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元曲小令
元曲就是曲子,分散曲和戲曲兩種。
散曲又分套曲與小令兩種。元曲與宋詞不同,很多元曲可以根據需要加襯詞,甚至加句子。
所以沒有譜子時拿著不同作者的同一名稱的小令便會發現字數參差不齊,句子多少不一。不過有些襯字是極明顯的,如王實甫的《[中呂]十二月過堯民歌》:自別后遙山隱隱,更那堪遠水粼粼。
見楊柳飛棉滾滾,對桃花醉臉醺醺。透內閣香風陣陣,掩重門暮雨紛紛。
怕黃昏忽地又黃昏,不銷魂怎地不銷魂?新啼痕壓舊啼痕,斷腸人憶斷腸人。今春,香肌瘦幾分,摟帶寬三寸。
這里前面的小令《十二月》共六句,依譜通常都是四字句。而王實甫在每個四字句上全加了三個襯字,讀起來比單純的四字句活多了,何況唱的時候?周德清的《中原音韻》評此曲“對偶、音律、平仄、語句皆妙。”
后面的《堯民歌》共七句,合在一起寫的叫《帶過曲》,當然何種可帶何種不可帶以及誰與誰帶,自有嚴格的規定。
2. 元曲小令是什么意思
元曲就是曲子,分散曲和戲曲兩種。散曲又分套曲與小令兩種。
元曲與宋詞不同,很多元曲可以根據需要加襯詞,甚至加句子。所以沒有譜子時拿著不同作者的同一名稱的小令便會發現字數參差不齊,句子多少不一。不過有些襯字是極明顯的,如王實甫的《[中呂]十二月過堯民歌》:
自別后遙山隱隱,更那堪遠水粼粼。見楊柳飛棉滾滾,對桃花醉臉醺醺。透內閣香風陣陣,掩重門暮雨紛紛。怕黃昏忽地又黃昏,不銷魂怎地不銷魂?新啼痕壓舊啼痕,斷腸人憶斷腸人。今春,香肌瘦幾分,摟帶寬三寸。
這里前面的小令《十二月》共六句,依譜通常都是四字句。而王實甫在每個四字句上全加了三個襯字,讀起來比單純的四字句活多了,何況唱的時候?周德清的《中原音韻》評此曲“對偶、音律、平仄、語句皆妙。”后面的《堯民歌》共七句,合在一起寫的叫《帶過曲》,當然何種可帶何種不可帶以及誰與誰帶,自有嚴格的規定。
下面是我前次用過的兩個曲譜(另一個《小桃紅》沒譜,是依前人畫的“葫蘆”。)《喜春來》和《乾荷葉》:
【喜春來】小令兼用。又名[喜春風]、[陽春曲]、[喜春兒]。亦入[正宮]。
◎平◎仄平平厶,◎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 △ △
平去上(平),◎仄仄平平。
△ △
元好問的《春宴》被認為是這首小令的正格,其曲詞如下:
梅殘玉靨香猶在,柳破金梢眼未開。東風和氣滿樓臺。桃杏折,宜唱《喜春來》。
這首小令按律應通首押韻,但我填這首小令時找不到第四句一定要押上聲韻的字,又為了不損全首的意氣,故用了一個“鼓”字。“鼓”字現代音與通首的曲韻讀起來差不多,但嚴格說算出律了——它不在這個韻部里。特此說明一下,免得變成“教輸先生”。
【干荷葉】小令用。又名[翠盤秋]。亦入[中呂]、[雙調]。此調[南呂]專作小令用,[中呂]、[雙調]只作聯套用。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去。
▲ △ △
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去。
△ △ △ △
這是一首來自民間小調的小令散曲曲牌,元時宋詞漸漸凋零,伶人無曲可唱,所以向民間小調尋求突破。于是詞作者為之填詞,曲作者精細加工,遂成了“元曲”這枝咱古代文化藝術史上的奇葩。民間小調這個方向的突破,也可以說是“元曲”成其為“元曲”的一個根基式的過程。所以前人講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話,實在太有道理了。
舉一首元人劉秉忠的《乾荷葉》以為范例:
乾荷葉,色蒼蒼,老柄風搖蕩。減了清香越添黃。都因昨夜一場雨,寂寞在秋千上。
據今人李昌集考證,今存元曲曲牌來源有三:
1、唐宋大曲、宋詞、諸宮調。其中直接源于唐曲者有5;直接源于唐宋詞者有32,而此類多為唐之教坊曲,后沿為唐宋詞牌;源于宋詞者25,其中格律與詞同或近似者十余只,余者或為宋詞孤調,或與詞之格律大異,由此亦可見曲子非源于詞;源于諸宮調者26;與上諸文體皆淵源者25。
2、源于宋雜劇(此雜劇非元雜劇,乃雜技、相撲、小歌舞等雜藝之總謂。而元“雜劇”乃是對元朝興起之戲劇專指。)教坊舞曲、宋雜曲、金院本。
3、北曲本生曲牌。此類曲牌約有60%,中有北胡俚曲若《阿納忽》《六國朝》等,有北民俗曲若《山坡羊》《窮河西》等。另有源自軍樂、酒曲、佛曲等。
自此觀之,唐曲一分而三,一入宋詞,一入教坊若宋大曲、宋雜劇、諸宮諸、金院本,一入民間若《敦煌詞》等文風者,暗流于閭巷,綿延不衰,由宋而入金元。至元,一種雜唐宋大曲、宋詞、宋雜劇、金院本、諸宮調、北胡俚曲、北民俗曲為一體之“俗樂”——元曲,橫空出世
3. 宋詞與元曲的區別
宋代最有特色的文藝形式是詞,它兼有文學與音樂兩方面的特點,或者說詞本是一種依照一定曲調配樂演唱的詩。
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叫做”詞牌”,依調填詞叫“倚聲”。詞在宋代的別稱有“曲”、“雜曲”、“曲子詞”、“樂府”、“琴趣”、“樂章”等,均與音樂有關。
另一個后世比較通行的別名“長短句”,從表面上看著眼點是文字表現上與傳統五七齊言的詩不同,其實詞句子的長短參差,還是因為曲調節拍的需要。詞依音樂體段和節奏的不同,有“令”、“引”、“近”、“慢”等等分別。
令,也叫“小令”。慢詞,古人從字數著眼,也稱為“長調”。
詞的分段叫“分片”,除單調外,一首詞多由上、下兩片組成,慢詞有多至三四片者。 詞在唐五代即由文人在民間創作的基礎上引進教坊和詩壇,但所作仍以小令為主,齊言、雜言并存。
慢詞的大量出現,則是北宋中期的創造。從此宋詞曲調大盛,兼備眾體,蔚為中國詩歌史上與唐詩并峙的另一個高峰。
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詞在11~13世紀的繁榮,是包括與宋先后并存的遼、西夏、金在內的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精神財富。當時中國雖暫時分裂為幾個對立的政權,但在文化方面則是互相融合,相與并進的。
詞在11世紀中國的勃興,有著多方面的社會原因。比如商品經濟的發達,城市文化的興起,以及歌妓制度的發展和士大夫公余生活的優容等。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士庶文化生活的需要和文藝形式的自身發展。任何一種文藝形式的產生,總與社會上文化娛樂生活的價值取向有關,配樂演唱,乃是社會對詩歌創作的傳統要求。
盛唐詩歌,特別是近體絕句,本也有入樂者,宋詩承中晚唐之余,向散文化、議論化發展,愈益趨于書面文學化。于是適應秦樓楚館助觴遣興的詞的創作也就逐漸興盛起來了。
到元代,士民對文藝的興趣轉向另一種兼有表演性質的新形式,宋詞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就被新起的元曲所替代。 ======================================== 元曲是元朝文學的主流。
蒙古人統一中國后,給漢人以殘酷的 和非常不平等的待遇,形成長期劇烈的民族沖突,他們破壞了 中國古代傳統的文化制度,從前看作是上品的讀書儒生,這時 卻下降到(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地步了,這使得中國 的學術思想淪入了黑暗時期,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卻是一個重 要的時期,前人所認為卑不足道的民間文學,大大地發展起來 ,代替了正統文學的地位,而放出了異樣的光彩,這一新興的 文學,正是大眾所欣賞的曲子與歌劇。 所謂元曲,實包含兩個部份:一是散曲,一是雜劇。
散曲可以說是元代的新體詩,雜 劇是元代的歌劇;散曲可以獨立,同時又是構成元代歌劇的主要部份;雙方關系非常 密切,但它們卻各有詩的與戲劇的獨立生命。 曲是詞的替身,無論從音樂的基礎或是形式的構造上,都是從詞演化出來的,詞本起 於民間,流傳於歌女伶工之口,既便於書寫情懷,又宜於歌唱,原是一種通俗文學。
他們在舊的歌曲中求變化,在新起於民間的小調中求資料,接著有樂師來正譜,文人 來修辭,后來作者漸多,曲調日富,漸漸的形成一種與詞不同的的體裁,而成為一種 繼詞而起的便於歌唱的新興文學了。 大凡一種新文學體裁的發展,都是由簡而繁,由不規則而規則,散曲中最先產生的是 小令,由小令而變成合調,在變而為套曲,小令就是民間流行的調,經過文學的陶 冶,變成為曲中的小令;由小令合調再進一步,將曲的形式再擴大其組織的,是謂套 曲,通稱為套數,亦名散套,也有稱為大令的。
由元曲作品精神的發展來看,大略可分為前后兩期。這兩期的界限正當元人統一中國 不久的時代。
前期的作品,比較鮮明的表現著曲中特有的民間文學的通俗性、口語化 ,以及北方民歌中所表現的直率爽朗的精神與質樸自然的情致,宋亡之后,由於南北 文學的合流,在后期的作品里,漸漸的離開民間文學的精神,在修辭和表現方面,注 重含蓄琢練的手法,而步入於雅正典麗的階段。因此,前期作品中高遠的意境,清新的語言,潑刺的精神,到了后期便漸漸的減少了。
小令大多數為只曲,每首各自為韻。小令有以下四種: 一、尋常小令:指單闋之曲,為曲中至簡者,與詩一首、詞一闋相當。
如黃鐘節節高、賀圣朝。 二、摘調小令:指從套曲中摘出之曲調,有如詞中之摘遍,所摘之調必是套中精粹者。
如中原音韻作詞十法所附定格四十首中之「雁兒落帶得勝令」,題下注一「摘」字即是。 三、帶過曲:即作者填一調畢,意猶未盡,再續拈一他調或二他調,而其間音律又適能銜接。
北帶北如正官脫布衫帶小梁州,南呂罵玉郎帶感皇恩、采茶歌,南帶南如雙調朝元歌帶朝元令,南北兼帶如南中呂紅繡鞋帶北紅繡鞋。 四、集曲:即集合數調之美聲而腔板可以銜接者次為一新曲,此南曲為盛。
如仙呂九回腸乃集解三酲首至七、三學士首至合、急三槍四至末而成。另一種集曲乃以一曲保留百尾而犯以他調,此亦南曲為盛,如仙呂二犯桂枝香乃合桂枝香首至四、四季花四至合、皂羅袍五至八、桂枝香九至末而成。
[1]小令專用曲牌: 黃鐘:人月圓.括地風.晝夜樂.紅衲祅(又名:紅錦袍).賀圣朝。 正宮:鸚。
4. 想問問元曲與小令有什么不同的.
元曲的組成,包括兩類文體:一是包括小令、帶過曲和套數的散曲;二是由套數組成的曲文,間雜以賓白和科范,專為舞臺上演出的雜劇.“散曲”是和“劇曲”相對存在的.劇曲是用于表演的劇本,寫各種角色的唱詞、道白、動作等;散曲則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詞.從形式上看,散曲和詞很相近,不過在語言上,詞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潑;在格律上,詞要求得嚴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從體式分兩類:“小令”和“散套”.小令又叫葉兒,體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獨立的曲子(少數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則由多支曲子組成,而且要求始終用一個韻.散曲的曲牌也有各式各樣的名稱,如《叨叨令》、《刮地風》、《喜春來》、《山坡羊》、《紅繡鞋》之類,這些名稱多很俚俗,這也說明散曲比詞更接近民歌.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現實的深刻以及題材的廣泛、語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潑、風格的清新、描繪的生動、手法的多變,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苑中放射著璀璨奪目的異彩.。
5. 關于思鄉的元曲小令六首
《越調.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雙調·水仙子·失題》 無名氏
青山隱隱水茫茫,時節登高卻異鄉。孤城孤客孤舟上,鐵石人也斷腸,
淚漣漣斷送了秋光。黃花夢,一夜香,過了重陽。
夕陽西下水東流,一事無成兩鬢秋。傷心人比黃花瘦,怯重陽九月九。
強登臨情思悠悠,望故國三千里,倚秋風十二樓。沒來由惹起閑愁。
常記的離筵飲泣餞行時,折盡青青楊柳枝。欲拈斑管書心事,
無那可乾坤天樣般紙。意懸懸訴不盡相思,謾寫下鴛鴦字,
空吟就花月詞,憑何人付與嬌姿。
一春魚雁杳無聞,千里關山勞夢魂。數歸期屈指春纖困,結燈花猶未
準。嘆芳年已過三旬,退蓮臉消了紅暈。壓春山長出皺紋,虛度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