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元曲的興盛》的教案怎么寫
元曲繁榮的原因 元代在中國歷史上是很短暫的,但是國力空前強大的,元曲能和和唐詩、宋詞并例齊名是非常了不起的,元代戲曲興盛原因一、戲曲興盛的基本前提1、城市城市經濟的發展為元雜劇的興盛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2、觀眾統治階級和廣大市民的文化要求.元朝的貴族對歌舞、戲曲的愛好,有不少文獻記載.二、元雜劇興盛原因的幾種說法元雜劇在當時十分繁榮,從而使它在文學史上獲得了和唐詩、宋詞并稱的地位.后人對其繁榮的說法不一.明沈德潛《萬歷野獲編》和臧懋循《元曲選序》認為元代以詞曲取士是元雜劇發達的原因.李開先說是元朝政治衰微,文人沉下僚的結果.王國維則把之歸于元初科舉之廢.孫楷第的認識就全面了一些.他認為元宮廷特尚雜劇,時人之愛好,書會才人與俳優密切合作.三、元雜劇興盛的三大原因1、藝術原因:各種戲曲藝術的積累和發展元雜劇是在金院本和諸宮調的直接影響之下,融合了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藝術.并在唐宋以來話本、詞曲、講唱文學的基礎上創造的成熟的文學劇本.傳奇小說、話本小說等為戲曲準備了故事內容,并且提供了為人民所熟知的人物形象;說唱諸宮調的樂曲組織和曲白結合形式直接影響了戲曲的體制;各種隊舞使戲曲的舞蹈身段和扮相更加美化;傀儡戲、影戲也給吸取的舞蹈動作和臉譜以影響.它們的發展使戲曲表演藝術漸趨成熟,同時也為產生優秀的文學劇本準備了條件.1、政治原因:元政府的文化政策2、漢族的知識分子在當時倍受歧視.“門第卑微”“職位不振”促使一部分人從事戲曲活動.3、經濟原因:城市的畸形發展。
2.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詞繁榮的原因
宋詞繁榮的原因。
宋詞發展的幾個階段:
宋初是令詞繼續發展和長調勃興的時期,晏、歐等詞家主要承繼南唐詞風,柳宗則大力創作長調,擴大了詞的容量。
北宋后期為詞的雅化時期。柳永將詞引向市井,引起文人雅士的不滿。蘇軾進行了題材內容上的開拓,“以詩為詞”;周邦彥則主要在藝術手法上去俗求雅,因而形成詞壇的兩個流派。
南宋詞風轉變,愛國志士感于亡國之痛,以詞抒發愛國思想與身世之感,趨于蘇軾一路。至辛棄疾,遂極大開拓了詞的境界,影響巨大,形成辛派詞人群體,豪放派得以確立。
姜夔重音律,格調騷雅,宋金形勢漸趨穩定之后,南宋后期詞人大多以姜夔為宗,刻意追求音律諧和、韻味悠長和形式精美,導致宋詞韻高和寡,無以為繼。
唐代皇帝的愛好與唐詩的興盛
一般都認為盛唐是東方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它以氣吞日月的磅礴聲勢、海納百川的博**懷、刻意求新的獨創精神,締造出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又一個光彩奪目的高峰,而唐詩無疑是這座文化高峰上的璀璨明珠。唐詩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寶庫中的精華,蜚聲四海,映照古今,其內容之廣泛,體裁之多樣,藝術之精湛,都是歷代無法與之相比的。若追溯唐詩的起源,應該說是魏晉以來文風不斷轉變發展的結果,但唐詩的繁榮又確實得益于唐代統治者的“導向”作用。唐朝的皇帝,特別是前期的皇帝幾乎都擅長詩賦,多有作品傳世。作為一代英主的唐太宗不但在政治上具備雄才大略,同時也是一位寫詩高手。雖然他的詩宮廷味較濃,但他的示范作用影響了他周圍的文人學士,并進而影響了一個時代。唐玄宗的祖母武則天與伯父唐中宗也都是詩人,他們倡導宴飲賦詩,群臣應制,有時一次多至百篇,那些不擅長作應制詩的大臣,便很難參與朝會。到盛唐時期即玄宗、肅宗時期,也是唐詩最繁榮的時期,詩壇人才輩出,群星璀璨,風格各異,流派紛呈。高適、王昌齡的邊塞詩,王維、孟浩然的田園詩,更有“詩仙”李白、“詩圣”杜甫,終將唐詩推向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高峰。
唐詩的繁榮,除皇帝愛好的原因外,也得益于詩歌在士子入仕中的導向作用。唐以進士科取士,應試者必須長于作詩,而這也就成為士人們獲取功名的正路,唐詩也因以詩賦取士而繁盛起來。高宗時,進士科加試“雜文”(詩賦),是以詩文茂美者入選之始。及至盛唐,詩賦取士更見推重,玄宗朝的進士及第或位極卿相者如張說、張嘉貞、張九齡等,都是精于詩賦的。唐朝的文官幾乎無一不是詩人,詩作數量之多實在驚人。清康熙時曹寅輯的《全唐詩》,所收詩達48900多首、作者達2300多人。應該說,這一數字雖然驚人,但仍然不是全部。
朝廷看重詩人,世人仰慕詩人,詩人在盛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禮遇。在這種社會導向下,許多文人學子都把追求詩“境”作為自己的理想,誦習詩賦也成了士子入仕的敲門磚。李白剛到長安時,因沒有什么名氣,便帶著自己的詩作去晉謁禮部侍郎兼集賢院學士賀知章。賀看了他的《蜀道難》,揚眉贊道:“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于是他把李白推薦給玄宗,李白得以“供奉翰林”,從此名揚天下。那些慕名者也接踵而至,以得李白品題為進士中舉之捷徑。有個叫魏萬的人,從河南跟蹤李白,奔波三千里,終于得到李白的《還山詩》一首,魏萬靠此詩居然金榜題名。我們從這里不難看出,社會的導向作用對唐詩的發展與繁榮有著何等的影響。
宋代的文人政治與宋詞的極致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而宋代則被稱為詞的時代。詞源于民間,始于唐,興于五代,盛于兩宋。在宋代,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興起,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強烈。其時,不但宮廷內設有教場,在許多城市也都有歌樓伎館,甚至有些官僚豪紳家里也有歌伎舞女,這種社會風尚為宋詞的普遍發展提供了條件。宋詞數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編的《全宋詞》,含著名詞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在宋詞的發展繁榮過程中,整個社會的導向作用同樣十分明顯。如果說唐代的詩人在某種程度上還只是供皇室及其統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詞人已由被別人欣賞而一躍登上了政治舞臺,并成為宋代政治舞臺上的主角。宋代皇帝個個愛詞,宋代大臣則個個是詞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都是當時的著名詞人。在封建社會中從不出頭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為一代詞宗,名垂千古。在當時的科舉考試中,流傳著這樣的諺語:“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見詞人蘇軾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會的認同和推崇,宋詞才得以佳篇疊出,影響久遠。
3. 介紹一下宋詞的繁榮狀況
宋詞的發展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晏殊、張先、晏幾道、歐陽修等承襲“花間”余緒,為由唐入宋的過渡; 第二個階段,柳永、蘇軾在形式與內容上所進行的新的開拓以及秦觀、趙令畤、賀鑄等人的藝術創造,促進宋詞出現多種風格競相發展的繁榮局面; 第三個階段,周邦彥在藝術創作上的集大成,體現了宋詞的深化與成熟。 這三個階段在時間上非截然分開,而是互相交錯在一起的 。
宋詞發展的基礎宋代立國推行厚待官吏的政策,加上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民間財富被搜刮集中到都城及其他幾個大城市,為統治者寄情聲色、歌舞作樂提供了物質條件。 宋 詞的初期極盡艷麗浮華,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間,像曾因寫過"且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而得罪了當時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連于歌坊青樓之間,給歌妓們寫寫詞,所謂"凡有井水飲處,必有柳詞"之說,以及宴殊等宋代的文人也頗多,在這其中李清照她的詞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清新淡雅之感。
這與她個人的情感經歷是密不可分的,前期的與夫分離相思的個人情感,后期的悲涼的人生況味都為她詞風的形成提供的感情基礎。而她最擅長的細節描寫,也成為其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如怕見也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話)。
而從整體來看,詞在宋代特定的社會環境中,確是發展成為宋一代的代表文學的原因所在。關于蘇軾詞風與柳永的不同,宋人有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俞文豹《吹劍續錄》)的說法。
“大江東去”即《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此相類的還有《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后世以“豪放派”概括蘇軾的詞風,大抵正著眼于這一部分作品。其實蘇軾作詞,剛柔相濟,所著《東坡樂府》,其中婉約詞亦不少。
不過就文學史上的影響而言,最能代表蘇詞的,還是清雄之作。 蘇軾作詞,以意為主,常常突破詞律的束縛。
這一點曾引起恪守傳統詞法的后起作家如李清照等人的不滿。在當時,他的門人、著名詞家秦觀(1049-1100)也沒有走他所開辟的道路。
從秦觀到李清照,一般被認為是婉約派詞風的正宗。秦觀有《淮海詞》傳世,代表作如《踏莎行》(霧失樓臺)、《鵲橋仙》(纖云弄巧),聲情并茂,語工而美,繼承了柳永贈妓之作的遺風,而詞品比他要高。
李清照曾撰《詞論》,力主詞“別是一家”之說。傳世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寫深閨中的寂寞和年輕女子惜春的心情,具有反對封建禮教束縛的社會意義;晚年避亂江南所作的《聲聲慢》(尋尋覓覓),通過個人流離生活的描寫,反映當時的民族災難,以傳統詞風抒寫深沉的愛國情懷,均是婉約詞中思想價值較高的佳作。
北宋后期的重要詞人還有周邦彥(1056-1121)。周邦彥精通詞律,能自度曲,宋徽宗時曾主持過中央音樂機關大晟府,是兩宋注重音律一派詞人承先啟后的主要代表。
著有《清真集》,以“本色”、“當行”盛行于世。 南宋前期主盟詞壇的代表人物是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
作為時代的歌手,辛棄疾一生寫了大量的詞,有《稼軒長短句》六百二十多首,著名的如《破陳子??為陳同父賦壯詞以寄之》、《鷓鴣天》(壯歲旌旗擁萬夫)、《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表現了當時重大的抗戰、愛國主題,抒寫了在把持朝政的投降派的排斥下,壯士報國無門的憂憤心情。從藝術上講,稼軒詞繼承了蘇軾開創的豪放詞風,將“以詩為詞”進一步發展到“以文為詞”,使宋詞的思想和藝術都取得了空前的杰出成就。
后世以“蘇、辛”并稱,但辛棄疾又自成特色,一時仿效或傾慕者如張孝祥、韓元吉、陸游、陳亮及稍后的劉過、劉克莊等,世稱辛派詞人。 南宋后期于辛詞外別立一宗的是姜夔(1155?-1221?)。
姜夔上承周邦彥,下開格律詞派。著有《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多自度曲,如《揚州慢》等自度曲十七首,均旁注音譜,是現存宋人詞集中僅見的完整的詞曲譜。
其時及稍后詞壇較有影響者如吳文英、史達祖、王沂孫、周密、張炎等人,均遠紹周邦彥,近師姜夔,以音律之講究、辭句之精美為權輿,重形式而輕內容,與辛派詞人走了相反的道路。倒是宋末愛國詩人文天祥以及劉辰翁(1232-1297)的一些詞作,成為辛棄疾、陸游等愛國詞的嗣響。
宋初是令詞繼續發展和長調勃興的時期,晏、歐等詞家主要承繼南唐詞風,柳宗則大力創作長調,擴大了詞的容量。 北宋后期為詞的雅化時期。
柳永將詞引向市井,引起文人雅士的不滿。蘇軾進行了題材內容上的開拓,“以詩為詞”;周邦彥則主要在藝術手法上去俗求雅,因而形成詞壇的兩個流派。
南宋詞風轉變,愛國志士感于亡國之痛,以詞抒發愛國思想與身世之感,趨于蘇軾一路。至辛棄疾,遂極大開拓了詞的境界,影響巨大,形成辛派詞人群體,豪放派得以確立。
姜夔重音律,格調騷雅,宋金形勢漸趨穩定之后,南宋后期詞人大多以姜夔為宗,刻意追求音律諧和、韻味悠長和形式精美,導致宋詞韻高和寡,無以為繼。
4. 唐宋詩詞的繁盛時期,
《漁家傲》不見于唐、五代詩詞,北宋晏殊、歐陽修填此調居多.《詞譜》卷十四云:“此調始自晏殊,因詞有“神仙一曲漁家傲”句,取以為名.”晏殊,北宋初期"婉約派"詞人之一,范仲淹、歐陽修均出其門下.從詞作者的生平年代分析,《漁家傲》應于北宋真宗至神宗年間填詞居多,多出自晏殊及其弟子之手.代表作舉例: 漁家傲·畫鼓聲中昏又曉 晏殊〔北宋〕畫鼓聲中昏又曉,時光只解催人老.求得淺歡風日好,齊揭調,神仙一曲漁家傲. 綠水悠悠天杳杳,浮生豈得長年少.莫惜醉來開口笑,須信道,人間萬事何時了. 漁家傲·秋思 范仲淹〔北宋〕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5. 宋詞的繁榮表現在哪里
宋詞的繁榮和成就有多方面的表現。
其一,是在全社會的普及,上至皇帝填詞譜曲,下到“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其二是新創詞調大量出現,多達千余種,且形式非常多,令、慢、近、犯、歌頭、攤破、增減、偷聲,無不齊備。
而隨著長調慢曲的增加與普及,詞的表現容量亦隨之加大,為詞體的解放與革新打下了必要的基礎。其三是較之唐五代,詞的思想內容也有了根本性突破,填寫技巧也有了很大提高。
特別是像蘇軾、辛棄疾這樣的大作家更是“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徹底突破了狹義的言情范圍。為了與長調相適應,宋詞還特別講究技巧方法,把詩、文、論、賦中的種種手法都移植到詞中。
以至出現了以詩為詞、以論為詞等現象。其四是流派的眾多。
以作者創作而論有“柳永體”、“東坡體”、“易安體”、“稼軒體”、“白石體”等;以總體風格而論有婉約、豪放、曠達、騷雅等。
6. 材料三分別從哪些方面敘述了宋詞的繁榮昌盛
宋代盛行的一種中國文學體裁,宋詞是一種相對于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標志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極盛于宋代。據《舊唐書》上記載:“自開元(唐玄宗年號)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國文學的閬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艷,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后有同名書籍《宋詞》。
宋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蘇軾、辛棄疾(豪放派代表詞人)、柳永、李清照(婉約派代表詞人)。
7. 【清初詞繁榮的具體體現】
清詞有別于宋詞的一點是清代詞人之主盟壇者或以詞著稱者,頗多是學人.王夫之是清學開山的顧、黃、王三大宗師之一;朱彝尊是顧炎武贊服的人,撰《經義考》巨著的經學家;洪亮吉是經學、史學、地理學的專家;張惠言是《周易》虞氏學的專家;張琦是輿地學家;周濟是史學家;龔自珍是公羊學家、佛學大臺宗專家;陳澧是聲韻學、算學等學問廣博, 漢、宋兼采的通儒;譚獻是浙東學派專家;李慈銘是多面博學的名家;王閻運是經學、史學專家;沈曾植是兼精音韻、西北地理、遼金元史.律法、版本、佛學、道藏,為王國維所欽服的大師;文廷式是兼通經學、緯候、玄學、宋元儒學、史學各方面,為沈曾植贊譽為“有清元儒、東洲先覺”的學者;梁啟超通史學、佛學;張爾田是史學家;王國維是兼通西方哲學、殷商古史、甲骨文,開創現代治學新風氣、新道路的大師.這些是最著名的,即使如厲鶚,也是遼史專家,王鵬運、朱祖謀也是詞籍版本專家,鄭文焯是詞律研究專家. 清人懲明代文人空疏不學之弊,昌明實學,邁超唐、宋.陳衍論晚清詩,有“學人之詩與詩人之詩合”的說法,一代詞苑,也可以說是學人之詞與詞人之詞合.回頭來看宋詞,情況便不是這樣.周敦頤、二程、張載、陸九淵不寫詞,朱熹詞僅存十三首,葉適不過一首,比較清詞苑學人云集的盛況,宋詞莫逮于清詞! 清詞能高于宋詞者,重要的一點還在于清詞流派的眾多,詞學理論豐厚.而且清詞較之于宋詞,能變而益上,在于有豐富的詞學理論,給詞人啟迪.浙派論“醇雅”,常州派論“意內言外”,論“比興”,論“非寄托不入,專寄托不出”,以及劉熙載論流變,況周頤論詞境詞心,王國維論境界,論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論理想與寫實等等,都深入奧姿,發前人所未發.其它,還有大量的清人詞話,其中蘊有寶貴的理論礦藏,也是有很多精辟之論.較之宋人李清照“詞別是一家”說之斷簡,張炎《詞源》之論樂律和作品賞鑒者,其精粗廣狹的程度,大不相同. 清詞流派眾多,其中已經約定俗成,有開派的宗師,有共同的審美傾向,有一定理論綱領,有豐碩的創作成果的,可以列舉如下: 一、云間派:這派的領袖是幾社的倡導人陳子龍、李雯、宋征輿以及陳子龍弟子夏完淳.標舉的宗旨是以南唐、北宋為法.此派形成于明末崇偵年代,活動延及清順治朝,余輝遠藹及康熙年代. 二、陽羨派:這派的領袖是宜興陳維崧,形成于順治中期,極盛于康熙二十年,余波及于康熙后期.萬樹、蔣景祁、陳維岳等部屬此派.主要傾向在學習辛棄疾、蔣捷,并能融會南北宋詞家的長處.多感嘆滄桑、關心民生的作品,兼“跋扈”、"清揚”兩種特色,而以前者為主. 三、浙派:此派分前后兩期.前期領袖是朱彝尊,宗尚南宋,以姜蘷、張炎為師法,標舉“清空”風格與“醇雅”宗旨,對明詞的頹靡風氣有廓清的作用.此派作者有李良年、李符等人.后期的領袖是厲鶚,其創作活動,后于朱氏約二三十年,時己在雍正朝及乾隆前期,文字獄繁興,士大夫處于窒息的情況下,故在厲鶚詞中,已聽不到朱氏詞中微弱的時代現實感,而大量的出現了寫景詠物之作,佳者似乎不食人間煙火.后來繼厲氏而起執浙派詞壇牛耳的是吳錫麟,其活動年代已在乾隆后半期和嘉慶時期.以后姚蘷、黃蘷清,下迄晚清李慈銘、王詒壽等,法乳未曾斷絕. 陽羨、浙西兩派,對樹旗幟,影響所及,不僅嘉慶以前為陳、朱二家牢籠者十居八九.(譚獻《篋中詞》語),下迄清末民國,還有冒廣生為其尾聲. 四、常州派:這派始于嘉慶二年常州張惠言、張琦兄弟編選《詞選》.它的宗旨,一是揭經學家所謂“意內言外謂之詞”(《說文》:“詞,意內而言外也.”)的說法,強調詞主要有“意”;二是重視比興寄托,認為“《詩》之比興,變風之義,騷人之歌”是作詞的典范.這是常州派所謂“尊詞體”,是為了糾正浙派“清空”詞風的缺點而發,傳這派衣缽的,有張惠言的外甥董上錫.中堅人物為周濟,他提出了一套詞的創作理論:“非寄托不入,專寄托不出.” 五、疆村派,這派的中心領袖是朱祖謀,影響從清末直至民國二十年以至朱的身后,這派的領導人物和成員,朱氏外包括王鵬運、鄭文焯、況周頤、張爾田、陳銳等,他們并不是湖州人,王鵬運、況周頤是臨桂人,早期同官京師,切磋詞學,時人有“臨桂派”之稱.但王、況詞風并不相近,二人說不上派.朱氏之所以成為派的中心領袖,一則他先在京師時與王鵬運共同探討詞學,趨向基本一致,再則朱氏晚年居蘇州,鄭、張、陳諸人都聚集于吳下,形成風氣.朱氏繼王鵬運精刻四印齋善本詞籍之后,校輯刊行《疆村叢書》總別集合一百七十九種,還輯“溯州詞征”、“國朝湖州詞征”、和“滄海遺音集”等擴大影響.因此,許多詞家,圍繞在朱氏周圍,成了“疆村派”的群體,陳曾壽、夏敬觀也是聲氣相應求,況氏在詞學理論上更有建樹,提倡“重、拙、大”,與朱氏詞作相契合.朱氏門弟子眾多,宣傳標榜,其聲勢超過常州派. 還要進一步說明的,清代杰出詞人,并非限于此五大派.清代的杰出詞人屈大均、王夫之、曹貞吉、顧貞觀、滿族詞人納蘭性德,清中期項鴻祚、周之琦.蔣春霖、龔自珍以迄晚清的張景祁、。
8. 宋詞的繁榮和成就有哪些
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珠,唐代被稱為詩的時代,而宋代則被稱為詞的時代。
詞源于民間,始于唐,興于五代,盛于兩宋。在宋代,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興起,物質生活的豐富,人們對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強烈。
其時,不但宮廷內設有教場,在許多城市也都有歌樓伎館,甚至有些官僚豪紳家里也有歌伎舞女,這種社會風尚為宋詞的普遍發展提供了條件。 宋詞數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編的《全宋詞》,含著名詞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在宋詞的發展繁榮過程中,整個社會的導向作用同樣十分明顯。如果說唐代的詩人在某種程度上還只是供皇室及其統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詞人已由被別人欣賞而一躍登上了政治舞臺,并成為宋代政治舞臺上的主角。
宋代皇帝個個愛詞,宋代大臣則個個是詞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都是當時的著名詞人。
在封建社會中從不出頭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為一代詞宗,名垂千古。在當時的科舉考試中,流傳著這樣的諺語:“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
由此足見詞人蘇軾被崇拜的程度。 正是全社會的認同和推崇,宋詞才得以佳篇疊出,影響久遠。
原因如下: ① 兩宋城市手工業、商業經濟的繁榮,是宋詞興盛的物質基礎。 ② 市民階層的擴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
③ 兩宋社會矛盾尖銳,文學家用詞更能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宋詞的繁榮與宋代特殊的時代背景和詞的文體特點有密切的關系。 詞產生于民間,本身就帶有濃厚的娛樂色彩。
宋代由于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優厚。宋太祖在“杯酒釋兵權”時,就公開鼓勵大臣們“多買歌兒舞女”。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個社會形成了競相追求享樂的風氣。又由于宋代(特別是北宋)社會相對安定,政局相對穩定。
詞這種帶著濃厚的娛樂色彩,幾乎沒有傳統的政治、道德負荷的文學形式,在宋代終于找到了最為適宜的生長環境,所以便以異乎尋常的速度發展起來了。 先講宋詞的成就。
詞源于唐代的曲子詞,句子有長有短,和樂曲緊密結合在一起,可以歌唱。由于宋代商業發展、城市繁榮,市民數量不斷增加,能夠歌唱的詞比其他形式的文學作品更適應市井娛樂生活的需要,而當時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銳,句子長短不齊的詞也更便于抒發人們憂國憂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漸興盛起來,取代詩而成為文學的主流。
課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個階段,分別介紹了柳永、蘇軾、李清照、辛棄疾與陸游的詞作風格及其成就。柳永是北宋詞壇婉約派的重要代表。
他長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現城市的繁華和男女的悲歡離合之情,尤長于抒寫羈旅的孤寂與鄉愁。他的詞作,多采用俚俗口語,通俗生動,“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葉夢得:《避暑錄話》),因而流傳很廣。
他的詞作,還大量融入鋪敘的成分,不僅擴大詞的境界,也為元曲的發展開啟了門徑。蘇軾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詞作題材十分廣泛,大大拓展了詞的內容,并以豪邁奔放的感情,為詞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
兩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約派女詞人,她提出“詞別是一家”的主張,善于用白描手法、淺白詞句,表達內心的真實情感。 南宋的辛棄疾和詩人陸游,主張積極抗金,作品都以豪放為主,深刻地表達了恢復中原的強烈愿望,蘇軾和辛棄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詞作家,教材還在“歷史縱橫”小欄目和圖注中分別介紹了他們的生平。
必須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為主,但也寫出一些非常動人的婉約詞,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第三章 蘇軾 第一節 生平與性格 一、歷盡升沉的一生 變法前,名震京師,初入仕途,初陳政見 變法時出離中央,歷任四州,烏臺詩案,貶謫黃州。
元佑更化時,重回中央,歷任要職,舊黨分裂,連放外任。 哲宗親政,新黨復起,貶至嶺南海南,徽宗時被赦北歸 二、宏博通達的坡仙性格 蘇軾一生博覽群書,出入儒道,濡染佛禪,雜取各家,并將三家的相通之處融于一身,各有所用,故思想性格宏博開放,靈活通脫。
宋代儒道佛三教并存的狀況在他身上表現得最為明顯。在政治態度和任職時期上多取儒家,在人生修養和貶謫時期多取佛道。
既“奮厲有當世志,”又能在失意時隨緣自適,隨遇而安,追求自我完善。 總之,他有極其實際的一面,又有非常超脫的一面;既有十分認真的一面,也有十分隨和的一面,在矛盾的統一中,表現出不同尋常的人格魅力。
第二節 “自是一家”的學士詞 “東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雞漫志》)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豈與群兒雌聲學語較工拙。”
蘇軾對詞的最大貢獻就是“以詩為詞”。 就是用寫詩的方法寫詞,把詩的題材、形象、意境、創作方法盡情入詞,使詞‘詩’化,成為新的獨立詞體。”
具體表現為,開拓詞境,提高詞品。擴大了詞的表現功能,豐富了詞的情感內涵,拓展了詞的時空場景。
突破音律,弱化詞的音樂性,使詞成為可以獨立發展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