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關服飾文化的唐詩及詩句對服飾的解釋
記得白居易曾有《繚綾》篇,說“繚綾繚綾何所似?不似羅綃與紈綺”,那么像什么呢?“應似天臺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要何等的形象思維能力,才能寫出如此的意境?!詩人看到的織物上,“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雪”,而且是“織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再細看,“異彩奇文相隱映,轉側看花花不定”。
多么美的天地奇景!哪里是什么繚綾,分明是作者眼中心中的大自然。寫詩的人由此及彼,也說明織絲的人不僅有絕技,同時有著活躍的藝術細胞,更有著對大自然的深深的愛。
不然的話,怎么會引起詩人浮想聯翩,以至文思如泉涌呢? 白居易還有一篇《紅線毯》,說的是用絲織成的地毯。 “擇繭繅絲清水煮,揀絲練線紅藍染”,分明是工藝過程。
“染為紅線紅于藍,織作披香殿上毯”,是說的紅藍花染成的絲線,比紅藍花還紅。這種夏季開出紅黃色小花,可以制胭脂和紅色顏料的植物,因“其葉似藍”而被稱為紅藍花,這在胡震亨《唐音癸簽》卷二十“詁箋”中有云。
淺毯多大呢?“披香殿廣十丈余,紅線織成可殿鋪”。紅毯多美呢?“彩絲茸茸香拂拂,線軟花虛不勝物;美人蹋上歌舞來,羅襪繡鞋隨步沒”,多么形象!詩人認為在絲的面前,其它質料都無法與之相比,“太原毯澀毳縷硬,蜀都褥薄錦花冷,不如此毯溫且柔,年年十月來宣州”。
悠悠唐詩,寄寓著詩人對藝術的獨特視角與見解;靚靚唐絲,記錄下那一個年代人對藝術的深摯的追求與探尋。時至今日,我們在這里讀到的何嘗只是美? 。
2. 有關服飾文化的唐詩 及其對詩中服飾文化解析
有關服飾文化的唐詩.及其對詩中服飾文化解析
紅裙。梁元帝《烏棲曲》:“芙蓉這帶石榴裙。” 石榴裙在唐時,是一種流行服飾,尤其中青年婦女,特別喜歡穿著。如唐人小說中的李娃、霍小玉等,就穿這樣的裙子。唐詩中亦有許多描寫,如李白詩:“移舟木蘭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詩:“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杜審言詩:“桃花馬上石榴裙”;萬楚五詩:“紅裙妒殺石榴花”等。石榴裙一直流傳至明清,仍然受到婦女歡迎。《紅樓夢》里亦有大段描寫,可相印證。
“拜倒在石榴裙下”一詞的來歷
“拜倒在石榴裙下”是一句比喻男子對風流女性崇拜傾倒的俗語。這句俗語的產生與唐明皇和楊貴妃有關。
據說楊貴妃很喜歡石榴,為此,唐明皇在華清宮附近種了不少石榴供她觀賞。唐明皇愛看楊貴妃酒后的醉態,常把貴妃灌醉以觀賞她那嫵媚之態。而石榴是可以醒酒的,故在觀賞之后,唐明皇常剝石榴喂到楊貴妃口中。朝中大臣對此很是看不過去,對楊貴妃怨言日生,楊貴妃為此很不高興。
一天,唐明皇邀群臣宴會,請楊貴妃彈曲助興。楊貴妃在曲子奏到最精彩動聽之時,故意把一根弦弄斷,使曲子不能彈奏下去。唐明皇忙問是什么原因,楊貴妃乘機說,因為聽曲的臣子對她不恭敬,司曲之神為她鳴不平,故把弦弄斷了。唐明皇很相信她的話,于是降下旨意:以后無論將相大臣,凡見貴妃均須行跪拜禮,否則格殺不赦。從此,大臣們見到楊貴妃都誠惶誠恐地拜倒在地.
3. 服飾與文化的研究
淺析中國歷代服飾與文化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人類社會經蒙昧、野蠻到文明時代,緩緩地行進了幾十 萬年。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積淀于服飾之中,構筑成了服飾文化精神文明內涵。
本文章將從中國歷代服飾的介紹,探討服飾文化體現的本色品味的經典風情和人類智慧的相通、相容性以及階級觀念在服裝上的體現。 原始社會服飾 從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飾史的源頭,可上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 。
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距今1.9萬年左右)遺址中,發現有1枚骨針和141件鉆孔的石、骨、貝、牙裝飾品。中華服飾文化史由此發端。
在紡織品出現之后,貫頭衣已發展為一種定型服式,在相當長時期、極廣闊的地域和較多的民族中普遍應用,基本上替代了舊石器時代部件衣著,成為人類服裝的粗型。新石器時代除有籠統式服裝外,還從一些陶塑遺物發現有冠、靴、頭飾、佩飾。
商周服飾 由商代到西周,是區分等級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確立的時期。西周時,等級制度逐步確立,周王朝設“司服”、“內司服”官職,掌管王室服飾。
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國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時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 ,春秋戰國之交被納入禮治。從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飾裝飾雖繁簡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
春秋戰國服飾 春秋戰國時期織繡工藝的巨大進步,使服飾材料日益精細,品種名目日見繁多。工藝的傳播,使多樣、精美的衣著服飾脫穎而出。
春秋戰國時期,不僅王侯本人一身華服,從臣客卿也是足飾珠璣,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貴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賦以人格象征 。
影響所及,上層人士不論男女,都須佩帶幾件或成組列的美麗雕玉。春秋戰國時期的衣著,上層人物的寬博、下層社會的窄小,已趨迥然。
深衣有將身體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階層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禮服,男女通用。春秋戰國時期的衣服款式空前豐富多樣,不僅表現于深衣和胡服。
樂人有戴風兜帽的,舞人有長及數尺的袖子,有人還常戴鴟角或鵲尾冠,穿小袖長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這些都與多彩的社會生活相關。
秦漢服飾 這一時期的衣料較春秋戰國時期豐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發展。特別在漢代,隨著輿服制度的建立,服飾的官階等級區別也更加嚴格。
秦漢服裝面料仍重錦繡。西漢建元三年、元狩四年,張騫奉命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國與西方各國的陸路通道,成千上萬匹絲綢源源外運,歷魏晉隋唐,迄未中斷,史稱絲綢之路。
于是,中華服飾文化傳往世界。自秦而漢,深衣有了一些發展和變化。
從東漢社會上層來看,通裁的袍服轉入制度化。秦代服制與戰國時無大差別,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
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不論單、綿,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縫連為一體,上下依舊不通縫、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內衣,其領袖緣一并顯露在外,成為定型化套裝。
下著緊口大褲,保持“褒衣大裙”風格。 秦代服制,服色尚黑。
漢代有了輿服制度。史書列有皇帝與群臣的禮服、朝服、常服等20余種。
服飾上的等級差別已十分明顯。主要表現在:冠服在因襲舊制的基礎上,發展成為區分等級的基本標識;佩綬制度確立為區分官階的標識。
魏晉南北朝服飾 魏晉和南北朝時期 ,等級服飾有所變革,民族服飾大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
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緋綠三色為九品之別”。這一制度此后歷代相沿雜而用之,直到元明。
晉代的首服除幅巾為社會沿用之外,有官職的男子還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紗帽的稱漆紗籠冠,本是兩漢武士之制,傳之又傳,不僅用于男官員,并流傳民間且男女通用。 南北朝時,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錯居雜處,政治、經濟、文化風習相互滲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飾也因而改易發展。
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漸成主流,不分貴賤、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著“上儉下豐”。
東晉末至齊、梁間,衣著為襦裙套裝,原始于漢代,晉代時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寬大的特色,流行一時。另一方面,少數民族服飾受漢朝典章禮儀影響,穿起了漢族服裝。
魏孝文帝推行華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漢魏衣冠 ” 。原來鮮卑族穿著夾領小袖衣服這次改革舊俗,史稱孝文改制,使秦漢以來冠服舊制得以賡續,推動了中華服飾文化的發展。
隋唐服飾 隋唐時期,中國由分裂而統一 ,由戰亂而穩定,經濟文化繁榮,服飾的發展無論衣料還是衣式,都呈現出一派空前燦爛的景象。隋唐時期男子冠服特點主要是上層人物穿長袍,官員戴幞頭,百姓著短衫。
直到五代,變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顏色來區分等級,用花紋表示官階。
隋唐女裝富有時裝性,往往由爭奇的宮廷婦女服裝發展到民間,被紛紛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響而別具一格。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長裙,裙腰以綢帶高系,幾乎及腋下。
唐代婦女的發飾多種多樣,各有專名。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錦繡織。
4. 服飾與文化的研究報告
寓意,形體可以兼得 ——關于在創作實踐中如何吸收中外服裝史的經驗啟示的論文 從伏羲氏化蠶絲為穗帛,古埃及人利用亞麻織物制作圍裙以及蘇美爾人采用羊毛織物包纏在人體上,形成服裝開始,似乎就暗示了中西方服裝的發展歷程,風貌形態將會有著千差萬別的不同。
中西服裝文化之間的內涵有很大的差別,中國服裝文化是一種單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過程中,與中國的巫覡和禮樂文化有密切的聯系,注重形的內涵,具有濃厚的社會政治倫理傾向。在其發展進程中,因襲、守舊,繼承性與連續性遠大于變異性與創新性。
西方服裝文化是一種多源性的文化,在其形成過程中,將服裝視作一門特殊的人體藝術,注重形式,認為形式即內容。在其發展過程中,時代特征明顯,風格變化昭然。
變異與創新性遠大于繼承與連續性。 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服裝文化深受傳統東方文化的影響。
強調線形和紋飾的抽象寓意表達,透露出一種含蓄美。林語堂先生曾有深切的領悟,他說:“中裝與西裝在哲學上的不同之點就是,后者已在顯出人體的線形,而前者在意遮隱之。”
這使得中裝與西裝的直觀靜態之美產生了根本上的差別。追本溯源,西洋服裝從誕生之日起就沖滿了激進的思想與吸收外來文化的大度,所以說西方服裝文化是一種多源性的文化。
它的文化源于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受當時的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的影響至深,其審美視覺歷來重視立體的造型。在西方的服裝史上,13世紀初期就已確立了立體三維的裁剪方法。
而三維裁剪的發明和運用成為了東西方服裝的分水嶺,從此,西方服裝變得立體,外形變得富于變化,同時盡可能得讓造型體現體形美。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以含蓄為美,以朦朧隱約,藏而不露給人委婉含蓄的審美感受,通過款式,布局,色彩,線條給人整體的和諧之美,大量采用刺繡,飄帶,圖案和其他的裝飾手法,表達豐富的寓意與想象。
可以說中國人對服飾重裝飾之美,講究與環境和諧;西方人對服裝造型之美,講究與環境對比。東方服飾重“意”,西方服飾重“形”;東方表達含蓄,西方表達鮮明。
東西方服飾完全是兩種不同文化的反映,因而服飾文化特色的風格形成與民族風俗,歷史文化的淵源有著緊密地聯系。可見服裝是一種文化,中西服裝文化由于發生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不同,在發展的過程中歷史積淀的內容不同,中西服裝文化之間的內涵有著很大的差別。
但在服裝發展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我們時不時地會看到東西方服裝風格的融合,而這種融合往往會綻放出一種奪目的光芒,乃至影響到整個社會。時至今日,東西方服裝風格融合的實例仍屢見不鮮。
“絲綢之路”的開辟使得來自遙遠東方中國的精美絲綢傳入了古羅馬,這讓古羅馬的貴族愛不釋手,貴婦們更是不惜花費昂貴的價格來達到自己追求時尚的目的。歐洲中世紀的拜占庭式服裝,繼承和發揚了古希臘,古羅馬的文明和藝術風格,同時糅合了東方精美華麗的刺繡圖案,以絲綢為貴,為尚。
中國的陶瓷和園林藝術深深影響了18世紀歐洲的藝術風格——洛可可。那玲瓏剔透,華麗雕琢的瓷器和園林建筑迎合了法國宮廷的審美情趣,被吸收融會于法國的藝術乃至歐洲的藝術中。
尤其是中國陶瓷上的精描繪畫,鑲金嵌銀,極盡曲線繞轉之美的裝飾,直接影響了洛可可藝術風格。這種風格不僅體現服裝上,還體現在了建筑,繪畫等藝術門類上。
1910年,俄國芭蕾舞團在巴黎的公演引發轟動,其色彩瑰麗,外形新穎的芭蕾舞衣,為服裝設計開創了新局面。從而歐洲形成了一股東方熱潮,設計師紛紛將中國,日本,俄羅斯和印度的設計特色與古希臘,古羅馬的古典披垂式風格熔于一爐,創造出了美不勝收的各式服裝。
上世紀60年,時裝設計大師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ant)發表了“中國風”系列。涉及靈感來自清代官府中的涼帽和馬褂。
70年代,東西方服飾文化進一步互相撞擊,互相融合,高級時裝一統天下的時代宣告結束,時裝朝著更加民主化,大眾化,多樣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日本設計大師高田賢三,三宅一生運用東方傳統服裝的平面裁剪,設計出不強調合體的曲線的寬松肥大的服裝。
這種非構筑式設計,與西方的構筑式窄衣結構截然不同,但在當時反體制思潮和石油沖擊的大背景下,為世人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抓住了消費的新契機。他們的設計很快廣為流傳,兩位來自東方日本的時裝大師從此登上巴黎時裝乃至世界時裝的舞臺。
而就在去年,身著2004/2005秋冬Yves Saint Laurent Rive Gauche高級成衣的模特伴隨著中國電影《花樣年華》的背景音樂緩緩走來。各色鮮艷的仿旗袍式立領墊肩緞質套裝、用蝴蝶系著盤扣子旗袍套長褲、龍紋云紋中國圖騰、用緹花、織錦、刺繡等各種布料及編織技巧,展現極度奢艷亮麗的中國風情。
如今聞名于世的美國設計師Tom Ford運用奢侈的中國風為YSL畫下重量級的句號。 東西方服飾文化與著不同的優勢和魅力,同時也存在著不足與偏頗。
例如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強調人體體形的緊身胸衣給女性身體的正常機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而寬袍大袖始終貫穿于3000多年的中國服裝史,時常給人以呆板,停滯不前,少有變化,。
5. 高中《服飾與文化的研究》500字論文(6人)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類社會經過蒙昧、野蠻到文明時代,緩緩地行進了幾十萬年。我們的祖先在與猿猴相揖別以后,批著獸皮與樹葉,在風雨中徘徊了難以計數的歲月,終于艱難地跨進了文明時代的門檻,懂得了遮身暖體,創造出一個物質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裝在佛,其作用不僅在遮身暖體,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沉淀于服飾之中,構筑成了服飾文化精神文明內涵。
中華服飾從最初形制“衣裳”到清末,雖然隨著歷史的沿革朝代的變遷,少數民族文化的浸入,服飾的具體內容有所變化,從春秋戰國的曲裙深衣,魏晉時代的大袖袍衫,唐代的圓領窄袖袍,一直到宋代人的圓領大袖袍和清代的馬褂長袍……總的形態體現了寬大的特點,與表現人的形體相去甚遠。一些頗有見地的西方服飾大師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傳統服裝明顯流露出“溫順”的精神。換句話,就是缺乏個性。從中國文化看,要在中國產生出這樣個性鮮明,特別能顯示男性色彩的領帶,在當時幾乎是不可能的。從文化的角度看,領帶只能從外國傳入。
不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服飾的文化史觀總是鮮明地體現了時代的特點、民族的特色,總是充分地浸透了文化的主體特征。只有當一個民族從心理上開始思索反對舊的傳統時,包括服飾在內的外在文化層面也隨之改換面目,從而鮮明地反映出新的文化觀念。
在近代中國,帝國主義列強打開中國的大門,許多有識之士走出國門,尋求國家發展之路,他們回國時,也帶回了西方文化。從此伴隨著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人的政治、思想文化觀念也得到了改變,在服飾方面也開始向傳統挑戰,出現了西裝革履、禮、帽、領帶,短裝長裙等等。但由于時代的局限和經濟的貧窮,加上傳統文化的根深蒂固,中國西裝、中國領帶一直步履艱難,形不成氣候。在西方文化影響下,中國人接受了中山裝。這種服裝具有近代西式男子服裝的特點,它省去了個性鮮明的領帶,體現著中國傳統服飾的觀念,服裝的四個口袋象征“國之四維”,五個扣子表示“五權分立”,袖子的三粒扣表示“三民主義”,中山裝與西服領帶相比,透露出中國人含蓄、端莊、文雅的一面,又顯示出封閉、保守的另一面,這一著裝一直影響到本世紀80年代。
6. 對服飾文化的思考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人類社會經過蒙昧、野蠻到文明時代,緩緩地行進了幾十萬年。我們的祖先在與猿猴相揖別以后,批著獸皮與樹葉,在風雨中徘徊了難以計數的歲月,終于艱難地跨進了文明時代的門檻,懂得了遮身暖體,創造出一個物質文明。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裝在佛,其作用不僅在遮身暖體,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幾乎是從服飾起源的那天起,人們就已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沉淀于服飾之中,構筑成了服飾文化精神文明內涵。
中國服飾如同中國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滲透及影響而生成的。漢唐以來,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納與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來文化的優秀結晶,才得以演化成整體的所謂中國以漢族為主體的服飾文化。
這正應驗了美國人類學家英菲的論斷:“一個文化項目是外來滲透的結果,還是自然獨立發明的產物,這個問題對于那些注重歷史遺產的人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對于那些運用比較研究方法的人來說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在所有文化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內容,最先都是以文化滲透的形式出現的。”
要了解中國服飾那多樣的款式、獨特的風采、鮮明的色澤和精湛的工藝,首要的課題就應該淺知一點中華民族博大深邃的服飾文化發展軌跡,這樣才能通過瀏覽,去著意開開掘中華服飾文化的底蘊。 新中國建立后的考古學和古人類學的成就,已經把服飾文化的源流,科學地上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山頂洞人階段。
在此以前更遙遠的時間,人類開始用捕獵所獲的獸皮來掩蓋保護身體和保暖。夏天則揀取樹葉遮掩陽光免受炎熱。
這標志著人類剛脫離了動物境界,原始服飾出現的雛形。而山頂洞人遺存中發現的利用縫紉加工為特征的服飾文化。
這時候的衣飾已不再是簡單的利用自然材料,而演變成合乎人類生活需要的構造,開創了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的先河。 中國服飾文化簡史 我國服飾文化的歷史源流,若從古典中尋找,總會將其歸結于三皇五帝。
如戰國人所撰呂覽和世本記述,黃帝時“胡曹作衣”;或說:“伯余、黃帝制衣裳。”這個時代,從考古發掘的文化遺存對照,應該是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
這個時期內出土的實物有紡輪、骨針、綱墜等,又出土有紡織物的殘片。我國中原甘肅出土的彩陶上的陶繪,已將上衣下裳相連的形制生動而又形象地描繪出來了。
殷商時期,社會生產力額定發展,在物質上又有許多物質文明的局措。從甲骨文中可見的象形文字就有桑、繭、帛等字樣,可證明農業在當時的發展。
又從出土的商代武器銅鉞上存有雷紋的絹痕和絲織物殘片等,可見那時的工藝水平的高超和精湛。殷商甲骨文中,可見王、臣、牧、奴、夷及王令等,衣冠服飾隨著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分工,開始打上了時代烙印,成了統治階級“昭名兮、辨等威”的工具。
尊卑貴賤的生產關系,促使服飾也開始形成其固有的制度。 周代是中國冠服制度逐漸完善的時期。
這時候,有關服飾的文字記載十分多見。青銅器銘文中,有關服飾的記載和“虎冕練里”(毛公鼎)、“女裘寶殿”(周、伯蔡文簋)等。
隨著等級制的產生,上下尊卑的區分,各種禮儀也應運而生。反映在服飾上,有祭禮服、朝會服、從戎服、吊喪服、婚禮服。
這些服飾適應了天子與庶民,甚至被沿用于商周以來的二千年封建社會之中。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間不全遵周制度。
七國崛起,各自獨立。其中除秦國因處西陲,與其它六國有差異外,其它六國均因各諸侯的愛好和奢侈,以及當時興起的百家爭鳴之風,在服飾上也各顯風采。
春申君的三千食客中的上客均著珠履;平原君后宮百數。衛王宮的衛士穿黑色戎衣;儒者的縟服長裙褒袖、方履等等。
漢初服飾,與民無禁。西漢雖有天子所服第八詔令的服飾制度,但也不甚明白,大抵以四季節氣而為服色之別,如春青、夏赤、秋黃、冬皂。
漢代婦女的日常之服,則為上衣下裙。 魏晉南北朝以來,由于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將北方民族的服飾帶到了這一地區。
同時,大量民族服飾文化也影響和同化了北方民族的服飾。婦女的日常衣服仍以上身著襦、衫,下身穿裙子。
襦、裙也可作為禮服之內的襯衣衫。 隋統一全國,重新厘定漢族的服飾制度,然而也難以擺脫其由北向南統一而帶來北族服飾形制的影響。
只是到了唐代帝國的建立,才以其長時間的統治,加上其強盛的國力,令其服飾制度上承歷代制度,下啟后世冠服制度之經道,同其社會一樣,呈現出繁榮景象。唐人與西北各民族的交往頻繁,各民族同唐人雜居內地的也很多,因此,唐人穿胡服的裝束常會在該時代的文物中見到。
隋唐時婦女的日常服飾是衫、襖、裙,多見是上身著襦、襖、衫,而下身束裙子。裙子以紅色最流行,其次是紫、黃、綠色。
唐代婦女的鞋子多將鞋頭作鳳形,尺碼同男子相似。宮人侍左右者均著紅棉靴,歌舞者也都著靴。
婦女的日常服飾名目繁多,有如襖、衫、袍、腰巾、抹胸、裙、褲、膝褲、襪、鞋靴等等。 宋代北方大片土地淪為女真族貴族統治領地,服飾文化也因其政治。
7. 宋朝社會風尚對服飾風格的影響分析
程朱理學極力發揮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觀點,將人性修養提到天理的高度,提出“滅人欲而存天理”修養論的總原則,宣揚“三綱五常,仁義為本”,讓人遵循封建禮法,在無形中束縛人們的心理,進而改變了社會的審美,在服飾上則一改唐代的開放、華麗,體現出宋代特有的時代風貌。
在冠服制度上,表現為十分重視恢復舊有的傳統,推崇古代的禮服。 《宋史·輿服志》中記幾次服制改革。
聶崇義編《三禮圖》,是為了“詳求原始”,詳細考證制度,“遵其義”、“釋其器”,以“恢堯舜之典,總夏商之禮”,“仿虞周漢唐之舊”,雖不會完全遵其舊制,但宋代服飾已成為后代力圖恢復舊制的藍本。 在服裝造型上,表現為“遮掩”功能加強,對女子服飾要求尤為嚴格,要“惟務潔凈,不可異眾”,造型以細長、質樸取勝,很少繁瑣的裝飾,崇尚清淡之美,追求詩情畫意。
宋代各朝皇帝還多次申飭服飾“務從簡樸”,“不得奢華”,并在寧宗嘉泰初年,“焚金飾,簡紋衣”,將宮廷中除帝王后妃外,婦女所用的金石首飾,集中放火焚燒,以此警示天下。再如宋代初年女子的發式承晚唐五代遺風,以高髻為尚,這種高髻的梳成,大多摻有假發,有的直接用假發編成各種形狀的假髻,用時套在頭上,這就違背了理學關于服飾簡樸的原則,因而《宋史·輿服志》曰:“婦人假髻并宜禁斷,仍不得作高髻及高冠”。
在服飾色彩上,強調本色,以淡雅為尚,淡藍、淺黃、青、藕絲色、淡粉紅、墨綠、白色都是宋人喜愛的顏色。如歐陽修《浣溪沙》“天碧羅衣拂地垂,美人初著更相宜”天碧,又稱“天水碧”,相傳南唐后主李煜的宮女染碧帛,夜晾中庭,為天露之水浸濕,碧色淡化,更覺雅致,時人見之紛紛效仿,形成一時風氣 據宋無名氏《五國故事(卷上)》記載:“建康染肆之榜多題曰‘天水碧’”這種顏色之所以居染織業榜首,正是因為它如水墨淡彩般的雅致迎合了宋人理性審美的思想,這或許是最能體現在理學思想影響下,人們所崇尚的服色了。
服飾面料主張不應過分豪華,強調平淡天然之美,頗具文人隱逸生活的氣息。色調沉靜典雅,紋樣形態自然生動。
圖案既有體現封建特定意識的吉祥圖案,又有帶超凡脫俗、高風亮節寓意的蓮花、梅、蘭、竹、菊。紋飾失去了漢唐的豪邁、自由、奔放、飽滿,而代之以精巧玲瓏、整齊秀麗。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宋代服飾在程朱理學的影響下,總體上呈現質樸無華、平淡清真的情趣韻味,表現出特殊的美學觀念表現方式對后世的服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5 任何一個時代的藝術,必然與其哲學理念相聯系。
程朱理學作為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對當時社會風尚、審美心理的形成有指向作用,進而對其服飾藝術產生深遠的影響。 下面從宋代朝服、文人服裝、女性服裝及民間服飾幾個方面來具體闡釋程朱理學對宋代服飾的影響。
(一)拘謹、程式化的宋代朝服 程朱理學以“存天理,去人欲”作為指導思想,將倫理綱常確立得非常完備。就政治目的而言,“存天理”是為了維護封建的等級秩序和倫理綱常;從文化意義上講,“存天理”代表了那個時代占主導地位的文化。
因此在這一氛圍中形成的宋代服飾文化一方面不可避免地顯得拘謹、守舊,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它的樸實、無華。朝服作為統治階級的服飾尤其突出了這一特點。
朝服的形制大體承襲了漢以后的沿革,繼承了 圖1. 朝服、方心曲領、蔽膝 唐代的風格樣式,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漢族傳統。朝服用顏色來分別等級高下:三品以上用紫色,三品至五品用紅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
高級官員們衣著整體寬松,除朝服外還須配方心曲領(如圖1),五品以上的官員還要佩帶象征地位身份的金、銀魚袋,用以區分貴賤。低級流外官吏們的公服則要簡單得多,不僅飾物少,衣袖也又窄又細,衫袍下擺也較短。
宋代在官服制度上非常注重保持舊的傳統,而且為進一步明確等級界限,官員服裝中標識身份等級的飾物比唐代明顯增多,根據官職的不同而改變。首服為直腳幞頭,長度時有所變,兩邊直腳甚長,確為宋代典型首服式樣,有“防上朝站班交頭接耳”之說。
服飾圖案作為官服品級的標識之一,適應當時社會政治的需要,與“天理”所規定的各種繁文縛節相稱,成為當時工匠創造的前提。宋代,服飾文化受“存天理而滅人欲”思想的制約變得程式化,是“一切依乎理”的直接結果,以花紋程式表明等級秩序在朝服中深有反映。
此外,宋代服飾圖案中附帶有“纏”、“鎖”、“搭”、“合”、“雙”等字的紋樣名稱特別多,是和當時理學所宣揚的三綱五常相聯系的。而“無欲”求“靜虛”,“靜”如水則明,“虛”若谷則無雜,故而宋代服飾圖案多有清雅之氣,服飾圖案的程式化也便于程朱理學義理的闡釋。
對于固定對象,巧妙地利用諧音、象征、寓意、比擬等手法,將動植物紋樣的習性、生長特點,器皿 6 名稱等與理學主張相聯系,演化出表示幸福、美好、多子、長壽、學而優等紋樣題材。程朱理學對儒家的繼承,對釋教的揚棄是從宇宙論開始,以倫理學終結,所以這一時期的圖紋變得程式化,而寓意吉祥的圖案則從此。
8. 宋朝社會風尚對服飾風格的影響分析
程朱理學極力發揮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觀點,將人性修養提到天理的高度,提出“滅人欲而存天理”修養論的總原則,宣揚“三綱五常,仁義為本”,讓人遵循封建禮法,在無形中束縛人們的心理,進而改變了社會的審美,在服飾上則一改唐代的開放、華麗,體現出宋代特有的時代風貌。
在冠服制度上,表現為十分重視恢復舊有的傳統,推崇古代的禮服。 《宋史·輿服志》中記幾次服制改革。
聶崇義編《三禮圖》,是為了“詳求原始”,詳細考證制度,“遵其義”、“釋其器”,以“恢堯舜之典,總夏商之禮”,“仿虞周漢唐之舊”,雖不會完全遵其舊制,但宋代服飾已成為后代力圖恢復舊制的藍本。 在服裝造型上,表現為“遮掩”功能加強,對女子服飾要求尤為嚴格,要“惟務潔凈,不可異眾”,造型以細長、質樸取勝,很少繁瑣的裝飾,崇尚清淡之美,追求詩情畫意。
宋代各朝皇帝還多次申飭服飾“務從簡樸”,“不得奢華”,并在寧宗嘉泰初年,“焚金飾,簡紋衣”,將宮廷中除帝王后妃外,婦女所用的金石首飾,集中放火焚燒,以此警示天下。再如宋代初年女子的發式承晚唐五代遺風,以高髻為尚,這種高髻的梳成,大多摻有假發,有的直接用假發編成各種形狀的假髻,用時套在頭上,這就違背了理學關于服飾簡樸的原則,因而《宋史·輿服志》曰:“婦人假髻并宜禁斷,仍不得作高髻及高冠”。
在服飾色彩上,強調本色,以淡雅為尚,淡藍、淺黃、青、藕絲色、淡粉紅、墨綠、白色都是宋人喜愛的顏色。如歐陽修《浣溪沙》“天碧羅衣拂地垂,美人初著更相宜”天碧,又稱“天水碧”,相傳南唐后主李煜的宮女染碧帛,夜晾中庭,為天露之水浸濕,碧色淡化,更覺雅致,時人見之紛紛效仿,形成一時風氣 據宋無名氏《五國故事(卷上)》記載:“建康染肆之榜多題曰‘天水碧’”這種顏色之所以居染織業榜首,正是因為它如水墨淡彩般的雅致迎合了宋人理性審美的思想,這或許是最能體現在理學思想影響下,人們所崇尚的服色了。
服飾面料主張不應過分豪華,強調平淡天然之美,頗具文人隱逸生活的氣息。色調沉靜典雅,紋樣形態自然生動。
圖案既有體現封建特定意識的吉祥圖案,又有帶超凡脫俗、高風亮節寓意的蓮花、梅、蘭、竹、菊。紋飾失去了漢唐的豪邁、自由、奔放、飽滿,而代之以精巧玲瓏、整齊秀麗。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宋代服飾在程朱理學的影響下,總體上呈現質樸無華、平淡清真的情趣韻味,表現出特殊的美學觀念表現方式對后世的服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5 任何一個時代的藝術,必然與其哲學理念相聯系。
程朱理學作為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對當時社會風尚、審美心理的形成有指向作用,進而對其服飾藝術產生深遠的影響。 下面從宋代朝服、文人服裝、女性服裝及民間服飾幾個方面來具體闡釋程朱理學對宋代服飾的影響。
(一)拘謹、程式化的宋代朝服 程朱理學以“存天理,去人欲”作為指導思想,將倫理綱常確立得非常完備。就政治目的而言,“存天理”是為了維護封建的等級秩序和倫理綱常;從文化意義上講,“存天理”代表了那個時代占主導地位的文化。
因此在這一氛圍中形成的宋代服飾文化一方面不可避免地顯得拘謹、守舊,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它的樸實、無華。朝服作為統治階級的服飾尤其突出了這一特點。
朝服的形制大體承襲了漢以后的沿革,繼承了 圖1. 朝服、方心曲領、蔽膝 唐代的風格樣式,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漢族傳統。朝服用顏色來分別等級高下:三品以上用紫色,三品至五品用紅色,六品、七品為綠色,八品、九品為青色。
高級官員們衣著整體寬松,除朝服外還須配方心曲領(如圖1),五品以上的官員還要佩帶象征地位身份的金、銀魚袋,用以區分貴賤。低級流外官吏們的公服則要簡單得多,不僅飾物少,衣袖也又窄又細,衫袍下擺也較短。
宋代在官服制度上非常注重保持舊的傳統,而且為進一步明確等級界限,官員服裝中標識身份等級的飾物比唐代明顯增多,根據官職的不同而改變。首服為直腳幞頭,長度時有所變,兩邊直腳甚長,確為宋代典型首服式樣,有“防上朝站班交頭接耳”之說。
服飾圖案作為官服品級的標識之一,適應當時社會政治的需要,與“天理”所規定的各種繁文縛節相稱,成為當時工匠創造的前提。宋代,服飾文化受“存天理而滅人欲”思想的制約變得程式化,是“一切依乎理”的直接結果,以花紋程式表明等級秩序在朝服中深有反映。
此外,宋代服飾圖案中附帶有“纏”、“鎖”、“搭”、“合”、“雙”等字的紋樣名稱特別多,是和當時理學所宣揚的三綱五常相聯系的。而“無欲”求“靜虛”,“靜”如水則明,“虛”若谷則無雜,故而宋代服飾圖案多有清雅之氣,服飾圖案的程式化也便于程朱理學義理的闡釋。
對于固定對象,巧妙地利用諧音、象征、寓意、比擬等手法,將動植物紋樣的習性、生長特點,器皿 6 名稱等與理學主張相聯系,演化出表示幸福、美好、多子、長壽、學而優等紋樣題材。程朱理學對儒家的繼承,對釋教的揚棄是從宇宙論開始,以倫理學終結,所以這一時期的圖紋變得程式化,而寓意吉祥的圖案則從此。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宋詞中對服飾文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