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習最重要的是要勤積累。
一、讀記看寫篇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擁有深厚的功底特別重要。
那么這深厚的功底是從哪里來的呢?從積累中來。
尤其是在寫作時,更需要一定的材料積累,這樣聯想才能有著落,才能做到點面結合、內容充實、理論與材料相聯系。
所謂勤積累,也就是包括這四個方面:多讀、多記、多看、多寫。
(一)多 讀
首先是多讀,讀什么呢?高考制度的改革也對學生的知識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作為學生,我們廣泛涉獵知識的最佳途徑就是讀書看報了。
讀書,要涉及到各個方面,正如魯迅先生那句經典的比喻所說的,大家讀書要像蜜蜂,不但要辛勤地采蜜,還要多方汲取,采集各種各樣的花粉,才能釀出香甜的蜜來,緊叮在一處是絕對不行的。
王蒙說,作家要學者化,也是這個道理。
文科的同學要多讀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鍛煉自己嚴密的理性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理科的同學也要多了解人文方面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和文化的底蘊。
在知識體系高度分化、又高度集中的今天,我們必須學會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促使學科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以提高素質,善于歸納在自己頭腦中形成的知識體系,善于推廣聯想,達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舉一反三的效果。
一般說來,我會把大本頭的名著放在假期去讀,一方面是因為平時的空閑時間太少,不允許我們用很多的精力來鉆研這個;另一方面,假期可以集中精力,更好地體會書中的精華。
平時我就多看一些報紙雜志。
一本高品位的雜志,帶給你的不僅僅是文章的美感,還有心靈的愉悅和啟迪、視野的開闊與知識的豐富。
在我看來,《讀者》、《視野》、《青年文摘》都是很不錯的雜志,《環球時報》、《南方周末》、《語文報》都是很好的報紙,我基本上是每期必讀。
另外,還有當今的一些散文和小品文,如余秋雨、劉墉、喬葉、史鐵生、林清玄等人的作品,對于我們的中學生來說,稱之為一大金礦也不為過。
這些文章,或微微到來、或鞭辟入理、或給人啟迪、或發人深省,但大都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文辭精美,讀來余味悠長,令人回味無窮。
枯燥的學習之余,讀讀這些文章,既可以調節大腦,又能夠陶冶性情,實為人生一大樂事啊!
讀書,不是讓你單純地去讀,而是用心去讀,必要時還要用手去記。
就是說你要做讀書筆記,要摘抄。
古人說,不動筆墨不看書。
俗話也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嘛!準備一個專門的本子,看到你認為比較好的句子、段落、甚至文章,都要把他記下來;讀書的時候,有什么思索、感悟,對你有什么啟發,都要隨時地寫下來,因為,它們都是一些被稱為靈感、或者是思維的火花的東西,可能只是一閃而過,如果你不在此時把他抓住,以后可能再也不會有了。
記下來之后,時不時地拿出來翻翻,晨讀的時候拿來讀讀,漸漸地,這些東西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你自己的東西,需要用的時候,信手拈來就可以了。
我的語文成績一直很好,我覺得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此。
我從初中的時候就養成了作讀書筆記的習慣。
最初是在老師的逼迫之下去摘抄一些東西,每周上交一次供他檢查。
老師的政策只持續了一段時間,我的習慣卻就此保留了下來。
以后,凡是在讀書的時候,看到有什么優美或是有啟發性的句子,我總是隨時地把他記下來,無論自己的時間有多緊張。
因為我覺得,這些東西,如果我不記下來,以后可能就再也見不到它了,豈不是我的一大損失?于是,習慣就這樣養成了,甚至在我緊張的高三生活中也沒有放棄過。
積少成多,平時看起來不怎么起眼的那么一點點東西,漸漸地變成了一本、兩本……到高中畢業, 我已經有了滿滿四本了。
不幸的是,由于這些本子在班里傳看,有一本不知流落到那位同學那里,再也找不到了,讓我很是為此捶胸頓足了好一陣子。
其余的三本我到現在還愛不釋手,漂亮的外殼加上里面工整的字跡、充實的內容,記錄了我當時點滴的思緒、心血和汗水,我想我真的該它作為一筆財富好好珍藏。
當時,有同學和我開玩笑說:“我們班的作文講評課都快變成你的作文欣賞課了。”高考的時候,我的作文幾乎滿分,我想這應該都是它的功勞。
大家可能會問,你說了這么多,到底有什么用呢?我想,讀書很大程度上對我們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在不知不覺中你的語感、語文知識、文學素養會提高很多,這不但對你學好語文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而且對你的人生觀、個人氣質、修養都有很大的影響。
因為我一向認為,書中有很美好的世界、豐富的人生。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作文語文學習中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