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生態度的詩詞
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
2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行路難》 唐 李白
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望岳》 唐 杜甫
4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岳陽樓記》 范仲淹
5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宋 陸游
6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 宋 文天祥
7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浣溪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回。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2. 表達人生態度的古詩詞
生當做人杰,死翳為鬼雄十分秋色無人管,半屬蘆花半蓼花。
——元·黃庚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唐·劉禹錫 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
-- 唐.盧照鄰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唐.李商隱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留.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3. 怎樣看待蘇軾的人生觀
審美人生與仕宦人生是極端對立的兩種人生態度,官場生活與詩人本性,從根本上來說,是格格不入的:一個是戴著面具的政客,一個是赤子之心的詩人,一個極端需要官場應酬的虛偽,一個必須是肝膽相照、表里澄徹.蘇軾的人生是一種典型的審美人生,即以沉浸于文學藝術的讀書寫作,賞玩人生宇宙的色相、秩序、節奏與和諧為人生愉悅.”在拜讀了木師對蘇軾人生態度的定義后,我深深有感,不光欽佩于木師對蘇軾人生態度的豁達寫照,還感嘆于木師相教前人的一些評價又有了新的認識,這也使得我們這些弟子們有了新的內容.我在這里寫的無非也只是簡單的轉述一下蘇軾的生平來表達我隊木師觀點的贊嘆,以及粗淺的談談蘇軾人生觀的. 蘇軾具有以儒學體系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滿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釋、道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內道的作風,具體則表現為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首先,良好的家庭環境賦予他深刻的儒家思想.一生的仕途生涯是其實現經世濟民思想的重要過程.蘇軾出生在一個富有文學傳統的家庭,祖父蘇序好讀書,善作詩.父親蘇洵是古文名家,曾對蘇軾和其弟蘇轍悉心指導.母親程氏有知識且深明大義,曾為幼年的蘇軾講述《后漢書?范滂傳》,以古代志士的事跡勉勵獨生子砥勵名節.當蘇軾21歲離蜀進京時,他的學識修養已經相當成熟了.當然,我們也可以想象,這時候的蘇軾,是懷著大用于天下的雄心壯志的.在此以后的仕途生涯,恰恰是他實現儒家經世濟民的政治理想的重要過程.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他22歲中進士,26歲又中制科優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后奮厲有用士之志.他為人坦蕩,講究風節,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進言,而且注重政策的實際效果.為此,在王安石新法之初他上書反對,結果被謫至密州.密州之遷是他在仕途上的第一次挫折.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蘇軾是如何對待的呢?我們可以從他在當時寫的《江城子?密州出獵》中略窺一斑. 其次,坎坷的任途生涯又令蘇軾的思想充滿著出世與入世的矛盾.自22歲進士以來,蘇軾一直在宦海中沉浮.神宗熙寧年間新法實施,蘇軾雖然有志于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狀況,但不主張遽變,反對“求之過急”,于是接連上書反對,自請外任,先后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處地方官.后因作詩被指為“謗訕”朝廷,在湖州被捕入獄.又于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被貶為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團練副使.哲宗元佑年間,保守派執政,又因反對盡廢新法而再度外調.紹圣初年,新黨上臺,被遠貶惠州(今廣東省惠陽縣)、儋州(今海南島),與黎族人民一起過著艱苦的生活.后遇赦北歸,病死在常州.可以說蘇軾的一生受到兩次嚴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在45歲那年因“烏臺詩案“而被貶至黃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歲時被貶往惠州,62歲貶至儋州,到65歲才遇赦北歸.前后在貶所六年.蘇軾去世前自題畫像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這雖然是其對政治事業的自嘲,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其坎坷的仕途生涯.這樣的經歷使他的內心充滿了重重矛盾.例如我們熟悉的《水調歌頭》,此詞比較突出地體現出了蘇軾當時的心情,充滿了出世與入世的矛盾.長期以來對佛老思想的濡染使他難以對今后的人生道路作出選擇,是繼續汲汲于仕途還是激流勇退.既向往“瓊樓玉宇”的純潔又嫌其寒冷,既憎惡現實社會的惡濁又留戀人世的溫暖,在詞里我們可以感知這一層深切的矛盾,激流勇退是好事,如“瓊樓玉宇”般,但卻是“高處不勝寒”.只能以月下起舞為勝境,千里嬋娟為祝愿.從少年時就飽受濡染的儒學入世思想站了上風,不可能放棄長久以來的政治理想,于是傾向了“人間”,選擇了仕途,只是在這當中又加強了自身的修養,即在個人生活中以佛老思想為主,采取一種寵辱不驚,名利身外的態度.“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是對當前情狀的無奈,也是一種勸慰.至于“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則是一筆蕩開,又用狀似淺淡無意的祝福對未來作了規劃.上闕中入世思想戰勝了出世思想,下闕是理智與情感的交戰,理智又戰勝了情感.這也正是儒家思想與佛道思想的在蘇軾內心猛烈的交鋒. 第三,浸染釋、道的思想又令蘇軾形成外儒內道的作風 .并非蘇軾對苦難麻木不仁,對加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來順受,他是在以一種全新的人生態度來對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境的超載態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有機地結合起來.這種以儒學體系為根本而浸染釋、道的思想是蘇軾人生觀的哲學基礎,這跟他讀書的過程有莫大關系.蘇轍記述蘇軾的讀書過程是:“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在幾次大起大落的仕宦經歷中,蘇軾卻最終以“外儒內道”的形式將其統一起來. 第四,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是其人生觀的最終表現形式.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蘇軾對沉浮榮辱持有冷靜、曠達的態度,這在蘇詩也中有充分的體現.蘇軾在逆境中的詩篇當然含有痛苦、憤懣、消沉的一面,如在黃州作的《寒食雨二首》,寫“空皰煮寒菜,破灶燒濕葦”的生活困境和“君門深九。
4. 形容“向上”人生態度詩詞有哪些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唐】李白 釋義:實現我理想的那一天會來到的,我將大顯身手,大展宏圖。 出處:《行路難》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游山西村》 釋義:在事情陷入絕境時,又轉而出現了轉機。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李白 《將進酒》 釋義:既造我棟梁材定用武即使散盡千兩黃金重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易經》 釋義:君子應該像天宇一樣運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發奮忘食,樂以忘優,不知老之將至。———《論語》 釋義: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釋義:一個軍隊的主帥可能被奪去,但一個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奪去。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釋義:富貴不能使我驕奢淫逸,貧賤不能使我改移節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 釋義:憂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 釋義: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沒有邊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必然失敗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釋義:途十分遙遠啊,我要上天下地去尋找我理想中的人。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屈原《離騷》 釋義:這些都是我內心之所珍愛,就是讓我九死(或多死)還是不后悔。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史記·滑稽列傳》 釋義: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 釋義: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釋義: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5. 表達人生闊達態度的詩詞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志。—王勃
燕雀戲藩柴,安識鴻鵠游。 —曹植
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曹植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
具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李白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李白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沉舟側伴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來明日愁。
—羅隱《自遣》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 《望岳》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龔自珍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岳飛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
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6. 關于人生態度的詩句有哪些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唐 李白《行路難》 ——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會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引申為相信總有一天會實現理想施展抱負,雖然苦悶但不失去信心,給人以激勵。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唐 杜甫 《望岳》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俯瞰那眾山,而眾山就會顯得極為渺小。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宋 范仲淹 《岳陽樓記》 ——應當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都享樂之后才享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 文天祥 《過零丁洋》 ——自古以來,人終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義,倘若能為國盡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發唱黃雞。宋 蘇軾《浣溪沙·游蘄水清泉寺》 ——誰說人老了不能再變少年,門前流水還能向西流哩.不要在老年的時候,感嘆時光流逝,而自傷衰老。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宋 李清照 《夏日絕句》 ——活著就要當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唐 李賀 《南園》 ——男子漢大丈夫為什么不腰帶吳鉤, 去收取那被藩鎮割據的關塞河山五十州?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清 鄭燮 《竹石》 ——千磨萬擊身骨仍堅勁,任憑你刮東西南北風。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唐 王維 《終南別業》 ——間或走到水的盡頭去尋求源流,間或坐看上升的云霧千變萬化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清 譚嗣同 《獄中題壁》 ——我橫刀而出,仰天大笑,因為去者和留者肝膽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侖山一樣的雄偉氣魄。
現代人關于人生態度的名言: 1.世界如一面鏡子:皺眉視之,它也皺眉看你;笑著對它,它也笑著看你。(塞繆爾) 2.什么是失敗?無非是邁向更好境界的第一步。
(溫迪爾·菲利普斯) 3.我們醒來的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又一個機遇。為什么要把時間浪費在自憐、懶散、自私上呢?(卡西·拜特) 4.差不多任何一種處境--無論是好是壞--都受到我們對待處境的態度的影響。
(西尼加)。
7. 表達淡定瀟灑人生態度的古詩詞的句子有哪些
1、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出自唐代劉禹錫的《秋詞二首》,意思是自古以來,騷人墨客都悲嘆秋天蕭條、凄涼、空曠。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這句詩通過對秋天的描寫,表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態度。
2、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出自唐代劉禹錫的《秋詞二首》,意思是秋日天高氣爽,晴空萬里。一只仙鶴直沖云霄推開層云,也激發我的詩情飛向萬里晴空。這句詩贊頌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黃鶴直沖云霄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奮發進取的豪情和豁達樂觀的情懷。
3、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出自唐代李白《將進酒》,意思是人生得意時要盡情享受歡樂,不要讓金杯空對皎潔的明月。表現了作者珍惜認識,盡情享受的豁達態度。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出自唐代李白《將進酒》,意思是天造就了我成材必定會有用,即使散盡黃金也還會再得到。表達了李白的樂觀和瀟灑。
5、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出自唐代李白《將進酒》,意思是快叫侍兒拿去統統來換美酒,與你同飲來消融這萬古常愁。表現出詩人豪邁灑脫的情懷。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將進酒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秋詞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