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舉例分析詩詞曲風格的差異
以宋詞為例
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
我們以蘇軾為例
他的豪放詞中我最喜歡《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云,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但是他的婉約詞也是不錯的,下面這首中很多語句你一定很熟悉
《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至于差異,你一定很容易看得出來吧。
一個豪放有**懷,一個兒女情長婉約清麗
2. 詩詞中的沉郁風格應怎樣通過舉例來說明
又如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榮枯咫尺異,惆張難再述。這四句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前兩句客觀地描繪了貧富的對立,后兩句主觀地敘述了貧富的對立。從客觀描繪轉入主觀敘述的時候,有個間歇轉折, 其中蘊蓄著多少憂憤之情?這是杜甫對野有餓殍的不合理的社會現實的抗議! 杜甫之沉郁,其體重,故沉沉下墜,潛人心海,感情激蕩,回旋迂曲。
杜甫 的詩,為濃郁之極。憂愁是杜詩沉郁的主要內容。
他的憂愁,不只是個人的, 更是國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這種憂愁具有豐富的情感層次,使其沉 郁獲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價值。他的“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 為秋風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沉郁這種風格需要有深厚的內容,激越的感情。內容不深厚,就淺露,感情不激越,就和緩,那就不能構成沉郁的風格。
3. 宋詞的風格
宋詞是繼唐詩之后的又一種文學體裁,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
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宋代詞人:李清照、柳永、秦觀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棄疾、蘇軾、岳飛、陳亮等。
遠從《詩經》、《楚辭》及《漢魏六朝詩歌》里汲取營養,又為后來的明清戲劇小說輸送了養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給人們帶來很高的藝術享受。
詞的初期極盡艷麗浮華,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間,是一種通俗的藝術形式,五代時期的《花間集》就很明顯地展露了詞美麗絢爛的文采,但是這期間的詞題材還僅限于描寫閨情花柳、笙歌飲宴等方面,可以說還顯得很“小氣”。雖然藝術成就上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準,但是在思想內涵上層次還不夠。宋代初期的詞一開始也是沿襲這種詞風,追求華麗詞藻和對細膩情感的描寫。像曾因寫過“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而得罪了仁宗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連于歌坊青樓之間,給歌妓們寫寫詞。所謂“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當時的詞被認為是一種粗俗的民間藝術,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的晏殊在當上宰相之后,對于他以前所做的詞都不承認是自己寫的。宋朝的艷妓之多,水平之高為其它朝代所罕有,她們和宋朝的才子們一起共同推動了詞這一新興藝術形式在民間的廣泛流傳。
但是,隨著詞在宋代的文學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詞的內涵也在不斷地充實和提高。“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奠定了邊塞詞在宋詞中的地位,使只聞歌筵酒席、宮廷豪門、都市風情、脂粉相思之類的世人一新耳目。到蘇軾詞首開豪放詞風,宋詞已經不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娛樂和表達兒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當時的士大夫對時代、對人生乃至對社會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宋詞徹底跳出了歌舞艷情的巢窠,升華為一種代表了時代精神的文化形式。
4. 詩詞中的自然風格如何通過舉例來說明
例如王維的《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又如他的《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從上面三首詩看,王維描繪景物,寫出一種幽靜的境界。
不論桂花也罷,芙蓉也罷,只任它自開自落。月出時傳來山鳥的驚鳴,在竹林里只有月亮為 伴,真是幽靜極了。
詩人處在這種幽靜的境界里,心情非常悠閑,他注意桂 花和芙蓉的開落,注意山鳥的驚鳴。詩人捕捉了這種幽靜的境界,用畫意的 筆寫出來。
傳達出詩人悠閑的心情,這樣的詩是寫得自然生動的。其他諸如王維的《秋夜獨坐》“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常建的《宿王昌齡隱居》“清溪深不測,隱處惟孤云。
松際露 微月,清光猶為君。”孟浩然的《游精思觀回王白云在后》“回瞻下山路,但 見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草蟲寒不聞”。”劉眘虛的《缺題》“道由白云盡,春 與青溪長。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這些詩跟上面的絕句一樣,寫的都是 一種境界。
在這種境界里,白天,詩人看到的是清溪里的落花遠遠地流去, 還像聞到一陣陣花香;晚上,詩人注意的是松間明月,石上清泉,有時感到 月亮的多情相照;在雨夜,聽到雨中果落,燈下蟲鳴;到了初冬的黃昏,詩 人一個人在山路上走,連做伴的樵夫都散失了,草蟲聲也聽不見了。 詩人所 寫的,就是這種極幽靜的境界,從而反映出悠閑的心情。
陸機《文賦》中說道,“謝朝華之已披,啟夕秀于未振”,意思就是辭謝早上已經開過的花,開放晚上還沒開過的花,也就是謝絕模仿,注重創造。 學詩者尤當如此。
陳腐之語,固不必涉筆。然求去陳腐不可得,而翻為怪怪 奇奇不可致詰之語以欺人,不獨欺人而且自欺,誠學者之大病也。
5. 詩詞中含蓄風格如何通過舉例來說明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楚。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悠悠洛陽道,此會是何年。這是陳子昂的《春夜送友人》。
這首詩約作于陳子昂二十六歲時,彼時他告別家鄉,奔赴東都洛陽,準備向朝廷上書,求取功名。臨行前,友人在一 個溫馨的夜晚設宴歡送他。
席間,友人的一片真情觸發了作者胸中的詩潮。這首離別之作,就從眼前宴會的情景落筆。
整首詩用詞樸素,雖無驚人之句,無艷麗之詞,但蘊含其中的真摯感情卻是令人回味的。此詩先寫酒宴將盡時的沉靜氛圍,次寫對過去美好時光的 留戀和漫長離別之路的遙想,將惜別之情進一步寫深,再以夜色之景烘托難 舍之情,最后是對離別后重逢的期盼。
詩人始終將情感的抒發置于具體情景 的描述之中,并隨著情景的變化,使情感得到步步加深。恰當的表現手法, 使得全詩感情的抒發自然而含蓄,婉轉而細膩。
詩中的手法就是含蓄的風格。我們都知道,詩不能直露。
若把意思直說出來,把意思說完,一覽無余,言盡意盡,引不起讀者的聯想和思考,這是 詩的大忌。 具有委婉風格的詩歌,抒情或敘事,不直接寫出,而通過寫與本 意無關的事物,或者通過對比而委婉地表達內心的情感。
唐人劉知幾《史通敘事》認為,詩要“言近而旨遠,辭淺而意深,雖 發語已殫,而含意未盡。使讀者望表而知里,捫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 反三隅于字外”。
清人沈德潛《說詩晬語》說,詩要“藏而不露”,做到“只 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遠……”詩貴含蓄,也就是不把意思明白說出來,蘊含在所寫的形象里,通過所寫的形象、畫面、場景,引起讀者的聯想和想象,讓讀者去沉思、尋味、咀 嚼。體會到其中所蘊含的情思,激起心靈的共鳴。
蘊含的情思越深厚,越是耐得住沉思、尋味、咀嚼,藝術效果越強,詩就越有味。例如朱慶余的《宮中詞》:寂寂花時閉院門,美人相并立瓊軒。
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這首詩寫的是深鎖在宮中的宮女的痛苦,不直寫在宮廷中黑暗恐怖統治下她們的內心幽怨,卻繪出開花時節她們被關閉宮門之內,憑瓊軒而立,滿 懷辛酸卻欲語還休的情景。
全詩未寫一個苦字、怨字,只寫她們在會學舌的 鸚鵡旁邊不敢說話,略一思索,就知道她們所忍受的黑暗恐怖統治了。創作含蓄深厚的詩很不容易。
所謂含蓄,就是將豐富的生活、深刻的思想、濃郁的激情,熔鑄于生動的具有典型性的藝術形象之中,而把自己的思 想傾向隱蔽起來,做到“言有盡而意無窮,余意盡在不言中”。 詩要含蓄,就要寫得婉轉曲折,不能直說。
婉轉就容易含蓄,例如杜甫的《月夜》抒發在異鄉思念家人之情,也用婉轉曲折的寫法:今夜鄺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在長安的杜甫不說自己懷念家中妻子兒女,卻想象妻子對他懷念,描繪出一幅相思圖。 他想到兒女還小,不懂得想念遠在長安的他,更體會到妻子 心情的孤獨和悲涼。
月夜凝露,她對月懷人,徹夜不眠,云鬟濕,玉臂寒。 末兩句又想象將來相會的甜蜜,飽經憂患而得重逢,甜蜜之中又難免引起辛酸。
含蓄不同于隱晦,詩詞不明白說出的意思,讀者看了就懂,或者看了略一思索就能懂,就叫含蓄。
6. 詩詞中的直率風格怎樣通過舉例來說明
陳頭流水,流離山下。
念吾一身,飄然曠野。 朝發欣城,暮宿隴頭。
寒不能語,舌卷入喉。 隴頭流水,鳴聲幽咽。
遙望秦川,心肝斷絕。這首《隴頭歌辭》,用極簡單的語句表達出極真摯的情感,正所謂“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詩句如說得委婉些,真面目就完全喪失掉了。 這是一 首反映游子飄零的歌辭,它通過“寒不能語,舌卷入喉”的苦寒狀況來刻畫 游子飄零的痛苦,寫得非常逼真。
向來寫情感的詩,多半是以含蓄蘊藉為原則,像那彈琴的弦外之音,是我們中國文學家所最樂道。但有一類的情感是要忽然奔迸一瀉無余的,這就 是直率。
具有直率風格的詩詞毫不隱晦,毫不修飾,依照情感的原樣子直接 寫出。直接、坦率,叫作直率。
它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從不吞吞吐吐,模棱兩可。它是單刀直入、和盤托出的風格,但不是粗暴、輕率。
直率是豪放的 近鄰。李白的詩以豪放著稱,其中也不乏直率。
直率并不排斥描繪。 “自從別郎后,臥宿頭不舉。
飛龍落藥店,骨出只為汝。”(《讀曲歌》)這首詩描述了少婦因久久思念其夫而消瘦露骨的深情,其 情直率大膽,刻畫形象生動,語言含蓄有味。
可見,直率和含蓄并不是截然 對立的。它往往需要直率的含蓄、含蓄的直率。
它要耐人尋味,而不是一覽 無余。
7. 【中國詩詞的意境分析,舉例說明
“意境”定義:“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的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文學概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第207頁)對于“意”,可解為人的思想意識;“鏡”則是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分析中國詩詞的意境,首先要知道詩詞的意和境.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與環境的相互映襯或者突顯、虛與實的依存、動與靜的結合等等,都要分析.具體如下:1.孟郊《游子吟》前四句均為寫景(人文環境),后兩句寄情,抒發了游子熾烈的報恩之情.又如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前兩句寫景(點明了送別時間,也抒發了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柳”音同“留”),后兩句直敘離別之情.以上均是情景交融.2.岑參《逢入京使》,詩人明說要請入京使代為家人“報平安”(明),但內容(虛)卻只能由讀者自行想象.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前兩句實寫(事件及事件發生時間),后兩句虛寫(明月陪伴王昌齡至夜郎).這就是意境中的虛實結合,有“無聲勝有聲”之用.3.詩詞中動靜結合的例子特別多,也很容易發現,就不列舉了.意境的分析著重抓住其意與鏡即可,分析情境(情景)與情感,這是意境的內容本身;詩詞的虛寫與實寫以及動態描寫與靜態描寫,這二者讀者要體味也不難.因原論作篇幅過長,論述較多,筆者根據自己理解簡述如上,有不明或者需補述之處可追問筆者,筆者會盡快給予答復.1)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2)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3)逢入京使[唐]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4)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舉例分析宋詞不斷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