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論述題:試分析唐詩和宋詞有何藝術差別
唐詩和宋詞,在詩體與詞體文學特征也有所不同,
1和音樂的關系的差異.詩體和詞體的文學特征有著很大的區別,下面我們就以格律詩和詞的對比來說明詩體和詞體文學特征的差異。首先,詩詞和音樂的關系是不同的。中國古典詩歌從一開始就與音樂有著不解之緣,但是詩最終與音樂分離,并且在與音樂分離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榮。而詞是在音樂的土壤中萌芽產生的,音樂性是詞體文學的最基征,即使在南宋詞不再完全入樂歌唱,而成為一種新的韻律詩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詞譜所規定的韻律樂調填寫,音樂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2外部形式的差異:句式、句法、韻律、對仗
外部形式的差異表現在句式、句法、韻律、對仗等方面。首先從句式上看,格律詩句式整齊劃一,詞的句式則參差不齊;其次,詩詞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詩句法相對固定,詞的句法卻靈活多樣;再次,詩詞的押韻規則也不一樣,格律詩只用平聲韻,一韻到底,隔句壓韻,首句可壓可不壓;詞平仄通壓,中間可以換韻,韻腳疏密不定;最后,詩詞的對仗規定也不很不相同,格律詩第二、第三兩聯必須對仗,而詞的對仗卻靈活得多,沒有統一的要求
.3、題材內容的差異:詩:以社會性的群體情感為主詞:以作者個體的自我情感為主
詩詞的題材內容也有很大差異。詩在題材上比
較偏重政治主題,以國家興亡、民生疾苦、胸懷抱負、宦海浮沉等為主要內容,
抒發的主要是社會性的群體所共有的情感;而詞在題材內容上的一個顯著特色,
就是以描寫男歡女愛、相思離別為主,抒發的大多是作者個人的自我情感。
4、語言特色的差異:詩是典型的語言藝術,詞是典型的精美語言藝術
詩是一種典型的語言藝術,而詞卻是一種典型的精美語言藝術。
繆越先生曾經形象地把詩詞語言特色比喻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園亭。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相對于詩來說,詞的語言更加輕靈細巧、纖柔香艷
.5、風格的差異:詩莊詞媚詩詞,風格上的差異被精練地概括為詩莊詞媚,
即使題材內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現出的風格也大相徑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詩詞作品也表現出截然不同的風貌。這與詩詞題材內容和語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關系
2. 唐宋詞的文體特征
唐宋詞的藝術魅力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構成的,獨特的形體便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唐宋詞形體美的特征有一個基本的體認和揭示。
早在宋代,詞就出現了“長短句”的別名,表明宋人已經對詞以長短句為主體的形體特征有所體認和揭示。又如清人亦有“詞之為體如美人,而詩則壯士也”之類的比喻(清田同之《西圃詞說》),以壯士比詩,以美人喻詞,不僅是就風格意境而論,也是就形體特征而言。的確,詞以長短句為主體的形體特征,比之以齊言句為主體的古體詩尤其是近體詩而言,猶如美人之比壯士,具有一種窈窕嫵媚、裊娜多姿的形體之美。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察和描述唐宋詞形體美的特征。
一、標題形式更豐富多彩
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又稱“詞調”、“詞牌”。一首詞的調名,與一首詩的詩題并不相同,詩題是詩的內容題材的規定與揭示,詞調則是樂曲內容及其性質的標志。唐五代人填詞,詞的內容往往與曲調內容相符合,古人稱之為“賦詠本調”或“緣題而賦”,這種情況下,詞的調名實際上具有代詞題的作用。后來,詞的內容與曲調內容逐漸分離開來,調名則只表示它的音樂性質與格律特征,于是有些詞人便在調名下另加題目或小序,以揭示創作緣起及其所表現的思想內容。北宋中前期詞壇,從張先到蘇軾,詞題、詞序的運用開始逐漸增多,至南宋才進一步流行起來。
這樣,一首詞在標題的形式上有調、有題、有序,比之傳統的詩歌較單調的標題形式(極少數詩篇題下有序)顯得更為新穎多姿;比之大多數詩題(尤其是宋代詩題)的冗長乏味來,詞調大多以三字為題,而且優美動聽,也能令人產生更豐富的審美聯想;同時,詞序的寫作(如蘇軾、姜夔等人的詞序)也更注重藝術性和抒情性,與詞作本文的配合更密切,頗具相映成趣之美。
二、體制結構更搖曳多姿
詞在外在形體上的另一個顯著特征是片、段的劃分,這與齊言的古體詩及近體詩凝固的單調的板塊形體形成鮮明的對照。
詞屬單獨一段的,稱為“單調”或“單片”;有多至三段、四段的,稱為“三疊”、“四疊”;大多數的詞分為兩段,稱為“雙調”或“雙疊”。作為入樂歌唱的歌詞,詞的分片,主要是依據樂曲的分段而來的。唐宋時代,樂曲的一段叫一“遍”。“遍”又作“片”,也稱“闋”。樂曲有幾遍,歌詞也就相應地有幾片。唐五代人填詞,大多選用單遍的曲調,即“小曲”、“雜曲”,因為它們特別適合于酒筵娛樂歌唱。樂曲分兩遍的最多,故詞中的雙片體或雙疊體也最多。兩遍的樂曲在演奏和演唱時以暫時休止來表示,而歌詞的上下片之間在書寫和刻印上則以空格為標志。三疊、四疊的詞調不多見,這主要是因為曲調太長,不便于歌唱和流行的緣故。
如此,詞的片段的劃分,不僅打破了齊言詩凝重方板的主體結構,使得中國古代的詩體走上了解放之路,而且創造了更靈活更多樣的形體結構方式,豐富了中國古代詩歌形體美的內涵。
三、句式句法更參差多變
詞在形體上還有一個一眼就能看出的最重要的形體特征,即長短錯落、參差不齊的雜言句式,故詞又有“長短句”之稱。
唐宋詞中雖然也有少量整首詞全為五言或全為七言句式的齊言體的作品,但長短句已占據詞體的絕對主導地位。唐宋詞中的句式,從一字句到十一字句應有盡有。而且句法也更加靈活多變,突破了一般詩歌的節奏和句法,可謂長短并用,奇偶相生,極盡錯綜跌宕之姿。據電腦統計,《全宋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句式依次是:四言句、七言句、五言句、六言句、三言句。可見宋詞的句式已打破了長期以來五、七言的奇言詩歌一統天下的傳統格局,堪稱中國古代詩體演變的一大進步。唐宋詞的長短句式,雖極盡參差變化,但又不是隨意為之,而是“依曲拍為句”,有具體的法度規范可以依憑。樂句有長短,節拍有急慢,因調而異,各調不同,那么依調填詞,隨物賦形,詞也就自然形成了長短不齊、參差多變的句式特征。據清人所編《詞律》、《詞譜》等書來統計,唐宋金元各代所用詞調約有800多調、2300多體。不僅各調體制不一,而且一調多體。調和體的區分,既有篇段體制上的差別,也有平仄音韻上的不同,而句式句法的變化更是一個重要的構成部分。
詞的參差多變的長短句式,與搖曳多姿的篇段結構、乃至新穎多樣的標題形式等因素的結合,共同構成詞體的外觀形象,給人以超越凝固方板的傳統詩體的裊娜之美;再加上豐富多彩的韻聲韻位的變化、精嚴多樣的字聲配合,唐宋詞于是形成了成百成千的“調”與“體”,真是琳瑯滿目,各具風采,構成中國古代詩歌美學畫廊中一道綺麗的風景。
3. 唐宋詩詞鑒賞
一、對字、詞意的理解,要把握字詞本意和蘊含意 如:1995年高考對李清照的《如夢令》鑒賞的AB選項(“濃睡不消殘酒”、“應是綠肥紅瘦”);1997年對劉禹錫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題君山》進行鑒賞的第一題的ABCD選項(“湖廣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處”);1998年對賈島《題李凝幽居》鑒賞第一題的ABCD選項(“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并”、“僧敲月下門”、“幽期不負言”);2000年對趙師秀的《約客》鑒賞的BC選項(“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對詩詞關鍵字詞的理解是否準確與深刻涉及到對整首詩詞的鑒賞程度。對字詞的理解往往包括兩個方面:本意和蘊含意。
蘊含意一般包括:雙關意,古今意,情韻意。比如,“嘯”在文言中多為“撮口發出長聲或打口哨”的意思,王維《竹里館》中“彈琴復長嘯”的“長嘯”就是這個意義,但是我們在閱讀岳飛的《滿江紅》時,卻應該明白“仰天長嘯”的“嘯”是“嘆息”的意思而非“打口硝”,再比如現代漢語中“疑”是“懷疑”的意思,但在“疑是地上霜”、“山重水復疑無路”中“疑”卻是“好象”的意思,在古漢語中“疑”多講為“好象”,因此,如果錯誤的理解了這些詞語顯然會謬以千里。
再比如,古詩詞中,逢秋多悲寂寥,逢春多含情怨,遇“柳”多與離別有關,遇“絲”多與“相思”有關,有“杜鵑”多悲切,有“魚、雁”多思鄉,碧玉指小家女子,碧血多明忠心……所以,有賀知章的“碧玉(雙關:一喻柳樹;二擬作小戶人家的美貌女子)妝成一樹高”,有王灣的“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有秦觀的“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可憐(古意:可惜)夜半虛前席”,辛棄疾的“最喜小兒無賴(古意:可愛)”…… 因此,我們在進行詩詞閱讀時要首先從字詞的含義入手,這些往往是一首詩的關鍵所在。例如杜甫的《江漢》首句是“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其中的“思歸客”就是本詩的關鍵。
二、對句意的理解,要避免擴大和錯位 詩詞的鑒賞不是僅僅停留在對字詞的理解上,還要擴展到句子,因此,對詩句句意的準確把握也是詩歌鑒賞中的一個重點。而這也是高考試題中有詩歌鑒賞題以來主要的出題方式。
由于詩歌是一種比較獨特的文學形式,所以在理解詩歌內容時要考慮到詩歌的形式對詩歌內容的影響,尤其是律詩或者其他詩歌形式的對偶句。 從歷年的高考題看,避免擴大、避免錯位是正確把握句意的基本方法。
比如:1998年高考對《題李凝幽居》的鑒賞中,第2題的選項C“中間兩聯重在敘事和寫景,首尾兩聯都明確寫出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向往。”就是由于擴大致誤,因為首聯只是寫李凝居住的環境,并沒有抒發作者自己的感慨。
再比如駱賓王《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一詩中的“壯士”就不能理解成“荊軻”以外的其他人。 三、對全詩內容的理解和評價,要避免拔高和硬套 避免拔高和硬套,是避免對詩詞整體把握出錯。
在對詞句已經準確掌握的基礎上,一般不會出現妄加引申、貼標簽的情況。比如,1996年高考對元曲(“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
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更驚起南陽臥龍,便成名八陣圖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的鑒賞題中就有這樣的一個選項,“作者通過對三國英雄人物的描繪和比較,表達了自己追慕古賢,意欲建功立業的宏圖偉愿。”
就因為隨便貼標簽出了錯。就事論事,合理推論是正確理解詩歌深層含義的一個前提。
四、表達技巧的辨別和評價,要緊扣語言環境 高考能力考查中,對辨析和評價表現手法和表達技巧有著明確的要求。表達技巧除了一般的各種具體修辭格(尤其是高考中規定必須掌握的幾種修辭格)以外,還包括:直抒胸臆和委婉表達,描寫、敘事、議論、寫景,對比、比較、襯托、烘托,聯想、想象……運用什么樣的技巧往往都需要根據具體語境來決定,所以當判斷中有“都、全”這樣一些全稱判斷時,就應格外留心,這些往往有錯位或以偏概全的可能。
比如,1995年對李清照《如夢令》的表達技巧的評價就是因為錯位致誤: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達對春光留戀和惜別的一種感傷情緒。另外,我們對各種手法的認識,也要從知識性過渡到能力性。
比如,在閱讀過程中,要能夠區分聯想和想象,明白:聯想之物肯定是過去或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東西,而想象之物則是虛擬的。然后才是具體的運用和判斷。
總之,古詩詞的鑒賞離不開具體的語境,運用一定的文言知識,由字而詞、由詞而句、由句而篇,再加上知人論世的原則,要真正的鑒賞詩詞,達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的境界是完全有可能的。
4. 求十篇唐詩(宋詞)鑒賞
題龍陽縣青草湖 唐溫如 西風吹老洞庭波, 一夜湘君白發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 滿船星夢壓星河。 初唐的《春江花月夜》,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與之相對應的另一首唐詩,晚唐詩人唐溫如唯一的傳世之作《題龍陽縣青草湖》,似乎可以作為晚唐詩歌的一個清新點綴。 關于作者,歷史上沒有只言片語的記載。
這首詩就像是他的一幅自畫像,讀過之后詩人的風貌清晰地呈現在我們面前。詩題中的龍陽縣,即今天湖南漢壽。
青草湖,即今洞庭湖的東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試題中說青草湖,而詩中又寫為“洞庭”,是因為兩水相連相通的緣故。
這是一首極富藝術個性的紀游詩。開首兩句,詩人把對歷史的追憶與對眼前壯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巧妙地結合起來,以虛幻的神話傳遞出真實的感情:在秋風颯颯、廣袤無垠的洞庭湖上,泛起層層白波,讓人不由想起白發湘君的形象。
傳說湘君聞帝舜死于蒼梧之野,啼竹成斑,那是夠悲切了;而今蕭瑟的秋景,也使美麗的湘君一夜白發,洞庭秋色是多么觸目驚心。后兩句則是對夢的描述,醉酒之后的詩人感覺好像是在銀河里蕩波,夢境里留下的是無盡的惆悵。
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筆調輕靈,無一粘筆,是這首詩在藝術上的主要特色。詩人著意于真情實感的表現,并不拘泥于形貌,因而寫來不拘一格,超塵脫俗。
古代寫夢的詩歌不少,象這首詩歌寫得清新奇麗而又含蓄豐富,無論寫景敘夢,詩境之縹緲奇幻,構思之新穎獨特,為前人詩作少見。 望洞庭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中一青螺。 歷來描寫洞庭景色的詩文很多,要寫得別開生面、獨樹一幟是十分不易。
劉禹錫這首《望洞庭》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輕輕著筆,配以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把洞庭美景再現紙上,表現出驚人的藝術功力。 尤其是后兩句,把君山比喻作“白銀盤中一青螺”,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然而,它的擅勝之處不只表現在設喻的精警上,可貴的是它所表現的壯闊不凡的氣度和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這首詩歌沒有蕩思八極、納須彌于芥子的氣魄,是難以措筆的。
一首山水小詩,見出詩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風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 白居易詩不僅以語言淺近著稱,其意境亦多顯露。
這首“花非花”卻頗有些朦朧的味道,是白詩中的一個特例。 該詩由一連串比喻構成,它們環環相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復以鮮明的形象突出一個未曾說明的喻意。
這叫做博喻。此詩中只見喻體而不見喻本,從而為此詩的意境蒙上了一層“朦朧”色彩。
此詩運用三字句與七字句輪換的形式,是當時民間歌謠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節律整飭與錯綜之美,極似后來的小令。后人竟采此詩句法為詞調,以“花非花”為調名。
詞對五七言詩在內容上的一大轉關,就在于更傾向于人的內在心境的表現。在這點上,此詩也與詞相近。
這種“詩似小詞”的現象,出現在唐代較早從事詞體創作的詩人白居易筆下,很自然。 南園十三首(其一) 李賀 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
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 《南園十三首》是李賀回鄉居住,家中所作。
這是一首描寫南園景色、慨嘆春暮花落的小詩。前兩句寫花開:春回大地,南園百花競放,艷麗多姿,把鮮花比喻作越地美女的面頰,賦予物以某種人的素質,顯得格外精神。
后兩句寫花落:日中花開,眼前一片姹紫嫣紅,日暮就落下了,隨著春風飄落滿地。一前一后“越女腮”和“嫁”相映照,越發顯得有些辛酸。
這首七言絕句,以賦筆為主,兼用比興手法,清新委婉,風格別具,是不可多得的抒情佳作。 隴西行 王維 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
都使軍書至,匈奴圍酒泉。 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
這是王維用樂府舊題寫的一首邊塞詩。 詩一開頭,便寫告急途中,軍使躍馬揚鞭,飛馳而來。
一、二句形容“一走馬”、“一揚鞭”,“十里”、“五里”的路程便風馳一般閃過,以夸張的語言渲染了十萬火急的緊張氣氛。中間兩句點明了騎者的身份和告急的事由。
一個“圍”字顯示了情形嚴重,一個“至”字則交待了軍書終于及時送達。最后兩句,補充交待了氣候對烽火報警的影響。
按理,應該先見烽火,后到軍書,然而現在是先接到軍書,卻見滿天大雪,望斷關山,不見烽火。寫到這里,全詩嘎然而止,給讀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盡管形勢告急,氣氛緊張,詩中表現的情緒卻是熱烈、鎮定和自信。 這首詩取材很有特點。
它反映的是邊塞戰爭,詩人著眼點不在邊關如何被圍、軍書送達后援軍如何出動,而是擷取軍史飛馬告急的片斷去描寫。這種寫法,節奏短促、一氣呵成,在藝術構思上顯得不落俗套。
霜 月 李商隱 初聞征雁已無蟬,白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它的特點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興。讀了李商隱這首《霜月》,就會有這樣的感受。
這詩是寫深秋季節,在一座臨水高樓上觀賞霜月交輝的夜景。秋天,草木搖落而變衰,清霄的月影霜痕卻格外光明皎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