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樂府是指由朝廷樂府系統或相當于樂府職能的音樂管理機關搜集、保存而流傳下來的漢代詩歌。
漢樂府掌管的詩歌按作用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供執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廟歌辭,其性質與《詩經》中“頌”相同;另一部分則是采集民間流傳的無主名的俗樂,世稱之為樂府民歌。
漢樂府民歌對后世詩歌的健康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巨大影響。
這種影響當然首先表現在 感于哀樂,緣事而發 的現實主義傳統繼承上。
正是在漢樂府民歌的滋養下,直面人生的漢代詩人創作才逐漸活躍起來,從開始時的模擬到創新,為建安詩壇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而詩家所推崇的 建安風骨 、 魏晉風力 ,又是初唐陳子昂詩歌革新運動的一面旗幟。
到盛唐,偉大詩人杜甫 即事名篇 所作的 三吏 、 三別 等不朽詩章,到中唐,白居易、元稹標舉的 新樂府 運動,到晚唐,皮日休 正樂府 ,整個唐代,漢樂府民歌的優良傳統都在現實主義詩歌創作中起指導作用。
甚至晚清著名詩人黃遵憲在舊民主主義的革命時代,仍自覺地取 樂府之神理.至于漢樂府民歌所開創的五言詩體,一直作為中國古典詩體的主流,以及漢樂府民歌在敘事技巧、語言藝術等方面對后世起到的顯著作用,都已有目共睹,毋庸贅言了。
參考資料:http://**view/*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樂府“詩的文學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