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詞語解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們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來表示:合乎正義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與幫助,違背正義的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在這里,我們把“道”理解為“正義”。那么,什么叫“正義”?《現代漢語詞典》中說:“正義”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
這是富于現代氣息的理解,然而是和它最初的含義一脈相承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個著名論斷。
《孟子·公孫丑下》中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對的意思。
這段話是說,對得道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對失道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就連親戚都會反對他;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天下的人都會順從他。
拿全天下都順從的力量,來攻打連親戚都反對的人,要么不戰,一戰必勝。孟子在這里說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個人,而是指一國之君。
一國之君既是戰爭的總指揮,也是政治上的領袖。孟子通過論述戰爭勝負的問題,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觀點,然而在孟子看來,“民心向背”對于戰爭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對于政治也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孟子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說,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
所謂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擁護和幫助。所謂的“得天下”,是指通過施行仁政來“王天下”,而不是單靠武力來爭奪天下。
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悅誠服,自動來歸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來,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
因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
保民,就是關愛和保護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們聚積起來,人民所厭惡的,不要強加給他們。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當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
孟子認為,這是行仁政的根本著眼點。做到了這一點,然后民心歸服、天下歸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字詞解釋,句子翻譯
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氣時令的有利條件了,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器裝備的強大。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借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戰,作戰就一定勝利。
3.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重點字詞
道:道義 道德;寡:少。
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和幫助;違背道義,必定會陷入孤立。 《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語法〗復句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褒義 〖示例〗彼以武力為后盾,我以公理為前驅。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百三十一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解釋:道義;寡:少。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必陷于孤立。
孟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繼承口子的學說,在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提出人與人之間要相親相愛,君主要“與民同樂”,他希望人們能安居樂業,生活有保障米栗sù 封疆jiāng 親戚畔之pàn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親戚畔之:同叛,背叛域民:限制 委而去之:離開。
4.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重點字詞解釋
⑴ [天時]指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 ⑶ [人和]作戰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⑷ [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城。 ⑸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墻。 ⑹ [環]包圍。 ⑺ [池]護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武器;革,甲胄,用以護身的盔甲之類。 ⑼ [委]放棄;[去]離開。 ⑽ [域]這里用作動詞,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劃定的疆界。 ⑿ [固]鞏固。 ⒀ [山溪]地勢;山河。 ⒁ [得道者]實施“仁政”的君主 者,。的人,次處特指君主 下同。 ⒂ [失道者]不實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極點。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順] 歸順,服從 ⒆[故]所以。 (20)[是]這
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古今異義
城 古義:城墻 今義:城市 池 古義:護城河 今義:小水池 委 古義:放棄 今義:委屈、不甘心 國 古義:國防 今義:國家 親戚 古義: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 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統關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員 去 古義:離開 今義:往、到 域 古義: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義:地域 是 古義:這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今義:判斷動詞 兵 古義:兵器 今義:士兵 然而 古義:這樣卻 今義:表轉折的連詞 一詞多義 利 天時不如地利 有利條件 兵革非不堅利 鋒利 之 三里之城 的,助詞 多助之至 到 天下順之 代詞,指得道者
“人和”有關的名言警句
1、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2、家和萬事興。 3、兄弟同心金不換,妯娌同心家不散。 3、眾人拾柴火焰高。 4、團結就是力量。 4、人心齊,泰山移。
譯文
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三里的內城,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戰的天氣,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團結。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器裝備的強大。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借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戰,作戰就一定勝利。
5. 《孟子·公孫丑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譯,重點字、詞、句
孟子之平陸①.謂其大夫②曰:“子之持戟之士③,一日而三失伍④,則去⑤之否乎”曰:“不待三.” “然則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兇年饑歲,子之民,老羸轉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曰:“此非距心之所得為⑥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為之牧之者,則必為之求牧與芻⑦矣.求牧與芻而不得,則反諸其人乎抑亦立而視其死與”曰:“此則距心之罪也.” 他日見于王曰:“王之為都⑧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為王誦⑨之.”王曰:“此則寡人之罪也.”[釋字義]①平陸:齊邊邑名,在今山東以北.②大夫:此指邑長官,朱熹《集注》云:“邑宰也.”周柄中《孟子辨正》謂:“《左傳》凡大夫加邑號者,皆治邑之大夫.”③持戟之士:士兵.戟是當時的主要武器之一,所以時人常以“持戟”稱戰士.④失伍:伍是當時步兵的基本編制單位和戰斗隊形的基礎,一伍由五人組成,每人都有一定的戰斗位置.與失職的涵義相似.孟子以此比喻在其位而不謀其政的人.⑤去:趙注、朱熹均訓為殺,也有人訓為罷免.⑥此非距心之所得為:朱熹《集注》云:“言此乃王之失政使然,非我所得專為也.”孔距心在此推卸自己的責任,受到孟子的教導和批評.仁政愛民,是上至帝王,下至長官都應自覺履行的基本德行.⑦牧與芻:牧地和草料.比喻老百姓的給養.⑧都:指城邑,《左傳·莊公二十八年》云:“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其實時都、邑互稱,如《左傳·隱公元年》云:“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叁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⑨誦:《說文》:“諷也.”段注:“臨文為誦,誦從也,以口從其文也.”趙注云:“言也.”[釋經義]孟子來到平陸,對那個地方的長官孔距心說:“你手下的士兵,如果一天三次失職,是否會被除名呢”孔距心說:“等不到三次就會除名.”孟子說:“你失職的地方也很多啊!災荒歉收的年成,你的民眾,年老體弱的在山溝荒野奄奄一息,年輕力壯的四散逃難,有近千人.”孔距心說:“這不是我個人所能挽回的.”孟子說:“如今有個人,領受了他人的牛羊而為其放牧,就一定要為牛羊尋找牧場和草料.要是找不到牧場和草料,是把牛羊還給它們的主人呢,還是站在一邊看著它們死去呢”孔距心說:“這是我的過錯.”另一天,孟子被齊王召見,說:“大王的地方長官,我認識了五位,知道自己過錯的只有孔距心.”于是,就向齊王復述了與孔距心的?齊王說:“這是我的過錯.”。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詞句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