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詞最有名的有哪幾首
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蘇軾《蝶戀花》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是處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蘭。能不憶江南?——白居易《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同上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同上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年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柳永《雨霖鈴》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烏夜啼》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溫庭筠《憶江南》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影視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
都是感性而畫面感很強的,特意幫你挑了半天。
2. 求宋詞5首
憶君王 北宋--謝克家 依依宮柳拂宮墻,樓殿無人春晝長。
燕子歸來依舊忙。 憶君王,月破黃昏人斷腸。
這首詞是懷念宋徽宗的,最早見于宋石茂良所著的《避戎夜話》。宋徽宗于靖康二年(1127)被金人俘虜,過了九年的恥辱生活,死在五國城(今吉林省境)。
據楊慎《詞品》卷五云:“徽宗此行,謝克家作《憶君王》詞”,“忠憤郁勃,使人出涕”。清徐?在《詞苑叢談·紀事一》中轉錄了它。
謝克家是哲宗紹圣四年(1097)的進士,親眼看到金人南侵,徽宗被擄,在國家和民族的危機中,寫下了這首忠憤填膺的詞,其凄涼怨慕之音,纏綿悱惻之感,溢于字里行間,是思想性和藝術性高度統一的作品。 《長相思》(宋)王灼 來匆匆,去匆匆,短夢無憑春又空,難隨郎馬蹤。
山重重,水重重,飛絮流云西復東,音書何處通。 憶王孫-春詞-李重元 冷紅葉葉下塘秋, 長與行云共一舟, 零落江南不自由, 兩綢繆, 料得吟鸞夜夜愁。
我們先看一看這首詞的結構。這首詞主要是寫景,通過寫景傳達出一種傷春懷人的思緒。
那一份香眇深微的情思是通過景色的轉換而逐步加深加濃,逐步顯示的。在場景的轉換上,詞作又呈為一種由大到小,逐步收束,詞終而趨于封閉的心態特征。
此詞起筆展示的是一種開闊的傷心碧色:連天芳草,千里萋萋,極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閨中人的心也輕輕飄揚到天盡頭了。這一句,情與景都呈現出一種杳眇深微的特征。
接下來,場景收束為田間路頭楊柳、柳外高樓。繼而,在杜鵑聲聲中,將到黃昏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場景再次收束為小院梨花帶春雨。
最后,螟色入庭院,場景收束為一個無言深閉門的近鏡頭。可以想見,閉門人游蕩在千里外的芳心也將最后回到常日緊閉的心扉內。
詞作結構由大而小,由外而內,由景生情,總體上表現為收束的特征。這一特征又準確地表現了古代婦女那種內向型的心態。
釵頭鳳-陸游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 東風惡,歡情薄, 一懷愁緒,幾年離索。
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閑池閣,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
莫!莫!莫! 譯文: 你柔軟光滑細膩的手,捧出黃封的酒,滿城蕩漾著春天的景色,宮墻里搖曳著綠柳。春風多么可惡,把濃郁的歡情吹得那樣稀薄,滿懷抑塞著憂愁的情緒,離別幾年來的生活十分蕭索。
回顧起來都是錯,錯,錯!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墻柳。
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美麗的春景依然如舊,只是人卻白白相思得消瘦,淚水洗盡臉上的胭紅,把薄綢的手帕全都濕透。
滿園的桃花已經凋落,幽雅的池塘也已干閣,永遠相愛的誓言雖在,可是錦文書信靠誰投托。深思熟慮一下,只有莫,莫,莫!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綿書難托。
莫!莫!莫! 杵聲齊·古搗練子 砧面瑩,杵聲齊。 搗就征衣淚墨題。
寄到玉關應萬里,戍人猶玉關西。 上片起二句從搗練的工具運思下筆,而字里行間自有搗練之人。
從“砧面瑩”的“瑩”字,可以想見,作為一位征人的妻室,搗練帛,作征衣,早已是她的繁重的家務勞動的一部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以至那面砧石已經被磨得如此光瑩平滑。從“杵聲齊”的“齊”字,則可以想見她的搗練操作之熟練,以及與同伴合作之協調,而那一記記有節秦的杵聲中,正傾注了她辛勞持家的全部心力,傳出了她憶念遠人的萬縷深情。
下面“搗就征衣淚墨題”一句,道破題旨,點明其搗練制衣的目的是寄與遠戍邊關的丈夫,而題寫姓名、附寄家書之際,一想到丈夫遠萬里外,歸期渺茫,生死難卜,今世今生,相見無日,不禁愁腸千轉,淚隨墨下。“淚墨題”三字,包含了一位失去家庭幸福的婦女的無限辛酸苦痛。
結末兩句與“搗就征衣”句緊相承接,從戍人的角度進一步加重了這幕悲劇的份量。句中的“玉關”,即玉門關,但此處非必實指,只是極言戍地之遠,也暗含班超上疏所說“但愿生入玉門關”(《后漢書。
班超傳》)及李白詩“玉關殊未入”(《塞下曲六首》之五)之意。 結末兩句采用了翻進一層的寫法。
這兩句先寫玉關之遠,再推進一層,寫戍人所地之遠,從而使上、下句間有起伏轉折之致,而且,每轉愈深,把這一家庭悲劇顯示得更其可悲,把悲劇中女主角的傷離懷遠之情表現得更深更曲。當時的交通條件下,這負載著她的柔情蜜意的征衣包裹,寄到玉關已要經歷千山萬水,不知何時才能到達,寄到遠玉關之西的戍人手中,就更遙遙無期了,更不知這包寒衣寄到時戍人是否尚人間。
這樣一個最凄慘、最殘酷而又可能出現的悲劇結局,正是長期籠罩她心頭的一片陰影、不敢去觸動而又時時顫抖的一根心弦,也正是她題寄這包征衣時淚墨難分的一個最痛楚的原因。
3. 有關離別的宋詞二十首
柳永
雨零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晚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晝夜樂
洞房記得初相遇,便只合、長相聚。何期小會幽歡,變作離情別緒。況值闌珊春色暮,對滿目、亂花狂絮。直恐好風光,盡隨伊歸去。 一場寂寞憑誰訴?算前言、總輕負。早知恁地難拼,悔不當時留住。其奈風流端整外,更別有系人心處,一旦不思量,也攢眉千度.
宴幾道
鷓鴣天
彩袖殷勤捧玉鐘,當年拼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從別后,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今宵剩把銀金釭照,猶恐相逢是夢中.
秦觀
江城子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 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 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 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 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劃盡還生。念柳外青驄別后,水邊紅袂分時,愴然暗驚。
無端天與娉婷,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怎奈向、歡娛漸隨流水,素弦聲斷,翠綃香減。那堪片片飛花弄晚,蒙蒙殘雨籠晴。正銷凝,黃鸝又啼數聲。
晏殊
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盡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浣溪沙
吳文英
門隔花深夢舊游,夕陽無語燕歸愁。玉纖香動小簾鉤。落絮無聲春墮淚,行云有影月含羞。東風臨夜冷于秋。
芳草渡·留征轡
賀鑄
留征轡,送離杯。羞淚下,捻青梅。低聲問道幾時回。秦箏雁促,此夜為誰排?君去也,遠蓬萊。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懷?和煩惱,尋個便,送將來。
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歐陽修〔蝶戀花〕)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蘇軾〔卜算子〕)
陰陰淡月籠沙,還宿河橋深處。(周邦彥〔尉遲杯〕)
憔悴一天涯,兩厭厭風月。(賀鑄〔石州陵〕)
啼春細雨,籠愁淡月,恁時庭院。(盧祖皋〔宴清都〕)
柳永的絕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吳文英的“翠香零落紅衣老,暮愁鎖,殘柳眉梢”“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一溪煙柳萬絲垂,無因系得蘭舟住”秦觀(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
遙知新妝了,開朱戶,應自待月西廂。(周邦彥〔風流子〕)
幾許傷春春復暮,楊柳清陰,偏礙游絲度。
數點雨聲風約住,朦朧淡月云來去。(賀鑄〔蝶戀花〕)
辛棄疾在《粉蝶兒》中唱道:“約清愁,楊柳岸邊相候。”
對不起,只找到這些
4. 20首短一些的宋詞+譯文+賞析
李清照《點絳唇?寂寞深閨》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
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倚遍闌干,只是無情緒。
人何處,連天芳草,望斷歸來路。翻譯: 我孤獨地待在閨房里,心中愁緒千絲萬縷,嘆惜春去,只因那點點滴滴的打花風雨,斜倚闌干,前前后后,只是已沒了當時的那般情緒,我思念的人兒,你在何處?春色里連天的芳草,卻不見歸來路上的你 【賞析】 這是一首借傷春寫離恨的閨怨詞。
全詞情詞并勝,神韻悠然,層層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無限愁情。 首先詞人將“一寸”柔腸與“千縷”愁思相提并論,使人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壓抑感,仿佛她愁腸欲斷,再也承受不住。
“惜春”兩句,不復直言其愁,卻在“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展現女子的心理活動。淅瀝的雨聲催逼著落紅,也催逼著春天歸去的腳步。
唯一能給深閨女子一點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催花的雨滴只留下幾聲空洞的回響。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華的寫照。
下片寫憑闌遠望。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倚闌”表示人物心情悒郁無聊。
這里詞人在“倚”這個動詞后面綴以“遍”字,活畫出一深閨女子百無聊賴的煩悶苦惱。下句中又以“只是”與“倚遍”相呼應,襯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無情緒”,這就有力地表現了愁情深重,無法排解。
結尾處,遙問“人何處”,點明憑闌遠望的目的,同時也暗示了“柔腸一寸愁千縷”、“只是無情緒”的根本原因。在這里,詞人巧妙地安排了一個有問無答的布局,卻轉筆追隨著女子的視線去描繪那望不到盡頭的萋萋芳草,正順著良人歸來時所必經的道路蔓延開去,一直延伸到遙遠的天邊。
然而望到盡頭,唯見“連天芳草”,不見良人蹤影。這首詞寫出了讓人肝腸寸斷的千縷濃愁:寂寞愁、傷春愁,傷別愁以及盼歸愁。
結尾“望斷”二字寫盡盼歸不能的愁苦,此時感情已積聚至最高峰,全詞達到高潮。江南春——寇準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 江南春盡離腸斷,萍滿汀洲人未歸。
譯文 碧波浩渺,垂柳依依,芳草邊綿的遠處斜橫著幾間茅屋,斜日余輝的映照中又飛舞著片片杏花。而天邊始終沒有出現女主人公所盼望的丈夫之歸舟。
賞析 南朝梁柳惲《江南曲》曰:“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華復應晚。不道新知樂,只言行路遠。”
寇萊公對此詩似乎特有所愛,在他的詩詞中一再化用其意。如所作《夜度娘》詩曰:“煙波渺渺一千里,白蘋香散東風起。
日暮汀洲一望時,柔情不斷如春水。”題下自注云:“追思柳惲汀洲之詠,尚有余妍,因書一絕。”
這首詞,也明顯地由柳惲汀洲詩化出,寫女子懷人之情。 此詞以清麗宛轉、柔美多情的筆觸,以景起,以情結,以景寄情,情景交融,抒寫了女子懷人傷春的情愫。
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評此詞云:“觀此語意,疑若優柔無斷者;至其端委廟堂,決澶淵之策,其氣銳然,奮仁者之勇,全與此詩意不相類。蓋人之難知也如此! 起首四句勾勒出一幅江南暮春圖景:一泓春水,煙波渺渺,岸邊楊柳,柔條飄飄。
那綿綿不盡的萋萋芳草蔓伸到遙遠的天涯。夕陽映照下,孤零零的村落闃寂無人,只見紛紛凋謝的杏花飄飛滿地。
以上四句含有豐富的意蘊和情思。“波渺渺”,水悠悠,含有佳人望穿秋水的深情。
“柳依依”,使人觸目傷懷,想起當年長亭惜別之時。“孤村”句說明主人公心情之孤寂,“斜陽”句則包含有“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凄涼和感傷。
結拍兩句承前面寫景的層層渲染鋪墊,直抒胸臆,情深意摯,將女主人公的離愁抒寫得淋漓盡致,使人感覺到她的青春年華正在孤寂落寞的漫長等待中流逝。踏莎行·春暮——寇準 春色將闌,鶯聲漸老,紅英落盡青梅小。
畫堂人靜雨蒙蒙, 屏山半掩余香裊。 密約沉沉,離情冥冥,菱花塵滿慵將照。
倚樓無語欲消魂, 長空暗淡連芳草。 翻譯:春色將盡,鶯聲燕語漸漸不聞,滿地落花堆積,稀疏的青梅斜掛枝頭,眼見著春殘夏初了。
蒙蒙細雨中,一個消瘦的女子靜靜獨立在畫閣外,眼前的屏風半掩著廳堂,惟見縷縷沉香從屏后裊裊散來,更添了幾分幽幽的心事。遙想當年,我們依依惜別時的深情約定啊。
如今一別經年,遠方的他依然杳無音訊,可曉得我這份斷腸的思念么。妝奩久未開,菱飾塵灰滿,眼下竟然連照鏡的心都懶了。
只是落寞地倚在欄桿上,心下縱萬語千言,卻又向誰人說起?惟有無語凝噎,暗自銷魂罷了。天空灰蒙蒙的,黯然地銜著綿綿不盡的芳草,一如我的思念 賞析:這首詞即景寫閨情,上片描繪暮春季節,微雨濛濛,寂寥無人的景象。
下片寫兩地 音書隔絕,閨中人倚樓遠望,只見芳草連天,陰云蔽空,心中更覺憂郁愁苦。詞風婉麗 凄惻,清新典雅。
木蘭花——錢維演 城上風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綠楊芳草幾時休? 淚眼愁腸先已斷。
情懷漸變成衰晚,鸞鑒朱顏驚暗換。昔年多病厭芳尊, 今日芳尊惟恐淺。
[譯文] 城墻上到處傳來鳥語,春水拍打著岸堤。芳草與綠楊相襯,如此美景年復一年何日終止?景色越美,我心中越愁腸百轉,傷心流淚。
我也感覺到自己漸漸意志萎靡,對鏡自照,更加吃驚,眼見自己迅速變老。往年多病而有愿意飲酒,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