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點絳唇謝逸詩歌賞析
謝逸沒寫過點絳唇。
謝逸(1068-1113),字無逸,號溪堂。宋代臨川城南(今屬江西省撫州市)人。北宋文學家。
點絳唇(17首)
? 《點絳唇·桃源》- 秦觀 - 宋代
? 《點絳唇·金谷年年》- 林逋 - 宋代
? 《點絳唇·感興》- 王禹偁 - 宋代
? 《點絳唇·閨思》- 李清照 - 宋代
? 《點絳唇·素香丁香》- 王十朋 - 宋代
? 《點絳唇·春愁》- 趙鼎 - 宋代
? 《點絳唇·縣齋愁坐作》- 葛勝仲 - 宋代
? 《點絳唇·蹴罷秋千》- 李清照 - 宋代
? 《點絳唇·丁未冬過吳松作》- 姜夔 - 宋代
? 《點絳唇》- 向滈 - 宋代
? 《點絳唇》- 吳潛 - 宋代
? 《點絳唇》- 陳允平 - 宋代
? 《點絳唇》- 辛棄疾 - 宋代
? 《點絳唇》- 程垓 - 宋代
? 《點絳唇》- 吳文英 - 宋代
? 《點絳唇》- 趙長卿 - 宋代
? 《點絳唇》- 張孝祥 - 宋代
2.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題目
小題1:(5分)詞句采用比擬(擬物)的手法,化無形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變得形象、生動。
小題2:(6分)答案一:此詞主要表達了春色惱人的孤獨惆悵之感。上片抒發了卷簾放愁愁仍在的無奈、缺少詩朋酒侶而自對鳥語的寂寞之情,下片抒發了大好春光無人欣賞的惋惜、吟詩而未成的遺憾、梨花飄落如雨的惆悵之情。
答案二:此詞主要表達了春景無限的欣悅自得之情。上片抒發了卷簾放去春愁的暢快、雖無友人卻獨對鳥語的悠然之情,下片抒發了飄飄絮影默默蘋香春在無人處的驚喜、梨花飄落如雨詩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答案三:此詞既有孤獨惆悵的春愁,又有春景無限的歡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夢初回濃濃的春愁,也有自對鳥語趣味橫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無人處的驚喜,也有梨花飄落如雨的惆悵。
小題1:試題分析:本題涉及對詩歌鑒賞手法的考查,考生可以從修辭手法(比喻、比擬夸張、借代等)、表達方式(記敘、說明、描寫、抒情、議論,詩歌中主要是描寫和抒情)、表現手法(對比、襯托、象征、比興等)、謀篇布局手法(開頭、結尾、過渡、照應等)等角度思考,組織答案時要先總述后分析。“午夢初回,卷簾盡放春愁去。”
春天的天氣,催人欲睡,詞人午后醉入夢鄉,醒來后,又覺室內異常清靜,空氣似乎凝滯了一般。這種環境,使人愁悶。
于是詞人打起簾子,明媚的陽光伴隨清新的空氣涌入室內,心情為之一暢。“卷簾盡放春愁去”。
春愁乃無形之物,簾兒一卷,它竟象鳥兒一樣被放了出去。這句寫得富有特色,采用比擬(擬物)的手法,作者成功地賦予抽象之物以形象的感覺。
小題2: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詩歌思想情感的理解,題干中給出了兩個理解角度,考生可以從中選取其中一個角度來答,也可以兩個角度都兼顧到。組織答案時,可分兩步,首先表明自己的觀點,然后結合相關詩句來分析,證明自己的觀點。
注意自圓其說。上片,寫春天的天氣,催人欲睡,詞人午后醉入夢鄉,醒來后,“晝長無侶,自對黃鸝語”,在長長的白天里,詞人沒有詩朋酒侶,極感無聊。
由于春愁難排,更由于無人與語,寂寞的詞人,只有與黃鸝相對而語,將寂寞之情緒寫得趣味悠然。黃鸝而可與語,烘托出無侶之孤寂,另外反映出閑愁之仍在,前面所謂“盡放春愁去”,其實并未放盡。
詞情宛轉,妙在含蓄。詞人遂移舟訪友,很自然地過渡到下闋。
“絮影蘋香,春在無人處。”詞人已離開室內,融入大自然的懷抱。
暮春時節,柳絮紛飛,在陽光映照下,境界極美。在那飄著絮影、沁著蘋香的地方,自然充滿了春意。
著意尋春春不見,原來春天卻在這里。詞人一腔喜悅溢于言外。
至此,那無盡春愁,才真正被放了出去。“移舟去 。
未成新句,一硯梨花雨。”結筆寫出訪牟氏花園。
“移舟去”,寫得閑婉。詞人只抓住園中一個景物——碩果軒旁的大梨樹一株;只寫一樁雅事——樹下題詩。
正當他和園主人醞釀構思,可是詩句未成 ,突然下起雨來。借寫梨花灑到墨汁之中,使得寫出的文章也帶有梨花之香 ,這一結尾給人以美的遐想。
詞人雖云“未成新句 ”,實際上新句已躍然紙上。這難道不讓人嘆贊嗎?。
3.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練習
1、上片寫采藥歸來獨沽酒,下片寫醉后弄舟江湖間。
詞人罷職歸鄉后,閑居山陰,“壯士凄涼閑處老”,“幽谷云蘿朝采藥”,詞人治國之志難以實現,就采藥治民,買醉茅店。“獨尋”二字寫出了罷官后的寂寞、悠閑。
作者獨酌村店新釀,但見暮山千疊,長煙落日,聽得漁舟唱晚,聲聲在耳。這幾句,寫千嶂籠煙,可見江南青山之秀潤,處處漁唱,可想象江上漁舟之悠閑,加上新酒初熟,香溢茅店,聲香嗅味,皆助酒興,詞人不由得陶然醉乎其間,由此引出下片醉弄扁舟的興致。
耳聽漁歌而心羨江上,清風白云,取之不竭,詞人不禁生起散發扁舟之意,況醉后疏闊縱放,無所顧忌更不怕連天波浪。這一回,定要放浪山水,無拘無束,友漁樵、釣明月,真正享受一回清閑人滋味。
2、放浪山水的閑情逸致,借酒后的豪興以揮斥,正是他深感英雄無用武之地,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的表現。詞人對“閑人”生活的似正實反的肯定與詠唱,婉曲地表述了郁積在他心頭的隱痛,是對自己報國欲死無戰場的悲劇命運的自我解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