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喜歡宋詞的理由 文章
我喜歡宋詞!便經常走進宋詞。
走進宋詞,我了解了豪放著的激昂,明白了纏綿中的婉約。
走進宋詞,我明白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頑皮,也明白了“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無奈。
走進宋詞,我了解了蘇軾的苦悶,哀傷了李清照的凄婉,品味了柳永的細膩。
走進宋詞,便也就走進了詞人。詞人的一喜一憂,一離一聚,一生一死,一情一愛,一心一意都在詞中展露無疑。
蘇軾泛舟赤壁,留下千古流傳的名篇《赤壁懷古》,詞風豪放卻蘊含哲理,蘇軾定是一個性情剛直,正氣浩然的詞人吧,不然怎能寫出如此雄放的詞來?然而當我吟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時,又驚訝于他凝重的思想,多情的筆調,理性的眼光。
走進宋詞,便走進柳永“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癡情;岳飛“壯志饑餐胡虎肉,笑談渴飲兇奴血”的精忠;辛棄疾“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頓悟。
走進宋詞,便走進 “愿我如水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的完美愛情。
宋詞是寶,宋詞是我們身心修養的一部分。走進宋詞,我們的心將越來越美,我的思想也將越來越成熟。
嫣然搖動,冷香飛上宋詞。
2. 宋詩為什么沒有宋詞有名
詞,是一種傳統的文學體裁。
因為它篇幅短小,且常常描繪文人眼中難逃浮浪淺薄的美女和愛情,歷來被稱為“艷科”“小詞”。小詞如何從愛情的品格升華到人生的境界,如何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釋、道的修養?讀者又如何能夠從小詞中領略這種修養和境界?葉嘉瑩女士將為您細細評賞,雖小詞,大雅存焉。
詞這種文學體式,它的名字叫做詞,本來并沒有什么深刻的意思,詞就是歌詞的意思,是配合隋唐以來一種流行的音樂—燕樂而歌唱的歌詞。本來是在市井之間流傳的,因為它不像是言志的詩歌,不像是載道的古文,就是用游戲的筆墨講男女的相思愛情的。
可是自從這個歐陽炯在后蜀廣政三年(公元940年)編成《花間集》,本來不是嚴肅的筆墨的歌詞的詞,反而表達了很幽微、很深遠的一些修養、境界,這是很奇妙的一件事情。歐陽炯的《花間集序》說我為什么編定了這個集子,我所編輯的就是這些年來文人詩客他們為那個流行歌曲寫作的歌詞。
本來一般市井之間所唱的流行歌曲是比較通俗的,不是十分典雅。而歐陽炯所編輯的《花間集序》,他特別地提出來說,是詩客的曲子詞。
編選的目的是為了使文人集會的時候歌唱這些歌詞,是交給美麗的歌女去歌唱,是增加他們飲宴的歡樂的。本來這樣的歌詞一般說起來并沒有深意,這是我們所以在講題上為什么把它叫做小詞的意思,可是就是這樣為什么這種歌筵酒席上,給美女去唱的歌詞,寫相思跟愛情的,里面會表現了士大夫甚至于在他們言志的詩歌里邊都不能夠表達出來的最幽微的、最深隱的,他們內心深處的一種修養與境界呢?關于這種情況,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曾經說了一個理由。
他說宋朝的人,詩不如詞,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說的。他說宋人,他們寫的詩,宋詩,不如他們寫的歌詞。
宋人的詩不如詞,他說是什么緣故呢?因為他們寫在詩里邊的內容情意,不如他們寫在詞里的情意更誠實、更真切。為什么?因為詩,大家先有個很嚴肅的理念,認為詩是言志的,認為我寫詩就是表達我自己的思想、志意。
詩,杜甫說的“致君堯舜上”,我要“再使風俗淳”,這是詩里邊所要表達的,所以詩人寫詩的時候,先存了這樣一種意念,都是找那種光明的、體面的那些話來說。當然很多詩人是真誠的,可是有的時候總是做一個外表給人看,就不免有假大虛空之處。
可是歌詞的詞呢?它就是寫給歌女去歌唱的,是不嚴肅的。宋代著名的詩人黃庭堅也寫詞,寫美女跟愛情,有一個學道的朋友,曾警告黃庭堅,說你多寫詩沒有關系,“艷歌小詞”,說你寫這種艷歌,寫這種不正經的小詞,“可罷之”,你算了吧,你不要寫這個無聊的相思愛情的歌詞了。
黃庭堅如何回答他這個學道的朋友?黃庭堅就說了,他說:“空中語耳宋詩為什么沒有宋詞有名。”他說我寫的相思怨別、美女愛情的小詞,不是說我真有婚外的感情了,不是說我真的跟一個女子發生關系了,我不過是游戲筆墨,是“空中語”。
就是因為有這樣的觀念,所以他覺得我隨隨便便什么都可以寫進去,這個不代表我自己,我把任何浪漫的相思的感情都可以寫進去,這不是我的言志。所以他們寫的時候精神上就放松了。
而在放松以后,人會怎樣呢?我們常常說,你要觀察一個人,說“觀人于揖讓”—你要看一個人?怎么樣一個人,你看作揖、禮讓,在大庭廣眾之間的會議廳上,每一個人都是彬彬君子—“不若觀人于游戲”,當他不在大庭廣眾的時候,當他跟人嬉戲游樂的時候,他才把他的本來的面目彰顯出來。小詞唯其因為它不是嚴肅的,不是言志的詩篇,所以反而流露了那些詩人、詞客內心之中最幽微、深隱的一種情思。
這種現象是慢慢地被人發現的,因為大家本來都是給歌曲寫歌詞,那么這些歌曲的歌詞就慢慢被人家發現里邊居然可以有一些幽微、深遠的意思。宋朝的人就開始發現寫愛情美女的小詞里邊可能有一些深遠的意思。
像劉克莊,南宋時候的人,他說:“借花卉以發騷人墨客之豪”,表面上寫的是鮮花美女,但是他里面是寫的那些讀書人,騷人墨客的豪情;“托閨怨以寫放臣逐子之感”,表面上是寫那相思怨別的女子的閨怨,可是他所表現的是放臣逐子的感慨。不過呢,因為劉克莊的這幾句話是為他的一個朋友所寫的,當時一般讀書人的觀念,還是認為小詞是不正當的,所以他要替他的朋友挽回一個面子,他說我的朋友雖然寫一些花卉、閨怨,寫那些花草、美女,其實里面是有很深刻的意思的。
所以這種論述,不是一個客觀的論述,是替他的朋友挽回面子的話。所以小詞里面有這種包含深刻意義的可能,但是沒有人在理論上肯定它,說一定可以這樣寫。
那么這種肯定,是直到張惠言的時候,他在《詞選》的序言里邊說了一段話。《詞選》是張惠言所編的一個詞的選集。
張惠言是在什么樣的場合,什么樣的背景之下編選的這個選集呢?當時的張惠言在一個姓金的大學者家里邊做私塾家教的教師。那些學生們想要跟張惠言學詞。
張惠言是一個經師,是研究中國經書的學者。他在另一個研究經學的學者家里做家教,他不好意思說我就是要給我的學生讀這些香艷的小詞,所以就在他所編選的那個《詞選》的序里提出來說,詞“意內而言外。
3. 大家為什么喜歡宋詞元曲
讀起來很美,很舒服,能得到心靈的共鳴,還不夠嗎?
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給人一種凄苦,不忍促讀;“老夫聊發少年狂”“大江東去”“山間蘭牙短浸溪”等等的豪邁,"明月幾時有"等的恬靜與思念;王安石“登臨送目”的流暢;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綠樹聽鵜鴂”“更能消幾番風雨”蘊含的悲憤;還有張孝祥“長淮望斷”令人罷席,等等,讀來一種生活中沒有的體會與感悟。
個人最喜歡蘇軾,不僅他的才華高,詩,詞,文,畫,書法,全能型的,還有他的性格,逆境下始終保持樂觀與豪邁,同時心思又極為細膩,二者很好的結合,為官又能為百姓做實事,楷模級的。雖然學不了他的才能,但學會他的性格,很好。
元曲了解不多,除了幾首,大多不很喜歡,各有所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