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描寫彈古箏的詩句
3 古箏詩詞 昨夜寒蛩不住鳴。
驚回千里夢,已三更。 起來獨自繞階行。
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
舊山松竹老,阻歸程。 欲將心事付瑤琴。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岳飛《小重山》 鳴箏金栗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 時時誤拂弦。 李端《聽箏》 彈箏北窗下, 夜響清音愁。
張高弦易斷, 心傷曲不道。 蕭綱《彈箏》 多景樓上彈神曲, 欲斷哀弦再三促。
江妃出聽霧雨愁, 白浪翻空動浮玉。 喚取吾家雙鳳槽, 遣作三峽孤猿號。
與君合奏芳春調, 啄木飛來霜樹杪。 蘇軾《甘露寺彈箏》 秦箏吐絕調, 玉柱揚清曲, 弦依高和斷, 聲隨妙指續。
徒聞音繞梁, 寧知顏如玉。
2.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蘇軾鳳凰山下雨
小題1:(2分)寫美麗的山色湖光是為人物設置背景,使人物與自然景物相映成趣味。
或:寫山色湖光為人物出場交代背景,以景的美麗襯托人的美麗。小題1: (2分)比喻、雙關——“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寫花的美麗輕盈,其實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彈箏的美人,一語雙關; 襯托——“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將白鷺人格化,或許是因為仰慕美人,或許是因為音樂動聽而停息,以此襯托彈箏女的美麗或音樂的美妙。
(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即可,不必拘泥于文字。)小題1: (2分)最后三小句采用欲擒故縱的手法,未正面寫人、寫音樂,反而寫曲終人散,只見青翠的山峰仍靜靜地立在湖邊,仿佛那哀怨的音樂仍蕩漾在山水之間,縈繞在人的心頭,言有盡而意無窮。
(要扣音樂評論,點到“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意。) 略。
3. 古詩翻譯蕭綱《彈箏》
此詞為蘇軾于熙寧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與當時已八十余歲的有名詞人張先(990-1078)同游西湖時所作。
作者富有情趣地緊扣“聞彈箏”這一詞題,從多方面描寫彈箏者的美麗與音樂的動人。詞中將彈箏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麗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與景色相映成趣,音樂與山水相得益彰,在對人物的描寫上,作者運用了比喻和襯托的手法。
開頭三句寫山色湖光,只是作為人物的背景畫面。“一朵芙蕖”兩句緊接其后,既實寫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彈箏的美人,收到了雙關的藝術效果。從結構上看,這一表面寫景,而實則轉入對彈箏人的描寫,真可說是天衣無縫。據《墨莊漫錄》,彈箏人三十余歲,“風韻嫻雅,綽有態度”,此處用“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的比喻寫她,不僅準確,而且極有情趣。接著便從白鷺似也有意傾慕來烘托彈箏人的美麗。詞中之雙白鷺實是喻指二客呆視不動的情狀。
下片則重點寫音樂。從樂曲總的旋律來寫,故曰“哀箏”,從樂曲傳達的感情來寫,故言“苦(甚、極的意思)含情”;謂“遣誰聽”,是說樂曲哀傷,誰能忍聽,是從聽者的角度來寫;此下再進一步渲染樂曲的哀傷,謂無知的大自然也為之感動:煙靄為之斂容,云彩為之收色;最后再總括一句,這哀傷的樂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傾訴自己的哀傷。湘靈,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詞寫到這里,把樂曲的哀傷動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這樣哀怨動人的樂曲非
人間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樣的神靈之手。與此同時,“依約是湘靈”這總綰樂曲的一句,又隱喻彈箏人有如湘靈之美好。詞的最后,承“依約”一句正待寫人,卻又采取欲擒故縱的手法,不僅沒有正面去描寫人物,反而寫彈箏人已飄然遠逝,只見青翠的山峰仍然靜靜地立在湖邊,仿佛那哀怨的樂曲仍然蕩漾在山間水際。“人不見,數峰青”兩句,用唐代詩人錢起《省試湘靈鼓瑟》詩“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是那樣的自然、貼切而又不露痕跡。它不僅意象動人,而且在結構上還暗承“依約是湘靈”一句,把上下用典結合起來。“數峰青”又回應詞的開頭“鳳凰山下雨初晴”描寫的雨過山青的景象,真可謂言盡而味永。
有點難度啊,我從網上COPY來的,不知道能不能幫得了你…
4. 古詩翻譯蕭綱《彈箏》
此詞為蘇軾于熙寧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與當時已八十余歲的有名詞人張先(990-1078)同游西湖時所作。
作者富有情趣地緊扣“聞彈箏”這一詞題,從多方面描寫彈箏者的美麗與音樂的動人。詞中將彈箏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麗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與景色相映成趣,音樂與山水相得益彰,在對人物的描寫上,作者運用了比喻和襯托的手法。
開頭三句寫山色湖光,只是作為人物的背景畫面。“一朵芙蕖”兩句緊接其后,既實寫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彈箏的美人,收到了雙關的藝術效果。
從結構上看,這一表面寫景,而實則轉入對彈箏人的描寫,真可說是天衣無縫。據《墨莊漫錄》,彈箏人三十余歲,“風韻嫻雅,綽有態度”,此處用“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的比喻寫她,不僅準確,而且極有情趣。
接著便從白鷺似也有意傾慕來烘托彈箏人的美麗。詞中之雙白鷺實是喻指二客呆視不動的情狀。
下片則重點寫音樂。從樂曲總的旋律來寫,故曰“哀箏”,從樂曲傳達的感情來寫,故言“苦(甚、極的意思)含情”;謂“遣誰聽”,是說樂曲哀傷,誰能忍聽,是從聽者的角度來寫;此下再進一步渲染樂曲的哀傷,謂無知的大自然也為之感動:煙靄為之斂容,云彩為之收色;最后再總括一句,這哀傷的樂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傾訴自己的哀傷。
湘靈,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詞寫到這里,把樂曲的哀傷動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這樣哀怨動人的樂曲非人間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樣的神靈之手。
與此同時,“依約是湘靈”這總綰樂曲的一句,又隱喻彈箏人有如湘靈之美好。詞的最后,承“依約”一句正待寫人,卻又采取欲擒故縱的手法,不僅沒有正面去描寫人物,反而寫彈箏人已飄然遠逝,只見青翠的山峰仍然靜靜地立在湖邊,仿佛那哀怨的樂曲仍然蕩漾在山間水際。
“人不見,數峰青”兩句,用唐代詩人錢起《省試湘靈鼓瑟》詩“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是那樣的自然、貼切而又不露痕跡。它不僅意象動人,而且在結構上還暗承“依約是湘靈”一句,把上下用典結合起來。
“數峰青”又回應詞的開頭“鳳凰山下雨初晴”描寫的雨過山青的景象,真可謂言盡而味永。有點難度啊,我從網上COPY來的,不知道能不能幫得了你…。
5. 吟詠古箏的詩詞
聽箏 李端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夜箏 白居易 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聽崔七妓人箏 白居易 花臉云鬟坐玉樓,十三弦里一時愁。
憑君向道休彈去,白盡江州司馬頭。聽夜箏有感 白居易 江州去日聽箏夜,白發新生不愿聞。
如今格是頭成雪,彈到天明亦任君。箏 白居易 云髻飄蕭綠,花顏旖旎紅。
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楚艷為門閥,秦聲是女工。
甲明銀得勒,柱觸玉玲瓏。猿苦啼嫌月,鶯嬌語(讠尼)風。
移愁來手底,送恨入弦中。趙瑟清相似,胡琴鬧不同。
慢彈回斷雁,急奏轉飛蓬。霜佩鏘還委,冰泉咽復通。
珠聯千拍碎,刀截一聲終。倚麗精神定,矜能意態融。
歇時情不斷,休去思無窮。燈下青春夜,樽前白首翁。
且聽應得在,老耳未多聾。高樓夜彈箏 常建 高樓百余尺,直上江水平。
明月照人苦,開簾彈玉箏。山高猿狖急,天靜鴻雁鳴。
曲度猶未終,東峰霞半生。聽箏 張九齡 端居正無緒,那復發秦箏。
纖指傳新意,繁弦起怨情。箏 李嶠 蒙恬芳軌設,游楚妙彈開。
新曲帳中發,清音指下來。鈿裝模六律,柱列配三才。
莫聽西秦奏,箏箏有剩哀。觀搊箏(一作祖詠詩) 王灣 虛室有秦箏,箏新月復清。
弦多弄委曲,柱促語分明。曉怨凝繁手,春嬌入曼聲。
近來唯此樂,傳得美人情。聞鄰家理箏 徐安貞 北斗橫天夜欲闌,愁人倚月思無端。
忽聞畫閣秦箏逸,知是鄰家趙女彈。曲成虛憶青蛾斂,調急遙憐玉指寒。
銀鎖重關聽未辟,不如眠去夢中看。
6. 閱讀下面的宋詞,完成下面題目(5分)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
(1)襯托手法(1分)作用:以景的美麗襯托人的美麗,美麗的山色湖光是為彈箏女出場設置背景,使人物與自然景物相映成趣味。(或:寫山色湖光為人物出場交代背景)(1分)
(2)手法:雙關,比喻。“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寫花的美麗輕盈,其實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彈箏的美麗,一語雙關:一雙白鷺傾慕荷花,比喻二客為彈箏女所傾倒。(1分)寫音樂從側面烘托法,煙霧斂容,云彩收色烘托曲之哀。(1分)最后三小句承上句,而欲擒故縱,彈箏女已飄然遠逝,只見青峰靜立,哀曲仍蕩漾在山間水際,言有盡而意無窮。(1分)
無
7. 描寫彈古箏是優美的動作(古代)
一曲終了,余音繞梁。
卻無人出聲,只這余音回蕩在屋內,一圈一圈的盤旋著,緩緩沉淀著,沉到了最深處,還是無人出聲。
晨旭跪坐原地,手指按著琴弦,慢慢摩挲著,眼底柔情蜜意,卻瞬間又茫然蒼涼,瞬息又悲苦難耐。
——《撈到一個外星皇上》作者海藍汐
她跪坐在古琴前,旁邊放了一盞微微冒氣的祁紅,一只插著絹花的細頸白瓷瓶,一只小小的香爐,焚了香。她也沒戴上指甲,只信手撥弄著七根琴弦,流暢的曲調輕悅彈出。
窗外一片墨黑,月光似水,流過了人和琴,籠了一層朦朧的薄紗,邊緣還散
著清輝,晨旭在后面端著茶盞,不覺恍惚。
月夜,清輝,花間,小亭,淡茶,古琴,一壺好香,焚出輕煙裊裊,熏了一亭沉醉。
晨旭卻是心神恍惚,還沉浸在曾經的日日夜夜,花前月下中,人就被推到了琴的前頭,香茶絹花,古琴上雅致的流水紋,在青煙縷縷中變得模糊,他恍惚著伸出手指,指腹慢慢摩挲著琴面上每一處精致的凹凸,指尖輕輕一觸纖細的琴弦,叮地一聲,彈到心里,他突然長嘆一下,指尖滑過,勾回那匆匆流走的甜美年華。
怨懷無托。嗟情人斷絕,信音遼邈。信妙手、能解連環,似風散雨收,霧輕云薄。燕子樓空,暗塵鎖、一床弦索。想移根換葉,盡是舊時,手種紅藥。
汀洲漸生杜若。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漫記得、當日音書,把閑語閑言,待總燒卻。水驛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拼今生,對花對酒,為伊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