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詞填詞內容的要求有哪些
詞,詩歌的一種。
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始于隋,定型于中晚唐,盛于宋。
隋唐之際,從西域傳入的各民族的音樂與中原舊樂漸次融合,并以胡樂為主產生了燕樂。原來整齊的五、七言詩已不適應,于是產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為活潑的詞。
詞最早起源于民間,后來,文人依照樂譜聲律節拍而寫新詞,叫做“填詞”或“依聲”。從此,詞與音樂分離,形成一種句子長短不齊的格律詩。
五、七言詩句勻稱對偶,表現出整齊美;而詞以長短句為主,呈現出參差美。詞有詞牌,即曲調。
有的詞調又因字數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體”。比較常用的詞牌約100個。
詞的結構分片或闋,不分片的為單調,分二片的為雙調,分三片的稱三疊。按音樂又有令、引、近、慢之別。
“令”一般比較短,早期的文人詞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夢令》、《搗練子令》等。
“引”和 “近”一般比較長,如《江梅引》、《陽關引》、《祝英臺近》、《訴衷情近》。而“慢”又較“引”和“近”更長,盛行于北宋中葉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詞”的說法。
詞牌如《木蘭花慢》、《雨霖鈴慢》等。依其字數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調”、“長調”之分。
據清代毛先舒《填詞名解》之說,58字以內為小令, 59—90字為中調,90字以外為長調。最長的詞牌《鶯啼序》,240字。
一定的詞牌反映著一定的聲情。詞牌名稱的由來,多數已不可考。
只有《菩薩蠻》、《憶秦娥》等少數有本事詞。詞的韻腳,是音樂上停頓的地方。
一般不換韻。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還有的幾句押。
象五、七言詩一樣,詞講究平仄。而仄聲又要分上、去、入。
可以疊字。由于詞在晚唐、五代、宋初多是酒席宴前娛賓遣興之作,故有“詞為小道、艷科”、“詩莊詞媚”之說。
隨著詞的發展,經柳永、蘇軾,逐漸擴大了詞的題材,至辛棄疾達到高峰,成為和詩歌同等地位的文學體裁。 首先,詞有大量不同音律句式的調和體,作者可以在極為廣泛的范圍內選擇符合創作需要的詞調。
據清康熙時編的《詞譜》所載,有 826調、2306體,還有好多尚未收入。各種詞調的長短、句式、聲情變化繁多,適應于表達和描繪各種各樣的情感意象,或喜或悲,或剛或柔,或哀樂交迸、剛柔兼濟,均有相應的詞調可作為宣泄的窗口。
再者,詞調與體的變化和創造原是沒有限制的。懂得音律的作者可以自己創調與變體。
康熙《詞譜序》云:“詞寄于調,字之多寡有定數,句之長短有定式,韻之平仄有定聲,杪忽無差,始能諧合。”然試看《詞譜》所載同一詞調諸體的句式、平仄、押韻、字數常頗有出入,可見古人填寫時有著相當程度的自由。
詞韻常比詩韻寬,有時平仄以至四聲可以通押或者代替,也有押方言音的。如《滿江紅》詞調,一般押仄聲中入聲韻,以寄寓磊落不平之感,岳飛的《滿江紅》(怒發沖冠),抒發激烈的壯懷,讀來使人慷慨悲憤,押的便是入聲韻。
然而姜夔的《滿江紅》(仙姥來時),遐想湖上女神,卻換押平韻,聲情遂變作緩和舒徐,富有瀟灑優游的情趣。姜夔《長亭怨慢》自序云:“予頗喜自制曲,初率意為長短句,然后協以律,故前后闋多不同。”
該詞中有句如:“閱人多矣,誰得以長亭樹?樹若有情,不會得青青如此!”“日暮,望高城不見,只見亂山無數。韋郎去也,怎忘得玉環分付?”寫景抒情,卷舒自如,渾如散文。
但由于作者深諳音律,故雖隨意為長短之句,而自然合乎律度,適應歌者口吻。“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一種自由與規律高度統一的產物。
詞的格律寬嚴有一個發展過程。唐到北宋前期還比較寬松,而北宋后期至南宋則越來越嚴密。
各時期不同作家對審音協律也有不同要求。如有人認為蘇軾的詞不協音律,有則為之辯護。
陸游《老學庵筆記》云:世言東坡不能歌,故所作樂府多不協律。晁以道謂:“紹圣初,與 《跋東坡七夕詞后》 又云:‘歌之曲終,東坡別于汴上,東坡酒酣自歌《陽關曲》’。
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跋東坡七夕詞后》又云:“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
從其他記載也可看到蘇軾的代表作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大江東去)也都被“善謳者”歌唱或贊賞過,說明還是合樂可歌的,只是有些地方突破聲律的束縛。大凡過于不守音律也許失卻詞的韻味,遵律過嚴也會成為枷鎖,重要的是運用音律為情意服務。
如《聲聲慢》調在李清照以前作者多押平韻,而李清照卻選押仄韻,又用了話多齒音、舌音字,創造了情景交融的特殊藝術效果。可見她要求作詞的嚴辯音律,卻正是自由地運用之以突破陳規進行創造,而不是作繭自縛。
宋代許多絕妙好詞,雖然長短錯落,自由卷舒,有的類同口語、散文,而吟誦起來的韻味盎然,富有節奏感。個中奧妙是很值得我們體味的。
有些例子,則未必可取。如張炎 《詞源》 記其父張樞“作《惜花春早起》云:‘瑣窗深’。
‘深’字音不協,改為‘幽’字;又不協,再改為‘明’字,歌之始協。此三字皆平聲,胡為如是?蓋五音有唇、齒、喉、舌、鼻,所以有輕清重濁之分,故平聲字可為上、入者此也。”
按“深”“幽”與“。
2. 宋詞《玉樓春》
玉樓春 : 詞牌名。詞譜謂五代后蜀顧夐詞起句有“月照玉樓春漏促”、“柳映玉樓春欲晚”句;歐陽炯起句有“日照玉樓花似錦”、“春早玉樓煙雨夜”句,因取以調名(或加字令)。亦稱《 木蘭花 》、《 春曉曲 》、《西湖曲》、《惜春容》、《歸朝歡令》、《呈纖手》、《歸風便》、《東鄰妙》、《夢鄉親》、《續漁歌》等。 雙調 五十六字,前后 闋 格式相同,各三仄 韻 ,一韻到底。
此為作者暮年遣懷之作。詞中以極其凄婉的筆觸,抒寫了作者的垂暮之感和政治失意的感傷。作品中的“芳草”、“淚眼”、“鸞鏡”、“朱顏”等意象無不充滿絕望后的濃重感傷色彩,反映出宋初纖麗詞風的藝術特色。
上片起首兩句,從城上和城下兩處著墨,聲形兼備、富于動感地描繪春景,勾勒出一幅城頭上鶯語陣陣、風光無限;城腳下煙波浩淼、春水拍岸的圖畫,使讀者隱然感覺到主人公的傷春愁緒,從而為下文的遣懷抒情作好了鋪墊。
上片結末兩句轉而抒情,言綠楊芳草年年生發,而詞人已是眼淚流盡,愁腸先斷,愁慘之氣溢于言表。從表現手法上講,用綠楊芳草來渲染淚眼愁腸,也就達到了情景相生的效果,情致極為凄婉。此二句由景入情,詞意陡轉,波瀾突起。
過片兩句,從精神與形體兩方面感嘆老之已至,抒寫了詞人無可奈何的傷感情懷。從中可以窺見,一貶漢東,默默無聞,大勢已去,這對于曾經“官兼將相,階勛、品皆第一”的作者來說,打擊是多么巨大。結拍兩句將借酒澆愁這一司空見慣的題材賦予新意,敏銳而恰切地扣住詞人對“芳尊”態度的前后變化這一細節,形成強烈反差,由景入情,畫龍點睛,傳神地抒發出一個政治失意者的絕望心情。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卷二云:“侍兒小名錄云:”錢恩公謫漢東日(指錢惟演晚年謫隨州),撰《玉樓春》詞曰:“城上風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情懷漸變成衰晚,鸞鏡朱顏驚暗換。往年多病厭芳樽,今日芳樽惟恐淺。”每酒闌歌之,則泣下。后閣有白發姬,乃鄧王歌鬟驚鴻也。遽言:“先王將薨,預戒挽鐸中歌木蘭花引紼為送。今相公亦將亡乎。果薨于隨州。”可為此詞注腳。
此詞抒寫人生離別相思之苦,寄托了作者從有感于人生短促、聚散無常以及盛筵之后的落寞等心情生發出來的感慨。整首詞感情真摯,情調凄切,抒情析理,綽約多姿,有著迷人的藝術魅力。作者抒發人生感慨時成功地使用了夸張手法,更增添了詞的藝術感染力。
上片首句寫景,時間是綠柳依依的春天,地點古道長亭,這是旅客小休之所,也是兩人分別之處。
“年少”句敘述臨行之際,閨女空自淚眼相看,無語凝咽,而“年少”的他卻輕易地棄之而去。年少,是指思婦的“所歡”,也即“戀人”,據趙與時《賓退錄》記載,“晏叔原見蒲傳正曰:‘先君平日小詞雖多,未嘗作婦人語也。’傳正曰:‘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豈非婦人語乎?’叔原曰:”公謂年少為所歡乎,因公言,遂解得樂天詩兩句:欲留所歡待富貴,富貴不來所歡去。‘傳正筆而悟。余按全篇云云,蓋真謂所歡者,與樂天’欲留年少待富貴,富貴不來年少去‘之句不同,叔原之言失之。“這是晏幾道為其父此詞”年少“語所作的無謂辯解。實際上,本詞寫思婦閨怨,用的的確是”婦人語“。
“樓頭”兩句,把思婦的思念之意生動地描繪出來,從相反方面說明“拋人去”者的薄情。白晝逝去,黑夜降臨,她轉輾反側,很久之后才悠悠進入睡鄉,但很快就被五更鐘聲驚破了殘夢,使她重又陷入無邊的失望;窗外,飄灑著春雨,那些花瓣像是承受不住,帶著離愁紛紛落下。“殘夢”和“落花”這里都是用來曲折地抒發懷人之情,語言工致勻稱。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稱其“婉轉纏綿,深情一往,麗而有則,耐人尋味”。
下片用反語,先以無情與多情作對比,繼而以具體比喻從反面來說明。“無情”兩句,用反語以加強語意。先說無情則無煩惱,因此多情還不如無情,從而反托出“多情自古傷離別”的深衷:“一寸”指心,柳絲縷縷,拂水飄綿,最識離懷別苦。兩句意思是說,無情怎似多情之苦,那一寸芳心,化成了千絲萬縷,蘊含著千愁萬恨。詞意來自李煜“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蝶戀花》)。
末兩句含意深婉。天涯地角,是天地之盡頭,故云“有窮時”。然而,別離之后的相思之情,卻是無窮無盡的,正所謂“只有相思無盡處”。這里通過比較來體現出因“多情”而受到的精神折磨,感情真切而含蓄,對于那個薄幸年少,卻毫無埋怨之語。《蓼園詞選》贊曰:“末二句總見多情之苦耳。妙意思忠厚,無怨懟口角。”本詞寫閨怨,頗具婉轉流利之致,詞中不事藻飾,沒有典故,除首兩句為敘述,其余幾句不論是用比喻,還是用反語,用夸張,都是通過白描手段反映思婦的心理活動,亦即難以言宣的相思之情,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3.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題目
小題1:用一“鬧”字,夸張地描繪出紅杏花盛開怒放,絢麗鮮艷,熱烈如火,喚起人們的無限聯想,將生機蓬勃的爛漫春光描繪得淋漓盡致。(意思對即可)
小題2:擬人手法。作者把斜陽當做朋友,舉酒相勸,希望斜陽在杏花叢中多加逗留,表達了詞人對春天的珍視和對光陰的愛惜之情(惜春、惜時的思想感情)。(意思對即可)
小題1:
試題分析:近代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論說:“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一個“鬧”字不僅寫出了紅杏的眾多和紛繁,而且它把生機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渲染出來了。它運用通感手法,化視覺形象為聽覺,把紅杏在枝頭盛開的情況點染得十分生動,讓讀者仿佛看到了鶯歌燕舞,繁花爭艷的大好春光。此題考查煉字,煉字答題步驟:①體悟該字在句中的含義,看是否運用修辭手法。②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思考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或有什么樣的表達效果。④想想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是否有作用。
小題2:
試題分析:“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為君我端起斟滿美酒的金杯,真誠地邀請夕陽,讓它共同和我們一起干杯:希望金色的晚霞夕照,能夠慢慢逝去,多在美麗的花叢中停留一會兒!這要求是“無理”的,因此也是不可能的,卻能夠充分地表現出詞人對春天的珍視,對光陰的愛惜。
4. 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列各題
(1)B“不禁生發出人生虛度不堪回首的感慨”錯誤,應該是一年中芳華美好的春景在眼前呈現,最值得你放眼欣賞.C“借以表達作者謫居貶地遠離親友的傷別之情”錯誤,化用典故的目的只是為了讓人聯想“春水綠波”的美好意境.(2)題干問“怎樣寫景和抒情”,答案應該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對寫景手法的分析,主要抓住“北枝梅蕊犯寒開,南浦波紋如酒綠”中的對偶、擬人、比喻進行分析;二是要分析抒情方式,此句是寫景句,抒情方式只能是情景交融,作答時要結合詩人的愉悅心情.答案:(1)BC(2)①三四兩句運用對偶的手法寫景,“北枝梅蕊”和“南浦波紋”,南與北,高與低,紅與綠的對舉,不僅是語言形式的對偶,更暗示了整個天地間都是蓬勃絢爛的春景.(若答擬人比喻酌情給分)②這兩句融情于景,充滿天地的生機、觸目皆是的春景,正是作者雖遭貶謫依然堅韌豪放的個性和賞玩美景時的暢快心情的體現.譯文:突然間,雪云消失,幻變成春云朵朵,漸漸覺得,這樣的大好時光,正好極目遠眺.北山的梅枝冒著嚴寒發芽吐蕊,南湖的春水如同新釀的美酒蕩漾泛藍.各種花卉次第開放接連不斷,真的是情意綿綿灑滿天地間.面對酒盞千呼萬喚盼到了春天歸來,切莫為春天感傷而緊蹙黛眉.。
5. 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小題1:色、態、香、意.(每點1分,答出3點即可,多答不扣分)
小題2:表達了捧遣愁悶,珍惜良時的情感(2分);氣候的轉換亦如人世的風云突變,不可意料。(2分)(意思對即可)
小題1: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形象的能力。“紅酥”寫其色,“探著”寫其態,“幾多香”寫其香,“無限意”寫其意。
首句以“紅酥”比擬梅花花瓣宛如紅色凝脂,以“瓊苞”形容梅花花苞美好,都抓住了梅花特征,用語準確,“肯放瓊苞碎”者,是對“含苞未放”的巧妙說法。用詞新巧,顯示了詞人獨出心裁的創造性。 上片皆從此句生發。“探著南枝開遍未”,便是宛轉說出梅花未盡開放。初唐時李嶠《梅》詩云:“大庚斂寒光,南枝獨早芳。”張方注:“大庚嶺上梅,南枝落,北枝開。”如今對南枝之花還須問開遍未“,則梅枝上多尚含苞,宛然可知。三、四兩句”不知醞藉幾多香,但見包藏無限意“,是對偶句,仍寫未放之花,”醞藉“、”包藏“,點明此意。而”幾多香“、”無限意“,寫梅花盛開后所發的幽香、所呈的意態,精神飽滿,慧思獨運。
小題2: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作者不寫梅花的盛開,卻由含苞直跳到將敗,這是詠梅的奇筆,寫賞梅卻先道自己的憔悴和愁悶,這是賞梅之妙想。反映了她自己“挼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清平樂》)的心態。此詞蓋作于晚年流落江南之后反常寫法恰好能傳達出當時正常的心態。雖然心境不佳,但梅花還是要賞的,所以“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休”字這里是語助詞,含罷、了的意思。這是作者心中的話:想要來飲酒賞梅的話便來罷,等到明天說不定要起風了呢!此句隱含著莫錯過大好時機且舉杯遣懷的意味。
【詩詞鑒賞】
這是一首著名的詠梅詞,傲立霜雪,一枝獨秀的梅花是歷來文人墨客的吟誦對象,特別是宋代詠梅詞更多,其中能盡得梅花神韻的上乘之作卻并不多見,
清照的這首《玉樓春》當屬其中的佼佼者,不僅寫活了梅花,而且活畫出賞梅者雖愁悶卻仍禁不住賞梅的矛盾心態,
首句以“紅酥”比擬梅花花瓣宛如紅色凝脂,以“瓊苞”形容梅花花苞美好.都抓住了梅花特征,用語準確,“肯放瓊苞碎”者,是對“舍苞未放”的巧妙說法,用詞新巧.顯示了詞人獨出心裁的創造性.
上片皆從此句生炭。“探著南枝開遍未”,便是完轉說出梅花未盡開放.初唐時李嶠《梅》
詩云:“大庚斂寒光,南枝獨早芳.”張方注:“大庚嶺上梅,南技落,北枝開.”如今對南枝之花還須問開遍未,則梅枝上多尚含苞,宛然可知.三、四兩句。“不知醞藉幾多香.但見包藏無限意”,是對偶句,仍寫未放之花.“醞藉”、“包藏”,點明此意,而“幾多香”、“無限意”,寫梅花生開后所發的幽香,所呈的意態,精神飽滿.慧思獨運.
詞上片主要寫梅之情態,下片寫賞梅之人.“道人”是作者的自稱,意為學道之人,“憔悴”和"悶”、“愁”.講李清照的外貌與內心情狀,“春窗”和“闌干”交代客觀環境,表明她當時困頓窗下,愁悶煞人,連闌干都懶得去倚.這是一幅名門閑婦的春愁圖.
不寫梅花的盛開,卻由含苞直跳到將敗,這是詠梅的奇筆,寫賞梅卻先道自己的憔悴和愁悶,這是賞梅之妙想。反映了她自己“挼(nuó揉搓)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清平樂》)的心態,,此詞作于晚年流落江南之后反常寫法恰好能傳達出當時正常的心態.雖然心境不佳,但梅花還是要賞的,所以“要來小酌便來休,未必明朝風不起”“休”字這里是語助詞,含罷了的意思,這是作者心中的話:想要來飲酒賞梅的話便來罷,等到明天說不定要起風了呢!此句隱含著莫錯過大好時機且舉杯遣懷的意味,
詠物寄志,或詠物抒情是古詠物詩的兩大格調。
清照詞是詠物抒情詩中的上品,這首詠梅詩盡得梅花之詩.也盡似詞人之情,是不可多得的佳作。(選自《宋詞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6. 詞牌《玉樓春》有什么特點
《玉樓春》,又名《玉樓春令》、《西湖曲》、《惜春容》、《歸 朝歡令》、《春曉曲》、《轉調木蘭花》、《呈纖手》、《歸風便》、《東鄰 妙》、《夢鄉親》、《續漁歌》等。
《詞譜》認為,五代后蜀顧炱所作《木蘭 花》詞有“月照玉樓春漏促”、“柳映玉樓春欲晚”之句,歐陽炯的詞中有 “日照玉樓花似錦”、“春早玉樓煙雨夜”的詞句,所以取“玉樓春”為調 名。 此詞調為雙調,上片四句,押三仄韻,二十八字,下片與上片相同,共 五十六字。
宋代詞人作《玉樓春》頗多,如辛棄疾《玉樓春》詞云:“風前欲 勸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未隨流落水邊花,且作飄零泥上絮。
鏡中已覺星星誤,人不負春春自負。夢回人遠許多愁,只在梨花風雨處。
” 詞牌《玉樓春》常與詞牌《木蘭花》體式混用。《玉樓春》是七字八 句,而《木蘭花》則有韋詞、毛詞、魏詞三體,沒有與《玉樓春》相同的體式,因唐末人所編的詞集總集《尊前集》將二者誤刻,故而以后宋詞中多混淆沿用。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宋詞玉樓春的填詞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