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不僅僅代表著一個名字,一個流傳千古的偉人,還代表著一層更深刻的意義——愛國。
千百年來我們紀念這位偉人,紀念他的才華出眾,紀念他的忠肝義膽,紀念他的執著無悔,可以說他執著的一生就是他愛國的一生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他的愛國主義思想是如何表現的?我們說說他的故事,屈原名平,生在公元前三三九年,楚國沒落貴族家庭,曾出任楚國左徒,三閭大夫,受楚王器重,后因奸人作梗被楚王疏遠,直至流放,最后在郁悶中投入汨羅江自殺。
可以說屈原的一生是忠于楚國的一生,就是忠于人民的一生,他對內為了楚國本身繁華富強,楚國人民擺脫黑暗統治積極制定新憲法,對外為了想讓楚國一統江山,不怕辛苦奔走各國,提出聯齊抗秦的合縱政策。
如果說什么東西最表現他的愛國主義思想。
那么無非就是他的晚期作品《離騷》了。
“余故知 只為患兮,人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一偽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這開頭段的內容,他明確地指出“我知道忠言自諫會遭災惹禍,但我忍著痛苦不把忠心拋棄。
渺渺蒼天你為我作證吧,我的一切都表示對君王的忠誠。”看完這四句話,不用我多加解釋,多么激昂的忠誠,多么執著的忠誠,蒼天為證,忠心可表,堂堂男兒為了國家的利益寧愿粉身碎骨,試問千百年來又有幾人能做到這點!《離騷》寫于晚期,這就說明屈原已經被楚王疏遠了,在那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大時代,誰不愿自己的意見被采納,誰不愿自己能在眾英才中出人頭地,更何況是滿腹經綸的屈原呢?實際上屈原并不是沒有動搖過。
當他正騰云駕霧,浩浩蕩蕩地正要出游時,“忽臨睨夫舊鄉,仆夫悲余懷兮,蜷局顧而不行。”詩人的眼睛猛然間瞥見了他那出生,成長的故鄉。
那種血肉相連,生息與共的炙熱情感,剎那間粉碎了他去國遠游的美妙向往,使他無法繼續自己的行程,此情此景,甚至連他的仆人和馬都難過的邁步開步子。
這一感情上的劇烈轉折,把詩人的內心世界的悲憤性沖突推向了高潮,而整個詩意的演講也就不能不到此為止。
大家可能馬上會聯想到,剛才作者在《離騷》中所表達的那種對故鄉戀戀不舍,去而復返的感人情景,我想從這點就足可以表現出其為基礎的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