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求恩之死
那是發生在1939年10月到11月短短不過一個月的一段真實歷史,10月28日,日本兵進行瘋狂的"冬季掃蕩"計劃,開始對根據地的瘋狂戰斗。
當時中國的哨兵正在催促白求恩醫生盡快完成手術盡快撤離,就在如此緊張的時刻白求恩在搶救傷員的時候不小心刺破了自己的手指,作為醫生他迅速反應把手放入消毒液中消毒,雖然他知道自己不完全處理好傷口很可能面臨被感染的危險,但是正在戰時他沒法先顧及自己還是堅持把傷員的傷口先處理完畢。
此時的白求恩已經被感染,后來他的手指先是發炎,且炎癥越來越嚴重。
轉眼到了11月1日,白求恩又一次在手術臺搶救一名傷員,而這位傷員患的是一種劇烈傳染性炎癥,雖然此時白求恩已經手指感染在接觸病人自己就面臨致命感染的風險,但是白求恩依然堅持先救人,不幸,此次治療確實又讓他自己已經發炎的手指二次感染,且更為加劇了。
后來,手指發炎已經疼痛萬分,他還是堅持做了十三臺手術,還一邊寫治療瘧疾這種頑疾的講課提綱。
最終在7日,一生解救他人于水深火熱的白求恩自己卻倒在了病床上,不僅手指炎癥惡化擴散,后來又連續高燒,那么白求恩是怎么死的呢,最終他自己說出自己被確診為敗血癥,于12日,天還沒亮,白求恩就在病痛中平靜的逝去。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寫了遺書將遺產分給戰友們,還請求國際援華委員會能夠給予妻子一筆生活費,替他向妻子道歉,并告訴她自己曾經很幸福。
2、我是一名八路軍戰士
1939年8月,白求恩大夫從延安來到唐縣晉察冀軍區工作,不久,**從延安打電報指示聶榮臻司令員要好好照顧白求恩大夫,每月發給100元(邊區幣)的津貼。
當他得知聶榮臻司令員每月的津貼只有5元,一般干部也只有2元左右時,就激動地說:"我從延安來,**的津貼就很少,八路軍官兵每天只有幾分錢的菜金,我是一個共產主義戰士,不因該享受有特殊待遇!"
由于組織上考慮他年長體弱,是飲譽國際的醫學專家,且過去的生活較優越,就沒有同意他的意見。
聶榮臻司令員親自找他談話,希望他根據**的指示接受100元津貼,他堅決不從。
并給**寫了寫了一封信,匯報自己到達晉察冀邊區以后的工作情況,表示要永遠和八路軍戰士和人民一道,艱苦奮斗到底。
他說;"在前線,我是年紀最大的戰士,可是我任然是一名八路軍戰士啊!絕不能搞特殊!"
3、要時刻把自己當做傷員
1939年夏天,沙飛與白求恩一起從冀中回到唐縣工作。
一天中午,白求恩大夫請沙飛去唐河游泳,順便拍幾張照片。
沙飛如約趕到白求恩大夫的住處,白求恩大夫已經查看傷員去了。
沙飛便在屋里等待他。
沙飛坐在椅子上,發現有幾張用鉛筆勾畫的草圖,其中畫得比較清晰的一張像一個當地架在牲口背上的馱貨架。
正在沙飛對草圖疑惑不解地猜想時,白求恩大夫回來了。
他對沙飛致歉說:”飛,對不起,讓你久等了!“然后,指著桌子上的草圖有感而發地說:"一個戰地外科醫生,要同時是木匠,鐵匠,縫紉匠,理發匠。
有了這四匠才是好的外科醫生。
"說完白求恩大夫興奮地指著那張似馱貨架的草圖說:"飛,這是我設計的‘靠背架’讓剛做完胸腹手術的傷員靠在上面呼吸會順暢些。
舒服些……"
沙飛從內心對白求恩大夫這種崇高的道德和全心全意為傷員著想的精神敬佩不已。
白求恩大夫接著對沙飛說:”我們有的大夫責任心不強,簡直拿戰士的生命開玩笑。
“接著他又向沙飛講述了一位大夫由于條件所限和疏于手術后未能給傷員上夾板,致使傷員截肢的事。
白求恩大夫說:"大夫使傷員的守護神,要處處為傷員考慮,要時刻把自己當作傷員!"沙飛動情地聽著,被白求恩大夫時刻為傷員著想的崇高醫德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白求恩大夫看了看那張草圖接著又說:"醫生心里要時刻裝著傷員,外科醫生會木匠,便可以做各種康復器械,傷員就會很快康復。
會縫紉,可隨時為傷員縫補衣服讓傷員在醫院有一種住在家里的感覺,有助于傷員恢復。
會鐵匠,可以打造醫療器械,彌補醫療器械的不足,提高我們的醫療技術。
會理發,可以及時給傷員理發,傷員從前線下來因戰斗緊張,沒有時間理發,往往頭發很長,到了醫院我們就給傷員理發。"
4、白求恩的童年時代
1890年3月3日,亨利·諾爾曼·白求恩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北部的格雷文赫斯特小城一個牧師家庭。
白求恩從小勇敢,愛冒險。
6歲那年,他獨自到離鎮很遠的多倫多去游玩,走著走著迷路了,但他并不哭。
當警察把他送回家,媽媽批評他時,他說:“我想嘗嘗探險的滋味。”有一次,他帶弟弟去爬山,發現一只美麗的蝴蝶,他就追呀追呀,一直追到山頂才抓住,把等在山下的弟弟嚇得直哭。
8歲時,白求恩捉麻雀,捉蒼蠅,捉到后就解剖,學祖父當外科醫生。
他還是一個游泳能手,10歲就想游過齊治亞海灣。
5、白求恩的故事
10歲的白求恩把爺爺行醫用的銅牌掛到了自己的門上,那一刻起注定他要走進人類醫學的歷史。
在一連串的冒險和嘗試之中,白求恩成長為一個朝氣蓬勃的青年。
他在大學畢業的前一年參加了一戰,但戰爭卻讓他感到幻滅。
一戰結束后白求恩來到倫敦,在倫敦一位蘇格蘭姑娘以一種不平凡的天真讓白求恩一見鐘情,他們迅速結婚。
法西斯戰火仍在蔓延,從西班牙回來后,白求恩發現有一個地方叫中國,更需要他 的幫助。
從起初的不理解到后來的生死與共,白求恩與中國人一起經受了戰火的洗禮,建立起了深厚情意。
當白求恩打算回美國要求藥品支援,突然一場戰役爆發,白求恩毅然決定留下,再一次和中國的戰士、醫護人員一起面對硝煙戰火。
然而這一次,他在手術過程中不慎弄破手感染了病毒,最終在中國人民的感激和懷念中死去。
白求恩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鎮,1939年11月在中國河北抗日戰場染病去世。
在加拿大和美國,他以高超的胸外科手術享有盛譽,是個生活優裕的富家子弟。
他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后,在硝煙炮火中忘我地救治 八路軍傷員,曾連續為115名戰士做手術,持續69個小時。
他為中國獻出了生命中最后的1年零8個月。
臨終彌留時,白求恩這樣寫道:“人生很好,很值得為它活上一回,但也的確值得為它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