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學,如此美麗作文】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這是詩詞的美;“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這是小說的美;詩詞歌賦皆是文學,文學如此美麗! 文學·詩詞·美麗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我似乎聽到了黛玉輕輕地吟誦,是這句詩帶我初叩文學的大門。 接著我聽到了班婕妤的訴說:“人生若只若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這凄婉美,在《飲水詞》中顯得格外刺眼,卻也是這一句著實叫人啞然。 在我失望傷心,想要放棄時,我總會聽到“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那是一種自信的美;在我虛度光陰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一句詩,勸我勤奮讀書。那是一種勤奮的美;在我陶醉于月光中時,總會想起“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心愿,那是一種團圓的美。
詩詞,引領我進入文學的大門,使我感受到了詩詞的美,文學的美。 文學·宋詞·美麗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易安,是你在吟誦嗎?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朝女詞人,也可謂宋朝的才女。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你在責怪侍女的無知,笑她見識短淺,可是你卻忘了,肉眼凡胎怎能看出其中不同之處?多年后的你,命運如此凄涼,凄煞了枝頭的粉黛,“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袖衫。”你感嘆世事流轉,年華易老。
宋詞中,女詩人,當以李清照為榜首,可是后世給了她那么大的殊榮,老天卻要她飽受苦難,難道是只為了讓易安詞添許沉郁雄渾之氣嗎?如果是,那也太殘忍了吧! 文學·小說·美麗 說及小說,不得不提起我國第一部章回體小說《三國演義》。 從桃園結義,到赤壁之戰,再到三國鼎立,三個國家占據天下。
雖不曾“青梅煮酒”,但也曾拜讀過建安七子的文章;雖不曾為曹植的《洛神賦》所動容,卻也領略過甄宓的美貌,曹子建寫她“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雖不曾知悉天下大事,去也曾熟讀《三國演義》。
小說的美,美在哪里?美在故事情節中,美在人物的話語中。文學如此美麗。
看盡詩詞中的喜怒哀樂,未必竟是凄涼的底色,讓我們在浩瀚無煙的文學長河中,變得豁達明智吧。文學因這一點,變得如此美麗。
2. 介紹一些很美很美的宋詞、
江城子 蘇軾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 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 明月夜,短松岡。 兩人一生一死,隔絕十年,音訊渺茫。
不思念吧,但本來難忘。妻子的孤墳遠在千里,沒有地方與她交談凄涼的景況。
即使相逢也料想不會認識,因為我四處奔波,灰塵滿面,鬢發如霜。 晚上忽然在隱約的夢境中回到了家鄉,只見妻子正在小窗前梳妝。
兩人互相望著,沒有言語,只有淚千行。料想年年斷腸的地方,晚上明月照耀著長著小松樹的墳山。
3. 唐詩宋詞那么美,我們能從唐詩宋詞學到寫作方法嗎
當然能從唐詩宋詞中學到寫作的技巧。
我向你推薦兩本書,一本是姜越的《讀宋詞學寫作》,中國書百籍出版社出版的,分八章,分別為:讀宋詞度,學擬題立意;讀宋詞,學開頭結尾;讀宋詞,學結構布局;讀宋詞,學人物刻畫;讀宋詞,學景物描寫;讀宋詞,學抒情技巧;讀宋詞,學議論方法;讀宋詞,學修辭方法。每章下面精選了10到12句膾炙人口的宋詞名句,每句下面分內別列出“出處”“原文”“注釋”“譯文”“賞析”和“寫作應用”。
另一本是姜正成的《讀唐詩容 學寫作》,首師大出版社出版的。
4. 為什么婉約宋詞如此傷感
宋詞的婉約里有著一種深透骨子的優雅,這種深刻的優雅,透徹在文字中,便有著一個個束發的男子或是一個綰髻的女子,儒雅或溫婉的在長袍寬袖與繡紗羅裙的隨風輕揚中一臉鮮活的向我們走來.而那有著痛感的文字里,一個個不朽的靈魂,帶給人的一種似曾相識的生命感受.
北宋歐陽修筆下的訴衷情里;‘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試梅裝,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用早起試裝畫眉來表達一個女子離愁的深遠,寥寥幾筆勾勒出心頭的一種凝重凄婉,如此清新疏淡的筆調里傳遞了無盡的傷感.然而,一個以精致的裝容來等待意中人的神情寥落的女子,即便是相思的揪心,也有一種豐美飽滿的快樂吧.這樣的閱讀中,竟讓人感覺到那女子有如一只翩飛的白鶴,即便在滿腹的愁緒中飛渡著寒苦的人生,那種痛感中也有一份極至的美,也帶給人一種不若尋常的豐富的人生況味.
同樣的溫庭筠的望江南里;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萍洲里.晨、暮間倚樓遠眺,可眼前過盡的千帆都不是所盼之舟的那份失落,讓人看到的卻是一個有著羞澀之心和懂得內斂節制的女子的一份深深的寂寞與無奈.沉重的心事從只言片語中帶了出來,美麗而孤寂的心聲在夜的空氣中回翔.漫漫人生之旅, ‘情因遇故深,知音世所稀,’每一個有著古典情懷的女子,也許心中都只容得下曾經的那一份美好的情感.無盡的等待中,那份濃愁,是離人心上秋.也許,這樣的一個女子或許只好獨自撫琴自娛,在琴聲如訴里獨自顧不暇解懷了,靜夜的閱讀里,讓人懷想那古舊的琴瑟,如今只是孤單的依在墻角,回味著曾經明亮地彈響它的那些聰慧的手指.一種真切而又蒼茫恒遠的美麗便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宋詞就這樣的在一派婉約抑或豪放的風格里,閃爍于心靈與文字的天空.大文豪蘇東坡,胸襟磊落,曠懷達觀的豪放風格里,也不乏空靈飛動、含蓄典藉之作.在一首卜算子里;以漏斷人初靜襯托出的縹緲孤鴻影的凄清,以及那揀盡寒枝不肯棲的高潔志趣.驚嘆于蘇學士歷經多少世事的變遷而筆下卻無一點塵俗氣.
而有著無限國憂的辛詞在奴兒;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里,詞人沉悶的內心,在歷經蒼桑,嘗盡了各種人生況味后反而沉痛不語了.仿若一個火中取粟之人,走過了年少輕狂,再也不輕易說出那些藏在心中的傷痛.
宋詞就這樣在文字構筑的亭臺樓閣里,述說著歷經種種的人生體驗.身處江湖,堅守天性也許是比較容易的,而在官場上需要的是另一種姿態;謙順、機變、平庸化.好在有了宋詞的存在,在文字的放達與婉約中,讓仕途坎坷的飽學之士,終究得以沒有失去振飛的力量.一個個真誠而閃光的靈魂在恒久的文字天空里翱翔.
這樣想著,忽然一句 ‘入世才人粲若花’跳入腦中,讓人想起宋朝文字的天空里那些如花綻放的生命以及照耀她們內心那一束純凈的火焰.想起了嚴沁的算子,詠梅;待到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里,一種對自由生活的真切向往.在她的為數不多的詞作中一種智慧中流動的思維,讓我們看到一個聰明靈慧,出類拔萃的一個女子真實自由的靈魂.她的心中沒有豪門的權勢,沒有華麗的屋宇,受盡了磨難后也要依靠自已內心看不見的太陽而生存.內心的一股凜然高貴的氣質,讓人仰慕而敬畏.精于歌舞、書畫、音樂的嚴沁那顆受盡磨難的心像是埋藏了千年的蓮子,歷盡滄海桑田,洞徹世事煙云,依然會鮮活的從塵埃中開出花來.這樣的生命就像蠟燭那樣,在光芒與淚珠中慢慢的消耗著,也讓人感覺恒久的依稀可辨.
說到宋詞,易安居士就是一道繞不過去的風景,一個在詩詞中可以與男人比肩的女中豪杰了.她早期的詞作是婉約而明快的,充滿了生活的情趣.一首如夢令中;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表現出一種散淡平和的生活中愜意,讓人覺得那個時期的詞人夢都是伴著歌聲開花的.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中感受著一份平實的快樂.而到了中晚期的詞作,經歷喪亂、流離滇沛的生活中則有一種讓人心儀的美麗與破碎;‘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從來,如韻勝,難堪雨藉,不耐風揉.’,命運給予的所有的傷痕與疼痛在詞作中變成了珍珠,穿越時空,散發出久遠的光芒.
更多的時候,對宋詞的閱讀,適合于一種優雅的 ‘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的境界里完成的.那種閃爍在文字天空的放達與斂約的氣質,就那樣固執而長久的影響和提升了著人們情感的品質.
當時間的這個利器,終于打磨去了人們大部份的鋒芒的時候,回歸到平實的生活中,一支樂曲、一首詞或是一道自然的風景,一些如此純粹的東西,才讓人感覺到心靈的內環境仍舊得到很好的填充.那些心靈中接近永恒的東西,像海色、像山風,像宋詞,曲折委婉而有韻味.
5. 最美麗的宋詞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賞析: 這首詞在黃升《花庵詞選》中題作“別愁”,是趙明誠出外求學后,李清照抒寫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瑯嬛記》說:“易安結褵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
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最近,電影《李清照》沿襲了伊世珍之說,當趙明誠踏上征船出行時,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我認為把這首詞理解為送別之作,于詞意不盡相符,就是“輕解羅裳”兩句,也難解釋得通。“羅裳”,不會是指男子的“羅衣”,因為不管是從平仄或用字看,沒有必要改“衣”為“裳”。
“羅裳”無疑是指綢羅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句解為寫李清照,下句寫趙明誠,那么,下句哪來主語?兩者文意又是怎樣聯系的呢?看來,應該以《花庵詞選》題作“別愁”為宜。
李清照和趙明誠結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滿了學術和藝術的氣氛,十分美滿。所以,兩人一經離別,兩地相思,這是不難理解的。
特別是李清照對趙明誠更為仰慕鐘情。這在她的許多詞作中都有所流露。
這首詞就是作者以靈巧之筆抒寫她如膠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婦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純潔心靈。詞的開頭是: 紅藕香殘玉簟秋。
寫出時間是在一個荷花凋謝、竹席嫌涼的秋天。“紅藕”,即紅色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這一句涵義極其豐富,它不僅點明了時節,指出就是這樣一個蕭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離情別緒,顯示出全詞的傾向性。
而且渲染了環境氣氛,對作者的孤獨閑愁起了襯托作用。如“紅藕香殘”,雖然是表示出秋來了荷花凋謝,其實,也含有青春易逝,紅顏易老之意;“玉簟秋”,雖然是暑退秋來,所以竹席也涼了。
其實,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現手法及其含義來看,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銷翠葉殘”相類似。
同樣是說荷花凋殘,秋天來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詩意:“菡萏香銷”,無疑是不及“紅藕香殘”那樣既通俗又是色澤鮮明;“翠葉殘”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銷”一樣,是指秋來荷葉落。
但“玉簟秋”,卻不同了,又有一層新的意思。如果說,“紅藕香殘”是從客觀景物來表現秋的到來,那么,“玉簟秋”就是通過作者的主觀感受——竹席生涼來表達秋的到來。
一句話里把客觀和主觀、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顯然,同是七個字,但它的涵義就比之李璟句豐富得多。
怪不得清朝陳廷焯贊賞說:“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白雨齋詞話》)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間煙火的人,但這一句“精秀特絕”,卻是事實,并非過譽。
李清照本來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牽掛,如今面對這樣一個荷殘席冷、萬物蕭疏的景象,免不了觸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縈繞胸懷,內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總是要想辦法排愁遣悶的,這是人之常情。
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來消除這愁悶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當泣,而是借游覽以遣悶,下兩句就是這樣引出來的: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就是說,我輕輕地解開了綢羅的裙子,換上便裝,獨自劃著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輕”字,很有份量,“輕”,是輕手輕腳的意思。它真實地表現了少婦生怕驚動別人,小心而又有幾分害羞的心情。
正因為是“輕”,所以誰也不知道,連侍女也沒讓跟隨就獨自上小船了。下句“獨”字就是回應上句的“輕”字的。
“羅裳”,是絲綢制的裙子。“蘭舟”,即木蘭舟,船的美稱。
這里用“羅裳”和“蘭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為這是富貴人家之所獨有。
這兩句的涵義,既不同于《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寫湘夫人乘著桂舟來會湘君;也不同于張孝祥的《念奴嬌》:“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寫張泛舟在廣闊的洞庭湖上的興奮心情。而是極寫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獨上蘭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閑情逸致的游玩。
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其實,“獨上蘭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極何以出此?然而,它不過是象“舉杯消愁愁更愁'一樣。
過去也許雙雙泛舟,今天獨自擊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過,李清照畢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這種愁苦歸咎于對方的離別,反而設想對方也會思念著自己的。所以,她宕開一筆,寫道: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前兩句是倒裝句。這幾句意思是說,當空中大雁飛回來時,誰托它捎來書信?我正在明月照滿的西樓上盼望著呢!“誰”,這里實際上是暗指趙明誠。
“錦書”,即錦字回文書,這里指情書。作者這么寫,看似乎淡,實則含蓄有韻味:一、它體現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極其深厚、真摯,以及李清照對她丈夫的充分信任。
因為如果她對趙明誠感情淡薄,或有所懷疑,就不會想象“云中誰寄錦書來”,而是必然發出“浮云蔽白日。
6. 求優美的宋詞幾首
彩云歸 柳永蘅皋向晚艤輕航.卸云帆、水驛魚鄉.當暮天、霽色如晴畫,江練靜、皎月飛光.那堪聽、遠村羌管,引離人斷腸.此際浪萍風梗,度歲茫茫. 堪傷.朝歡暮宴,被多情、賦與凄涼.別來最苦,襟袖依約,尚有馀香.算得伊、鴛衾鳳枕,夜永爭不思量.牽情處,惟有臨歧,一句難忘. 玉蝴蝶 柳永 望處雨收云斷,憑闌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蕭疏,堪動宋玉悲涼.水風輕,蘋花漸老;月露冷,梧葉飄黃.遣情傷.故人何在?煙水茫茫. 難忘.文期酒會,幾孤風月,屢變星霜.海闊山遙,未知何處是瀟湘.念雙燕,難憑遠信;指暮天,空識歸航.黯相望,斷鴻聲里,立盡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