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詩宋詞的比較唐詩和宋詞相比,有何異同
區別 一、表現形式上的不同
唐詩以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為大宗。簡而言之,主要是四句或八句,每句五字或七字。但是唐代詩人作詩,也有用上句式較自由的古體詩,古體詩的句數和字數就很自由。
宋詞指宋代盛行的韻文體裁。宋詞的句式受到所謂詞牌的規范,有固定的句式和押韻,極少全首每句都字數相同,所以詞又稱為長短句,這是注明與詩在形式上的區別。
區別二、題寫內容不同
唐詩大多抒發自己的志向、理想,政治訴求,比如杜甫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又如李白的“若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凈胡沙。”
宋詞則更多的是描寫內心中的情感與感動。如溫庭筠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區別三、功能主題的不同
其實唐詩和宋詞最大的區別,還是關于音樂方面的。詞是歌詞,無論你寫的是什么,都是倚聲填詞,用來唱的,也就是說,至少在北宋以及南宋初期,詞都是為音樂服務。這與唐詩為作者的抒發志向感情為服務有根本性的不同。
唐宋交界已經是中國兩個不同時代的巨大分界,而唐詩宋詞已是實質的改變。唐代人追求著心性的清白正直,唐人高唱“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唐人坦蕩豪邁,解放個性。而宋人則追求的是瀟灑,追求生活的滿足,釋放個性。兩個不同時代的人不同心態,成為唐詩宋詞存在差異的原因。
2. 唐詩的特點以及唐詩與宋詞的比較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主要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唐詩的形式和風格是豐富多彩、推陳出新的.它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并且大大發展了歌行體的樣式;不僅繼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詩,并且發展為敘事言情的長篇巨制;不僅擴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運用,還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近體詩是當時的新體詩,它的創造和成熟,是唐代詩歌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國古曲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一個最典型的形式,至今還特別為人民所喜聞樂見.但是近體詩中的律詩,由于它有嚴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是它的長處帶來的一個很大的缺陷.詩是作出來的,詞是填出來的,詩多講究對仗押韻,五 七言律詩和相應的絕句要求嚴格些 ,樂府和古體相對沒有格式和字數上的嚴格要求,詞是對應一個詞牌都有每個詞牌的字數韻律限制,所以詞是按照嚴格的格式填起來的,不是作出來的,而且在當初每個詞牌都應該有一個與之對應的曲子,供演奏吟唱,而詩沒有.。
3. 唐詩宋詞的比較唐詩和宋詞相比,有何異同
同:都屬于古代詩歌范疇,唐詩中的律詩和詞都有嚴格的格律。
異:一是朝代不同,分別是唐和宋;一是題材不同,分別是詩和詞。對于第二點,大致說一下:詩分律詩和古風兩類。
律詩大約開始出現于南北朝,盛行于唐,有嚴格的格律,字數和句數都有嚴格的規定。例如七律、五律、七絕、五絕等,分別是八句每句七字、八句每句五字、四句每句七字、四句每句五字等。
古風沒有嚴格的格律,字數和句數也不規定。如白居易的新樂府就屬于古風類,名作有我們熟悉的〈賣碳翁〉等。
詞又叫長短句,句子長短不齊,但并不是自由詩,在每一個詞牌下,對于字數、句數、壓韻等都有著嚴格的規定。故作詞又叫“填詞”,即根據詞牌的規定填出詞。
4. 唐詩和宋詞有什么區別
唐詩和宋詞的區別,主要體現在詩體與詞體文學特征的不同。
(一) 詩與詞和音樂的關系的差異。詩詞和音樂的關系是不同的。中國古典詩歌雖然從一開始與音樂有著不解之緣,但是詩最終與音樂分離,并且在與音樂分離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榮。而詞是在音樂的土壤中萌芽產生的,音樂性是詞體文學的最基本特征,即使在宋詞不再完全入樂歌唱,而成為一種新的韻律詩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詞譜所規定的韻律樂調填寫,音樂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
(二)詩與詞外部形式的差異。二者外部形式的差異表現在句式、句法、韻律、對仗等方面。首先從句式上看,格律詩句式整齊劃一,詞的句式則參差不齊;其次,詩詞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詩句法相對固定,詞的句法卻靈活多樣;再次,詩詞的押韻規則也不一樣,格律詩只用平聲韻,一韻到底,隔句壓韻,首句可壓可不壓;詞平仄通壓,中間可以換韻,韻腳疏密不定;最后,詩詞的對仗規定也不很不相同,格律詩第二、第三兩聯必須對仗,而詞的對仗卻靈活得多,沒有統一的要求。
(三)詩與詞題材內容的差異。詩以社會性的群體情感為主; 詞以作者個體的自我情感為主。詩詞的題材內容也有很大差異,詩在題材上比較偏重政治主題,以國家興亡、民生疾苦、胸懷抱負、宦海浮沉等為主要內容,抒發的主要是社會性的群體所共有的情感;而詞在題材內容上的一個顯著特色,就是以描寫男歡女愛、相思離別為主,抒發的大多是作者個人的自我情感。
(四)詩與詞語言特色的差異。詩是典型的語言藝術,而詞是典型的精美語言藝術。相對于詩來說,詞的語言更加輕靈細巧、纖柔香艷。
(五)詩與詞風格的差異。詩詞風格上的差異被精練地概括為詩莊詞媚。即使題材內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現出的風格也大相徑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詩詞作品也表現出截然不同的風貌,這與詩詞題材內容和語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關系。
5. 唐詩與宋詞的區別(寫唐詩的特點要宋詞沒有的特點
啊.先汗一個,首先說說什么是詞什么是詩,詞在古代一開始是歌詞,配上曲是可以唱的,詞牌名就是曲目,同一首曲可以配很多詞,但是對應于同一詞牌名的格式是不變的,所以寫詞通常叫做填詞.詞的句子字數是根據曲調唱法的具體需要來的,長短不一,所以詞又叫長短句,但是對押韻要求挺高,因為對詞的音樂感要求很高而詩則范圍比較廣,分狹義的和廣義的,這里就不細說了嗎,唐詩主要是指唐朝人寫的詩,從初唐四杰到后來大李杜小李杜的,他們寫的詩通常都是五言和七言的(就是同一首詩里每句話都是七個字,或五個字,并且同一首詩里每個句子的字樹一樣,但是,唐初早期的詩還沒有達到或要求那么嚴格,李白的將進酒就長短不一,)講究對仗工整,韻法嚴謹.。
6. 唐詩和宋詞最根本的區別是什么
唐詩泛指創作于唐朝的詩。唐詩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也對世界上許多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對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風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和價值。
宋詞泛指創作于宋代的詞。它是宋代盛行的一種中國文學體裁,宋詞是一種相對于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標志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
唐詩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等;
宋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蘇軾、辛棄疾(豪放派代表詞人)、柳永、李清照(婉約派代表詞人)。
唐詩的特點是結構短小,語言對稱。而宋詞的結構比較松散,沒有固定的版式。唐詩的結構及文風都比較拘束,而宋詞的文風比較隨意且舒適。同時,宋詞更適合于吟唱,而唐詩以詩為主。
7. 唐詩與宋詞的區別
詞是一種音樂文學,它的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有直接關系。
詞所配合的音樂是所謂燕樂,又叫宴樂,其主要成分是北周和隋以來由西域胡樂與民間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種新型音樂,主要用於娛樂和宴會的演奏,隋代已開始流行。而配合燕樂的詞的起源,也就可以上溯到隋代。
宋人王灼《碧雞漫志》卷一說:“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至唐稍盛。”詞最初主要流行於民間,《敦煌曲子詞集》收錄的一百六十多首作品,大多是從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間歌曲。
大約到中唐時期,詩人張志和、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等人開始寫詞,把這一文體引入了文壇。到晚唐五代時期,文人詞有了很大的發展,晚唐詞人溫庭筠以及以他為代表的“花間”派詞人和以李煜、馮延巳為代表的南唐詞人的創作,都為詞體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風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詞終於在詩之外別樹一幟,成為中國古代最為突出的文學體裁之一。進入宋代,詞的創作逐步蔚為大觀,產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詞人,名篇佳作層出不窮,并出現了各種風格、流派。
《全宋詞》共收錄流傳到今天的詞作一千三百三十多家將近兩萬首,從這一數字可以推想當時創作的盛況。詞的起源雖早,但詞的發展高峰則是在宋代,因此后人便把詞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學,與唐代詩歌并列,而有了所謂“唐詩、宋詞”的說法。
== 詞的初期極盡艷麗浮華,流行于市井酒肆之間,像曾因寫過"且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而得罪了當時皇帝的柳永,郁郁不得志,一生就流連于歌坊青樓之間,給歌妓們寫寫詞,所謂"凡有井水飲處,必有柳詞"之說,以至于宋朝的一個宰相(他的名字我不太記得了,好象叫什么宴殊的在當上宰相之后,他對于以前所做的詞都不承認是他寫的.我們也都知道,宋朝的艷妓之多,水平之高為其他朝代所罕有,她們和宋朝的士大夫們一起,構成了宋朝的享樂主義,虛華的文化. 一個朝代,一個國家,若強盛,那么它在文與質兩方面是并重的,這里文指的是文風或者說一個社會的風氣吧,我們知道,一個人若專門讀書,鉆研學問的話,那么就必須脫離生產勞動,也不能去打仗,這在宋朝就叫做"養士""八股"確立之后,天下的秀才就專門來鉆這個東西撈取功名利祿養活自己,所以也就沒得工夫去思考事情,去造反了,如果一個國家"文風"越盛,那么做實事的人就越少,這個國家也就會出問題了.歷朝寫詩的人很多,宋詩也很有名,為什么獨獨詩以"唐"命名呢?唐詩就算是歌頌風花雪月,也有一股質樸的美,透露出這個民族質樸,粗野與宏偉的氣魄,而宋詞則是比較多矯飾浮夸的文風,一個國家的文化若是推動這個國家的發展的,那么它就是強勢的,有生命力的,比如現在的美國, 和親政策如果是漢朝使用,那么是一種緩兵之計,修養生息的方法,但是宋朝,我看不到它起了什么好的作用,割地求和,茍延殘喘而已,有的論者居然還說“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流和和解”,我真不知是何居心所在?倘若日本滅了中國,那么慰安婦也可謂民族和解的先鋒了,呵呵。 在進化論和歷史上,從來就沒有“如果”和“假設”,只有殘酷的現實,呵呵,宋朝被野蠻民族滅掉,這就是結果,而士大夫群體人格的墮落,從這個幫閑享樂的社會就開始出現征兆了。
“詩中有畫”是詩詞創作的高境界,也是詩詞評論中常用的褒揚之辭。這里的詩中這“畫”大體上蘊含著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形體,二是色彩。
李清照照詞《醉花陰》中“人比黃花瘦”之句,以人比黃花,不但有形,而且有色,既描繪了憔悴的面色,又刻劃了嬌弱的體態。用黃花的形色作比,把閏中少婦憔悴、嬌弱、病態的形象生動地展現在讀者眼前。
詩人把“形”與“色”統一于一體,創造了渾然一體的詩詞畫意。本文試圖略去詩詞中有關形體的刻劃,單純對其色彩加以品評。
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詩詞中生動的形體刻劃影響我們對色彩的品味,另一方面暫時放置“形體”不論,可以更加深刻地領會詩詞中有關色彩描繪的豐富內含和藝術魅力。 一、兩類色彩,風格各異。
唐宋時代的詩人十分注意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色彩,并在作品中把這些色彩生動地表現出來。他們不像畫家那樣把色彩直接鋪陳在讀者面前,而是通過對于色彩的描繪和形容,通過讀者的想象,間接地把動人的畫面展現在讀者的面前。
總觀詩人筆下描繪和形容色彩的詞,大致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用以描繪和形容有明確色相的色彩的詞。
如:赤、紅、橙、藍、紫、黑、白等。這類詞每一個都表現了明確而固定的色相。
不論是單獨出現,還是同別的詞組成其它語匯,這類詞所表現 的色相都有是固定不變的。無需依靠上下文義來判斷。
例如: 1、“飛紅萬點愁如海。”(秦觀《千秋歲》) 2、“朱門酒肉臭。”
(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3、“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4、“萬紫千紅總是春。”
(朱熹《春日》) 5、“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 6、“霜黃碧梧白鶴。”
(杜甫《暮歸》) 7、“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8、“黑云壓城城欲摧。”
(李賀《雁門太守行》) 從以上例句可以看出,這類描繪色。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唐詩和宋詞相比有明顯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