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陋室銘是唐詩嗎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1)。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2)。斯是(3)陋室,惟(4)吾德馨(5)。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19)談笑有鴻儒(6),往來無白丁(7)。
可以調素琴(8),閱金經(9)。無絲竹(10)之亂耳(11)(16),無案牘(12)之勞形(13)。
南陽(14)諸葛廬,西蜀子云亭(15). 孔子云:“何陋之有?”(17) 注釋: (1)名:成為有名的(詞位活用,名詞作動詞) (2)靈:成為靈異的(詞位活用,形容詞作動詞) (3)斯、是:均為指示代詞斯,這。陋室:陳設簡單而狹小的房屋。
(4)惟:只 (5)馨:散播得很遠的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今義:芳香;吾,我。 (6)鴻儒:這里泛指博學之士。
鴻,大.儒,舊指讀書人,這里指知識淵博的人. 有學問的人。 (7)白丁:沒有官職的人,平民。
這里借指沒有學問之人。 (8)素琴:不加雕繪裝飾的琴。
素:不加裝飾的 (9)金經:用金泥做成的經文,或《金剛經》(《金剛般若經》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略稱),唐代《金剛經》流傳甚廣。這里泛指佛經。
(10)絲竹:琴瑟,蕭管,這里指的是合奏樂器的聲音。此處借指奏樂的聲音。
亂耳,使聽力紊亂。 (11)亂耳:亂,使……煩亂。
(12)案牘,官府的公文。 (13)勞形,使身體勞累。
形,形體、身體,今義 樣子;勞,使……勞累。 (14)南陽:地名,今湖北省襄陽縣西。
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陽廬中隱居躬耕。 (15)子云:漢代的揚子云(也作“楊子云”“揚雄”)(前53—18)的字。
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稱“揚子宅”,據傳他在揚子宅中寫成《太玄經》,故又稱“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
川中尚有紀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和前一句引用典故表明:“陋室不陋”) (16)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絲竹,琴瑟蕭笛等管弦樂器,這里指奏樂的聲音,今義,絲綢和竹子;之,助詞。
用于主謂之間,不譯,取消句子獨立性,也有表舒緩語氣的作用。 (17)何陋之有:之,表賓語提前。
全句意為“有何陋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
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18)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誡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發展成一種文體。
(19)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苔蘚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中。 (20)何陋之有:賓語前置。
編輯本段譯文 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就有了名氣;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龍就有了靈氣。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屋子的主人)的品德高尚(屋子就不顯得簡陋了)。
苔蘚痕跡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竹簾里。平時和我交談的都是博學的人,沒有無學問的平民。
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閱讀用泥金書寫的佛經。沒有嘈雜的奏樂聲來擾亂我的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心勞累。
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西漢文學家揚雄)的玄亭。孔子說:“(雖然是陋室,但只要是品德高尚的人居住在里面)有什么簡陋的呢?” 編輯本段作品主題、立意以及主題思想 從主題看,《陋室銘》通過對居室 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銘》一文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
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流露出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 從立意看,《陋室銘》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寫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為"德馨",從而自然地達到了抒懷的目的。 全文91字,可說是字字寫陋,又字字透著不陋。
開篇16字,為全文寫不陋奠定了基調。“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從表面看來,“仙”與“龍”是為山、水增色彩,實則是喻陋室之主。
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卻那般富有充實:“鴻儒”、“金經”、“素琴”,不單從交往、學習、愉悅幾方面描寫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鴻、金、素”三字內涵之豐富,也是與陋無緣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氣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祿(無案牘之勞形),也不是榮華富貴(無絲竹之亂耳),而是心之潔,趣之雅,德之馨。
作者將其陋室比作“諸葛廬”、“子云亭”,我們說這不但不過分,更突出了陋室主人“安貧樂道”之心,所以說“何陋之有”。 這篇銘文運用托物言志的表現方法,通過贊美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愿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從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寫陋室的詞句“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也讓人體會不到一點“陋”意,給人更多的則是郁郁蔥蔥的青草掩映。
2. 劉禹錫·陋室銘屬于詞還是詩
1、陋室銘的文學體裁是居室銘 ,駢體文;2、全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3、注釋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
水不在于深,有了龍就顯得有了靈氣。這是簡陋的房子,只因為(陋室銘)的銘文(就感覺不到簡陋了)。
苔痕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中。到這里談笑的都是知識淵博的大學者,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閱讀佛經。
沒有奏樂的聲音擾亂雙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
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3. 陋室銘是詩是詞
既不是詩 也不是詞
文體:銘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銘",后來就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dú)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釋
陋室銘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了。 (2)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水不在于深,有了龍就有靈性了 。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 (4)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苔痕碧綠,蔓延上臺階;草色青蔥,映入簾里。 (5)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在這里談笑的都是學識淵博的學者,來往的沒有學識淺薄的人。 (6)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閱覽佛經。 (7)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沒有奏樂的聲音擾亂雙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 (8)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舊宅。 (9)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4. 陋室銘是詩是詞
既不是詩 也不是詞文體:銘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銘",后來就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dú)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注釋陋室銘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了。
(2)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水不在于深,有了龍就有靈性了 。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品德高尚。
(就不感到簡陋了) (4)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苔痕碧綠,蔓延上臺階;草色青蔥,映入簾里。
(5)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在這里談笑的都是學識淵博的學者,來往的沒有學識淺薄的人。
(6)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閱覽佛經。
(7)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沒有奏樂的聲音擾亂雙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
(8)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舊宅。
(9)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5. 陋室銘 古詩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1)。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2)。斯是(3)陋室,惟(4)吾德馨(5)。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19)談笑有鴻儒(6),往來無白丁(7)。
可以調素琴(8),閱金經(9)。無絲竹(10)之亂耳(11)(16),無案牘(12)之勞形(13)。
南陽(14)諸葛廬,西蜀子云亭(15). 孔子云:“何陋之有?”(17) 注釋: (1)名:成為有名的(詞位活用,名詞作動詞) (2)靈:成為靈異的(詞位活用,形容詞作動詞) (3)斯、是:均為指示代詞斯,這。陋室:陳設簡單而狹小的房屋。
(4)惟:只 (5)馨:散播得很遠的香氣,這里指品德高尚,今義:芳香;吾,我。 (6)鴻儒:這里泛指博學之士。
鴻,大.儒,舊指讀書人,這里指知識淵博的人. 有學問的人。 (7)白丁:沒有官職的人,平民。
這里借指沒有學問之人。 (8)素琴:不加雕繪裝飾的琴。
素:不加裝飾的 (9)金經:用金泥做成的經文,或《金剛經》(《金剛般若經》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略稱),唐代《金剛經》流傳甚廣。這里泛指佛經。
(10)絲竹:琴瑟,蕭管,這里指的是合奏樂器的聲音。此處借指奏樂的聲音。
亂耳,使聽力紊亂。 (11)亂耳:亂,使……煩亂。
(12)案牘,官府的公文。 (13)勞形,使身體勞累。
形,形體、身體,今義 樣子;勞,使……勞累。 (14)南陽:地名,今湖北省襄陽縣西。
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陽廬中隱居躬耕。 (15)子云:漢代的揚子云(也作“楊子云”“揚雄”)(前53—18)的字。
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稱“揚子宅”,據傳他在揚子宅中寫成《太玄經》,故又稱“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
川中尚有紀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和前一句引用典故表明:“陋室不陋”) (16)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絲竹,琴瑟蕭笛等管弦樂器,這里指奏樂的聲音,今義,絲綢和竹子;之,助詞。
用于主謂之間,不譯,取消句子獨立性,也有表舒緩語氣的作用。 (17)何陋之有:之,表賓語提前。
全句意為“有何陋語見《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認為,九夷雖然簡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簡陋了。此處引用孔子的話證“陋室”說明“有德者居之,則陋室不陋。”
與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遙相呼應。把個"陋"字徹底翻了過來,達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18)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誡自己或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發展成一種文體。
(19)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苔蘚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中。 (20)何陋之有:賓語前置。
編輯本段譯文 山不在于有多高,有了仙人就有了名氣;水不在于有多深,有了龍就有了靈氣。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屋子的主人)的品德高尚(屋子就不顯得簡陋了)。
苔蘚痕跡碧綠,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竹簾里。平時和我交談的都是博學的人,沒有無學問的平民。
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古琴,閱讀用泥金書寫的佛經。沒有嘈雜的奏樂聲來擾亂我的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心勞累。
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西漢文學家揚雄)的玄亭。孔子說:“(雖然是陋室,但只要是品德高尚的人居住在里面)有什么簡陋的呢?” 編輯本段作品主題、立意以及主題思想 從主題看,《陋室銘》通過對居室 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銘》一文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
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流露出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 從立意看,《陋室銘》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寫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為"德馨",從而自然地達到了抒懷的目的。 全文91字,可說是字字寫陋,又字字透著不陋。
開篇16字,為全文寫不陋奠定了基調。“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從表面看來,“仙”與“龍”是為山、水增色彩,實則是喻陋室之主。
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卻那般富有充實:“鴻儒”、“金經”、“素琴”,不單從交往、學習、愉悅幾方面描寫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鴻、金、素”三字內涵之豐富,也是與陋無緣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氣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祿(無案牘之勞形),也不是榮華富貴(無絲竹之亂耳),而是心之潔,趣之雅,德之馨。
作者將其陋室比作“諸葛廬”、“子云亭”,我們說這不但不過分,更突出了陋室主人“安貧樂道”之心,所以說“何陋之有”。 這篇銘文運用托物言志的表現方法,通過贊美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愿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從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寫陋室的詞句“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也讓人體會不到一點“陋”意,給人更多的則是郁郁蔥蔥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滿了勃勃生機,真是陋室不陋。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陋室銘是唐詩還是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