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于勤儉節約的詩詞或名言警句
自古以來,許多有識之士感發出崇尚廉潔清正的格言警句。
這些言論,言簡意賅,見解獨到,是人生實踐的深刻體驗和思想積累的結晶。nbsp;能吏尋常見,公廉第一難。
[金]元好問《元遺山集》nbsp;注解:有本事的官吏經常可以看到,但能做到公正廉明就非常難了。nbsp;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宋]包拯《乞不用贓吏疏》nbsp;注解:廉潔的官吏,是人民的表率;貪贓的官吏,是人民的盜賊。nbsp;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宋]岳飛nbsp;注解:文官清正廉潔,武將拼死報國,這樣國家就可以太平了。nbsp;世路無如貪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
[宋]朱熹nbsp;注解:世上的路沒有比貪欲更險惡的,多少人都是因此誤了一生。nbsp;欲雖不可去,求可節也。
[戰國]《荀子amp;#8226;正名》nbsp;注解:人的欲望雖然是不能消滅的,但對欲望的追求是可以節制的。nbsp;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唐]李商隱《詠史》nbsp;注解:遍觀歷代圣賢治國治家的經驗教訓,成功皆因勤儉,敗亡皆因奢侈。nbsp;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宋]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nbsp;注解:憂患勞苦,可以使國家興盛;一味貪圖安逸享樂,就可以葬送自身。nbsp;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
[宋]蘇軾《范增論》nbsp;注解:東西一定是自己先腐爛,蛀蟲才能生出來。人一定是先產生疑心,以后讒言才能聽進去。
nbsp;財能使人貪,色能使人嗜,名能使人矜,勢能使人倚。四患既都去,豈在塵埃里?[宋]邵雍《男子吟》nbsp;注解:錢財使人貪婪,美色使人沉溺,名聲使人驕傲,權勢使人專橫。
一個須眉男子,如若能夠免去財、色、名、勢這四種禍患,難道他還會是世上的普通人嗎?nbsp;養心莫善于寡欲。[戰國]孟子nbsp;注解:修身養性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各種欲望。
nbsp;窮不忘操,貴不忘道。[唐]皮日休《六箴序》nbsp;注解:人雖然不得志,不能忘記操守;地位高了,不能忘記正道。
nbsp;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戰國]《孟子amp;#8226;騰文公上》nbsp;注解:上面的人有什么喜好,下面的人常常仿效,而且往往搞得更厲害。
nbsp;治官事則不營私家,在公家則不言利。[漢]劉向《說苑amp;#8226;至公》nbsp;注解:給公家做事,不能考慮個人的事,就不能講私利。
nbsp;政在去私,私不去則公道亡。[晉]傅玄nbsp;注解:主持政務關鍵在于去掉私心,否則就沒有公道可言了。
nbsp;君子先擇而后交,小人先效而后擇。[隋]王通《文中子amp;#8226;魏相》nbsp;注解: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先加選擇,然后再交往;小人卻不同,一見如故,顯得異常親熱,然后才去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人。
nbsp;觀其交游,則其賢不肖可察也。[春秋]管仲nbsp;注解:看一看他所交往的朋友,也就能看出他是什么人了。
nbsp;賢人志士之于子孫也……貽之以言,弗貽以財。[漢]王符《潛夫論amp;#8226;遏利》nbsp;注解:賢明者與有志之士對于子孫……留給他們有教益的話,而不是留給他們財產。
nbsp;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漢]《禮記amp;#8226;大學》nbsp;注解:只有提高了自身的品德修養,而后才能整治家庭;只有整治好了家庭,而后才能治理好國家;只有治理好國家,而后才能平定天下。
nbsp;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唐]王勃《騰王閣序》nbsp;注解:人老了,應當更有雄心壯志,豈能因為滿頭白發改變過去的想法打算?境況艱難困苦,應當更加堅強,不能因此而喪失凌云壯志。
nbsp;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今所任用,必須以德行學識為本。
[唐]吳兢《貞觀政要》唐太宗語nbsp;注解:治理國家最重要的事情,惟獨在于得到人才。用人不當,必定難以達到治理。
現在任用人,必須以道德品行、學問見識為根本。nbsp;用得正人,為善者皆勸;誤用惡人,不善者競進。
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罰當其罪,為惡者戒懼。[唐]吳兢《貞觀政要》唐太宗語nbsp;注解:求得正人君子而用之,則心正行善的好人都會互相勉勵繼續行善;一旦誤用心邪行惡的壞人,那么壞人們就會爭先恐后地鉆進朝堂或地方官府。
獎賞那些該獎賞的人并且所獎所賞與其功勞大小相稱,那么沒有功勞的人自然就會主動退后;懲罰那些該懲罰的人并且所懲所罰與其罪過輕重相當,那么做壞事的人就會引以為戒,感到畏懼。nbsp;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諾,不如一士之諤。
武王諤諤以昌,殷紂墨墨以亡。[漢]司馬遷《史記amp;#8226;商君列傳》趙良語nbsp;注解:一千張羊皮,不如一領狐腋;一千個隨聲附。
2. 蘇軾在黃州寫的有關節儉的詩詞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深得道家曠達豪放的精神。此詞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上片著眼于雨中,下片著眼于雨后,全詞體現出一個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脫之道,篇幅雖短,但意境深邃,內蘊豐富,詮釋著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現著作者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