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拜讀了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屠美如老師主編的《向瑞吉歐學什么——兒童的一百種語言解讀》一書,感受頗深。
在這本書里,我看到了瑞吉歐的教育理念;明白了為什么瑞吉歐教育具有如此的魅力,使眾多兒童教育家、心理學家、兒童教育工作者傾情關注?我也深深地體會到了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應該向瑞吉歐學什么?
本書共有八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章《來自孩子生活的課程——方案課程》。
粗一看我總覺得這個方案課程太隨機了,似乎完全是跟隨著孩子及時的興趣展開教學,這樣的課程太沒計劃性了!然而,細細讀來,卻截然不同。
方案課程是計劃性與隨機性、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有機統一。
它雖然來自孩子和成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孩子本身的興趣,而“課程”則意味著在此環境中老師的計劃和安排。
瑞吉歐幼兒教育的創始人馬拉古奇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與幼兒一起共事,是三分之一確定,以及三分之二的不確定和新事物”。
這句話道出了方案課程的本質,所謂確定的是老師心中不變的激發孩子的潛能,發展創造力、想象力的目標定位。
它作為靈魂和宗旨貫穿與教學活動始終,成為教師如何孩子的興趣點、如何組織和鼓勵學習、如何準備良好的學習環境等重要決策的依據。
所謂的不確定,則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老師絕不會刻板地執行既定計劃,而是更關注展開、達成這些方案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他們尊重并有選擇地追蹤兒童的現實狀態,把握課堂出現的各種新事物、新情況,適時、即時地與原定計劃進行溝通和協調,或者修改、改變預定方案,使其朝著更有利于兒童發展的方向延伸。
看到這里,我不由地想到了目前我們幼兒園實施的主題活動課程,它與方案課程有著許多相似的地方。
如都是立足于兒童的生活和興趣,活動中體現了幼兒主體、教師主導的理念等,當然,仔細一想,方案課程更有著它自身的優越性,主要體現在它的整合性和生成性,這也是值得我們老師在實施主題活動課程的過程中學習的。
在這一章中,吸引我的還有瑞吉歐幼兒教育的創始人馬拉古奇的詩《不,一百種是在那里》,在這首詩里,道出了瑞吉歐教育的價值追求,即他們要還給孩子曾經被學校和文明偷走的99種語言,要給予孩子完整的感覺,恢復他們快樂、富有個性地童年生活。
這里面的“一百”并不是具體的數字“100”,而是一種“無限多”的表達方式,意思是兒童天生就有無限多種學習、探索、表達的方式,成人應該相信他們的能力,支持他們,挖掘他們的潛能,使他們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這首充滿哲理性的小詩告訴我們:孩子有著他們自己獨特的精神世界,他們正用自己獨特的眼光、獨特的思維、獨特的見解去觀察他們眼中比成人世界所見到的更豐富、更宏大的世界。
我們都知道孩子是天生的學習者與創造者,從他們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開始永無止境的嘗試與探索。
孩子就像一株蓬勃生長的植物,只要我們給予充足的陽光、空氣與養分,它就能長成參天大樹。
然而,我們都會發現,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老師總是會有意無意的去干涉幼兒的行為、主宰他們的意識,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和規則,還時不時的會說一些“不行!你怎么能這樣?誰讓你這樣做了?給我去坐好。
”之類的話,這不僅阻礙了他們自主想象和表現的機會,同時也扼殺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這種教育就像無形的繩索,束縛了幼兒成長的進程與方向,偷去了原本屬于他們的九十九種念頭、九十九種歡樂、九十九種夢想,九十九種喜悅……
最后,我用詩里的精神來告誡自己———也與大家共勉:尊重兒童,相信兒童,應在尊重幼兒人格的同時,解放幼兒的頭腦、解放幼兒的眼睛、解放幼兒的嘴巴、解放幼兒的雙手、解放幼兒的時空,遵循幼兒的自身發展規律,還給他們一百個世界。
我想這就是最好的教育。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向瑞吉歐學什么兒童的一百種語言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