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蘇東坡的詩詞20首附賞析
婉約的:水龍吟【宋】蘇軾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①。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②。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③。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江 城 子 蘇 軾 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注釋】 這是一首悼亡詞。作者結合自己十年來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無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對亡妻永難忘懷的真摯情感和深沉的憶念。
作者寫此詞時正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開封。到此時(熙寧八年)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
詞前小序明確指出本篇的題旨是“記夢”。然而,夢中的景象只在詞的下片短暫出現,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導地位。
作者之所以能進入“幽夢”之鄉,并且能以詞來“記夢”。完全是作者對亡妻朝思暮念、長期不能忘懷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所以開篇使點出了“十 年生死兩茫茫”這一悲慘的現實。這里寫的是漫長歲月中的個人悲涼身世。
生,指作者;死,指亡妻。這說明,生者與死者兩方面都在長期相互懷念,但卻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
作者之所以將生死并提,除闡明題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還在于強調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現“不思量,自難忘”這樣的詞句。“不思量”,實際上是以退為進,恰好用它來表明生者“自難忘”這種感情的深度。
“千 里孤墳,無處話凄涼”二句,馬上對此進行補充。闡明“自難忘”的實際內容。
王氏死后葬于蘇軾故鄉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現“千里孤墳”,兩地睽隔的后果,作者連到墳前奠祭的時機也難以得到。死者“凄涼”,生者心傷。
“十年”,是漫長的時間;“千 里”,是廣闊的空間。在這漫長廣闊的時間空間之中,又隔阻著難以逾越的生死之間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無處話凄涼”的感嘆呢?時、空、生死這種種界限難以跨越,那只好乞諸于夢中相會了。
以上四句為“記夢”作好了鋪墊。上片末三句筆鋒頓轉,以進為退,設想出縱使相逢卻不相識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
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進了作者十年來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際,揉進了對亡妻長期懷念的精神折磨,揉進十年的歲月與體態的衰老。設想;即使突破了時、空與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時恐怕對方也難以“相識”了。
因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塵滿面,鬢如霜”,形同老人了。這三句是從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來襯托作者十年來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對新法而乞求外調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內)和世事的巨大變化。
下片寫夢境的突然出現:“夜來幽夢忽還鄉”。就全詞來講。
本篇的確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則悲中寓喜。“小軒窗,正梳妝”,以鮮明的形象對上句加以補充,從而使夢境更帶有真實感。
仿佛新婚時,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對鏡理妝時的神情儀態,心里滿是蜜意柔情。然而,緊接著詞筆由喜轉悲。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這兩句上應“千里 孤墳”兩句,如今得以“還鄉”,本該是盡情“話凄涼”之時,然而,心中的千言萬語卻一時不知從哪里說起,只好“相顧無言”,一任淚水涌流。
這五句是詞的主題:“記夢”。正由于夢境虛幻,所以詞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離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著去盡情描 述。
這樣,反而可以給讀者留有想象的空間。結尾三句是夢后的感嘆,同時也是對死者的慰安。
如果聯系開篇的“十年”,再加上無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對亡妻的懷戀,不就是“此恨綿綿無絕期”了么?本篇在藝術上值得注意的特點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摯。由于作者對亡妻懷有極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對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還幻想在夢中相逢。
并且通過夢境(或與夢境相關的部分)來酣暢淋漓地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既無避忌,又不隱晦。“不 思量,自難忘”,“無處話凄涼”,“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與吐屬自然這樣的特點。
另一特點是想象豐富、構思精巧。作者從漫長的時間與廣闊的空間之中來馳騁自己的想象,并把過去,眼前,夢境與未來融為統一的藝術整體,緊緊圍繞“思量”、“難忘”四 字展開描寫。
全詞組織嚴密,一氣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瀾起伏。上片八句寫夢前的憶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寫夢中的悲喜,末三句述夢后的喟嘆。
情節,有起有伏;用筆,有進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極盡曲折變化之能事。再一特點是語言爽快,純系白描。
由于這是一首抒寫真情實感的詞作,語言也極其樸素自然,真情實境.明白如話,毫無雕琢的痕跡。這樣質樸的語言又與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錯使用相結合,使這首詞既俊爽而又音響凄厲,恰當地表現出作者心潮激蕩、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具有一種古詩和律詩所難以產生的內在的節奏感和。
2. 蘇軾的詩加賞析10首
1、琴詩 蘇軾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 賞析 賞析 【賞析】 唐朝的韋應物寫了一首《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鑿巖泄奔湍,稱古神禹跡。
夜喧山門店,獨宿不安席。水性自云靜,石中本無聲。
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貽之道門舊,了此物我情。”這位作家對水石之間關系的疑惑與領悟,亦同于蘇軾之于琴指。
這其實是個高深的哲學問題,因為在佛教看來,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事物與事物之間只是由于發生了聯系,才得以存在。即如所謂“四大”,《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五說:“譬如機關由業轉,地火水風共成身。
隨彼因緣招異果,一在一處相違害,如四毒蛇具一篋。”《圓覺經》說:“恒在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
《楞嚴經》曾對什么是“濁”有一段闡發:“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沙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于凈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
也就是說,“濁”是塵土和清水發生了作用而形成的。另一段論述說得更為明確:“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
——蘇軾的詩簡直就是這段話的形象化。 2、蘇東坡《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東坡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中國文學史上,從《詩經》開始,就已經出現“悼亡詩”。
一直到北宋的蘇軾,這期間,悼亡詩(詞)寫得最有名的有西晉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隱亦曾有悼亡之作。
他們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寫愛侶去后,處孤室而凄愴,睹遺物而傷神;或寫作者如今既富且貴,追憶往昔,慨嘆世事乖舛、天命無常;或將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憶之情,用愰忽迷離的文字和色彩抒發出來,讀之令人心痛。
而蘇軾的這首江城子也是一首悼亡之作。但與前人相比,東坡這首詞的表現藝術卻另具特色。
這首詞是“記夢”,而且明確寫了做夢的日子。但雖說是“記夢”,其實只有下片五句是記夢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訴悲懷的。
寫的真摯樸素,沉痛感人。 3、浪淘沙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這首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名作,是宋詞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詞最杰出的代表。它寫于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是蘇軾貶居黃州時游黃風城外的赤壁磯時所作。
此詞對于一度盛行纏綿悱惻之風的北宋詞壇,具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開篇即景抒情,時越古今,地跨萬里,把傾注不盡的大江與名高累世的歷史人物聯系起來,布置了一個極為廣闊而悠久的空間、時間背景。
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洶涌奔騰,又使人想見風流人物的卓犖氣概,并將讀者帶入歷史的沉思之中,喚起人們對人生的思索,氣勢恢宏,筆大如櫞。接著“故壘”兩句,點出這里是傳說中的古赤壁戰場,借懷古以抒感。
“人道是”,下筆極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詞題,又是為下闋緬懷公瑾預伏一筆。
以下“亂石”三句,集中描寫赤壁雄奇壯闊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云霄,洶涌的駭浪猛烈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這種從不同角度而又訴諸于不同感覺的濃墨健筆的生動描寫,一掃平庸萎靡的氣氛,把讀者頓時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煞拍二句,總束上文,帶起下片。
“江山如畫”,這明白精切、脫口而出的贊美,是作者和讀者從以上藝術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偉畫卷中自然得出的結論。以上寫周郎活動的場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聲兼備,富于動感,以驚心動魄的奇偉景觀,隱喻周瑜的非凡氣概,并為眾多英雄人物的出場渲染氣氛,為下文的寫人、抒情作好鋪墊。
4、初到黃州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 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賞析】 元豐二年(1079),蘇軾被貶黃州。次年二月,抵達貶所。
這首詩作于初到黃州時。 牢騷而出以自嘲詼諧,逆境中多能苦中作樂,這是蘇軾人格的基本特征。
詩人說自己平生都在為口忙,沒料到這次被貶到黃州,反到如了心愿,有水產山蔬。官屬員外安置,但這樣的官自古就是為詩人專設的,別人還輪不上。
你們貶我做散官,讓我得著空閑,卻還要費你們一些酒袋。這些幽默的說法,雖然實質上仍屬于苦中尋樂,但又不能不說反映了詩人勇于面對人生挫折,更能超然自解的樂觀態度 5、春宵 蘇軾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歌管樓臺聲細細,秋千院落夜沉沉。 【賞析】 春天的夜晚,是那么寶貴,因為花卉散放著清香,月亮也有朦朧的陰影之美。
詩的開始兩句就寫出了夜景的清麗幽美,景色宜人。
3. 蘇軾詞賞析全一點的,多一點的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東坡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賞析】“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起筆頗有氣勢,從長江著筆,巨大的空間;千古風流人物,廣闊的歷史時空,無數的英雄豪杰;將此二者聯系起來,組成一個極為遼闊悠久的時空背景;浪淘盡,歷史長河的沖刷.是悲哀,也是一種通脫,通古今而觀之的氣度.“故壘西邊,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說前邊是一個氣勢非凡的大場景,那么,此時出現的則是一個細致精確的小場景,作為三國古戰場的赤壁究竟在何處,歷來眾說紛紜,但可以確定的是蘇東坡所寫之赤壁與歷史上赤壁之戰的赤壁絕非一處,對此,東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處點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極大,既拍合詞題,又為下闕緬懷周公瑾預伏一筆.“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集中寫出赤壁雄奇壯闊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云霄,洶涌的駭浪猛烈地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從不同角度而又訴諸于不同感覺的濃墨健筆的生動描寫,一掃平庸萎靡的氣氛,把讀者頓時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總束上文,帶起下片.前文為我們描繪的精彩畫卷不由不使人發出“江山如畫”的贊嘆;錦繡河山,地杰人靈,如畫江山必生光耀千古的英雄豪杰,三國時候正是英雄云涌、奇才輩出的年代:橫槊賦詩的曹操,馳馬射虎的孫權,隆中定策的諸葛亮,足智多謀的周公瑾……上片立足寫景,為英雄人物出場作鋪墊.“遙想公瑾當年……灰飛煙滅”:在三國這個歷史舞臺上,英雄人物風云際會,而最令東坡向往的是周瑜,以“遙想”領起五句集中寫青年帥才周公瑾,既然是作者的向往,必然要挑選最能表現人物的素材.史載,建安三年,孫策親迎二十四歲的周瑜,授予“建威中郎將”的官職,并同他一起攻取皖城.周瑜取小喬,正在皖城戰役勝利之時,而后十年他才指揮了赤壁之戰.此處把十年間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寫赤壁之戰前,忽插入這一細節,以美人襯英雄,(西施、范蠡泛舟湖上)接下來從容貌儀態上寫周瑜儒將風流姿態,大敵當前,談笑自若,指揮鎮定,強敵瞬間瓦解.“故國神游……華發”:這里邊有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振興王朝的祈望和有志報國的壯懷同黑暗的政治現實和橫遭貶謫的坎坷處境大相抵牾,思緒深沉、感慨頓生,仕途蹭蹬、壯懷莫酬,詞人自感蒼老,同年方氣盛卓有建樹的周公瑾恰成對照.“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歷史現實交相震撼,詞人于天地之中頓生達悟,既然人生如夢,何不放懷一笑,馳騁于山林、江河、清風、明月之中,灑脫情懷于此略見一般.(坡仙)本詞極雄麗之至,大起大落,橫絕今古.既認知人生如夢,又極寫人生之輝煌,使人難辨其究竟消極還是積極,人生功業雖輝煌而終歸于夢,但縱使如夢畢竟曾經輝煌,也許如夢的輝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向往.古往與今來,哲理與人生,在雄長豪宕壯麗恢弘之中,隱然一種低徊婉轉深隱幽微的情思綿綿不盡.章法:上闕:高起然后低徊,平穩過渡后激昂慷慨至極,雄風浩蕩,熱烈奔放;下闕:抖筆蕩開,長音裊裊,漸緊漸烈,沉郁過后,復歸于沉靜,曠遠.音韻:入聲韻,短促有力.詩歌是韻文,講究節奏之美.《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仙境出現時由原來的七字句換為四字句,使意外、突變更強烈.另如“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四大皆空相!歷盡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壘壘高山,滾滾長江.但見那寒云慘霧和愁織,訴不盡苦雨凄風帶怨長,這雄壯,看江山無恙,誰識我一瓢一笠到襄陽!” 慷慨雄渾,激烈悲壯.。
4. 宋詞 蘇軾 賞析
蘇軾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軾《江城子》
煙雨凄迷,一轉眼又到了春節前的掃墓時節。本應再過幾天才去,不知是誰又創造了一個立春之后不掃墓的新“條款”。因明天就是立春,所以,在春節前準備掃墓的人,便把時間都擠在了立春前的今天。雖然是瑞雪紛飛,卻沒有攔截住前來寄托哀思的人們。本來異常寂靜的公墓,今天卻人聲鼎沸。
還算晴朗的藍色天空下,有臘月的凜風,有薄云籠罩的懶陽,有飄飛的柔雪。我來了,我怕你孤寂的魂靈被寒冷的冰雪浸蝕,我怕你游蕩的魂魄還在四處飄蕩,我更怕你找不到歸來之路,于是我踏雪而來。我的身后,留下了一串串清晰可見、深淺不一的腳印。我來了,帶來你喜歡的**、百合與勿忘我三種鮮花組成的花束,還有一份為你傾情寫下的祭文,另加一顆在歲月的磨損中還依舊無法忘記往日的一切歡樂與苦痛的寂心。用這簡單的方式,在又一個春天到來的時候,祭奠你寂寞的魂靈!
人將去,冥冥之中有天意。十年前的那個凌晨,是我生命中的一個永遠的定格,是我記憶中的一個終結。因此,我把那些曾經充滿著愛和溫暖的點滴片斷,悄然收藏起來。因為,你永遠地去了。如煙的往昔歲月,你的生命在瞬間中猝然枯萎,留給我的是你生命終止時那掙扎過后的眼神和漸漸沒有了溫度的雙手……
從那時起,你成了一座荒冢,孤居于此地,音容難再!潔白的瑞雪映照著你的墓碑,冰冷的墓碑下,掩埋著你倔強的靈魂,漆黑的大理石上面刻畫著你永恒的名字。你的一生,是那樣短暫,卻在我的生命里留下了永遠清晰的印痕。
春秋彈指,梅雪掛霜。“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十年,跨越時空的是怎樣的距離?無盡的思念又是怎樣的刻骨銘心?“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縱是相逢,卻也是陰陽相隔,夢里徘徊。曾經熟悉的音容笑貌,早已被時間的齒輪剝離得支離破碎。你走后的我,不敢再輕啟記憶的閘門,深怕觸起心底最深處的隱痛。多少次夢醒時分,我欲忘卻的音符,一次又一次地在我的耳畔回蕩,不疾不徐,婉轉清越。我欲忘卻的,卻怎么也忘卻不了。
十載春秋,彈指而逝。我的兩鬢尚未如霜,你卻在這千里孤冢中靜躺。嗚呼!吾不見君久矣,猶能仿佛子之平生。曾經軒昂磊落,突兀崢嶸,均埋藏于地下。然音容猶在眼前,話語仍繞耳際。人言生而為英,死而為靈。今斯人已去,荊棘縱橫,風凄露下。感念疇昔,悲涼凄愴!
十年生死,十載死生。對于逝去的人來說,可能已經沒有了任何記憶。可對于活在世上空留滿腹思念的人來說,真的感受到了一種相思的凄悲。今天又一次面對你的時候,我滿目凄淚,吟出的只是蘇軾的這首《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寒光懶陽,有凄冷的清風陪伴著你。遠方是一片蒼茫,偶爾有孤鳥哀鴻掠過。我清楚地知道,人生的盡頭是死亡的故鄉。“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清明時你的墳頭枯草淺泣,讓我于“相思情長綿”的苦思中情魂盡斷;七月半你的墳頭芳草凄凄,遮掩了我“夜半無人私語時”的綿綿長恨;春天來臨前你的墳頭厚雪堆積,覆蓋了我“山回路轉不見君”的孤寂之心!你寂靜無語的孤冢啊!可知道這一年四季的思念盡在春去春會來、花謝花會再開的無盡歲月里,更在無處話凄涼的悲戚中……
歲月如歌,時光泣血。彈指一揮間,不知不覺已然過去十年。三千多個充滿思念的日子里,多少次想提筆寫下些什么,為你。卻不知為何總有太多的東西哽在喉際,讓我無從下筆。十年來,獨對孤冢的“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讓我在過往與現時的紛亂迷離中,看到一滴可以保存千年的情淚。有著死亡段落的愛情,被“十年生死兩茫茫”的哀怨感嘆,一言道盡于于輕輕淡淡情感描繪中。
又是一個月圓夜,夜深無底。我從冥門飄了出來,飄過凄涼的荒野,飄過蕭蕭的江河,飄過萬水千山,回到了塵世的現實喧囂中來。戶外的寒風將思念擰成繩索,抽打我破碎的靈魂。我無盡的思緒,被涂鴉成許許多多沒有平仄的無盡思念……
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霄?
5. 蘇軾的詩詞及賞析100字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對此詞的賞析文字附后(共100字),供參考: 此詞表達了對親人的懷念。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孤高曠遠的情景,反襯自己遺世獨立的心境,融入神話傳說,以月的陰晴圓缺,寓意對人世的哲學感悟,悲涼中有達觀。
全詞不用典,不堆砌,意境高遠,又能使雅俗共賞。
6. 求蘇軾的詩詞,越多越好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賞析: 春風初起,春意未濃時節,已是生機吐露,一片欣喜。
句句都 飽含春意,不是濃墨丹青,卻是細筆點染,輕俏間已帶出初春神髓 尤為空靈可愛。《澄邁驛通潮閣二首》之一余生欲老南海村,帝遣巫陽召我魂。
杳杳天低鵲沒處,青山一發是中原。賞析: 作者被貶海南遇赦,心情愉快,以此自比。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賞析】: 蘇軾十九歲與同郡王弗結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調和,甘苦與共。十年后王弗亡故,歸葬于家鄉的祖瑩。
這首詞是蘇軾在密州一次夢見王弗后寫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與死者雖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紐帶卻結而不解,始終存在。
“不思量,自難忘”兩句,看來平常,卻出自肺腑,十分誠摯。 “不思量”極似無情,“自難亡”則死生契闊而不嘗一日去懷。
這種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難以消除。讀慣了詞中常見的那種“一日不思量,也攢眉千度”(柳永)的愛情濃烈的詞句,再來讀蘇軾此詞,可以感受到它們寫出不同人生階段的情感類型。
前者是青年時代的感情,熱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后者是進入中年后一起擔受著一生憂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樣,平淡無奇,然而淡而彌永,久而彌篤。
蘇軾本來欣賞“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的藝術風格,這首詞表達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此詞還有一個值得注意之處,即這次夢中的夫妻相會,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別的烙櫻夢中的王弗“小軒窗,正梳妝”,猶如結縭未久的少婦,形象很美,帶出蘇軾當年的閨房之樂。
但是十年來的人世變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創傷在雙方都很顯然。蘇軾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塵滿面,鬢如霜”,心情十分蒼老。
王弗見了蘇軾,也是“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似乎在傾訴生離死別后的無限哀痛。生活的磨難,對于無意識的夢境,同樣起著潛在而深該的影響。
末了三句設想亡妻長眠于地下的孤獨與哀傷,實際上兩心相通,生者對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賞析】: 這首詞是蘇軾因“烏臺詩案”入獄 ,釋放后被貶謫黃州時所作。
詞生動、傳神地描繪了孤鴻的形象,它孤傲、自甘寂寞,正反映了作者幽憤寂苦的心情。黃庭堅稱其“語意高妙”、“筆下無一點塵俗氣。”
——《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
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敧枕釵橫鬢亂。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度河漢。
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賞析】: 這首詞開頭二句相傳為蜀主孟昶所作,余皆為蘇軾所續,詞的上片寫美人簾內敧枕,描繪了美人的姿質及情態。下片寫戶外攜手偕行,寫出了清涼的夏夜情景和主人公的所思所感,流露出人生無常的感慨。
——《永遇樂》【內容】: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
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云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
【賞析】: 此詞追懷名妓而不寫紅粉艷情,格調高曠。懷古而不膠著于古,借古傷今,探究人生哲理,超塵絕俗,空靈超宕。
《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墻里秋千墻外道。
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 多情卻被無情惱。
賞析: 一道短垣隔開天涯,墻里是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墻外是背井 離鄉愁思難抑。本已是傷春惱人,被佳人笑聲一撩,更是愁上加 愁,愈添惆悵。
景傷人情又傷人,東坡真是詞中高手。
7. 蘇軾詩詞鑒賞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
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人,豪放派詞人代表。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
蘇軾在我國詞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并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8. 蘇軾的詩詞鑒賞
永遇樂
彭城夜宿燕子樓,夢盼盼,因作此詞
蘇軾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
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
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云驚斷。
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
燕子樓空,佳人何,空鎖樓中燕。
古中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
異時對、黃樓夜景,為余浩嘆。
這首詞寫于元豐元年(1078)蘇軾任徐州知州時。詞中即景抒情,情理交融,狀燕子樓小園清幽夜景,抒燕子樓驚夢后縈繞于懷的惆悵之情,言詞人由人去樓空而悟得的“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之理。作者題記中提及的盼盼,乃唐代張尚書之愛妾,能歌善舞,風情萬種。張氏死后,盼盼念舊情不嫁,張尚書為其所建的燕子樓獨居了十多年。作者聲稱自己夜宿燕子樓,夢到盼盼,因作此詞。
上片寫夜宿燕子樓的四周景物和夢。首句寫月色明亮,皎潔如霜;秋風和暢,清涼如水,把人引入了一個無限清幽的境地。“清景無限”既是對暮秋夜景的描繪,也是詞人的心靈得到清景撫慰后的情感抒發。
接著景由大入小,由靜變動:曲港跳魚,圓荷瀉露。詞人以動襯靜,使本來就十分寂靜的深夜,顯得越發安謐了。魚跳暗點人靜,露瀉可見夜深。“寂寞無人見”一句,含意頗深:園池中跳魚瀉露之景,夜夜可有,終是無人見的時候多;自己偶來,若是無心,雖眼前,亦不得見。
以下轉從聽覺寫夜之幽深、夢之驚斷:三更鼓響,秋夜深沉;一片葉落,鏗然作聲。夢被鼓聲葉聲驚醒,更覺黯然心傷。“紞如”和“鏗然”寫出了聲之清晰,以聲點靜,更加重加濃了夜之清絕和幽絕。片末三句,寫夢斷后之茫然心情:詞人夢醒后,盡管想重新尋夢,也無處重睹芳華了,把小園行遍,也毫無所見,只有一片茫茫夜色,夜茫茫,心也茫茫。詞先寫夜景,后述驚夢游園,故夢與夜景,相互輝映,似真似幻,惝恍迷離。
下片直抒感慨,議論風生。首三句寫天涯漂泊感到厭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歸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園一直到望斷,極言思鄉之切。此句帶有深沉的身世之感,道出了詞人無限的悵惘和感喟。“燕子樓空,佳人何,空鎖樓中燕”的喟嘆,由人亡樓空悟得萬物本體的瞬息生滅,然后以空靈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夢未醒,只因歡怨之情未斷。“古今”三句,由古時的盼盼聯系到現今的自己,由盼盼的舊歡新怨,聯系到自己的舊歡新怨,發出了人生如夢的慨嘆,表達了作者無法解脫而又要求解脫的對整個人生的厭倦和感傷。結尾二句,從燕子樓想到黃樓,從今日又思及未來。黃樓為蘇軾所改建,是黃河決堤洪水退去后的紀念,也是蘇軾守徐州政績的象征。但詞人設想后人見黃樓憑吊自己,亦同今日自己見燕子樓思盼盼一樣,抒發出“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王羲之《蘭亭集序》)的無窮感慨,把對歷史的詠嘆,對現實以至未來的思考,巧妙地結合一起,終于掙脫了由政治波折而帶來的巨大煩惱,精神獲得了解放。
這首詞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與今、倦客與佳人、夢幻與佳人的綿綿情事,傳達了一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隱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詞中“燕子樓空”三句,千古傳誦,深得后人贊賞。此三句之妙,正如鄭文焯手批《東坡史府》云,“殆以示詠古之超宕,貴神情不貴跡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