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詩歌中的起、承、轉、合是什么意思
“起承轉合”是歷代詩文作者在創作時總結出來的詩文結構方式之一,是詩文作者創作經驗的體現,最早由元代范梓提出來的.那么,什么叫起承轉合?所謂“起”,即開頭.“承”在“起”后,是承接上一層而展開,包括順接、反接和以類連比,甚至還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轉”是接“承”而來,在內容上推進一層,轉出他意.“合”就是詩文的結尾,即收合結尾,使詩歌的結構完整,往往是針對上面描述的內容作“集中”(合)的表現,或議論,或抒情,或寓情于景等.總之,詩文中的“起承轉合”,也就是如何開頭,如何發展,如何承轉和如何收尾的結構問題.。
2. 律詩里的起承轉合是怎么回事
起承轉合式結構,是作品的一種基本結構方法.我國清代學者劉熙載《藝概·文概》說:“起、承、轉、合四字,起者,起下也,連合亦起在內;合者,合上也,連起亦在內;中間用承用轉、皆顧兼趣合也.” 起承轉合之間的關系,起中有合,合中有起,這是首尾呼應,而承與轉皆兼顧起合,這是上下勾連,一脈相承.所以四者之間互相依存,互為作用,有著嚴密的邏輯性,體現著很強的辯證關系. 起筆宜開不宜合,或單刀直入、或啟人思考、或引人注目,變化多端,以自然為佳;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順暢為妙,承后之轉折,或一轉,或兩轉,或三轉,或四轉……迂回曲折,愈轉愈廳,才是上乘;合即結尾,或明揭題旨,或耐人尋味,或啟人遐想,以有力取勝. 我國古律詩常運用起、承轉、合.律詩“首聯”也叫“起聯”“頷聯”承筆銜接.承筆是承接開頭、或寫景、或抒情、語氣和緩,與上聯自然銜接,不可松泛.起筆一聯只概括大概,承筆應點明題意,以開啟下文轉筆一聯.我國元人楊戩《詩法家數》說:“頷聯:或寫意,或寫景,或書事、用事、引證.此聯要接破題,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頸聯”起筆呼應,上承“頷聯”,轉折突起,陡生波瀾,有起有伏,力免平鋪直敘.楊戩《詩法家數》又說:“頸聯,或寫意、寫景、書事、用事、引證.與前聯之意相應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轉筆有三:進一層轉,推開一層轉和反轉.。
3. 如何在詩詞中運用“起承轉合”
其實現代人寫詩已經不太在意這些東西了。
一般的仿古詩,多是注重押韻,而且,現在很多的新詩也不錯,不少的歌詞本身就是一首優美的詩。畢竟現代人,還是用現代的東西吧。
蕭十一狼應該是從網上轉來的吧。其實,起,就是一個開頭,萬事開頭難,所以,開頭起不好,詩境也就要差些。
詩的開頭,也可以隨自己的喜好,或者先說別的事,最后再在后面的內容中轉到自己所要說的內容中。比如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可以直接就說想我說的話,開門見山的寫,比如說“迢迢牽女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攜素手,扎扎弄機抒。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不過好像也不是直接說的,差不多吧。 至于承,也就是接著說下去,有順著說的,也是轉過來說的,像“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用小河邊承接鳥叫,然后再說到河邊的女子。
至于轉,有的詩中有,也有的并不一定有,或者說并不很明顯,這個轉,可以理解為對文章中心的表達,有的,直接就是順著前面的內容,自然而得來的,也有的,則是多少有些不同。甚至從不相干的事物上聯系過來,當然,不是全不相干,也是有內在的聯系。
至于合,其實就是結尾而已。當然,能畫龍點睛最好,至不濟,也要能結個不錯的尾。
如果你要求標準答案,蕭十一狼的應該比我好,如果你想寫詩,就不要太在意那個了。古詩,在現在沒有多大的用處了。
4. 詩歌中的起、承、轉、合是什么意思
“起承轉合”是歷代詩文作者在創作時總結出來抄的詩文結構方式之一,是詩文作者創作經驗的體現,最早由元代范梓提出來的。
那么,什么叫起承襲轉合?所謂“起”,即開頭。“承”在“起”后,是承接上一層而展開,包括順接、反接和以類連比,甚至還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轉”是接百“承”而來,在內容上推進一層,轉出他意。“合”就是詩文的結尾,即度收合結尾,使詩歌的結構完整,往往是針對上面描述的內容作“集中”(合)的表問現,或議論,或抒情,或寓情于景等。
總之,詩文中的“起承轉答合”,也就是如何開頭,如何發展,如何承轉和如何收尾的結構問題。
5. 起承轉合分析古詩
1,“起”就是開頭
好的開頭往往能起到承題啟下、統領全篇的作用。 杜甫《登高》詩首聯的“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開篇便以急風、高天、長嘯的猿聲,清渚、白沙、盤旋的飛鳥這六個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繪出了一幅蕭瑟、肅殺的三峽秋景圖,奠定了全詩低沉的基調。
開頭的形式多種多樣,歸納起來大致有直入式、陳述式、襯托式和設問式幾種。
(1)直入式就是開門見山直入主題。
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就是用的直入式開頭。
(2)陳述式是指從事物的時間、地點、環境或原因進行陳述而引起下文。
如李商隱的《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就是陳述式開頭。
(3)襯托式是指借對事物或環境的表述來作鋪墊襯托,以增強氣氛和突出主題。
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起聯描述了當時國家動亂、遍地干戈之現狀,而非本詩之主題。可詩人卻借此作鋪墊襯托,增強了詩人慨嘆自己坎坷遭遇和浮沉身世的氣氛,突出了詩人正義而光明磊落的愛國情懷這一主題。
(4)設問式就是采用設問或反問的句式開頭。
如魯迅的《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用的就是這種開頭。再舉個起的例子。
6. 求古詩文中的起承轉合
起承轉合 ( qǐ chéng zhuǎn hé ) 解 釋 ①詩文寫作結構章法方面的術語。
“起”是開端;“承”是承 接上文加以申述;“轉”是轉折,從正面反面立論;“合”是結束全文。 ②比喻說話時的過渡。
③比喻固定呆板、矯揉造作。 出 處 元·范德璣《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水。”
用 法 聯合式;作謂語、賓語;泛指文章的做法 示 例 老舍《駱駝祥子》:“把大家都說在里邊,而沒有~的痕跡。” 近義詞 承上啟下 起承轉合式結構,是作品的一種基本結構方法。
我國清代學者劉熙載《藝概·文概》說:“起、承、轉、合四字,起者,起下也,連合亦起在內;合者,合上也,連起亦在內;中間用承用轉、皆顧兼趣合也。” 起承轉合之間的關系,起中有合,合中有起,這是首尾呼應,而承與轉皆兼顧起合,這是上下勾連,一脈相承。
所以四者之間互相依存,互為作用,有著嚴密的邏輯性,體現著很強的辯證關系。 起筆宜開不宜合,或單刀直入、或啟人思考、或引人注目,變化多端,以自然為佳;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順暢為妙,承后之轉折,或一轉,或兩轉,或三轉,或四轉……迂回曲折,愈轉愈廳,才是上乘;合即結尾,或明揭題旨,或耐人尋味,或啟人遐想,以有力取勝。
我國古律詩常運用起、承轉、合。律詩“首聯”也叫“起聯”“頷聯”承筆銜接。
承筆是承接開頭、或寫景、或抒情、語氣和緩,與上聯自然銜接,不可松泛。起筆一聯只概括大概,承筆應點明題意,以開啟下文轉筆一聯。
我國元人楊戩《詩法家數》說:“頷聯:或寫意,或寫景,或書事、用事、引證。此聯要接破題,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
“頸聯”起筆呼應,上承“頷聯”,轉折突起,陡生波瀾,有起有伏,力免平鋪直敘。楊戩《詩法家數》又說:“頸聯,或寫意、寫景、書事、用事、引證。
與前聯之意相應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轉筆有三:進一層轉,推開一層轉和反轉。
總的要求是轉筆要能與前后相呼,活潑而不板滯為佳。例如杜甫的《春望》: 國破山河在,破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首聯、頷聯寫安史之亂后春城敗象,頸聯運用進一層轉,實仍寫安史之亂嚴重后果尾聯結以衰老,通體呼應,和諧一致。
轉筆推開一步,如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句,胸襟開闊,遂成千古名句。尾聯以勸慰杜少府作結。
文氣舒蕩,活潑自然,轉筆呼應,跌宕有致、珠聯璧合。反轉是從反面著筆,前后對比,產生反差,造成奇趣。
如王安石的《示長字君》。尾聯即合,方法多樣,不不一一列舉。
律詩如是,古論文亦然。蘇洵的《六國論》,全文五段:第一段總起立論,第二段正面承接,第三段六轉(既是對第二段的旁轉,又是對第一段的遠承,)第四段是輕轉——轉入綜合推理得出結論。
文章末段以感嘆作結。統觀全篇,起承轉合,十分分明,自然流暢。
古詩古文之法,今人承之。省編初中語文第五冊課文馬季的相聲《成語新編》和**同志《致張學良九十壽辰祝賀信》兩文也運用此法。
相聲《成語新編》分為四部分:“墊話”、“瓢把兒”、“正活兒”、“底”。這四個部分層次分明,起到了起承轉合的作用。
第一部分“墊話”。“墊話”就是開場白,像小說中的“序”一樣。
它的作用是引題入話,抓住觀眾。這則相聲的“墊話——。
這是“起”。 第二部分:“瓢把兒”。
是過渡段。它是承前接后的橋梁——承上啟下。
在“墊話”中“抖”了“包袱”后,通過一問一答,提出了成語的特點,觸及了主題。 第三部分:“正活兒”是相聲的主體,在相聲整體結構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
第四部分:“底”。“底”是相聲的結尾,是“正活兒”的最后一個“包袱”。
往往既是故事的結局,又是對問題的最后評價。常常在笑料瀑發最強烈處結束,有強烈的喜劇效果,引人入勝。
**同志《致張學良九十壽辰祝賀信》正文也是四段,也用此法。 第一段:表明慶賀張先生的九十壽辰。
這是起。 第二段:緊承上段,高度贊美先生的歷史功績。
第三段:話題一轉,以欣喜的心情概述了海峽兩岸“長期隔絕之狀況已成過去”熱烈期待著“統一祖國,振興中華大業”。 第四段:緊扣函電的宗旨,祝福先生長壽健康,并期待與他再度聚首。
情真真,意切切,感人至深。 賀信僅寥寥幾百字,先對張學良的壽辰表示祝賀,進而贊頌他的歷史功績,再展望祖國的統一大業,最后深情祝福,四段文字起、承、轉、合、蟬聯而下,行文自然、親切、暢達。
起承轉合之結構也常在詞、賦、曲、散文 、小說等運用,恕不瑣言。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宋詞文體結構起承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