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詩宋詞心得體會】
詩中有畫”是詩詞創作的高境界,也是詩詞評論中常用的褒揚之辭.這里的詩中這“畫”大體上蘊含著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形體,二是色彩.李清照照詞《醉花陰》中“人比黃花瘦”之句,以人比黃花,不但有形,而且有色,既描繪了憔悴的面色,又刻劃了嬌弱的體態.用黃花的形色作比,把閏中少婦憔悴、嬌弱、病態的形象生動地展現在讀者眼前.詩人把“形”與“色”統一于一體,創造了渾然一體的詩詞畫意.本文試圖略去詩詞中有關形體的刻劃,單純對其色彩加以品評.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詩詞中生動的形體刻劃影響我們對色彩的品味,另一方面暫時放置“形體”不論,可以更加深刻地領會詩詞中有關色彩描繪的豐富內含和藝術魅力. 一、兩類色彩,風格各異. 唐宋時代的詩人十分注意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色彩,并在作品中把這些色彩生動地表現出來.他們不像畫家那樣把色彩直接鋪陳在讀者面前,而是通過對于色彩的描繪和形容,通過讀者的想象,間接地把動人的畫面展現在讀者的面前.總觀詩人筆下描繪和形容色彩的詞,大致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用以描繪和形容有明確色相的色彩的詞.如:赤、紅、橙、藍、紫、黑、白等.這類詞每一個都表現了明確而固定的色相.不論是單獨出現,還是同別的詞組成其它語匯,這類詞所表現 的色相都有是固定不變的.無需依靠上下文義來判斷. 例如: 1、“飛紅萬點愁如海.”(秦觀《千秋歲》) 2、“朱門酒肉臭.”(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3、“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4、“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5、“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 6、“霜黃碧梧白鶴.”(杜甫《暮歸》) 7、“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8、“黑云壓城城欲摧.”(李賀《雁門太守行》) 從以上例句可以看出,這類描繪色彩的詞不論在什么環境中,其色相不變. 第二類是用以描繪和形容沒有固定色相的色彩的詞.這類詞所描繪的色相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各不相同,要根據上下文意來判斷.如:青、綠、碧、蒼、翠等詞. 例如: 1、“青”在不同的語境中表現不同的色相.“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其中青為藍色;在“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青為灰藍色;在“點溪荷葉疊青錢”(杜甫《漫興》)中青為石綠色;在“山外青山樓外樓”(林升《題臨安邸》)中青為灰綠色;而在“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將進酒》)中青則為黑色. 2、“碧”在不同語境中表現的色相也是各不相同.“便引詩情到碧宵”(劉禹錫《秋詞》)“孤帆遠影碧空盡”(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明月不歸沉碧海”(李白《哭晁卿衡》)“閑來釣碧溪上”(李白《行路難》)“萬里浮云卷碧山”(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映階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這些句子中碧空、碧水、碧山、碧草所描繪的色相各異.碧空描寫蔚藍色的天空;碧水形容澄澈的綠水;碧山指的是翠綠的山巒;碧草即是嫩綠的青草.碧字所描繪的具體色彩,只有品味全詩方可領會. 3、“翠”字在“翠掩重門燕子閑”(鄭會《題邸間壁》)中為綠色,而在“燕姬翠黛愁”(杜甫《納涼晚際遇雨二首》)中則為濃黑色. 4、“蒼”在色相的表現上更為寬泛.“應憐屐齒印蒼苔”(葉紹翁《游園不值》)“兩鬢蒼蒼十指黑”(白居易《賣炭翁》)“高標跨蒼穹”(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日暮蒼山遠”(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寒山轉蒼翠”(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此五句中蒼字所表現 的色相各不相同. 總觀上述兩類詞在詩詞中的具體運用,會讓人明顯地感覺出不同的色彩風格.第一類詞表現 了明確色相,產生出一種明快、清爽的色彩效果.準確、鮮明、生動地表現了詩人的獨特感受和強烈的激情.紅、黃、橙、藍、紫等每一個詞都浸透了詩人的心緒.第二類詞與第一類詞相比顯得曲折含蓄、耐人尋味.在蒼、翠、青等詞匯的運用上,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余地.這類詞像是寄托了某種弦外之音,造成一種細膩、繁復、微妙的色彩效果,以其豐富的節奏韻律創造了另一種美的境界. 二、兩種手法,各顯千秋. 唐宋詩人描繪色彩的手法是各不相同的.如同畫家用同樣的顏料畫出不同風格的作品一樣,其手法是豐富多樣的.這里把唐宋詩人描繪色彩的典型手法粗略地歸納為兩種,并加以簡單地分析. 一是對比調合法.這是唐宋詩人運用得最為普遍的一種描繪色彩的手法.這種手法的最大特點是強調生活中各種色相的個性.根據色相之間的對比程度,我們可以把這種手法歸納為三種不同的類型. 第一種類型:強烈對比,即不同色調的色彩對比. “千里鶯啼綠映紅”(杜牧《江南絕句》)中“紅”對“綠”,“紫蝶黃蜂俱有情”(李商隱《二月二日》)中“黃”對“紫”‘“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中“白”對“青”,這些不同色調的色彩都有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又如“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其中蓮葉和天色形成一個綠色的調子,而荷花和落日又形成了紅色的調子,兩種調子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再如“綠遍山原白滿川”(翁卷《鄉村四月》)其中山野之綠和江水。
2. 《唐宋詩詞鑒賞》的讀后感
詩,讓我感動! 因為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更喜歡讀詩,因為它讓我感動. 詩,讓我喜愛! 有了它,讓我對生活有了積極性,讓我更喜愛四季. 因為詩,我愛上了秋天,從而明白“我言秋日勝春朝”的含義,也同時為杜甫的茅廬“八月秋高怒號”而擔驚受怕,但“塞下秋來風景異”更讓我感到欣慰從容. 因為詩,我戀上了夏天,喜歡“映日荷花別樣紅”;還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因為詩,我迷上了春天,“一枝紅杏出墻來”;還有那“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因為詩,我更喜歡冬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犁花開.”還有那新年時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正是因為有了詩,我的生活才有了色彩,我的淚水因此而流下,在詩中我看到了古人的心境,更讀懂了歷代王朝的興衰! 這讓我想到了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是深深的表達了李清照的愛國精神,也歌頌了項羽悲壯死戰.項羽的精神是因為當時中國封建時代社會走向沒落的時代,正如龔自珍寫的《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到了南宋,可是當時南宋朝廷根本無意北伐中原,收復失地,雖然此時陸游已被罷免回故鄉,但依然惦念著中原地區的人民,盼望朝廷能夠盡快收復中原,實現祖國統一.由此而發,寫了一首詩《秋夜將曉出離門迎涼有感》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終于解放了,人們過上了小資的生活,這是范成大不禁動起筆,寫了一首人見人愛的《四時田園雜興》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多美得鄉村生活!不僅鄉村生活美,而且還有我們現在的西湖,西湖的美令人神往,在蘇軾的點綴下,更是惟妙惟肖: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3. 學習宋詞后的感受
宋詞是中華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文學史上一朵艷麗風雅的富貴之花。學習宋詞是走進中華文化,培養人的情趣,增強自身文學素養的一條有效途徑,也可以講宋詞使中國人擁有自我民族的情感和精神。
當我讀宋詞的時候,我會有感情的全身心投入的誦讀,詞是語言的藝術,它講究音韻的和諧,追求美的旋律,因為美,所以我們學習欣賞。反復的誦讀,能夠對詞由淺入深的進行體味和理解,進而形成語言的感覺,而且許多的東西的理解是跟隨一個人的成長的,經歷了人生,方能更深的理解,體味其中真諦,形成情感的共鳴。
宋詞中有表現愛國愛家的,如陸游,有表現兒女情長的,如柳永,等等.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給人一種凄苦,不忍促讀;“老夫聊發少年狂”“大江東去”“山間蘭牙短浸溪”等等的豪邁,"明月幾時有"等的恬靜與思念;王安石“登臨送目”的流暢;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綠樹聽鵜鴂”“更能消幾番風雨”蘊含的悲憤;還有張孝祥“長淮望斷”令人罷席,等等,讀來一種生活中沒有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264643064的體會與感悟。
宋詞和唐詩一樣是中國古代文化精華,對人的修養是一種升華。古人在平時生活中對萬事萬物產生了感想,用精練優美的語言表達出來。其實現代人也會和古人一樣,產生各種各樣的想法和感情,讀古詩詞會讓你感覺與先輩的思想交流。并且,如果在與朋友郊游的過程中,你能吟出一首優雅的古詩,必然能為自己的談吐增色不少.
4. 一篇關于李清照詩詞鑒賞的心得感悟(500~~600字)
周末閑暇,順手翻起書架上那本擱置多年的《宋詞三百首》,再次被其中一個人的詩詞深深感染,每次閱罷其經典作品,或如品香茗,醇蘊典雅、回味無窮,或令我熱血沸騰,久久難抑。
李清照——一位宋時才華卓越女詞人,一位集叛逆與敏銳、堅強與豁達、勇敢與愛國于一身的女性,一位足以傲立青史的奇女子。南宋初年,一朵孤獨冷清的菊花寂寞地綻放……“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讀罷這首《聲聲慢》,讓我看到一顆受傷的靈魂行走在凄凄慘慘的秋徑,血染的思念如飄落的紅葉,飄零于故國江邊……“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又可以清晰地看出,詩人心如菊花,淡漠、凄婉卻不失優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一首《一剪梅》又讓我仿佛看見一個清新、秀麗、傷感而多情的女子,倚欄而立,雙眉微蹙,桃花般面容,卻寫滿無盡惆悵…… 但當我每每讀罷“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這首氣貫山河的五言絕句時,不由熱血沸騰、感慨萬千!這哪里是一位千百年前文弱小女子手筆嗎?作者錚錚鐵骨擲地有聲的詞句令多少男兒汗顏。
一位柔弱女子以詩詞作劍,在白紙上舞蹈,在青史上雕琢。飄逸的菊花很瘦,那是女子的風骨,你那揮舞的劍光,如一道閃電,瞬間劃破一個頹廢王朝那片灰暗的天空。
都說你只是婉約派的代表詞人,說你的詩詞離不開一個愁字,但小女人情感中分明升騰著一種氣吞山河的大氣概!你是一朵充滿詩意的女人花,用一顆溫柔與善良的天性心賦詞,用一顆充滿激情與愛國的靈魂寫詩。我是你千百年之后的讀者,你的詩與女人花的縷縷清香,久久熏陶著今天無數個如我一樣卑微而渺小的靈魂。
你穿越千年時空緩緩走來,如此清新而真實地出現在我面前,并走入我心靈深處……o(︶︿︶)o 唉,就希望你采納,可你總不會采納我的,讓我失望哈。
5. 唐詩宋詞讀后感
今天,我在課堂上學了唐代孟郊的一首詩,名叫『游子吟』。學了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作者母親辛勞地為兒子縫衣服的情景常出現在我的眼前。
這首詩描述了:一位慈母手中拿著針線正在為準備出門的兒子縫衣服。她擔心兒子遲遲不能回來,就把衣服的針腳縫得密密的,使它更結實,更耐穿。
讀完這首詩以后,我開始體會到母愛的偉大。母親以前怎樣對我好,怎樣愛護我的事情漸漸浮現在我的腦海里。我想到:母親平常經常為一點小事就罵我。在以前,我簡直就是恨透我母親了,覺得她一點都不愛我。但是現在我終于體會到母親平常所做的一切都是為我著想。其實平時母親不是在罵我,而是在教育我,讓我辨清是非黑白。但是我卻不領情,有時還會頂嘴。而母親從兩年前就開始自己孤單一人去深圳找工作。她賺了一點錢以后,就回來廣州為我報學習班,讓我學習更多的知識。然后又回深圳賺錢。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詩中那慈祥的母親是那樣愛她的兒子,我的母親又何嘗不是呢?我的母親不僅把整個地球送給了,讓我生活在這五彩的地球上,還為我獻出了自己的一切。我應該為我擁有這樣的母親而感到自豪,感到幸福和快樂。
這首詩讓我難忘。因為這首詩讓我懂得了母愛的偉大!
6. 急~~~~求 <<學宋詞后的感想>>
關于我學宋詞的感受 宋詞是中華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文學史上一朵艷麗風雅的富貴之花。
學習宋詞是走進中華文化,培養人的情趣,增強自身文學素養的一條有效途徑,也可以講宋詞使中國人擁有自我民族的情感和精神。當我讀宋詞的時候,我會有感情的全身心投入的誦讀,詞是語言的藝術,它講究音韻的和諧,追求美的旋律,因為美,所以我們學習欣賞。
反復的誦讀,能夠對詞由淺入深的進行體味和理解,進而形成語言的感覺,而且許多的東西的理解是跟隨一個人的成長的,經歷了人生,方能更深的理解,體味其中真諦,形成情感的共鳴。宋詞中有表現愛國愛家的,如陸游,有表現兒女情長的,如柳永,等等.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給人一種凄苦,不忍促讀;“老夫聊發少年狂”“大江東去”“山間蘭牙短浸溪”等等的豪邁,"明月幾時有"等的恬靜與思念;王安石“登臨送目”的流暢;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綠樹聽鵜鴂”“更能消幾番風雨”蘊含的悲憤;還有張孝祥“長淮望斷”令人罷席,等等,讀來一種生活中沒有的體會與感悟。
宋詞和唐詩一樣是中國古代文化精華,對人的修養是一種升華。古人在平時生活中對萬事萬物產生了感想,用精練優美的語言表達出來。
其實現代人也會和古人一樣,產生各種各樣的想法和感情,讀古詩詞會讓你感覺與先輩的思想交流。并且,如果在與朋友郊游的過程中,你能吟出一首優雅的古詩,必然能為自己的談吐增色不少.學了一個學期的宋詞,雖然一周就一節刻,但是我們的收獲還是很大的!現特就柳永的《雨霖鈴》做賞析.柳永的《雨霖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出,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詞為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有宋一代婉約詞的杰出代表。
詞中,作者將他離開汴京與戀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凄婉動人。全詞分上下兩闋。
上闋主要寫餞行時難舍難分的惜別場面,抒發離情別緒。 起首“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三句寫環境,點出別時的季節是蕭瑟凄冷的秋天,地點是汴京城外的長亭,具體時間是雨后陰冷的黃昏。
通過這些景物描寫,融情入景,點染氣氛,準確地將戀人分別時凄涼的心情反映了出來,為全詞定下凄涼傷感的調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寫景而字字含情。
“都門帳飲”是寫離別的情形。在京城門外設帳宴飲,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戀人分手。
“無緒”,指理不出頭緒,有“剪不斷,理還亂”的意思。寫出了不忍別離而又不能不別的思緒。
“留戀處,蘭舟催發”。正在難分難舍之際,船家又陣陣“催發”。
透露了現實的無情和詞人內心的痛苦。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是不得不別的情景。一對情人,緊緊握著手,淚眼相對,誰也說不出一句話來。
這兩句把彼此悲痛、眷戀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寫得淋漓盡致,一對情人傷心失魄之狀,躍然紙上。這是白描手法,所謂“語不求奇,而意致綿密”。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寫別后思念的預想。
詞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給天容水色涂上了陰影。一個“念”字,告訴讀者下面寫景物是想象的。
“去去”是越去越遠的意思。這二字用得極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離人無限凄楚。
只要蘭舟啟碇開行,就會越去越遠,而且一路上暮靄深沉、煙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廣闊無邊的南方。離愁之深,別恨之苦,溢于言表。
從詞的結構看,這兩句由上闋實寫轉向下闋虛寫,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下闋著重寫想象中別后的凄楚情景。
開頭作者先宕開一筆,把自己的感情賦予普遍的意義:“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自古以來多情者都會因離別傷心。
“自古”兩字,從個別特殊的現象出發,提升為普遍、廣泛的現象,擴大了詞的意義。但接著“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則強調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
江淹在《別賦》中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作者把古人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詞中,而且層層加碼,創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這是寫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飄泊江湖的感受。這兩句妙就妙在用景寫情,真正做到“景語即情語”。
“柳”、“留”諧音,寫難留的離情;曉風凄冷,寫別后的寒心;殘月破碎,寫今后難圓之意。這幾句景語,將離人凄楚惆悵、孤獨憂傷的感情,表現得十分充分、真切,創造出一種特有的意境。
難怪它為人稱道,成為名句。 再從今后長遠設想:“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四句更深一層推想離別以后慘不成歡的境況。今后漫長的孤獨日子怎么挨得過呢?縱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虛設,因為再沒有心愛的人與自己共賞;再退一步,即便對著美景,能產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誰去訴說呢?總之,一切都提不起興致了,這幾句把詞人的思念之情、傷感之意刻劃到了細致入微、至盡至極的地步,也傳達出彼此關切的心情。
結句用問句形式,感情顯得更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