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魯迅的《故鄉》句子賞析
1、“蒼黃的田地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瑟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作者寫在船上遠望之景物,只寥寥幾筆就渲染出故鄉沉寂荒涼的氣氛,幾襯托了悲涼的心境,也暗示了當時的社會狀況。
2、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在這幅“神異的圖畫”'中,寄托著作者對理想中故鄉的愛與眷戀。這一幅明凈美好的畫面在篇末又一次重現,則更有力地襯托了作者的美好的“愿望”。
3、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這句話寫出了故鄉的蕭瑟與凄涼,反映出了當時統治下社會的黑暗與人民困苦的生活,也為下文寫閏土臉上那凄涼的神情而做鋪墊.
4、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指新的希望的想象和憧憬。希望好比地上的路,他告訴人們,只有空想而沒有追求,希望便無所謂有,有了希望且去奮斗,希望便無所謂無。人們都向著希望前進,就會迎來新生活。
5、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村莊 我的心不禁悲涼起來了。
離鄉--回鄉, 村莊更加蕭索 風雨如磐暗故園 心境黯淡 故鄉沒有成為“新”鄉讓魯迅倍感悲戚。
二、魯迅的《故鄉》句子賞析
1、“蒼黃的田地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瑟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作者寫在船上遠望之景物,只寥寥幾筆就渲染出故鄉沉寂荒涼的氣氛,幾襯托了悲涼的心境,也暗示了當時的社會狀況。 2、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在這幅“神異的圖畫”'中,寄托著作者對理想中故鄉的愛與眷戀。
這一幅明凈美好的畫面在篇末又一次重現,則更有力地襯托了作者的美好的“愿望”。 3、“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
這句話寫出了故鄉的蕭瑟與凄涼,反映出了當時統治下社會的黑暗與人民困苦的生活,也為下文寫閏土臉上那凄涼的神情而做鋪墊。 擴展資料: 《故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于1921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
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 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同時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愿望。
魯迅的《故鄉》中寫了三個“故鄉”:一個是回憶中的,一個是現實的,一個是理想中的。第一個是“過去時”的,第二個是“現在時”的,第三個是“未來時”的。
小說突出描繪的是現實的故鄉。 回憶中的“故鄉”,“我”回憶中的故鄉是一個帶有神異色彩的美的故鄉。
現實的“故鄉”用這樣一句話概括,這個“故鄉”的具體感受:它是在現實社會生活的壓力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鄉”。這時的“故鄉”是由三種不同的人及其三種不同的精神關系構成的。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故鄉。
三、故鄉魯迅心里描寫的句子賞析
第一次在開頭“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作者由回家的愉悅轉為悲涼。
第二次在和閏土見面“我看時,不由的非常出驚,慌忙站起身,迎著走去。”“ 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么說才好”“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這兒由驚——驚于閏土的變化,轉為興奮——多年未見的喜悅,在轉為失望——兩人之間已有隔閡。
第三次是在船上“老屋離我愈遠了;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 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他記憶中的家鄉和人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使他不禁“悲哀”,通過這一系列的情感變化點出“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
擴展資料
《故鄉》通篇采用了對比藝術, 但并不簡單的生硬拼湊,而是把人物刻畫同景物描寫巧妙的穿插、溶匯在一起,使整個作品構成一幅色調十分和諧、鮮明的圖畫,蘊含深沉,意味雋永。小說的對比藝術主要有三個特點。
首先,《故鄉》的對比是用純一色的白描手法來體現的。作者的語言精確樸素, 不加任何雕琢, 運用白描手法,再現了“ 我” 回故鄉,同親友鄰居各類人物相處的生活場面,揭示了生活變故和人事變故。
其次,《故鄉》的藝術對比中, 滲透著濃郁的詩情。作者對故鄉、對勞動人民的真摯的熱愛,都熔鑄在作品里。再次,《故鄉》的藝術對比里, 蘊藏著深沉的人生哲理。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故鄉
四、魯迅故鄉語句賞析
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村莊 我的心不禁悲涼起來了賞析:離鄉——回鄉 村莊更加蕭索 風雨如磐暗故園 心境黯淡 故鄉沒有成為“新”鄉讓魯迅倍感悲戚.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
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賞析:魯迅在《野草》集里的散文詩《希望》中說 “希望之為虛妄 正如絕望相同”,在絕望之境,他想到了路是在絕境中依靠自我的力量上下求索實現的 于是 發出了“反抗絕望”的強音 走出虛妄之路的迷失 從而作為“旨歸在行動”的行動者走上了“為人生”的征途。
五、魯迅《故鄉》的賞析
魯迅在《故鄉》的結尾處寫道:我想: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但我們的后輩還是一氣,宏兒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
我希望他們不再象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然而我又不愿意他們因為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愿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結合《故鄉》全文,深入思考魯迅這段話,我們不難發現,《故鄉》著重表現的,實際是人與人關系發展中的兩個循環節。第一個循環節是從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到成年魯迅和成年閏土關系的變化。
這是一個已經完成了的循環節,它不但有了前項(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的和諧美好關系),而且有了后項(成年魯迅和成年閏土之間的隔膜:“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 認真想來,這個循環節實際是以往人與人關系中不斷重復的無限鏈條中的一環,是無數這類惡性循環節中的一個,它包含著魯迅對中國全部社會思想史和社會關系史的概括和總結:人與人原本是平等友好的,但在封建社會里,及至成年,人與人之間便隔膜起來,彼此的心不能相通了。
魯迅認為,在他與閏土之間,這個惡性循環節已經造成了,再也沒有挽回的余地。但還有第二個循環節,即少年水生和少年宏兒到成年水生和成年宏兒關系的變化。
這是一個尚未完成、只有前項而尚無后項的循環節。 同往日的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一樣,水生和宏兒還保持著童貞的愛情,還有著兩心相通、兩小無猜的和諧美好關系,但他們以后將會怎樣呢?是不是又和魯迅與閏土一樣變得隔膜起來呢?這是魯迅集中思考的問題,他希望他們不再重新走上以前的老路,希望從他們這一代起,打破中國社會思想和社會關系的惡性循環,從而走上一條新的發展的道路,開始一種新的生活,一種前人未曾經歷過的生活。
《故鄉》的整個情節鏈條,實際便是由這兩個循環節組成的,簡單表述出來,便如下式:我認為,《故鄉》的全部描寫,都可納入到這兩個循環節中來理解,《故鄉》的主題意義,也存在這兩個循環節的關系中。 在分析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的關系時,有種觀點認為,魯迅意在表現農村勞動人民的孩子的聰明、勇敢和智慧,表現城市富家子弟的缺乏廣博的見識,從而反映了魯迅向勞動人民學習的愿望和要求。
表面看來,這種分析似有道理,但深究下去,實際上與魯迅原意懸殊甚大,可謂“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因為這種分析,在不自覺之間,又為兩個不分彼此、融洽無間的孩子分出了等級、劃分了優劣,標出了高低,而這恰恰是魯迅和閏土后來變得隔膜起來的根本原因。
魯迅說:“別人我不得而知,在我自己,總仿佛覺得我們人人之間各有一道高墻,將各個分離,使大家的心無從相印。這就是我們古代的聰明人,即所謂圣賢,將人們分為十等,說是高下各不相同。
其名目現在雖然不用了,但那鬼魂卻依然存在,并且,變本加厲,連一個人的身體也有了等差,使手對于足也不免視為下等的異類。” 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關系之融洽,恰恰在于他們還沒有在彼此之間分出等差,分出優劣和高低,少年魯迅不因閏土是貧苦農民家子弟而心存半點蔑視之意,少年閏土也不因少年魯迅系主人家孩子而視之為異類,因為小說由少年魯迅的眼中寫出,他又是沒有任何優越感的,所以表現出了對少年閏土的欣羨,但我們卻絕對不能反過來,認為少年閏土自然地優于少年魯迅,似乎他是高于少年魯迅的另一種不同的孩子。
試想,如果我們把對少年閏土可愛形象的刻畫,當成魯迅對閏土與魯迅的比較,當成單純對勞動人民的贊美,當成魯迅向勞動群眾學習的愿望的表現,那末,魯迅后來對閏土麻木迷信的描寫,不又可解釋為魯迅對勞動人民的蔑視,當成魯迅反對向勞動人民學習的表現了嗎?總之,這種觀點離開了對上述整個循環節的分析,單純從魯迅的部分描寫中演繹出自己的結論,結果便離開了魯迅的原意。 而只要我們結合上面列的兩個循環節的圖式,我們便會清楚地看到,魯迅對少年魯迅與少年閏土的描寫,集中在他們二人的和諧融洽的關系上,宏兒和水生的關系是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關系的重演,在宏兒和水生的關系的描寫中,我們只看到二人的和諧親愛,而絕無二者的優劣比較,所以少年魯迅和少年閏土之間的關系的實質,也是如此。
從和諧走向隔膜,則是閏土和魯迅關系發生變化的主要軌跡。 魯迅和閏土之間的隔膜是怎樣產生的呢?正是魯迅所抨擊的把人分成高下不等的各種等級的封建等級制度,是在這種制度影響下產生的封建等級觀念,是維護并實施這種制度的封建禮教制度。
我這時很興奮,但不知道怎么說才好,只是說: “啊!閏土哥,——你來了?……” 我接著便有許多話,想要連珠一般涌出:角雞,跳魚兒,貝殼,猹,……但又總覺得被什么擋著似的,單在腦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
他的態度終于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我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顯而易見,閏土對魯迅還是懷有親情、愛情的,但在這時,他已經不能象從前那樣。
六、故鄉
精神“故鄉”的失落 ——魯迅《故鄉》賞析 (一)回憶中的“故鄉” (二)現實的“故鄉” (三)理想中的“故鄉” (四)“故鄉”與“祖國”的同構 (五)悠長的憂,悠長的美 魯迅的《故鄉》中寫了三個“故鄉”:一個是回憶中的,一個是現實的,一個是理想中的。
第一個是“過去時”的,第二個是“現在時”的,第三個是“未來時”的。小說突出描繪的是現實的故鄉。
(一)回憶中的“故鄉” “我”回憶中的故鄉是一個帶有神異色彩的美的故鄉。 它的“美”,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感受得出來: 1。
它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這里有“深藍”的天空,有“金黃”的圓月,有“碧綠”的西瓜,少年閏土有一副“紫色”的圓臉,脖子上帶著“明晃晃”的“銀白”色項圈,海邊有五色貝殼,“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還有各種顏色的鳥類:稻雞、角雞、鵓鴣、藍背……在這里,沒有一種色彩不是鮮艷的,明麗的,任何兩種色彩之間的對比都是鮮明的,它們構成的是一幅“神異”的圖畫,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2。
它是一個寂靜而又富有動感的世界 當“我”記起童年時的“故鄉”,浮現在腦海里的首先是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海邊沙地上的碧綠的西瓜,整個大自然是那么靜謐,那么安詳,但在這靜謐的世界上,卻有著活潑的生命。這活潑的生命給這個幽靜的世界帶來了動態的感覺。
“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
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它幽靜而不沉悶,活潑而不雜亂。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和諧自然,是一個令人心曠神怡的世界。
3。它是一個遼闊而又鮮活的世界 “我”回憶中的“故鄉”是一個多么廣闊的世界啊!這里有高遠的藍天,有一望無垠的大海,有廣闊的海邊的沙地。
但在這廣闊的天和地之間,又有各種各樣的人和事物,有活潑的少年閏土,有猹、獾豬、刺猬,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有五彩的貝殼,有金黃的圓月,有碧綠的西瓜……這個世界廣闊而又鮮活,一點也不狹窄,一點也不空洞。 我們可以看到,“我”回憶中的“故鄉”并不僅僅是一個現實的世界,同時更是一個想像中的世界,是“我”在與少年閏土的接觸和情感交流中想像出來的一幅美麗的圖畫。
它更是“我”少年心靈狀態的一種折射。這顆心靈是純真的、自然的、活潑的、敏感的,同時又是充滿美麗的幻想和豐富的想像力的。
它沒有被“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所束縛,而是在與少年閏土的情感交流中舒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給自己展開了一個廣闊而又美麗的世界。 那么,少年“我”的這個廣闊而又美麗的世界是怎樣展開的呢?是因為兩顆童貞的心靈的自然融合。
少年“我”是純真的、自然的,少年閏土也是純真的、自然的。 他們之間的關系不是用封建禮法關系組織起來的,而是用兩顆心靈的自然需求聯系起來的。
少年閏土不把少年“我”視為一個比自己高貴的“少爺”,少年“我”也不把少年閏土視為一個比自己低賤的“窮孩子”。他們沒有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的觀念。
他們之間的情感交流是暢通無阻的,是沒有任何顧忌和猶豫的。 我們重新讀一讀他們之間的對話,就可以感到,他們之間是想到什么便說什么的,想到哪里就說到哪里的。
他們不是為了討好對方而說,也不是為了傷害對方而說,而是說的雙方都感興趣的話。兩個人的心靈就在這無拘無束的對話中融合在一起了。
也在這融合中各自都變得豐富了。 少年閏土來到城里,“見了許多沒有見過的東西”;少年“我”通過與少年閏土的談話,也像看到了過去自己從來沒有看到過的世界。
總之,“我”回憶中的“故鄉”是一個美好的世界,這個世界實際是少年“我”美好心靈的反映,是少年“我”與少年閏土和諧心靈關系的產物。 但是,這種心靈狀態不是固定的,這種心靈關系也是無法維持久遠的。
社會生活使人的心靈變得更加沉重,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復雜起來。當成年的“我”重新回到“別了2O余年的故鄉”時,這個回憶中的“故鄉”就一去不復返了。
在這時,他看到的是一個由成年人構成的現實的“故鄉”。 (二)現實的“故鄉” 現實的“故鄉”是什么樣子呢?我們可以用這樣一句話概括我們對這個“故鄉”的具體感受:它是在現實社會生活的壓力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鄉”。
這時的“故鄉”是由三種不同的人及其三種不同的精神關系構成的。 1。
豆腐西施楊二嫂 豆腐西施楊二嫂是一個可笑、可氣、可恨而又可憐的人物。她為什么可憐呢?因為她是一個人,一個需要物質生活的保證的。
當一個人無法通過自己正常的努力而獲得自己最起碼的物質生活保證的時候,為了生命的保存,就要通過一些非正常的、為人所不齒的手段獲取這種保證了。 在這個意義上,她是值得同情的。
她原來是開豆腐店的,為了豆腐店能夠賺到更多的錢,她擦著白粉,終日坐著,實際上是用自己的年輕的美來招徠顧客,“因為伊,這豆腐店的買賣非常好”。“美”,在豆腐西施楊二嫂這里已經不再是一種精神的需要,而成了獲取物質利益的手段。
七、魯迅《故鄉》的佳句點評
魯迅的《故鄉》賞析 兩個故鄉 魯迅在《故鄉》這篇小說里紀念他的故鄉,但其實那故鄉沒有什么可紀念,結果是過去的夢幻為現實的陽光所沖破,只剩下了悲哀。
但此外也有希望,希望 后輩有他們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原文結末云:“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
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 了路。”這是很好的格言,也說得很好,沒有尼采式的那么深刻,但是深遠得多了。
這里前后有兩個故鄉,其一是過去,其二是現在的。過去的故鄉以閏土為中心,借了這個年青的農民,寫出小時候所神往的境地: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 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
現在先從閏土說起。這閏土本名章運水,小說里把土代替了水字,閏運是同音的,也替換了,在 國音里閏讀如潤,便有點隔離了,他的父親名叫章福慶,是城東北道墟鄉杜浦村人,那里是海邊,他種著沙地,卻是一個手藝工人,能制竹器,在周家做“忙月”, 意思即是幫忙的,因為他并非長年,只在過年過節以及收租曬谷的時候來做工罷了。
他有時來取稻草灰,也帶了運水來過,但是有一年因為值祭,新年神像前的祭器 需要人看守,那時便找運水來擔任,新年照例至正月十八為止,所以他那一次的住在城內是相當長久的。 看守祭器 本文中說大祭祀的值年離現在將有三十年了,那小說是一九二一年寫的,計算起來該是一八九一年左右,事實上是光緒癸巳即一八九三年,那時魯迅是十三 歲。
在復盆橋周家有兩個較大的祭祀值年,其一是第七世八世祖的致公祭,由致中和三房輪值,致房下分為智仁勇,智房下又分為興立誠,魯迅是興房派下的。所以 須得二十七年才能輪到一回。
其二是第九世祖的佩公祭,單由致房各派輪值,這只要九年就夠了。一八九三年輪值的祭祀乃是佩公祭,因為在丙申即一八九六年伯宜 公代立房值年。
白盡義務(立房的子京將祭田田租預先押錢花光,發狂而死,已見《百草園雜記》中,)正是此后第三年。其次是佩公祭資產較多,祭祀比較豐盛, 神像前有一副古銅大五事,即是香爐燭臺和花瓶,很是高大,分量也很重,偷去一只便很值點錢,所以特別要有人看守才行。
還有一件特別的事故,便是魯迅的曾祖 母戴老太太以七十九歲的高壽于前一年即壬辰的除夕去世,大堂前要停靈,值年的祖像只好移掛別處,就借用了仁房所有的“大書房”在“志伊學顏”的橫匾下陳設 起來。那是在大門內西偏,門口沒有看門的人,很是不謹慎,當時仁房玉田在那里設著家塾,孟夫子即孔乙已就有時會溜進來,拿走一點文房具的。
因此之故,看守 更是不可少了。 閏土父子 本文里說閏土能裝弶捕小鳥雀,這是他父親的事,在《朝華夕拾》中曾有過一段敘述。
他的父親名福慶,小孩們叫他“慶叔”,是種地兼做竹匠的,很是聰 明能干,他用米篩捕鳥,關在用竹絡倒放撐開的麻袋里,后來拿錫酒壺盛大半壺水,把小鳥的頭塞在壺口內,使它窒息而死,都是很簡單巧妙的。壬辰那年冬天特別 冷,下雪很多,積得有尺把厚,河水也凍了,有一兩天航船不能開行,是向來少有的事情。
因為大雪的緣故鳥雀無處得食,所以捕獲很容易,這以后就再沒有這種機 會,即使下點雪,也沒有那些鳥來了。這事可以斷定是在壬辰冬天,因為癸巳正月里一直忙喪事和祭祀,不能再有這閑工夫了。
閏土出場那時是第一次,中間隔了六 年,他第二次出場是在庚子(1900)正月,初七日日記下云,“午后至江橋,運水往陶二峰處測字,余等同往觀之,皆讕語可噱。”測的不知是什么字,但讕語 有些卻還記得,有混沌乾坤,陰陽搭戤等句子,末了則厲聲曰:勿可著鬼那么的著!閏土乃垂頭喪氣而出,魯迅便很嘲笑他,說他瘟了,學陶二峰的話來說他,使得 他很窘。
過了幾年之后,慶叔顯得衰老憂郁,聽魯老太太說,才知道他家境不好,閏土結婚后與村中一個寡婦要好,終于鬧到離婚,章家當然要花了些錢。在閏土不 滿意于包辦的婚姻,可能是有理由的,但海邊農家經過這一個風波,損失不小,難怪慶叔的大受打擊了。
后來推想起來,陶二峰測字那時候大概正鬧著那問題,測字 人看出他的神情,便那么的訓斥了一頓,在這里也正可以看到占卜者的機警與江湖訣了 豆腐西施 閏土的第三次出場是在民國以后,姑且說是民國元年(1912)吧。假定他是與魯迅同庚的,那么那時該是三十二歲,但如本文中所說已經很是憔悴,因 為如老實的農民一樣,都是“辛苦麻木而生活著”,這種暗淡的空氣,在鄉村里原是很普遍的。
魯迅的第二個故鄉乃是民國八年(一九一九)的紹興,在這背景出現 的仍是閏土,他的樣子便是民初的那模樣,那海邊的幻景早已消滅,放在眼前的只是“瓦楞上許多枯草的斷莖當風抖著”的老屋。那些稻雞、角雞、鵓鴣、跳魚,以 及偷吃西瓜的小動物,叫作俗音遮字,小說中寫作犬邊查字的,都已不見影蹤,只換了幾個女人,里邊當然也有衍太太,但特別提出的乃是綽號“豆腐西施”的楊二 嫂。
豆腐西施的名稱原是事出有因,楊二嫂這人當然只是小說化的人物。鄉下人聽故事看戲文,記住了貂蟬的名字,以為她一定是很“刁”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