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詩宋詞的故事
李凝幽居 唐·賈島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
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名叫《題李凝幽居》,但他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覺得第二句中的“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的“推”應換成“敲”。可他又覺著“敲”也有點不太合適,不如“推”好。
不知是“敲”還是“推”好。嘴里就邊推敲邊念叨著。
不知不覺地,就騎著毛驢闖進了大官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儀仗隊里。 韓愈問賈島為什么闖進自己的儀仗隊。
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靜,拜訪友人,還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
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稱贊。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了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2. 唐詩宋詞中最常用的典故
一、nbsp;別離之情*;楊柳。
它源于《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的依依之態和惜別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與“留”諧音,古人在nbsp;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以至許多文人用它來傳達怨別、懷遠等情思。
如柳永《雨霖鈴》詞中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nbsp;等。nbsp;*;長亭。
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餞別送行。如北周文學家庾信《哀江南賦》:“十里五里,長亭短亭。
謂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長亭”成為一個蘊含著依依惜別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別詩詞中不斷出現。
如柳永《雨霖鈴》中“寒蟬凄切,對長亭晚”等。nbsp;*;南浦。
南浦多見于南方水路送別的詩詞中,它成為送別詩詞中的常見意象與屈原《九歌·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這一名句有很大關系。南朝文學nbsp;家江淹作《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別詩中明顯多了起來;到唐宋送別詩詞中出現得則更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nbsp;《南浦別》中的“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等。
nbsp;*;酒。元代楊載說:“凡送人多托酒以將意,寫一時之景以興懷,寓相勉之詞以致意。”
酒在排解愁緒之外,還飽含著深深的祝福。將美酒和離情聯系在一起的詩詞多nbsp;不勝舉,如:王維的《渭城曲》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寫別離之nbsp;情。
nbsp;二、思鄉類意象(或表達對家鄉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的牽掛)nbsp;*;月亮。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
如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特別是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nbsp;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良好的祝愿出發,寫兄弟之情。
意境豁達開朗,意味深長,用深邃無底而又美妙無空的自然境界體會人生。nbsp;*;鴻雁: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奮力飛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和羈旅傷感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
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時,月滿nbsp;西樓”nbsp;。元代《西廂記》結尾崔鶯鶯長亭送別時唱的“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絕唱。nbsp;*;莼羹鱸膾。
典出《晉書·張翰傳》。傳說晉朝的張翰當時在洛陽做官,因見秋風起,思家鄉的美味“莼羹鱸膾”,便毅然棄官歸鄉,從此引出了“莼鱸之思”這個表nbsp;達思鄉之情的成語。
后來文人以“莼羹鱸膾”“莼鱸秋思”借指思鄉之情。如曾任國民**日報社長馬星野先生的《呈南懷瑾先生謝贈鮮味》詩:“拜賜莼鱸鄉味nbsp;長,雁山甌海土生香。
眼前點點思親淚,欲試魚生未忍嘗。”使多少人灑下思鄉思親行行熱淚。
nbsp;*;雙鯉。鯉魚代指書信,這個典故出自漢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再有古時人們多以鯉魚形狀的函套藏書nbsp;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詩文中以鯉魚代指書信。
如:宋人晏幾道《蝶戀花》詞:“蝶去鶯飛無處問,隔水高樓,望斷雙魚信。”清人宋琬《喜周華岑見過》:“不見nbsp;伊人久,曾貽雙鯉魚。”
nbsp;此外,還有行為類意象,如“搗衣”,也表達對親人的牽掛。月下搗衣,風送砧聲這種境界,不僅思婦傷情,也最易觸動游子的情懷,因此搗衣意象也是思鄉主題的nbsp;傳統意象之一。
如唐代李白《子夜吳歌》之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nbsp;三、愁苦類意象(或表達憂愁、悲傷心情,或渲染凄冷、悲涼氣氛)nbsp;*;梧桐。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是凄涼悲傷的象征。
如宋代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元人徐再思《雙調水仙子·夜雨》:“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
都以梧桐葉落來寫凄苦愁思。nbsp;*;芭蕉。
在詩文中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宋詞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兒》:“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
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舍情。”把傷心、愁悶一古腦兒傾吐出來。
nbsp;*;流水。水在我國古代詩歌里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多傳達人生苦短、命運無常的感傷與哀愁。
如:唐代李白《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抽刀斷水水更流,舉nbsp;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劉禹錫《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紅易衰似。
3. 唐詩宋詞的故事
李凝幽居 唐·賈島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名叫《題李凝幽居》,但他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覺得第二句中的“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的“推”應換成“敲”。可他又覺著“敲”也有點不太合適,不如“推”好。不知是“敲”還是“推”好。嘴里就邊推敲邊念叨著。不知不覺地,就騎著毛驢闖進了大官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儀仗隊里。 韓愈問賈島為什么闖進自己的儀仗隊。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靜,拜訪友人,還敲門代表你是一個有禮貌的人!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稱贊。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了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4. 經典宋詞5首
木蘭花 歐陽修 別后不知君遠近, 觸目凄涼多少悶! 漸行漸遠漸無書, 水闊魚沉何處問? 夜深風竹敲秋韻, 萬葉千聲皆是恨。
故攲單枕夢中尋, 夢又不成燈又燼。 揚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卜算子 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邊, 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 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 只有香如故。
浪淘沙令 歐陽修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 垂楊紫陌洛城東, 總是當時攜手處,游遍芳叢。
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 今年花勝去年紅。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 滿江紅 岳飛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江山,朝天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