,檢查一下各項準備工作是否已完全就緒。首先,要明確主題。主題是文章的統帥,動筆之前必須想得到十分清楚。清人劉熙載說:“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可以一言蔽之。擴之則為千萬言,約之則為一言,所謂主腦者是也。”(《藝概》)作者要想一想,自己文章的主題能否用一句話來概括。主題不明,是絕對不能動手寫文的。其次,是理清思路。思路是人訂]思想前進的脈絡、軌道,是結構的內在依據。動筆之前,對怎樣提出問題,怎樣分析問題,怎樣解決問題,以及使用哪些材料等,都要想清楚。第三,立定格局。所謂“格局”,就是全文的間架、大綱、輪廓。在動筆之前先把它想好“立定”,如全文分幾部分,各有哪些層次,先說什么,后說什么,哪里該詳,哪里該略,從頭至尾都應有個大致的設想。第四,把需要的材料準備好,將各種事實、數據、引文等找來放在手頭,以免到用時再去尋找,打斷思路。第五,安排好寫作時間、地點。寫作要有相對集中的時間,比較安靜的環境,才能集中精力專心致志地完成畢業論文寫作任務。
古人說:“袖手于前,方能疾書于后。”魯迅也曾說,靜觀默察,爛熟于心;凝神結想,一揮而就。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寫起來就會很快。有的人不重視寫作前的準備,對所寫的對象只有一點粗淺的認識就急于動筆,在寫作過程中“邊施工邊設計”,弄得次序顛倒,手忙腳亂,或做或掇,時斷時續,結果反而進展緩慢。所以,在起草之前要周密思考,慎重落筆。
二、一氣呵成,不重“小節”
在動筆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一旦下筆之后,則要堅持不懈地一口氣寫下去,務必在最短時間內拿出初稿。這是許多文章家的寫作訣竅。有的人寫文章喜歡咬文嚼字,邊寫邊琢磨詞句,遇到想不起的字也要停下來查半天字典。這樣寫法,很容易把思路打斷。其實,初稿不妨粗一些,材料或文字方面存在某些缺陷,只要無關大局。暫時不必去改動它,等到全部初稿寫成后,再來加工不遲。魯迅就是這樣做的,他在《致葉紫》的信中說:
先前那樣十步九回頭的作文法,是很不對的,這就是在不斷的不相信自己——結果一定做不成。以后應該立定格局之后,一直寫下去,不管修辭,也不要回頭看。等到成后,擱它幾天,然后再來復看,刪去若干,改換幾字。在創作的途中,一面煉字,真要把感興打斷的。我翻譯時,倘想不到適當的字,就把這些字空起來,仍舊譯下去,這字待稍暇時再想。
否則,能因為一個字,停到大半天。這是魯迅的經驗之談,對我們寫畢業論文也極有啟發。
三、行于所當行,止于所當止
北宋大文學家蘇拭在談到他的散文寫作時說:“吾文如萬斜泉涌,不擇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干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地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文說》)蘇拭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作文如行云流水,有神出鬼沒之妙,旁人不可企及。但他總結的“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則帶有一定的普遍性。
“行于所當行”,要求作者在寫作時,該說的一定要說清楚,不惜筆墨。如一篇文章的有關背景,一段事情的來龍去脈,一種事物的性質特征等,如果是讀者所不熟悉的,就應該在文章中講清楚,交代明白,不能任意茍簡,而使文意受到損害,以致出現不周密、不翔實的缺陷。
“止于所不能不止”,就是說,不該寫的,一字也不可多寫,要“惜墨如金”。如果情之所至,任意揮灑,不加節制,也不肯割愛,勢必造成枝蔓橫生,冗長拖杏,甚至出現“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的毛病。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唐詩宋詞心得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