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6分)柳梢青·送盧梅
【答案】【小題1】強調二人相聚之短暫、相別之倉促。
在寫聚、散的內容之間起承上啟下。(意思答對即可)【小題1】主要運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邊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來表現離別之苦,下片用“塵隨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來表現思念之切。 (意思答對即可)【答案解析】【小題1】解答這道題,注意對“云邊孤雁,水上浮萍”這一句的理解。
【小題1】這是對文章寫作手法的考查,注意“孤雁”“浮萍”這類意象的作用。【詩歌鑒賞】作為辛派詞人,我們提起劉過,總喜歡將他與“金戈鐵馬”、“整頓乾坤”、“誓斬樓蘭”聯系在一起,豪放粗獷是其詞的當行本色。
但他有些詞卻寫得蘊藉含蓄,委婉動人。這反而更使人覺得他是真豪杰,覺出他的真性情來。
聯想到魯迅先生所言:“無情未必真豪杰”,愈覺此言不虛。盧梅坡,南宋詩人,劉過在京城杭州交結的朋友,這首詞是劉過為他送別時寫的。
它描寫了送別的,尤其是送別后劉過對友人魂牽夢縈的思念之情,寫得情真意切,饒有余味。 漢樂府《橫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歡聽的笛曲。
李清照《永遇樂》詞人“染柳煙濃,吹梅笛怨”之句。“吹梅角遠”化用李詞,寫在春天的時候他們攜手踏青,欣賞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聽那余韻悠長的笛聲。
遠,寫笛聲悠長。一個“遠”字,展現了他們勝日尋芳的愉快心情。
這兩句詞,不僅形象地再現了他們歡會的場面,還巧妙地暗示了他們歡會時間的短暫,不過是從秋到春,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線。如果說“泛菊”二句暗示了他們歡會的時間,那么,“同在京城”則明確地交代了他們聚會的地點。
短短十二個字,就把他們聚會的節令、地點和情景交代清楚了,可謂構思縝密,惜墨如金。 后三句寫“散”,寫餞行時惜別心情。
“聚散匆匆”是關鍵句,是本詞的題眼,它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聚”字結上,“散”字啟下,“匆匆”二字,表示他們不論是對“聚”還是“散”,都感到時間短暫,一種友情難以暢敘的遺憾襲上心頭。
“云邊”二句具體寫“散”。 在這里,作者使用了兩個比喻,說明他們此別之后,如云邊的孤雁,深以失侶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處漂泊不定。
這兩句詞情景交融,景中見情,情中生景,哀婉動人。比之柳永《雨霖鈴》“念去去、千里煙波,暮藹沉沉楚天闊”,雖境界有所不及,但更令人傷心動情。
下片寫別后之思。 換頭三句先用設問句式加以提頓,直抒胸臆,鏗鏘有力,說明盧梅坡走后,不能不使人“傷情”,然后用“魂飛夢驚”四字,說明他是如何“傷情”。
“魂飛”,寫他因友人離去而失魂喪魄,六神無主:“夢驚”,寫他為不能再見到友人而輾轉反側,無法安睡。前邊用“幾度”二句加以總括,就把作者“良宵誰與共,賴有窗間夢。
可奈夢回時,一番新別離”(秦觀《菩薩蠻》),希望夢見友人但又怕醒來只是一夢的復雜感情描寫出來了,真可謂情深意切。寫到這里,作者感到還沒把他的相思之情寫足,于是又用“后夜相思”三句翻入一層,寫他想象中追隨友人旅程遠去的情形。
這三句詞,化用蘇味道“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上來(《正月十五夜》)和賀鑄”明月多情隨柁尾“(《惜雙雙》)句意,說明此雖之后,他的心象飛塵一樣時時緊跟在盧梅坡的馬后,又象明月一樣處處追隨在盧梅坡的舟旁。這樣的寫法,真是層層深入,步步緊逼,生生把作者對友人的無限深情和刻骨相思”逼“將出來,深化了主題,擴大了詞境,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2. 宋詞劉一水的小齋即事古文翻譯
即事古文
憐琴為弦直,愛棋因局方。
未用較得失,那能記宮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萬事妨。
雖此二物隨,不系有興亡.
Pity harp for string straight, love chess because JuFang.
Unused is gain and loss, it could remember palace quotient?
My old world more sparsely, an unexceptional everything hinder.
Although the two things, not attached to rise and fall over.
即事為詩,比較自由隨便,不象軍國大題目那么莊嚴。小齋即事.當然要與小齋生活情事相關。這首詩即從小齋常具之物琴,棋上著眼。不過詩并沒有去描寫琴棋生舌,而是借琴、棋二物以寫志抒懷.顯得機杼獨出,別開生面。
首聯單刀直入,直陳本意。但由于所言均出常情之外,便有一種新穎引入的力量。憐,是愛的意思。愛琴,一般說來,自然是因為喜音,王維“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竹里館》),是把琴彈出聲來,意在音,而不在琴,傳說陶淵明撫無弦琴,不一定可靠。即使確有其事,當其撫時,也是在意想中聽到了琴聲.作者則不然,愛琴不是為了聽音,而是為其“弦直”。愛棋,一般說來,自然是為了較智消閑,作者又不然,愛棋不是為了對弈娛戲,而是因其“局方”。“局”即棋盤,方形。二句都是在琴、棋上尋其品。言在物“品”,意在人“品”。“直”就是正直,不邪僻;“方”就是有棱角,不圓滑。作者在宋徽宗宜和三年(1121)登進士第后,曾官監察御史,“封駁不避權貴”,他的為官態度正好作“方”、“直”的注腳。
次聯二句分承首聯,是對首聯句意的補說。“未用較得失”承“愛棋”句,因為只愛“局方”,不在對弈,所以沒有用它較量勝負輸贏;“那能記宮商”承“憐琴”句,因為只愛“弦直”,不在音聲,所以沒去記宮商五音。有了這兩句,上兩句句意更加顯豁,對“為弦直”、“因局方”具有突出和強調的作用,并非贅語。
以“方”、“直”自守,其結果如何呢?便過渡到下兩聯。
前兩聯言心之所尚,后兩聯言行之結局。古謠諺云:“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在南北宋之交腐敗現實中,方直自然更無容身之地。所以,年紀愈長,世也愈加疏遠。不是詩人有意疏世,而是正直乃為濁世所疏,“拙”是與“巧”相對的。便佞應世,自能圓轉自如,所以為“巧”;直道而行,百途不通,所以為“拙”。因此,一拙萬事皆妨。二句字字是說己,卻無字不是諷世,反語藏鋒,頗多余韻。
末聯將詩意再推進一步。雖然琴棋二物始終相隨,方直之品持守不變,卻只落得小齋獨處,無關乎國家興亡了。感慨由一己浮沉提升到了家國興亡的高度,詩境更高了。方直主人無關國家興亡,那么什么樣人占據著有系國家興亡之重位呢?聯系到徽宗以來,蔡京等“六賊”當路,國事日非的時局,更可體會到這聯感慨之深。但表現上又是多么含而不露.這聯同時又回扣首聯的琴棋,使首尾緊密關合。
全詩主要是以陳述語說理抒慨,這樣的詩最不易寫好。由于作者抓住琴棋二物生發,便饒有趣味,并賦予琴、棋的品格以鮮明的形象性,構思極巧。呂本中、陳與義曾評淪劉一止的詩說:“語不自人來”,大約也正是感受到了詩人標格甚高,較少俗味吧。
3. 張先的天仙子賞析
時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會水調歌頭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后期空記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賞析】這首詞是張先的佳作,也是宋詞名作.此詞內容平泛,描寫作者在嘉禾做小官時的平常生活.上片寫送春傷別、低徊往事的心緒.聽歌飲酒欲解愁,愁不可解,而惜春傷別情緒愈益增重,末句點出原委.“空”字寫出襟懷之寥落孤寂.下片以周圍環境和景物予以烘染.禽鳥成雙,而作者卻形單影只,孤寂蕭索,則隱然暗示出對青春年華情侶燕爾的往事之追憶.花月弄影,由反面襯跌;垂簾挑燈,風緊人靜,作正面渲染.收拍綰合惜春傷離,余韻不盡.“云破月來花弄影”句,下字精美,意境高妙,一向傳誦人口.《后山詩話》云:“尚書郎張先善著詞,有云:‘云破月來花弄影’,‘簾幕卷花影’,‘墮輕絮無影’,世稱誦之,號張三影.”。
4. 《唐詩宋詞三百首》讀后感
許多中國人,都是在唐詩宋詞里不知不覺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長。
小的時候,誰沒有跟著李白看過“床前明月光”?雖然不懂得什么叫思鄉,但孩子的眼睛卻像月光一樣清清亮亮。誰沒有跟著孟浩然背過“春眠不覺曉”?背詩的聲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紛紛啼鳥。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多少文人墨客在“青山綠水,嬌鶯戲蝶”的意境中寫下了流傳至今的千古名句,或是秋思浩蕩,或是春風飛揚,或是明月千古,或是斜陽晚鐘,又或許是田園林泉和詩酒流連。翻開《唐詩宋詞三百首》,你應該會聽到江南淅瀝的雨聲,看到碧波上泊著的烏蓬船。
青蓮居士當時“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豪氣,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帶給我同樣的震撼,一個是詩仙俠士,一個是愛國不惜生命的偉人,在歷史這條奔流不息的滔滔大河中,他們流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在杜甫“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的纏綿俏麗中,我又感受到了詩人把這美如畫的情景描寫的如此惟妙惟肖,留給我們的是清雅秀麗的余韻。
“宛轉峨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這幾句詩,不正是把那種感嘆時光無情的悲涼之感表達的淋漓盡致嗎?這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把對時光的不舍與感嘆融入了這一個個字中。從留有濃濃墨香的唐詩宋詞中,我們還能讀到那濃濃的愛國情懷。
它們也許是李后主“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深沉嘆息;也許是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愛國激情;又或許是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報國無門的情感。詩人任思想在伏案揮毫中狂舞,任對祖國的滿腔熱血在紙上揮灑,留與后世的一代又一代愛國兒女久久瞻仰。
身為一個中國人,我們應該為祖國擁有如此豐富、瑰麗的文化感到驕傲,我們現代的少年更是要取詩之精華,學詞之涵韻,在這些令人浩氣長舒的詩句中,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5. 三千青絲韶華冉,紅顏如霜哪怕枯骨荒 什么意思啊
這個我在網上找下。
琴音再好,也只為弦下知己,君可知,為了一紙承諾,我虛擲了多少閑夢春光,浪拋了多少詩書殘酒?這一場美如霓虹的遇見,讓滿懷的愛戀靜悄悄的延緩,然而流年偷轉,總負花期。如今,人聲,漸遠,散去了一季的芳菲,所有劇情均化為唐宋詞里的幽怨。原來你只是我詩詞卷中的一闋無牌無韻的異趣小令,原來你只是我素白紙箋里的一首殘缺不全欲說還休的詩行,原來你只是我箏弦上的一曲余韻悠長,幽婉凄楚的《知音》。。流年空鏡,清純愛韻和著江南絲絲細雨,一同跌入杯中變成了碎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