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詞婉約派特點研討的論文
我國詞壇是一個群芳競艷,姹紫嫣紅的百花園。
多彩多姿、千嬌百媚的婉約詞,為我國古典詩歌增添了無限光彩,也為我國文學的發展起著繼往開來的作用。自唐五代以來,直至近代,婉約詞繼承民歌的優良傳統,不斷推陳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首先是它具有“可 歌性”。婉約詞是一種配樂歌唱的新體詩,從其誕生之日起,就跟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
《舊唐書·溫庭筠傳》曾記載飛卿“能逐弦歌之音,為側艷之詞”。天才的作家們既有文學素養,又都洞曉音律。
每填一闋,往往錘字煉句,審音度曲,把如畫的意境,精煉的語言和美妙的音樂緊密結合起來,既表情達意,又悅耳動聽,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婉約詞便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一曲新詞酒一杯”,這些溫柔香艷之曲,懷人贈別之調,又多是歌伎舞女們在花間、樽前,輕歌曼舞中彈唱的。一曲之后,余音繞梁,沁人心脾。
“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便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淺斟低唱。
這類“旖旎近情,鋪敘展衍”的新曲,往往使聞者銷魂。婉約詞音節諧婉,“語工而入律”。
情調柔美,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唐五代詞早就具有這一特點。
歐陽炯在《花間集序》中說:“……綺筵公子,繡幌佳人,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手,拍按香檀。不無清絕之辭,用助嬌嬈之態”。
兩宋時期,婉約詞空前繁榮,風靡全國。柳永的詞,“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之。
可見當時傳播之廣。直至近代,婉約詞依然具有“可歌性”。
這是它的突出特點。 言情,是婉約詞的傳統題材,也是婉約詞的主要特點。
它以情動人,道盡人間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文采燦爛的《花間集》,就是一部言情之作。
五代詞人韋壓,善于運用各種抒情手法,成功地抒寫自己對生活的感受。晏殊的《珠玉詞》,抒情委婉。
如明珠美玉,光艷照人。歐陽修是一位領袖儒林、肩負文統道統的中心人物。
在他的詩文里,只能看到他嚴肅的護道面孔,而他的抒情小詞,卻寫得婉媚輕柔,情致纏綿。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工文章,精騎射,而小詞卻委婉傳情,凄惻動人。
蓋“情有文不能達,詩不能道者,而獨于長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查禮《銅鼓堂詞話》)。
作家們把肺腑中的真情,悲愁與歡愉,通過抒情的婉約詞,曲折細膩地透露出來,贏得古今無數讀者的同情與共鳴。 愛情是人們生活的重要部分。
抒寫愛情,反映在封建禮教統治下,人們對愛情的熱烈追求,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遭到迫害、受到挫折時的悲愁與哀怨,也就成為婉約詞的重要內容。它首先表現在對愛情的大膽追求與歌頌。
敦煌曲子詞《菩薩蠻》的作者,大膽坦率而又委婉曲折地寫出“枕前發盡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爛……”表達了愛情永恒不變的心愿。馮延巳的《長命女》,寫夫妻祝酒陳愿,地久天長,永不分離。
韋莊的《思帝鄉》“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
歌頌了天真少女對愛情的熱烈追求。李清照的名作《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是對愛情的表露,抒寫她美滿幸福的愛情生活。
多情的詞人,往往通過抒寫離愁別恨,歌頌愛情的真摯。 “西城楊柳弄春柔。
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
……”(秦觀《江城子》)離歌一曲,動人心魄。柳永的名作《雨霖鈴》,抒寫了濃烈感人的游子離情。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淋漓盡致地描繪出與情人闊別、流落江湖的痛苦心境。
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抒寫了他對亡妻“不思量,自難忘”的一片真情。“從別后,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晏幾道《鷓鴣天》)寫當日的相親相愛,別后的相思相憶,凄婉哀怨而又嫵媚風流,輕柔自然。
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等抒情小詞,雖是兒女私情、離愁別緒,卻寫得清麗婉媚,情深意長。“夜夜相思更漏殘,傷心明月憑闌干,想君思 我錦衾寒……。”
(韋莊《浣溪沙》)寫愛情生活的回憶,離別相思的痛苦,洋溢著真情實感。 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婦女特別是那些被壓在社會低層的歌伎們的不幸遭遇和文人失意的痛苦,也常常在婉約詞中如泣如訴地表現出來。
柳永仕途坎坷,長期浪跡于下層社會。 他的詞往往以極大的同情,表現歌伎們身受的痛苦和精神面貌,以及與她們的愛戀之情。
“恨薄情一去,音書無個”“悔當初不把雕鞍鎖。”“鎮相隨,莫拋躲,彩線慵拈伴伊坐。”
《定風波》)詞中既寫出歌伎們所遭受的身心折磨,又表現出她們對愛情的熱烈追求、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銷魂。
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幸名存。 ……”全詞傾訴了“黯然銷魂”的無限傷離之情。
顯示了婉約詞“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自然”的藝術效果。 婉約詞也往往抒寫感時傷世之情。
作家們把家國之恨、身世之感,或打入艷情,或寓于詠物,表面看似抒寫愛情,描摹物象,實際上卻別有寄托。“多少恨,昨夜夢魂中。
還似舊時游上苑,……”(《望江南》)、“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虞美人》)、“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2. 論文提綱漢語言文學—論宋詞婉約派
婉約派的主要詞人以秦觀、李清照、柳永出名。而“婉約”一詞,最早出現于先秦。婉”“約”兩字都有“美”“曲”之意。分別言之:“婉”為柔美、婉曲。“約”的本義為纏束,引伸為精煉、隱約、微妙。故“婉約”與“煩濫”相對立。南北宋之際有載女仙詩:“湖水團團夜如境,碧樹紅花相掩映。北斗闌干移曉柄,有似佳期常不定。”并評云:“亦婉約可愛。”此詩情調一如小詞。“婉約”之名頗能概括一大類詞的特色。從晚唐五代到宋的溫庭筠、馮延巳、晏殊、歐陽修、秦觀、李清照等一系列詞壇名家的詞風雖不無差別、各擅勝場,大體上都可歸諸婉約范疇。其內容主要寫男女情愛,離情別緒,傷春悲秋,光景留連;其形式大都婉麗柔美,含蓄蘊藉,情景交融,聲調和諧。因之,形成一種觀念,詞就應是這個樣子的。
北宋中期時人曾說:蘇軾的“以詩為詞”為“要非本色”;秦觀“詩似小詞”,蘇軾“小詞似詩”。“本色”“小詞”之論當屬婉約派的主張。李清照“別是一家”說中認為只有晏幾道、賀鑄、秦觀、黃庭堅“始能知之”,反映她所崇尚也是婉約一宗,雖然賀鑄以至李清照都有并不婉約之作。宋末沈義父《樂府指迷》標舉的作詞四個標準:“音律欲其協,不協則成長短之詩;下字欲其雅,不雅則近乎纏令之體,用字不可太露,露則直突而無深長之味,發意不可太高,高則狂怪而失柔婉之意。”可說是對婉約藝術手法的一個總結。
宋人也有以婉約手法抒寫愛國壯志、時代感慨的,如辛棄疾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及宋未周密、張炎等一些詞章。但其表現多用“比興”象征手段,旨意朦朧,須讀者去體味。有些論者對原來也許并無專門寄托的委婉隱約之詞,也深求其微言大義,如清代詞論家張惠言《詞選》評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蘇軾《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句句為之落實時事,以為諷喻政治,那就不免穿鑿附會,反而縮小這些詞作的感慨萬端而難以名狀的典型意義。
婉約詞自有其思想藝術價值。然而有些詞人把它作為凝固程式,不許逾越,以至所作千篇一律,或者過于追求曲折隱微以至令人費解,這就走到創作的窮途了。
3. 以我看宋詞中的豪放派和婉約派為主題寫篇作文給點材料或范文
宋代,是詞的“黃金時代”。
這一時期,聳立著爭雄對峙、相映生輝的兩座奇峰;這就是以柳永、李清照為旗幟的婉約派和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派。顧名思義,婉約派和豪放派顯然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詞風。
那么,它們各自的特點是什么?有哪些不同之處?這里,我覺得應該注意歷代評論家、作家概括豪放派的開拓者和主要代表蘇軾的詞的創作特色時常用的一句話,即“以詩為詞”(見《后山詩話》等)。評價蘇軾的褒貶雙方都眾口一詞,可見此說是有道理的。
對于這句話的理解,我很贊同中國科學院編《中國文學史》的說法:“詞的詩化,并不是取消詞作為獨立文學樣式的體制和格律,而是意味著詞的題材的擴大,作家個性更鮮明的呈現和語言的革新。”我想基于此還加上音律的突破一條,從題材、形式(包括音律、語言)和表現手法等方面,試對婉約派和豪放派的不同詞風作一粗淺的分析比較。
至于兩派詞人各自身世經歷、才學性情等對其詞風形成的影響,限于篇幅,略去不談。縱觀從婉約派的開山鼻祖溫庭筠到后來的吳文英、王沂孫這三百余年間所謂“以婉約清麗為宗”的詞人作品,數量浩繁而題材狹窄,絕大部分是寫傷離送別、男女戀情、酣飲醉歌、惜春賞花之類。
雖其間柳永、李清照等有所開拓,但畢竟難脫桎梏。而豪放派則完全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藩籬。
蘇軾以一個革新者的勇氣,把詞從“娛賓遣興”的工具改造發展為獨立的抒情藝術;把詞從“樽前”“花間”推向較為廣闊的社會人生。“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劉載熙《藝概》),山川景物、記游詠物、農舍風光以及吊古感舊、說理抒懷等都大量寫入詞中。
如《念奴嬌》(“大江東去”)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最能體現這一特色的不朽名作。到南宋辛棄疾,又有了新的發展。
在此不贅言。婉約派那么多詞人,那么多詞集,詞作總數達數千首之巨,但即使是統統加起來,就其所反映的社會生活面以及題材范圍而言,恐怕還遠不及蘇軾一個人的三百多首詞之廣闊!婉約派詞人一般都更注重詞的形式。
視音律上的規則(如“五音”、“六律”)為法度,視語言上的清規戒律(如“珠圓玉潤”、“無一字無來處”等)為法寶。如前所述,本來他們的作品內容就陳舊貧乏,題材狹窄單調,便更是醉心于諧音合律,刻意于雕章鑿句,以華麗的形式掩蓋其空虛的內容。
甚至寧愿削足適履,也不肯越雷池一步。就拿婉約派中成就最著的李清照來說吧,明明面對著國破家亡、窮愁潦倒的嚴酷現實,卻抱定“詞別是一家”的藝術偏見,生怕在詞作中流露出一絲半點。
盡是“凄凄慘慘戚戚”,雖催人淚下,但缺乏一種激人奮起的力量。這樣就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義。
而她同期的詩作(如“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等)卻由于豪放雄健而為人所稱道。就是這樣,內容限定了形式,形式又反過來框住了內容,婉約派詞人們牢牢捆住了自己的手腳。
在這一點上,以周邦彥、賀鑄為代表的“格律詞派”更是登峰造極。而豪放派則不是為形式所羈,而是充分調動形式為表現內容服務。
最突出的是蘇軾。為了反映廣闊的生活面,蘇軾打破了“詞必協律”的陳套,使詞從音樂的奴隸的地位解放出來。
但蘇軾并不是完全不顧或不懂音律,而是由于他“橫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見《復齋漫錄》引晁補之語),又“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見《歷代詩余》引陸游語)。蘇軾充分發揮詞這種獨特語言文學樣式的長處,利用長短句的錯落形式,造成節奏的舒卷變化,用詞造句也力求鏗鏘響亮;從而達到了形式與內容與情感和諧統一的藝術境界。
陸游是南宋杰出的詩人,精通音律,詩詞俱佳,他曾“試取東坡諸詞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見《歷代詩余》引),足以證明蘇軾的成功。語言上,蘇東坡也打破了婉約派的清規戒律,多方面吸收陶淵明、李白、杜甫、韓愈等人的詩句入詞,偶爾也運用口語,只要是能恰當的表達他的思想感情,任何詞語他都敢用,從而形成了一種體現東坡個性的清新樸素、明快暢達的語言風格。
如“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墻里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
------”(《蝶戀花》)等等,都明白如話,自然清新,生動準確。可以說,正是因了蘇軾的大膽革新,才使詞脫離了音樂的羽翼而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
表現手法:“回環吞吐”與“沖口而出”談到這一點,不妨引一段故事:秦少游自會稽入京------(東坡)又問別作何詞,秦舉“小樓連苑橫空,下窺繡轂雕鞍驟”,坡云:“十三字只說得一個人騎馬樓前過。”秦問先生近著,坡云:“亦有一詞,說樓上事。”
乃舉“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晁無咎在座云:“三句說盡張建樹封燕子樓一段事,奇哉!”(據《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引)這個故事很能說明蘇軾與秦觀,亦可推及豪放婉約兩派在創作上的不同特色。
婉約派寫景則鋪敘細膩,曲盡其形,且辭藻華美,抒情則委婉含蓄;而豪放派寫景則大筆勾勒,樸實明快,不用辭藻,抒情則直寫胸臆。此可比較李清照《聲聲慢》與蘇軾《念奴嬌》便知。
如果說在詞的題材內容的廣闊上豪放派大大超。
4. 有沒有關于宋詞的論文
宋詞中的“豪放派”與“婉約派” 詞興起于晚唐,發展于五代(907~960),繁榮于北宋(960~1127),派生于南宋(1127~1279)。
這樣分期當然是極為簡略粗疏的,只是為了便于說明問題,不能不在歷史的大墻上暫時插幾個鉤子,以便掛上一些史實,看清它的上下左右的關系,免得抽象設想,不易捉摸,甚至弄得時代錯誤,史實乖舛。 從詞的興起到北宋末年,大約在二個世紀之中,詞作為一種民間愛好,文人競寫的文學作品,已經達到它的黃金時代。
也可以說,全部詞中較好的那一半,產生在這一時期。以后,即在南宋時期,盡管派別滋生,作者增加,但就總的質量而論,已不如南宋以前的作品。
那些作品及其作者,都是沿著自晚唐以來的一個傳統而寫作的。這個傳統簡單明了,即是后世所謂的“小調”。
小調是民間里巷所唱的歌曲:其內容也頗為單純,大都以有關男女相愛或詠贊當地風景習俗為主題。這本來是《三百篇》以來幾千年的老傳統、舊題材,而“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漢魏樂府,則表現得更為突出。
宋詞與樂府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宋人的詞集有時就稱為“樂府”,如《東山寓聲樂府》、《東坡樂府》、《松隱樂府》、《誠齋樂府》等。晏幾道自稱其詞集為《補亡》,他自己解釋道:“《補亡》一卷,補“樂府”之亡也。”
意思是說,他的詞正是宋代的“樂府”。 但是從五代到北宋這一詞的黃金時代中,雖然名家輩出,作品如云蒸霞蔚,卻從來沒有人把他們分派別,定名號,貼簽條。
五代的作品,至少來自四個不同的區域:西蜀、荊楚、南唐、敦煌,但后來,也許為了討論方便,提出了“花間派”這個名稱,即用西蜀趙崇祚編的《花間集》的名稱來定派別,這當然是不正確的,因為此集所選的溫庭筠與韋莊的作品就大不相同,他們二人中的任何一人與波斯血統的李珣的一些作品又很不相同。但在北宋文人看來,《花間集》是當時這一文學新體裁的總集與范本,是填詞家的標準與正宗。
一般稱贊某人的詞不離“花間”,為“本色”詞,這是很高的評價。陳振孫稱贊晏幾道的詞“在諸名勝中,獨可追逼《花間》。
高處或過之”。由此可見,南宋的鑒賞家、收藏家或目錄學家以《花間》一集為詞的正宗,詞家以能上逮“花間”為正則。
“花間”作風成為衡量北宋詞人作品的尺度,凡不及“花間”者殆不免“自鄶以下”之譏。事實上如何呢?我們看北宋幾個大家,如歐陽修、范仲淹、晏氏父子、張先、賀鑄、秦觀、趙令畤、周邦彥其詞作莫不如此。
柳永和他們稍稍不同,但他所不同者無非是寫他個人羈旅離恨之感,而其所感者仍不脫閨友情婦。對于這些作品,當時北宋南宋的詞論家或批評家,誰也沒有為它們分派別,只是尋章摘句,說說個人對某詞某聯的愛好欣賞而已。
北宋大詞人的作風大都相象,這不稀奇,因為他們都是從《花間》一脈相承傳下來的。他們的作品相互之間可以“亂楮葉”(楮chǔ,語出《韓非子·喻老》篇,比喻模仿逼真),又可以和《花間》的作品亂楮葉,甚至可以和南唐的作品亂楮葉,因為南唐作家所處的生活環境、文化水平、情調趣味基本上和北宋作家相似,而所詠的題材又大致相類,封建文人的感情又相差不遠,其表現方式也自不免相同,明顯的例子是馮延巳《陽春集》中的十四首《鵲踏枝》(即《蝶戀花》),其中有回首見于歐陽修《六一詞》,改名《蝶戀花》如除去這四首,則馮作只有十首了。
又如用《六一詞》為核對的底本,則問題更多,集中“舊刻”《蝶巒花》二十二首,今汲古閣本只剩十七首。毛晉在《蝶戀花》調名下注云: 舊刻二十二首。
考“遙夜亭皋閑信步”是李中主作,“六曲闌干偎碧樹”,又“簾幕風輕雙語燕”俱見《珠玉詞》。“獨倚危樓風細細”,又“簾下清歌簾外晏”俱見《樂章集》。
今俱刪去。 這里毛晉指名刪去的五首,尚有兩首未點名。
另外,毛晉明知一詞見于兩本,但似乎不敢斷定是誰作,他就錄存原詞,同時注明亦見他人集子中。這種情形有四首:“庭院深深幾許;一首,毛氏注云:“一見《陽春錄》。
易安李氏稱是《六一詞》。”說明他之所以認為這是歐陽修的作品,也有根據。
梨葉初紅蟬韻歇”一首,題下注云:“一刻同叔(晏殊),一刻子瞻(蘇軾)。”“誰道閑情拋棄久”一首,注云:“亦載《陽春錄》。”
“幾日行云何處去”一首,題下注云:“亦載《陽春錄》。” 其他北宋人詞同一首見于兩三人的集子中者,還有許多,這里不必詳記。
我舉這些例子,并不是要考證這些詞的作者,以便研究某人的作品價值。而是為了說明一個歷史現象:自唐五代到北宋,詞的風格很相象,各人的作品相象到可以互“亂楮葉”,一個人的詞掉在別人的集子里,簡直不能分辨出來,所以也無法為他們分派別。
實際上北宋人自己從來沒有意識到他的作品是屬于哪一派,如果有人把他們分成派別,貼上簽條,他們肯定會不高興的。籠統說來,北宋各家,凡是填得好詞的都源于“花間”。
你說他們全部是“花間派”,倒沒有什么不可,但也不必多此一舉,因為這是當時知識分子人人皆知,視為當然之事,你要特別指出北宋某人作品近于“花間”,倒象說海水是咸的一樣。所以我們如果。
5. 論述唐詩宋詞某一風格或流派,論文1000字
宋詞婉約派 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極盛于宋代的詞,伴隨著市民階級的興起而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間,是一種通俗的藝術形式。
最初詞因為只是限于描寫閨情花柳、笙歌飲宴等方面,顯得很“小氣”。雖然藝術成就上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水準,但是在思想內涵上層次還不夠。
但是,隨著詞在宋代的文學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詞的內涵也在不斷地充實和提高。隨著蘇軾等士大夫對詞的完善,詞在宋代已經不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娛樂和表達兒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當時的士大夫對時代、對人生乃至對社會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宋詞徹底跳出了歌舞艷情的巢窠,升華為一種代表了時代精神的文化形式。詞,大體上可分類為婉約派和豪放派。
豪放詞作是從蘇軾開始的,他把詞從娛賓遺興的天地里解助出來,發展成獨立的抒情藝術。而婉約派的詞,其風格是典雅涪婉、曲盡情態,其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音律婉轉和諧,語言圓潤清麗,有一種柔婉之美。
【關鍵字】宋詞 婉約派 特點 可歌性 言情 愛情 民族 落花 一、婉約派詞的特點 婉約詞派的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慎密,重視音律諧婉,語言圓潤,清新綺麗,具有一種柔婉之美。
內容比較窄狹。由于長期以來詞多趨于宛轉柔美,人們便形成了以婉約為正宗的觀念。
首先,婉約派的詞更具有可歌性。詞自誕生之日開始就是為了迎合小市民階級的娛樂,它也就注定了與音樂的不解之緣。
例如我們所熟知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便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淺斟低唱。這些溫柔香艷之曲,懷人贈別之調,又多是歌伎舞女們在花間、樽前,輕歌曼舞中彈唱的,一曲之后,余音繞梁,沁人心脾,使聞者銷魂。
再如李清照《添字采桑子》中“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疊句“點滴霖霪”寫雨夜淋瀝,極具音律感,同時又把心緒的凄涼襯托得更加凄清。婉約詞因音節諧婉,“語工而入律”,情調柔美,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并且被流傳的更廣。
正如歐陽炯在《花間集序》中說:“……綺筵公子,繡幌佳人,遞葉葉之花箋,文抽麗錦;舉纖纖之玉手,拍按香檀。不無清絕之辭,用助嬌嬈之態”。
兩宋時期,婉約詞到了極盛時期,倚歌而和已經成為一種風尚。柳永的詞,“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之。
可見當時傳播之廣。直至近代,婉約詞依然具有“可歌性”。
這是它的突出特點。其次,婉約派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它的言情。
婉約派以其婉轉柔美,以凄婉的感情來打動世人,道盡人間悲歡離合,是是非非,喜怒哀樂。晏殊的《珠玉詞》便是抒情委婉,如明珠美玉,光艷照人。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別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晏殊《蝶戀花》)這首詞寫離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細致入微,感人至深。
上片重在寫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語皆情語。在詩人的眼中,菊花似為愁煙所籠罩,蘭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時流下的淚珠,這一亦真亦幻幽極凄絕的特寫鏡頭,正是抒情主人公悲涼、迷離而又孤寂的心態的寫照。
燕之“雙飛”更襯出人之“孤棲”。詞人目送時而繞梁呢喃、時而穿簾追逐的雙燕相隨而去之際,又該懷著怎樣一份孑然獨立的悵惘!作者似乎嗔怪“明月不諳離恨苦”,但是月已圓而人未圓,詞人對那皓潔的月光羨極生妒、略致微詞,有有何不可呢?下片寫登樓望遠。
“昨夜西風”句,使固有的慘澹、凄迷氣氛又增添了幾分蕭瑟、幾分凜冽。西風方烈,碧樹盡凋;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望盡”,既表明其眺望之遠,也見出其凝眸之久,從時空兩方面拓展了詞境。
但“望盡天涯路”,不見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書寄意了。
“山長水闊知何處”,以無可奈何的悵問作結,給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作家們把肺腑中的真情,悲愁與歡愉,通過抒情的婉約詞,曲折細膩地透露出來,贏得古今無數讀者的同情與共鳴。
愛情是亙古不變的話題,宋詞中不乏對愛情的描述。抒寫愛情,反映在封建禮教統治下,人們對愛情的熱烈追求,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遭到迫害、受到挫折時的悲愁與哀怨,也就成為婉約詞的重要內容。
它首先表現在對愛情的大膽追求與歌頌。比如李清照對自己婚后生活的描寫,《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計無處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上闕描寫詞人在遠離汴京的故鄉這樣一個環境里,白天,她“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悵望云天,急盼錦書;夜深,“月滿西樓”她凝神相思。
這樣的生活描寫,表現了縈繞在詞人心頭的孤獨相思之情。下闕現實描寫對時光易逝,紅顏易衰的感慨,接著抒發深沉的“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情懷,直吐胸中的悲苦。
結尾婉轉言別愁難消,更為凄絕。“在女性遭受雙重壓迫的封建社會,李清照獨能大膽地借助謳歌自己純真甚篤的愛情,表現夫妻心心相印和無法排解的相思之情,抒發時光易逝、紅顏易衰的感慨和遭受。
6. 我看宋詞中的婉約派與豪放派
婉約派簡述 中國宋詞流派。
明確提出詞分婉約、豪放者,一般認為是明人張詅。婉約,即婉轉含蓄。
詞本為合樂而歌,娛賓遣興,內容不外離愁別緒,閨情綺怨。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間集》和李煜詞為代表的香軟詞風。
北宋詞家承其余緒,晏殊、歐陽修、柳永、秦觀、周邦彥、李清照等,雖在內容上有所開拓,運筆更精妙,并各具風韻,自成一家,但仍未脫離宛轉柔美之風。故明人以婉約派來概括這一類型的詞風。
其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音律婉轉和諧,語言圓潤清麗,有一種柔婉之美。但內容比較狹窄,人們形成了以婉約為正的觀念。
婉約詞風長期支配詞壇,直到南宋,姜夔、吳文英、張炎等大批詞家,皆受影響。 代表人物有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詞人)、李煜、晏殊、歐陽修、柳永、秦觀、周邦彥等。
李清照的《漱玉集》、李之儀的《姑溪詞》,歐陽修的《六一詞》都是很好的作品。 宋詞風格流派之一。
明確提出詞分婉約、豪放兩派的,一般認為是明人張□(字世文),著有《詩馀圖譜》、《南湖詩集》.人王士□《花草蒙拾》說:“張南湖論詞派有二:一曰婉約,一曰豪放。”王又華《古今詞論》所引張說,大意略同。
稍晚于□的徐師曾(字伯魯,明嘉靖時人),在《文體明辨序說》中也指出:“至 論其詞,則有婉約者,有豪放者。婉約者欲其辭情蘊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弘,蓋雖各因其質,而詞貴感人,要當以婉約為正。”
徐師曾的說法與張□相近。婉約與豪放并不足以概括風格流派繁富多樣的宋詞,但可以說明宋詞風調具有或偏于“陰柔”之美、或偏于“陽剛”之美的兩種基本傾向,有助于理解宋詞的藝術風格。
婉約,是宛轉含蓄之意。此詞始見于先秦,魏晉六朝人已用它形容文學辭章,如陳琳《為袁紹與公孫瓚書》:“得足下書,辭意婉約。”
陸機《文賦》:“或清虛以婉約。”在詞史上宛轉柔美的風調相沿成習,由來已久。
詞本來是為合樂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為娛賓遣興,演唱的場合無非宮廷貴家、秦樓楚館,因此歌詞的內容不外離思別愁、閨情綺怨,這就形成了以《花間集》為代表的“香軟”的詞風。北宋詞家承其余緒,晏殊、歐陽修、柳永、秦觀、周邦彥、李清照等人,雖在內容上有所開拓,運筆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風韻,自成一家,然而大體上并未脫離宛轉柔美的軌跡。
因此,前人多用“婉美”(《苕溪漁隱叢話》后集)、“軟媚”(《詞源》)、“綢繆宛轉”(《酒邊詞序》)、“曲折委婉”(《樂府馀論》)等語,來形容他們作品的風調。明人徑以“婉約派”來概括這一類型的詞風,應當說是經過長時期醞釀的。
婉約詞特點 婉約詞派的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慎密,重視音律諧婉,語言圓潤,清新綺麗,具有一種柔婉之美。
內容比較窄狹。 由于長期以來詞多趨于宛轉柔美,人們便形成了以婉約為正宗的觀念。
如《□州山人詞評》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彥等詞家為“詞之正宗”,正代表了這種看法。婉約詞風長期支配詞壇,直到南宋姜夔、吳文英、張炎等大批詞家,無不從不同的方面承受其影響。
豪放詞 宋詞兩大流派之一。因其詞作的題材、風格、用調及創作手法等與婉約派多不相同,故被視婉約派為正統的詞論家稱為“異軍”、“別宗”、“別派”。
代表詞人為蘇軾、辛棄疾等。 [編輯本段]豪放派的形成與發展 豪放派的形成與發展約分為四個階段 范仲淹寫《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發豪放詞之先聲,可稱預備階段。
蘇軾大力提倡寫壯詞,欲與柳永、曹元寵分庭抗禮,豪放派由此進入第二階段即奠基階段。當時學蘇詞的人只有十之一二,學曹柳者有十之七八,但豪放詞派畢竟肇始于此。
南宋詞論家王灼說蘇軾作詞“指出上天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張炎《詞源》將“豪放詞”與“雅詞”對舉。
沈義父《樂府指迷》說:“近世作詞者不曉音律,乃故為豪放不羈之語,遂借東坡、稼軒諸賢自諉。”上述諸條都可印證此說。
蘇軾之后,經賀鑄中傳,加上靖康事變的引發,豪放詞派獲得迅猛發展,集為大成。這是第三階段即頂峰階段。
這一時期除卻產生了豪放詞領袖辛棄疾外,還有李綱,陳與義,葉夢得、朱敦儒、張元干、張孝祥、陸游、陳亮、劉過等一大批杰出的詞人。他們相激相慰,以愛國恢復的壯詞宏聲組成雄闊的陣容,統治了整個詞壇。
第四階段為延續階段,代表詞人有劉克莊、黃機、戴復古、劉辰翁等。他們繼承辛棄疾的詞風,賦詞依然雄豪,但由于南宋國事衰微,恢復無望,風雅詞盛,漸傾詞壇及豪放詞人偏擅粗直詞風等原因,豪放派的詞作便或呈粗囂、或返典雅,而悲灰之氣漸趨濃郁則是當時所有豪放詞人的共同趨向。
[編輯本段]豪放派的特點 豪放派特點大體是創作視野較為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寫詞,語詞宏博,用事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時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囂。南渡之后,由于時代巨變,悲壯慷慨的高亢之調應運發展,陳與義、葉夢得、朱敦儒、張孝祥、張元傒、陳亮、劉過等人承流接響,蔚然成風。
豪放詞派不但震爍宋代詞壇,而且廣泛地影響詞林后學,從宋、金直到清代,歷來都有標舉豪放旗。
7. 關于宋詞的賞析論文
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極盛于宋代。據《舊唐書》上記載;“自開元(唐玄宗年號)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樂的廣泛流傳;當時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為生的優伶樂師,根據唱詞和音樂拍節配合的需要,創作或改編出一些長短句參差的曲詞,這便是最早的詞了。從敦煌曲子詞中也能夠看出,民間產生的詞比出自文人之筆的詞要早幾十年。
唐代,民間的詞大都是反映愛情相思之類的題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視為詩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藝術長處的人,如白居易、劉禹錫等人才寫一些詞,具有樸素自然的風格,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以脂粉氣濃烈的祟尚濃辭艷句而馳名的溫庭筠和五代“花間派”,在詞發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虜之后的詞作則開拓一個新的深沉的藝術境界,給后世詞客以強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過柳永和蘇軾在創作上的重大突破,詞在形式上和內容上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盡管詞在語言上受到了文人詩作的影響,而典雅雕琢的風尚并沒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間風格。而詞的長短句形式更便于抒發感情,所以“詩盲志,詞抒情”的這種說法還是具有一定根據的。
詞,大體上可分類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的詞,其風格是典雅涪婉、曲盡情態;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晏殊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幾道的“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藝術上有可取之處。豪放詞作是從蘇軾開始的。他把詞從娛賓遺興的天地里解助出來,發展成獨立的抒情藝術。山川勝跡、農舍風光、優游放懷、報國壯志,在他手里都成為詞的題材,使詞從花間月下走向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從我們今天讀者的情趣來看,象“大江東去”之類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詞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一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一首詞,有的只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
詞有詞牌。詞牌的產生大體有以下幾種情況:沿用古代樂府詩題或樂曲名稱;如《六州歌頭》;取名人詩詞句中幾個字,如《西江月》;據某一歷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嬌》;還有名家自制的詞牌。詞發展到后來逐漸和音樂分離,而成為一種獨立的文體。
8. 作文宋詞,從未走遠
浩如煙海的中華文化宋詞經歷千年風雨的洗滌,愈發綻放出耀眼奪目的光彩.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中宋詞猶如異彩紛呈的百花園.那獨特的韻意揮之不去.不拘一格的形式,多姿多彩的風格,華麗的詞開澡,動人的詩詞,蘊含看博大精深意境.時時令人心馳神往如同置身詞境之中.千年的詞文,名篇迭,千古的絕唱.吟之誦之,含英咀華.在這里既能品味到婉約派詞人的陰柔之美,也能感受到豪放派的陽剛之氣,那浪漫主義的似水柔情.一篇篇詞文膾炙人口世代流傳的經典之作.能欣賞到美妙雋永的作品何嘗不是一種享受.是心靈不變的精神糧食.宋詞你將伴隨中華民族千古留存.。
9. 宋代婉約派詞風的探討
婉約派不是單指一類人,是指詞風比較清麗婉約的一批詞人,屬于宋詞的風格流派之一,其中最杰出的有柳永、秦觀、李清照,其內容多側重描寫兒女情懷、自然風光,抒情曲折含蓄,語言婉轉清麗,讀之美不勝收,令人神往。
柳永是最杰出的婉約派詞人之一,其代表作有《雨霖鈴》,其中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晚風殘月。”為古離別詞中的精品。而另一首《蝶戀花》中的“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更是把一個多情公子的心態描寫的淋漓盡致,為后代閨閣少女所陶醉。
而秦觀的《雀橋仙》,“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更是千古絕唱。
當然宋代是詞風最盛的年代,好多豪放派詞人也有婉約詞傳世。
如豪放派之首的蘇軾。也有《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樣的凄婉之句。
而強如岳飛這樣的猛將,賢如范仲淹這樣的名相,也有《小重山》、《蘇幕遮》這樣的婉約之詞,
《小重山》“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蘇幕遮》“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