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詞格律中有尾三平忌這個說法嗎
那叫三平足。
是指七言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第五字應仄而平;五言律句“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應仄而平,造成收尾三字均為平聲的情況。近體詩要求一句之中要平仄錯落,但要做到每個字都符合平仄要求是困難的,因此就有了“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說法,即在一句中的偶數字上要嚴格按照平仄的要求,而對奇數字的要求則可靈活。
由于格律詩一般都是在雙句押韻,所以“三平尾”都是出現在壓韻的句子末尾。三平尾在古人律詩中極為罕見,應該是律詩創作的大忌,五七言律句式對聯基本上沿用詩律,故也以三平尾為大忌。
現在一般概念是,格律詩有三平尾是敗筆。對知道這個禁忌的人而言,現在習作格律詩,就會刻意地去避開三平尾。
“三平尾”與“孤平”被認為是詩家“大忌”,主要是從詩歌的音律上考慮,如果犯了“忌”,在吟誦時,就會感覺不協調,破壞了詩歌的音律美。看到一種說法:唐詩自李商隱后不見三平尾,宋詩中自陸游后不見三平尾,元明清的格律詩基本沒有三平尾。
這種說法并不準確。三平尾為什么不好,似乎談及的不多。
三平尾從何時成為詩人的回避,也不很清楚。 從格律詩的平仄規律看,平仄相錯,韻律感成就了韻律美,形成固有平仄格式。
又因上下對平仄互粘,一般不易出現三平尾或三仄尾。這樣,按理寫詩時應無需刻意地回避了。
但是我們檢查一下唐代的格律詩,往往會發現一些犯忌的句子。有人做過統計,在全唐詩里,五言格律詩中犯“三平尾”的共256句,占1%左右,七言格律詩中犯“三平尾”的共87句,占0.2%左右。
應該說至少在唐代“三平尾”的現象還是比較嚴重的。像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這樣的大詩人都有“三平尾”的現象。
現舉幾例: 去年別我向何處,有人傳道游江東。謂言掛席度滄海,卻來應是無長風。
(李白) 渥洼汗血種,天上麒麟兒。(杜甫) 昨日施僧裙帶上,斷腸猶系琵琶弦。
(韋莊) 浣花流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杜甫) 水檻虛涼風月好,夜深誰共阿憐來。
(白居易) 振錫導師憑眾力,揮金退傅施家財。(白居易) 祥云輝映漢宮紫,春光繡畫秦川明。
(杜牧)。
二、宋詞里面什么叫“上片三平韻,錯葉二仄韻
估計這個說法是來源于詞調《定風波》吧?結合詞例來跟你說明。
定風波〔宋〕歐陽炯
(詞)暖日閑窗映碧紗,小池春水浸明霞。數樹海棠紅欲盡,爭忍,玉閨深掩過年華。
(譜)中仄平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中仄,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詞)獨憑繡床方寸亂,腸斷,淚珠穿破臉邊花。鄰舍女郎相借問,音信,教人羞道未還家。
(譜)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說明:第一行是原詞,第二行是相應的詞譜。詞譜標明的是每個字應遵循的平仄(這個估計你都知道的?平聲字和仄聲字也基本能區分吧?)
定風波詞調的規定是“雙調六十二字,上片三平韻,錯葉二仄韻,下片二平韻,錯葉四仄韻”,雙調,是指詞調是分上下兩片的。上片三平韻,即例詞中紗、霞、華,這三個句腳的字是相互押韻的,而且押的是平韻;但中間還有盡、忍這兩個字是互相押韻,且押的是仄韻。因為上片本來是押平韻的,但中間穿插了押仄韻的,所以叫“錯葉”(這里的“葉”讀“協”的音,葉韻,就是指合韻),而且因為是兩個句腳押仄韻,所以合起來就叫“錯葉二仄韻”。
下片也是一樣的道理,花、家兩字押平韻,而句中又有亂和斷,問和信,這四個字兩兩一組,分別押兩個不同的仄韻,但合起來還是稱“四仄韻”。
所以,歸納一下,這句的意思就是在說:上片三處押平韻,中間穿插了兩處押仄韻;下片兩處押平韻,中間穿插了四處押仄韻。
三、唐詩,宋詞中什么叫平聲,仄聲,可平可仄
唐詩、宋詞中什么叫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呢
唐詩的平仄規律是唐朝的沈佺期和宋之問總結出來的,遵循粘對規律,第一句稱為出句,第二句稱為對句,對句的平仄是和出句的平仄完全相反的,這個稱為對。而粘則是指第二聯的第一句和前一聯的末一句(就是剛才的對句)平仄是相同的,所以把前一句的平仄抄下來即可。
這是大原則,在大原則之外還有一些小細節需要注意:
1,避免三平韻,即每一句的最后三個字不可以全是平,即“仄仄平平平”的情況是不可以出現的,如果出現就要把第三個字改變,變成“仄仄仄平平”;
2,無論在什么情況下二四六句必須押韻,即二四六的最后一個字必須是仄聲的,這里涉及到一個小技巧,根據粘對規律,在確定第一句的平仄時我們就可以把剩下的每一句的最后一個字的平仄確定下來,如果第一句最后一個字是平聲,那么第二句最后一個字就是仄聲,第三局最后一個字是平聲,第四局最后一個字又變成了仄聲,以此類推,平仄相間,因為在寫平仄的時候會說“平起仄收”之類的術語,這個意思是說,第一個字是平聲,最后一個字是仄聲,如果第一聯第一句的平仄變化是“平平仄仄仄”,根據粘對規律第二句句應該是“仄仄平平平”,這時就出現了“三平韻”,這時候就要改變第三字。再比如第一聯第一句的平仄變化是“仄仄平平仄”,同樣遵循粘對規律第二句是“平平仄仄平”,這時候違反了二四六句必須押韻的規律,則將最后一個字改為“仄”即可。總的來說就是一個原則,兩個細節。在原則的指導下寫出大體句式,再用這兩個細節進行修改即可!
四、律詩中有個術語叫"孤平",什么叫"孤平"
孤平”這個詞組作為律詩的專用術語和禁忌,由于歷代對其的解釋都是“就事論事”式的照搬句例,沒有從它為何是“律詩大忌”和適用范圍上解說清楚,因而造成了襲用詩律的聯律對其認識上的分歧。
孤平是律詩(包括長律、律絕)的大忌,所以詩人們在寫律詩的時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詞曲中用到同類句子的時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一字必須用平聲;如果用了仄聲字,就是犯了孤平。因為除了韻腳之外,只剩一個平聲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擴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個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聲,也叫犯孤平。在唐人的律詩中,絕對沒有孤平的句子。**的詩詞也從來沒有孤平的句子。試看《長征》第二句的“千”字,第六句的“橋”字都是平聲字,可為例證。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詩詞句中怎樣叫犯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