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于臺灣的名勝典籍和詩詞歌曲等
鄭成功的復臺詩
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
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
春愁 (丘逢甲)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萬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
送頌臣之臺灣
王氣中原在,英雄識所歸。 為言鄉父老,須記漢官儀。
往事
銀燭鏖詩罷,牙旗校獵還。 不知成異域,夜夜夢臺灣
《離臺詩》六首
其一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 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其二 虎韜豹略且收藏,休說承明執戟郎。 至竟虬髯成底事,宮中一炬類咸陽? 其三 卷土重來未可知,江山亦要偉人持。 成名豎子知多少,海上誰來建義旗? 其四 從此中原恐陸沉,東周積弱又于今。 入山冷眼觀時局,荊棘銅駝感慨深。 其五 英雄退步即神仙,火氣消除道德編。 我不神仙聊劍俠,仇頭斬盡再升天。 其六 亂世團圓骨肉難,弟兄離別正心酸。 奉親且作漁樵隱,到處名山可掛單。
《追憶舊事.次韻遙答》
英雄愧說鄭延平,目斷殘山一角青。 何日天戈竟東指?海上誓師更留銘。
《有感.書贈義軍舊書記》
誰能赤手斬長鯨?不愧英雄傳里名。 撐起東南天半壁,人間還有鄭延平。
七子之歌.臺灣 (聞一多)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明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臺灣。 我胸中還氳氤著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鄉愁 (余光中 )
小時侯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呵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感于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56年來第一次造訪大陸
是我同胞皆屬龍, 國事堪重黨事輕。 半世音絕霜染鬢, 一行雁落老淚盈。 兄弟同心金可斷, 手足相殘家不寧。 逆子縱然做總統, 不入中華祖墳塋! 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惟有慟哭。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家鄉,家鄉不可見兮,不能相望。山蒼蒼,野茫茫。山之傷,國之傷。
2. 十首與臺灣有關的詩詞,看明清詩人怎么寫臺灣
1.《送羅子木往臺灣》明 張煌言中原方逐鹿,何暇問虹梁!欲攬南溟勝,聊隨北雁翔。
鱟帆天外落,蝦島水中央。應笑青河客,輸君是望洋!2.《送人之臺灣》明 盧若騰臺灣萬里外,此際事紛紜。
物力耕漁裕,兵威戰伐勤。水低多見日,涯遠欲無云。
指顧華夷合,歸來動聽聞。3.《東巡臺灣恒春》清 丁日昌東瀛已是天將盡,況到東瀛最盡頭。
海水自來還自去,罡風時發復時收。徙薪曲突知誰共,銜石移山且自謀。
飽聽怒濤三百里,何人赤手掣蛟虬!4.《初抵臺灣柬書都諫》清 六十七茫無涯涘海天春,篷轉云飛辨不真。彩鹢乘風穿雁嶼,繡衣銜命跨鯤身。
番黎樂享承平久,士女歡迎氣象新。萬里故人初把臂,相看先問近詩頻。
5.《臺灣吟》清 王禮唐人鼓楫涉風潮,坊里雜居欣共招。雖是姓名編戶籍,算來土著正寥寥。
6.《海上望臺灣》清 王松如此江山坐付人,陋他肉食善謀身。乘桴何用頻回首,懶學長沙論過秦。
7.《送頌臣之臺灣》清 丘逢甲題注:丙申稿,清光緒二十二年作親友如相問,吾廬榜念臺。全輸非定局,已溺有燃灰。
棄地原非策,呼天儻見哀。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來。
8.《往事》清 丘逢甲題注:丙申稿,清光緒二十二年作往事何堪說,徵衫血淚斑。龍歸天外雨,鰲沒海中山。
銀燭鏖詩罷,牙旗校獵還。不知成異域,夜夜夢臺灣。
9.《春愁》清 丘逢甲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
10.《臺灣哀詞》清 洪繻風雨吹頹鎮海臺,江南又閱庾生哀!乾坤欲老沈王氣,山水無靈失霸才。旸谷煽炎焚若木,尾閭淪沒長蒿萊。
東望何處堪回首,萬里浮云掃不開。供參考。
3. 唐詩宋詞浩如煙海,為什么一首提到臺灣的詩詞都沒有
隋唐時期,臺灣尚未納入朝廷管理,直到宋代才開始在臺澎地區設立管理機構,澎湖已列入福建晉江縣版圖,這在臺灣開發史上是第一次,臺澎地區正式納入宋代版圖。
直到公元1335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設立“巡檢司”。巡檢司,級別不高,屬九品。
“職巡邏,專捕獲”,捕捉罪犯,兼辦鹽課,但這是中央政府派駐臺澎地區的第一個行政執法機構。自此以后,中央王朝開始派員管理臺澎地區。
臺灣在唐朝當時只能應該屬于宗藩國 ,也許連國都稱不上,只算作一個小島,但確定的是并未統治,故此唐詩宋詞幾乎沒有一首提到臺灣。
4. 誰能給我一些詩詞寫臺灣的,最好是雄壯,豪放的~~~~~~~~~~ 愛問知
滿江紅---何事難平(臺海時局感賦) 何事難平?歸臺計,渾無消息。
憑海望,水迷星黠,陸沉云積。百載聽濤期夢醒,一番去國驚為敵! 豈堪見,母子抗分庭,刀兵逼! 炎黃骨,埋九域。
堯舜土,終完璧。 怕秦王功業,血漂千邑。
萁豆相煎誰所愿?鬩墻御務真情織!須有日,執手共中華,摩天立! 滿江紅(夜雨涼甚,忽動從戎之興。 ) 金甲雕戈, 記當日轅門初立。
磨盾鼻一揮千紙, 龍蛇猶濕。 鐵馬曉嘶營壁冷, 樓船夜渡風濤急。
有誰憐猿臂故將軍, 無功級。 平戎策, 從軍什, 零落盡, 慵收拾。
把茶經香傳, 時時溫習。 生怕客談榆塞事, 且教兒誦《花間集》。
嘆臣之壯也, 不如人, 今何及。 滿江紅——黃華江懷古思今 明月清輝,黃華江,怒濤爭涌。
憶三國,山河破碎,群雄四起,才冀揮師定北方。問中原誰是主人?嘆天塹,煙火連赤壁,夢斷矣。
一人呼,萬人隨。三顧廬,終歸魏。
大陸與臺灣一衣帶水。千秋功業海峽情懷,崢嶸歲月后人還顧。
榮辱華夏炎涼世界,一起負。 借我三千虎賁、復我浩蕩中華………… 劍指天山西、馬踏黑海北;貝加爾湖面張弓、庫頁島上賞雪;飲馬恒河畔、碎葉城攬月;中南半島訪古、東京廢墟內遙祭華夏先祖…… 漢旗指處、望塵逃遁………… 敢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
大陸不可見兮,唯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 故鄉不可見兮,永不那忘! 天蒼蒼,野茫茫, 山之上,國有殤! ------于右任 遙望東南心惚恍,臺澎孤懸狹夷洋。
不思血統忘炎黃,空拋熱淚祭二蔣。 英雄愧說鄭延平,目斷殘山一角青。
何日天戈竟東指?海上誓師更留銘。 誰能赤手斬長鯨?不愧英雄傳里名。
撐起東南天半壁,人間還有鄭延平 孽子孤臣一稚儒, 填膺大義抗強胡。豐功豈在尊明朔,確保臺灣入版圖 三百年前逐荷夷,國人奉祀延平祠。
于今后裔多忘祖,感慨無窮涕淚垂 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