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夏 感
梁衡
充滿整個夏天的是一個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
好象爐子上的一鍋冷水在逐漸泛泡、冒氣而終于沸騰了一樣,山坡上的芊芊細草漸漸滋成一片密密的厚發,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一堵黛色長墻。
輕飛漫舞的蜂蝶不多見了,卻換來煩人的蟬兒。
潛在樹葉間一聲聲地長鳴。
火紅的太陽烘烤著一片金黃的大地,麥浪翻滾著,撲打著遠處的山,天上的云,撲打著公路上的汽車,象海浪涌著一艘艘的艦船。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熱風浮動著,飄過田野,吹送著已熟透了的麥香。
那春天的靈秀之氣經過半年的積蓄,這時已釀成一種磅礴之勢,在田野上滾動,在天地間升騰。
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黃的。
按繪畫的觀點,這大約有其中的道理。
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志著事物的終極。
夏天當春華秋實之間,自然應了這中性的黃色棗收獲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正是一個承前啟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麥子剛剛割過,田間那挑著七八片綠葉的棉苗、那朝天舉著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進的瓜秧,無不迸發出旺盛的活力。
這時他們已不是在春風微雨中細滋漫長,而是在暑氣的蒸騰下,蓬蓬勃發,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后沖刺。
[賞析]本文寥寥數百字,卻堪稱當代散文中難得的精品。
文章起筆連用三個比喻,“一鍋冷水”“密密厚發”“黛色長墻”看似撲拙,卻從感覺和視覺上貼切地再現了“整個夏天”“芊芊細草”“淡淡綠煙”的特點,勾勒出夏景的宏觀。
而“煩人的蟬兒,潛在樹葉間一聲聲地長鳴”一句,則宛然上述一組鏡頭的畫外音樂。
這兒的“煩”,顯示著夏的熱力,卻絕不沉悶;悠悠溢出樹間的聲聲長鳴,映襯著夏景的明快,烘托著一種“蟬噪林逾靜”的氛圍,也更加表現出夏日大地的充實、厚重。
于是,在聲色互補、虛實交融之中,作者已經為全文定下了昂揚積極的主調。
2夏至微山湖
李勝
跳躍的微山湖水逐波趕浪,一望無際的湖面上偶爾有被水托出的村莊,柳蔭下,一碧青磚瓦房,白云深處隱約可見幾里長的漁網。
乘坐小舟駛向湖心,你便看到夾岸湖葦向你招手,湖葦叢中搖蕩出成群結隊的牛羊,在低頭覓食。
勤勞的農人開始一天的忙碌。
我們的小舟順風駛在遼闊的湖面上。
成群的鴨鵝在老漢的吆喝中爭先出巢,歡叫著,紛紛跳入水中,翅膀拍打著水面。
悠閑的漁人光著腳板在村頭的樹蔭下談論著,秀美的村姑系著白裙、紅裙在石臺上揉洗著衣服,看到遠客到來,都抬頭相望。
如果你和好客的漁人攀談,他們會熱情地做你的導游;假若你與姑娘們交談,她們會爽朗地和你說笑。
再放眼四望,你便會發現碧如盤的荷葉摻雜著點點紅光,團團雪球,成片成排地幾十畝、幾百畝地出現。
那瞪著圓圓眼睛的老荷果和人搖頭,漁人會笑著說:“那半閉著的蓮蓬才是生吃的佳果。
”小舟歡快地穿過雞豆塘,越過菱角池,劃向空白水處。
長長的漁網不在眼前,一葉小舟在一村姑的駕駛下,從荷塘中穿出,駛向下網處,村姑用手里的船槳拍打水面,吆喝著,樣子逗人。
漁人說,她遇上了大魚,在向網中趕。
遠處的青山近了,層層樹林、果林遍布群山。
山腳下,寬敞的柏油馬路人來人往,寬闊的碼頭,排排船隊在靜候著。
夕陽如光屁股的孩子,一溜煙地跑進西天的山腳。
遠處的村莊繞上一層薄霧,漸漸模糊。
河曲搖渡的老翁嘮叨著收工,我們的小舟在煙波中流去,身后,那蒼山、那小樹、那近水……呈現出一個金黃的世界。
(摘自《人民日報》)
[賞析]文中描寫的是水鄉夏日的風物情調。
以湖為中心,放眼四望,湖光山色盡收眼底,牛羊鴨鵝盡在畫中,一幅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圖景在作者的妙筆涂抹下,鮮活地呈現在我們眼前!在作者的筆下,一切有生命沒生命的東西都具有了人的感情,比如“跳躍的微山湖水逐波趕浪”“湖葦向你招手”“那瞪著圓圓眼睛的老荷果和人搖頭”等,使畫面的調子更加明快。
另外,文章用詞看似信手拈來,卻極為準確、傳神,比如“湖面上偶爾有被水托出的村莊”中的“托”,“搖蕩出成群結隊的牛羊”中的“搖蕩”。
3苦 夏
馮驥才
這一日,終于擱下扇子。
來自天上干燥清爽的風,忽吹得我衣訣飛舉,并從袖口和褲管鉆進來,把周身滑溜溜地撫動。
我驚訝地看著陽光下依舊奪目的風景,不明白數日前那個酷烈非常的夏天突然到哪里了。
四季是來自于宇宙的最大節拍。
在每一個節拍里,大地的景觀便全然變化與更新。
四季還賦予地球以詩,故而悟性極強的中國人,在絕句中確立的法則是:起,承,轉,合。
這四個字恰恰就是四季的本質。
起始如春,承續似夏,轉變若秋,合攏為冬。
合在一起,不正是地球生命完整的一輪?為此,天地間一切生命全部依法從著這一節拍,無論歲歲枯榮與生死的花草百蟲,還是生命百歲的漫漫人生。
然而在這生命的四季里,最壯美和最熱烈的不是這長長的夏么?
女人們孩提時的記憶散布在四季,男人們的童年往事大多在夏天里。
這是由于我們兒時的伴侶總是各種各樣的昆蟲。
蜻蜓、天牛、螞蚱、螳螂、蝴蝶、蟬、螞蟻、蚯蚓,此外還有青蛙和魚兒。
它們都是夏日生活的主角;每種昆蟲都給我們帶來無窮的快樂。
甚至我家人和朋友們記憶最深刻的細節,也都與昆蟲有關。
比如妹妹一見到壁虎就發出一種特別恐怖的尖叫,比如鄰家那個斜眼的男孩子專門殘害蜻蜓。
比如同班一個最好看的女生頭上花形的發卡,總招來蝴蝶落在上邊;再比如,父親睡在鋪了涼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壓死了一只蝎子。
這不可思議的事使我感到父親無比強大。
后來,父親挨斗,挨整,寫檢查;我勸慰和寬解他,怕他自殺,替他寫檢查——那是我最初寫作的內容之一。
這時候父親那種強大感便不復存在。
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夏天的以為全部發生了變化。
在快樂的童年里,根本不會感到蒸籠般夏天的難耐與難熬.惟有在此后艱難的人生里,才體會到苦夏的滋味。
快樂把時光縮短,苦難把歲月拉長,一如這長長的仿佛沒有盡頭的苦夏。
但我至今不喜歡談自己往日的苦楚與磨礪。
相反,我卻從中領悟到“苦”字的分量。
苦,原是生活中的蜜。
人生的一切收獲都壓在這沉甸甸的苦字的下邊。
然而一半的苦字下邊又是一無所有。
你用盡平生的力氣,最終所獲與初始時的愿望竟然去之千里。
你該怎么想?
于是我懂得了這苦夏——它不是無盡頭的暑熱的折磨,而是我們頂著毒日頭默默又堅忍的苦斗的本身。
人生的力量全是對手給的,那就是要把對手的壓力吸入自己的骨頭里。
強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
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會感到自己屬于強者,也許為此,我的寫作一大半是在夏季。
很多作家包括普希金不都是在爽朗而愜意的秋天里開花結果?我卻每每進入炎熱的夏季,反而寫作力加倍地旺盛。
我想,這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煅造出我這個反常的性格習慣。
我太熟悉那種寫作久了,汗濕的胳膊粘在書桌玻璃上的美妙無比的感覺。
在維瓦爾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聽“夏”的一章。
它使我激動,勝過春之蓬發、秋之燦爛、冬之靜穆。
友人說“夏”的一章,極盡華麗之美。
我說我從中感受到的,卻是夏的苦澀與艱辛,甚至還有一點兒悲壯。
友人說,我在這音樂情境里已經放進太多自己的故事。
我點點頭,并告訴他我的音樂體驗。
音樂的最高境界超越聽覺;不只是它給你,更是你給它。
年年夏日,我都會這樣體驗一次夏的意義,從而激情迸發,心境昂然。
一手撐著滾爽的酷暑,一手寫下許多文字來。
今年我還發現,這伏夏不是被秋風吹去的,更不是給我們的扇子轟走的——
夏天是被它自己融化掉的。
因為,夏天的最后一刻,總是它酷熱的極致。
我明白了,它是耗盡自己的一切,才顯示出夏的無邊的威力。
生命的快樂是能量淋漓盡致地發揮。
但誰能像它這樣,用一種焚的形式,創造出這火一樣輝煌的頂點?
于是,我充滿了夏之崇拜!我要一連跨過眼前遼闊的秋,悠長的冬和遙遠的春,再一次與你相遇,我要一連跨過眼前遼闊的秋,悠長的冬和遙遠的春,再一次與你相遇,我精神的無上境界——苦夏!
[賞析]這篇散文以“苦”來概括“夏”的滋味,確也恰當,但如果僅僅停留于“苦”的層面上,那就平淡無奇了。
本文作者固然寫到夏之苦,但更多的是寫夏之樂趣,這些樂趣甚至包括“父親睡在鋪了涼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壓死了一只蝎子”等恐怖“事件”。
顯然,這種快樂是短暫的,作者在以后的歲月里經歷過無數的人生苦難,那才是真正的“苦夏”,可作者最終認識到,正是那樣的“苦夏”,鍛造了自己生命的硬度和韌性。
品讀這類句子“在這生命的四季里,最壯美和最熱烈的不是這長長的夏么?”你對生活一定會有更深的感悟。
4守住一顆寧靜的心
生活是一望無際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葉小舟。
大海沒有風平浪靜的時候,所以,人也總是有快樂也有憂愁。
當無名的煩惱襲來,失意與彷徨燃燒著每一根神經。
但是,朋友,別忘了守住一顆寧靜的心,痛苦將不再有。
每個人的前面,都有一條通向遠方的路,崎嶇但充滿希望。
不是人人都能走到遠方,因為總有人因為沒倒掉鞋里的沙子而疲憊不堪半途而廢。
所以,主宰人的感受的并非快樂和痛苦本身,而是心情。
當生活的困擾襲來,請丟下負荷,仰頭遙望明麗、湛藍的天空,讓溫柔的藍色映入心田。
就像兒時玩得疲倦了,找一塊青青的軟軟的草地躺下,任陽光在臉上跳躍,讓微風拂過沒有褶皺的心。
當層層的失意包圍,請打開窗戶,讓沁人心脾的新鮮空氣走進來,在芬芳甘甜的泥土氣息中尋找一絲的寧靜,就像兒時,拿起蒲公英的細須,鼓起兩腮吹開一把又一把的小傘,帶著驚喜閉上眼睛,許下一個心愿。
于是,心中便多了一份慰籍與欣喜。
當無奈的惆悵涌來,請擦亮眼睛,看夕陽的沉落,聽蟲鳴鳥叫。
就像兒時在小院里聽蛐蛐的叫聲,抬頭數天上閃爍的星星。
于是,一切令人煩惱的嘈雜漸漸隱去,擁有的是一顆寧靜的心。
守住一顆寧靜的心,你會由衷的感嘆:即使我不夠快樂,也不要把眉頭深鎖,人生本短暫,為什么還要栽培苦澀?
守住一顆寧靜的心,你會明白博大可以稀釋憂愁,寧靜能夠驅散困惑。
是的,沒有人知道遠方究竟有多遠,但是打開心靈之窗,讓快樂的陽光和月光涌進來,寧靜之心便有了一支永不熄滅的快樂之歌。
守住一顆寧靜的心,你便可以不斷超越,不斷自我挑戰。
即使遠方是永遠的地方,也會誕生一種東西——奇跡。
摘自《青年文摘》
賞析:
塵世浮華,人心浮躁,很多人在這個物質的世界里像無頭蒼蠅般到處亂撞,很難守住一顆寧靜的心。
因人心難以寧靜,煩惱多了,快樂少了;伙伴多了,朋友少了;枯燈獨坐者多了,閑庭信步者少了;萎靡頹廢者多了,積極進取者少了……“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好一個“寧靜致遠”。
是的,只有寧靜,我們才會有開闊的胸襟,才會有挑戰的勇氣,才有可能邁向成功的頂峰。
讓心寧靜吧,你會變得更加美麗而有內涵,你會變得更加成熟而又穩重,你會和快樂結緣和成功握手。
守住一顆寧靜的心,也就守住了整個世界。
秋天的風雨
我好想淋雨,好想讓雨沖走那段回憶。
也許,雨會讓我清醒。
雨點打在臉上的感覺,可以讓人分不清是淚還是雨,于是,我可以說:男孩不哭!
雨水輕輕的、柔柔的灑在大地上,沖洗掉人間地面上一切臟亂的灰塵,給人們帶來清潔干凈的感覺,然而冰冷的雨水卻不能沖洗掉我身上灰色的心情!我從喧鬧的街心走出來,那燈光的世界距我是那樣的遙遠。
我走到那條林蔭道中央,站在那里,前后只有雨聲,人們不知藏到哪兒去了。
這樣真好!撐著一把傘,心中有一種柔軟而又溫馨的幾乎不敢呼吸的感覺。
曾經有過的一幕一幕,一個又一個鏡頭仿佛早就商量好,慢慢地從我雨中的眼前走過,慢慢地走過……
雨從天上落在傘上,從傘上濕進我漸冷的身子,我只是站著,不知道站了多久,也不知道是不是累了。
我再也無從選擇的用這樣的一種眼神憂傷地凝望著你,這樣的我,幸福的感覺已變成一種心痛!這雨,看不清是橫的還是斜的,我的傘,也不知道該遮向哪一個方向。
一把傘,一個人,走在風雨中的感覺是那么的落寞!然后默默的轉身,離開那個角落。
雖然是匆匆的一瞥,已經足夠我回味一整天了。
雨慢慢停了,蕭瑟的秋風吹過,吹散了滿地金黃的楓葉,點點成淚,飄去遠方,化作一片云。
心丟掉,隨蕭然秋風去追卻無處可尋!落地,成塵。
誰,直到何時,抬頭看天才可見彩虹,回頭望風而不見砂塵;也許水長向東,物是人非;也許緣本擦肩,回首已逝!也許是我太過幻想而忘記我非神靈;也許是我太過癡迷而忘記成事在天。
我非神靈但我愿眾神感動,成事在天但我信上天有知。
找片凈土種支玫瑰,畫幅藍圖代替天空。
我但愿四季隨心,花開艷麗;我但愿秋風如歌!
人間真情
母愛是迷惘時苦口婆心的規勸;母愛是遠行時一聲殷切的叮嚀;母愛是孤苦無助時慈祥的微笑。
母愛是一縷陽光,讓你的心靈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溫暖如春;母愛是一泓溫泉,讓你的情感即使蒙上歲月的風塵仍然清澈澄靜。
母愛是一滴甘露,親吻干涸的泥土,它用細雨的溫情,用鉆石的堅毅,期待著閃著碎光的泥土的肥沃;母愛不是人生的一個凝固點,而是一條流動的河,這條河造就了我們生命中美麗的情感之景。
因為愛心,流浪的人們才能重返家園;因為愛心,疲憊的靈魂才能活力如初。
渴望愛心,如同星光渴望彼此輝映;渴望愛心,如同世紀之歌渴望永遠被唱下去。
思念是一首歌,讓你在普通的日子里讀出韻律來;思念是一種雨,讓你在枯燥的日子里濕潤起來;思念是一片陽光,讓你在陰郁的日子里明朗起來。
溫暖是漂漂灑灑的春雨;溫暖是寫在臉上的笑影;溫暖是義無返顧的響應;溫暖是一絲不茍的配合。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說的是親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說的是友情;“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說的是愛情;“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說的是愛國情。
愛心是什么?愛心是能鼓起你生命風帆的激勵;愛心是雪中送炭式的資助;愛心是什么?愛心是撫慰你受傷心靈的微笑。
愛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陽光,它使貧瘠交迫的人分外感到人間的溫暖;愛心是一泓出現在沙漠的泉水,它使瀕臨絕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友愛與互助
“朋”可理解成兩個月亮坐在天空,相互關懷,相互照亮,缺一不可,那源源不斷的光芒是連接彼此的紐帶和橋梁!人間的長旅充滿了多少凄冷、孤苦,沒有朋友的人是生活在黑暗中人,沒有朋友的人是真正的孤兒。
朋友是夏天的樹陰,為你送來一片清涼;朋友是人生中的風景,沒有他旅途便黯然失色。
朋友是你失意時無言地安撫你的人,朋友是你高興時與你分享的人;朋友是你驕傲時提醒你的人,是你自卑時鼓勵你的人......
友誼,源于愛心。
跌倒時,伸出扶持的雙手;憂傷時,送上一縷安慰;孤獨時,捎去一瓣心香。
我們用友誼寫一本書,一本厚厚的書。
在書里:友誼如珍珠,我們共同穿綴,聯成一串串璀璨的項鏈;友誼如彩綢,我們共同剪裁縫制成一件件絢麗的衣衫;友誼如花種,我們共同播撒,培育出一個個五彩的花壇;友誼如油彩,我們共同調色,描繪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
友誼要用真誠去播種,要用理解去護理,要用熱情去澆灌。
友誼之火溫暖了朋友受傷的心,照亮了迷途者前進的方向,驅散了孤獨者心中的陰云,點燃了失敗者新的希望。
社會需要愛心,人類需要幫助。
也許只是一根小小的木樁,就可救活一個落水的人;也許只是薄薄的一條毯子,就可以溫暖一個凍僵的人;也許只是一句話,一只溫暖的手,就可以喚回失望者的希望。
那么為什么我們不去做呢?別走開,讓我們一起來奉獻自己的愛心,一人是人二人為從,三人是眾,建設祖國的未來需要的,不正是這種眾志成城嗎?
有三篇沒有欣賞,可以自己參考一下。
還有朱自清的《春》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