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查子是古詩還是宋詞
歐陽修的生查子,是詞,描寫的是元宵夜女子盼情郎的事。
據傳《生查子》的“查”字本是“樝”字,省筆寫成“查”字。《辭源》注:木筏。本作“楂”。通“槎”。據《白香詞譜》記載:毛先舒《填詞名解》云:“查,古槎字;詞名采海客事”。
考《博物志》:舊說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猶睹日月星辰,后忽忽不覺晝夜。至一處,遙望宮中多織婦,一丈夫牽牛飲之,因還。后至蜀,問嚴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計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時也。《荊楚歲時》記載張騫使大夏,乘槎尋河源事略同,此即所謂“海客乘槎”的故事。
顧查“生”本可讀“星”《詩經小雅》:“不如友生”;傳,“協桑經切,音星”。是“生查”,即“槎”也。按《拾遺記》:“堯登位三十年,有巨查浮於西海,查上有光若星月。常浮繞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復始,名曰貫月查,亦謂掛星槎”。是星槎之名,由來久遠。李商隱詩:“海客乘槎上紫氛,星娥罷織一相聞”。劉禹錫詩:“星槎上漢杳難從”。總之,乘槎上天,為古代神話,唐時尤為民間所艷稱,于是詠入詩篇,播之樂府,直到五代遂取以入詞了。以上供參考。
2. 準備搞一個傳統文化古詩的串燒朗誦,詩已經有了是除夕,元日,生
除夕、清明、端午之類的節日,歷朝歷代有N多詩人題詩寫過,所以您要先寫清楚具體的詩名及作者,這樣別人才好根據具體的詩組織串燒啊。以下幾首是我根據您的意圖猜測的最著名的幾首,大致應該是這些,“除夕”“端午”這兩個沒確定是哪首
元日——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生查子-元夕——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秋夕——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望月懷遠——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 詩歌鑒賞《生查子》和《憶王孫.春詞》
萋萋芳草憶王孫。 柳外樓高空斷魂。 杜宇聲聲不忍聞。 欲黃昏。 雨打梨花深閉門。編輯本段鑒賞 就其所用詞語看,全詞所用也無非是宋詞中慣用的語匯,如柳外高樓、芳草斜陽、梨花帶雨、黃昏杜鵑。但是正像有才情的作曲家僅憑借七個音符的不同組合就能構成無數美妙的樂章一樣,這首詞也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意象組合和不露痕跡而天然精巧的構思,描寫了一個獨立、不可替代的藝術形象。 我們先看一看這首詞的結構。這首詞主要是寫景,通過寫景傳達出一種傷春懷人的思緒。那一份香眇深微的情思是通過景色的轉換而逐步加深加濃,逐步顯示的。在場景的轉換上,詞作又呈為一種由大到小,逐步收束,詞終而趨于封閉的心態特征。此詞起筆展示的是一種開闊的傷心碧色:連天芳草,千里萋萋,極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閨中人的心也輕輕飄揚到天盡頭了。這一句,情與景都呈現出一種杳眇深微的特征。接下來,場景收束為田間路頭楊柳、柳外高樓。繼而,在杜鵑聲聲中,將到黃昏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場景再次收束為小院梨花帶春雨。最后,螟色入庭院,場景收束為一個無言深閉門的近鏡頭。可以想見,閉門人游蕩在千里外的芳心也將最后回到常日緊閉的心扉內。詞作結構由大而小,由外而內,由景生情,總體上表現為收束的特征。這一特征又準確地表現了古代婦女那種內向型的心態。
這首元夜戀舊的《生查子·元夕》是歐陽修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詞的上片回憶從前幽會,充滿希望與幸福,可見兩情是何等歡洽。而周圍的環境,無論是花、燈,還是月、柳,都成了愛的見證,美的表白,未來幸福的圖景。情與景聯系在一起,展現了美的意境。但快樂的時光總是很快成為記憶。詞的下片,筆鋒一轉,時光飛逝如電,轉眼到了“今年元夜時”,把主人公的情思從回憶中拉了回來。“月與燈依舊”極其概括地交代了今天的環境。“依舊”兩字又把人們的思緒引向上片的描寫之中,月色依舊美好,燈市依舊燦爛如晝。然而已是物是人非,今年的元夕空余自己一個人在此,即使身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卻依然無法逃離孤獨寂寞的心情。這是主人公主旨所在,也是他抒情的主體。詞人于人潮涌動中無處尋覓佳人芳蹤,心情沮喪,辛酸無奈之淚打濕了自己的衣襟。舊時天氣舊時衣,佳人不見淚黯滴,怎能不傷感遺憾?上句 “不見去年人”已有無限傷感隱含其中,末句再把這種傷感之情形象化、明朗化。物是人非的悵惘,今昔對比的凄涼,由此美景也變為傷感之景,月與燈交織而就的花市夜景即由明亮化為暗淡。淡漠冷清的傷感彌漫于詞的下片。燈、花、月、柳,在主人公眼里只不過是凄涼的化身、傷感的催化劑、相思的見證。而今佳人難覓,淚眼看花花亦悲,淚濕衣袖。
4.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題
小題1:本詞刻畫了憂國憂民、傲岸高潔的詞人形象。
(2分)雖然詞人心懷天下,但遭受排擠,閑居深山,獨游西巖,無人理解,無人賞識;夜不能寐,獨誦離騷,表現出屈子一般憂國憂民的情懷;(2分)“偃蹇”的青山,高潔的明月,都與詞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見詞人胸懷之磊落高潔。(1分)小題2:青山感念歲暮天寒“勸我溪邊住”,對我深切關懷;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聽讀《離騷》去”,更是視“我”如知己,詞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青山傲岸、明月高潔,物我之間親密融洽。
(3分)歲暮天寒,素月清輝與澄澈的溪水相映,畫面凄清幽獨,與獨游西巖的詞人孤寂、憂憤的內心情感融合無間。(3分) 小題1:。
5.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回答問題
1.作者行走在溪邊,藍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水天一色,甚至連自己也在隨水中的流云移動。詩人沒有直接描寫溪水之“清”,而是巧妙地用水中的倒影來襯托溪水的清澈透明的。生動形象地呈現出溪水纖塵不染,透明見底的特點。(意對即可)
2.詞中寫自己“高歌”而問“誰和余”,意在殷切希望有相和者。不聞有人和,只有“空谷”中響起“清音”,表達了作者心境之孤獨、寂寥。作者一生力主抗金,但卻和者甚寡,作為一名馳騁疆場的抗金將領,卻遭到投降派的排擠和打擊,內心充滿了強烈的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意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