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信仰的名人事例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后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里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于苦讀書,后來終于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后來,終于成為我國杰出的經濟學家。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于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于用腦,不但司馬徽賞識,連司馬徽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于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鐘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喂食。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諸葛亮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于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于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里,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么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喂食。先生開始很惱怒,但不久還是被諸葛亮的好學精神所感動,對他更關心,更器重,對他的教育也就更毫無保留了。而諸葛亮也就更勤奮了。通過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終于成為了一個上知天文,下識地理的一帶飽學之人。
孔子一生勤奮學習,到子晚年,他特別喜歡易經。易經是很難讀懂的,學起來很吃力,可孔子不怕吃苦,反復誦讀,一直到弄懂為止。因為孔子所處的時代,還沒有發明紙張,書是用竹簡或木簡寫成的,既笨又重。把許多竹簡用皮條編穿在一起,便成為了一冊書。由于孔子刻苦學習,勤展書簡,次數太多了,竟使皮條斷了三次。后來,人們便創造出了“韋編三絕”這句成語,以傳誦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
2.關于信仰的名人事例
關于信仰的名人事例有:馬克思著作《資本論》、吳吉昌培育棉花新品種、愛迪生發明蓄電池、司馬遷著作《史記》、梵高執著的繪畫等。
1、、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導師馬克思為著《資本論》化了40多年的時間,在大英博物館翻閱了大量的資料,他所坐的位子下水泥地上竟磨掉了一層水泥。通過他不懈的努力,馬克思終于著成了全世界無產者所需的《資本論》。
2、中國的農民科學家吳吉昌為了**的囑托搞棉花試驗,他“吃也想棉花,睡也想棉花”,10年浩劫人家不讓他搞試驗他就在自己家里偷偷搞。終于,培育出棉花新品種,為祖國的農業發展貢獻了力量。
3、愛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制蓄電池,其間不 斷遭受失敗的他一直咬牙堅持,經過了五萬次左右的試驗,終于取得成功,發明了蓄電池, 被人們授與“發明大王”的美稱。4、西漢司馬遷少年時就涉獵群書,立志繼承父業。
正當他撰寫的《史記》進展順利的時候,“李陵事件”的牽聯,使他遭受宮刑。面對這奇恥大辱,他不是嘆息、沉淪,而是銳意進取,“幽而發憤”,他含冤蒙垢數十年,終于寫出了“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記》,流芳后世。
5、梵高的執著的繪畫夢想,雖然很遺憾在他生前,他的作品沒有受到是人的欣賞,但在那種世人漠視、窮困潦倒的環境下,仍堅持著自己的夢想,畫自己想畫的畫,這也著實非常人所能的。
3.有關信仰的名人故事
1.科學革命之父、天文學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是“日心說”的倡議人,同時是波蘭費瑯堡(Frauenburg)大教堂的教士,他說神是“宇宙間最卓越、最有條理的匠人”。
2.數學家、天體物理學家伽俐略,也是現代機械工程與實驗物理學之父,他曾獨排眾議,不惜得罪羅馬教庭,公開指斥“地心說”之荒謬。他雖然遭受教會逼迫,卻至死保留天主教徒的身份。
他曾經說:“天地間有兩部巨著:自然之書、超自然之書——圣經。” 3.現代光學之父開普勒(Johannes Kepler),也是出色的天文學家與數學家,他最為人知的貢獻,稱為“開普勒行星運動三大定律”。
開普勒是個敬虔愛主的路德宗會友,他說自己“常以神的心為心”。 4.戰國時的蘇秦,夜以繼日地讀書,實在太累了,就用錐子刺腿來使頭腦清醒;漢代的孫敬,為了防止讀書時瞌睡,便用一根繩子把自己的頭發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瞌睡就會被扯醒。
這就是歷史上“刺股懸梁”的故事。5.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練書法。
他每次寫完字,都到自家門前的池塘里洗毛筆,時間長了,一池清水變成了一池墨水。后來,人們就把這個池塘稱為“墨池”。
王羲之通過勤學苦練,終于成為著名的書法家,被人們稱為“書圣”。6.晉朝的車胤、孫康、匡衡,家里都很窮,連點燈的油都買不起。
夏天的晚上,車胤用紗布做成一個小口袋,捉一些螢火蟲裝進去,借著螢火蟲發出的光亮看書;孫康在嚴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讀;匡衡在墻上鑿了個小洞,“偷”鄰居家的一點燈光讀書。
4.有關信仰的名人故事
1.科學革命之父、天文學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是“日心說”的倡議人,同時是波蘭費瑯堡(Frauenburg)大教堂的教士,他說神是“宇宙間最卓越、最有條理的匠人”。
2.數學家、天體物理學家伽俐略,也是現代機械工程與實驗物理學之父,他曾獨排眾議,不惜得罪羅馬教庭,公開指斥“地心說”之荒謬。他雖然遭受教會逼迫,卻至死保留天主教徒的身份。他曾經說:“天地間有兩部巨著:自然之書、超自然之書——圣經。”
3.現代光學之父開普勒(Johannes Kepler),也是出色的天文學家與數學家,他最為人知的貢獻,稱為“開普勒行星運動三大定律”。開普勒是個敬虔愛主的路德宗會友,他說自己“常以神的心為心”。
4.戰國時的蘇秦,夜以繼日地讀書,實在太累了,就用錐子刺腿來使頭腦清醒;漢代的孫敬,為了防止讀書時瞌睡,便用一根繩子把自己的頭發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瞌睡就會被扯醒。這就是歷史上“刺股懸梁”的故事。
5.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自幼苦練書法。他每次寫完字,都到自家門前的池塘里洗毛筆,時間長了,一池清水變成了一池墨水。后來,人們就把這個池塘稱為“墨池”。王羲之通過勤學苦練,終于成為著名的書法家,被人們稱為“書圣”。
6.晉朝的車胤、孫康、匡衡,家里都很窮,連點燈的油都買不起。夏天的晚上,車胤用紗布做成一個小口袋,捉一些螢火蟲裝進去,借著螢火蟲發出的光亮看書;孫康在嚴寒的冬夜坐在雪地里,利用白雪的反光苦讀;匡衡在墻上鑿了個小洞,“偷”鄰居家的一點燈光讀書。
5.有關信念的堅定的事例(最好簡短些)
1臥薪嘗膽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國擊敗,闔閭也傷重身亡。兩年后闔閭的兒子夫差率兵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被押送到吳國做奴隸,勾踐忍辱負重伺候吳王三年后,夫差才對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國。
其實勾踐并沒有放棄復仇之心,他表面上對吳王服從,但暗中訓練精兵,強政勵治并等待時機反擊吳國。艱苦能鍛煉意志,安逸反而會消磨意志。勾踐害怕自己會貪圖眼前的安逸,消磨報仇雪恥的意志,所以他為自己安排艱苦的生活環境。他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古時叫薪),又在屋里掛了一只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
勾踐為鼓勵民眾就和王后與人民一起參與勞動,在越人同心協力之下把越國強大起來,最后并找到時機,滅亡吳國。
2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3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愿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鉆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于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后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4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于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里。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并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于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35343331的著名學者,并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6.關于信仰的名人軼事 短的
權貴的虛榮 意大利著名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曾在佛羅倫薩雕刻了一尊石像,因為那尊雕像體積龐大,又將擺放在城市的顯要位置,米開朗基羅從構思、手法上竭盡全力。
經過將近兩年的創作,米開朗基羅終于完成了作品。當他自己看到這尊凝聚了自己所有功力的作品時,他自己也為自己感到驕傲。
作品預展時,佛羅倫薩萬人空巷,對他的創作嘆為觀止。最后連佛羅倫薩市長也來參觀了,眾多權貴圍在雕像前竊竊私語,等待市長發表意見。
市長傲慢地朝雕像看了幾眼,問:“作者來了嗎?”米開朗基羅被人請到市長面前。市長說:“雕石匠,我覺得這座石像的鼻子低了點,影響了整座雕像的藝術氛圍。”
米開朗基羅聽罷說:“尊敬的市長,我會按照你的要求加高石像的鼻子。”說完,米開朗基羅便讓助手取出工具,提著石粉對石像的鼻子進行加工。
米開朗基羅在石像的鼻子上抹著石粉。抹了一會兒,他來到市長面前,說:“尊敬的市長,我已經按照你的要求加高了石像的鼻子,你看現在還行嗎?”市長看了點點頭說:“雕石匠,現在好多了,這才是完美的藝術。
”市長走后,米開朗基羅的助手百思不得其解,問:“你只是在石像的鼻子上抹了三把石粉,石像的鼻子根本沒有加高啊?”米開朗基羅說:“可是,市長認為高了。 ”據說那尊石像還矗立在佛羅倫薩的街頭,知道那尊石像來歷的人都知道這樣一句諺語:“權貴的虛榮就是石像鼻子上的三把石粉。”
(摘自《知音》海外版第4期,作者流沙) 一句妙語求職成功 2003年,巧克力之父弗斯貝里的公司獲準登陸中國市場,他就發出了招聘廣告。公告很簡單,是這樣寫的:請用一句最簡潔的話,回答下面四位名人在說什么。
1.1954年4月2日,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建校100周年,邀請愛因斯坦回母校演講,愛因斯坦在演講中說了這樣幾句話:“我學習中等,按照學校的標準,我算不上是個好學生,不過我后來發現,能忘掉在學校學的東西,剩下的才是教育。” 2.1984年6月2日,諾貝爾物理學獲獎者丁肇中回母校清華大學演講,在接受同學提問時說;“據我所知,在諾貝爾獎的90多位物理學家中,還沒有一位在學校里經常考第一;經常考倒數第一的到是有幾位。”
3.1999年3月27日,比爾.蓋茨應邀回母校哈佛大學去參加募捐活動,當記者問他是否愿意繼續學習拿到哈佛大學的畢業證書時,他向記者笑了一下沒有回答。 4.2001年5月21日,美國總統布什回到母校耶魯大學,接受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由于他當年學習成績平平,在被問到現在的感想時,他說:“對那些取得優異成績的畢業生,我說‘干的好’,對那些成績較差的畢業生,我說‘你可以去當總統’。” 有400多名優秀中國大學生參加了應聘。
2003年3月10日,他的分公司在北京開業了,只有一個學生收到通知來參見他們的開業典禮。這位學生的回答是這樣的:“學校里有高分低分之分,但校外沒有,校門外總是把校門里的一切打亂重整。
那是你的油田 曾是美國首富的石油大亨保羅·蓋蒂,年輕時家境并不富裕,只有一片收成很差的旱田。 后來,在田里挖水井的時候,田里冒出一些黑濃濃的石油。
于是水井變成了油井,旱田變成了油田,保羅·蓋蒂看到了致富之路。他開始雇工開采起石油來。
保羅·蓋蒂很用心地經營自己的事業,沒事便到各油田去巡視。可是,他每次都能發現有人浪費原料,而且有閑人游逛。
他把工頭找來,要求工頭們消除浪費和清除閑人。然而,他下次再去的時候,一切依然如故。
保羅百思不得其解。為何我一去就能看得出浪費和閑人,而那些工頭天天在此,卻視而不見?后來,一位管理學家一句話點醒了保羅,他說:“那是你的油田。
”保羅立即召來各工頭,向他們宣布:“從今天起油田交給各位負責經營,效益的25%由各位全權支配。”從此,保羅再巡視油田時,發現不僅浪費現象消失,閑人也絕跡,而且產量大幅增加。
(摘自2月28日《羊城晚報》) 拿破侖對落水的士兵開槍 拿破侖一次騎馬穿過一片森林,看到一個不會游泳的士兵掉進水里,正向深處漂移,岸上的士兵慌作一團,因為他們誰也不會游泳。 拿破侖問:“他會游泳嗎?”回答:“只能劃幾下,現在不行了。
”拿破侖隨手從士兵手里拿過一支手槍,朝落水者大聲喊道:“您趕快游回來,不然,我就開槍了。”說著真的向水里開了兩槍。
落水的人聽見這么一說,猛然轉過頭來,拼命地劃著,居然很快靠上了岸。他不解地問拿破侖:“陛下,我都快嚇死了,你為什么還要向我開槍?”拿破侖笑了:“傻瓜,不嚇你一下,你就真的淹死了,你看這幾個人誰能救你呢?你經這么一嚇,不是自己回過頭來救了自己嗎?” (摘自《文明導刊》第4期) 希波克拉底的誓言 嚴承章 在抗擊“非典”的斗爭中,傳媒報道優秀醫務工作者的事跡時,曾言及“希波克拉底誓言”。
希波克拉底是何人,他的“誓言”說了些什么?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是古希臘醫生,史載約生活在公元前460-公元前377年。“希波克拉底誓言”據史載并非全是希氏之作。
希氏一直被西方認作“西方醫學之父”,其“誓言”一直作為醫學道德準則。《西方文化大辭典》中記述的“誓言”是這樣的:。
7.有關信仰的小故事,十萬火急
1:做官即不許發財1920年5月,吉鴻昌的父親得了重病。
吉鴻昌回家探望,看到父親那依依不舍的眼神,知道父親有話要講,便說:“爹,您有啥話盡管說,孩兒一定銘記照辦。”他的父親語重心長地說:“吾兒正直勇敢,為父放心,不過我有一句話要向你說明:當官要清白廉政,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即不許發財。
你只要做到這一點,為父才死而瞑目。不然,我在九泉之下也難安眠啊!”吉鴻昌強忍悲痛,含著熱淚答道:“孩兒記下了,請父親放心!”父親病逝后,吉鴻昌即把“做官即不許發財”7個字寫在細瓷茶碗上,交給陶瓷廠仿照燒制。
瓷碗燒好后,他用卡車拉到部隊,集合全體官兵,舉行了嚴肅的發碗儀式。他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我絕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家父的教誨,做官不為發財,要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
接著,他親手把碗發給全體官兵,勉勵大家廉潔奉公。當時吉鴻昌在西北軍馮玉祥部下任營長,只有25歲。
自此,吉鴻昌就將那只寫有“做官即不許發財”的細瓷茶碗帶在身邊,用它作為一面鏡子,時刻提醒自己應如何為人做事。這只碗隨吉鴻昌將軍走南闖北,直到他39歲犧牲。
2:鄒韜奮遺囑入黨民國三十年(1941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鄒韜奮只得再度流亡。在中共的幫助下,鄒韜奮前往東江、蘇北抗日根據地。
他悉心考察了抗日根據地的狀況,參觀、訪問了許多學校,并和當地軍民一起勞動。他說:“過去十年來從事民主運動,只是隔靴搔癢,今天才在實際中看到了真正的民主政治。”
這時,鄒韜奮不幸患耳癌,被迫回上海就醫。他忍受耳癌襲來的刻骨疼痛,伏在床上,趕寫了《患難余生記》一書(未完成)和《對國事的呼吁》一文。
彌留之際,鄒韜奮口授遺囑,鄭重提出加入中國**的申請:“請中國**中央嚴格審查我一生奮斗歷史。如其合格,請追認入黨。”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7月24日,鄒韜奮帶著對祖國,對人民的無限眷戀和深情,與世長辭,享年48歲。同年9月28日由**親自修改的中國**中央委員會致鄒韜奮家屬的唁電發出。
唁電表示接受鄒韜奮的臨終請求,追認其為中國**黨員,并充分肯定了他的功績:“韜奮先生二十余年為救國運動,為民主政治,為文化事業,奮斗不息。雖坐監流亡,決不屈于強暴,決不改變主張,直到最后一息。
猶殷殷以祖國人民為念,其精神將長在人間,其著作將永垂不朽。”3:李大釗慷慨就義1927年4月6日清晨,大批軍警直撲東交民巷使館區。
槍聲響起時,李大釗正在里屋伏案辦公,軍警們強行逮捕了李大釗,還抓走了他的夫人趙紉蘭和兩個女兒。被捕的當天下午,李大釗就被訊問。
在獄中,李大釗并不是倔強的硬碰硬,而是采取迂回的斗爭方式。對于張作霖控制區域內國民黨的有關問題,李大釗則以簡短的“說不清”來應對。
對于**方面的信息,李大釗在“供詞”中只字未提。據當時報紙報道,李大釗在受審時“精神甚為煥發,態度極為鎮靜,自承為馬克思學說之崇信者,故加入**,對于其他之一切行為則謂概不知之,關防甚嚴”。
在李大釗入獄后的第6天,也就是1927年4月12日凌晨,一場突如其來的鎮壓在中國大地開始了,血雨腥風從上海開始,淹沒了1927年中國的春天。**密電張作霖:“將所捕黨人即行處決,以免后患。”
1927年4月28日上午11時,特別法庭不顧各界人士和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公然宣判李大釗等20名革命者死刑。下午1點,李大釗等20人分坐6輛囚車,被荷槍實彈的士兵押解到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里一個龐大的絞刑架下。
此時的李大釗身著棉袍,鎮定自若地在敵人的鏡頭前留下了最后一張照片,從容地看了看風中搖曳的絞索,第一個登上了絞刑架,第一個從容就義,時年尚未滿38歲。4:方志敏的信仰“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因為我們信仰的主義,乃是宇宙的真理!為著共產主義犧牲,為著蘇維埃流血,那是我們十分情愿的啊!”方志敏,1899年生,江西省弋陽縣人。
1922年8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3月轉入中國**。
1928年1月,參與領導弋橫起義,創建贛東北蘇區,領導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10軍。先后任贛東北省、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紅10軍、紅11軍政治委員,中共閩浙贛省委書記。
他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贛東北實際相結合,創造了一整套建黨、建軍和建立紅色政權的經驗,**稱之為“方志敏式”的根據地。1934年11月初,方志敏奉命率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北上,任紅10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
至皖南遭國民黨軍重兵圍追堵截,艱苦奮戰兩月余,被7倍于己的敵軍圍困。他帶領先頭部隊奮戰脫險,但為接應后續部隊,復入重圍,終因寡不敵眾,于1935年1月27日在江西玉山隴首村被俘。
被捕那天,兩個國民黨士兵搜遍方志敏全身,除了一塊懷表和一支鋼筆,沒有一文錢。誠如方志敏所說:“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在獄中,面對敵人的嚴刑和誘降,他正氣凜然,堅貞不屈。
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下沙窩英勇就義,時年36歲。5:王陽明光明磊落1528年陰歷十一月二十八。
8.求一些有關信念的故事
堅守信念 美國作家歐·亨利曾寫過這樣一個故事:患者瓊西得了重病,醫生告訴她將不久于人世。
當時正值深秋,院子里的常青藤開始落葉。瓊西確信,當最后一片葉子落下,自己就該去了。
可奇怪的是,那一片葉子竟怎么也不肯落下,瓊西因此受到鼓舞,堅定了要活下去的信念。在醫生的幫助下,瓊西最終戰勝了病魔,恢復了健康。
很巧的是,最近在《讀者》上看到一個類似的故事:一個人在河里游泳,不幸被浪卷向下游,當他淮備放棄的時候,突然想起去年夏天看到一棵大樹的粗枝就沒在前方不遠處。一股求生的欲望一下子充溢著他的每根神經,他奮力掙扎,當他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抓到樹枝時,卻發現經過一年的浸泡,樹枝已經腐爛。
這時候,救援的人及時趕到,他被救了起來,重新獲得了生命。兩個故事的主人公用生命為我們詮釋著這樣一個道理:守住信念就留住了希望。
不難想象,如果瓊西聽了醫生的診斷后就躺在床上等死,那么等待她的很可能就是死亡;同理,如果落水者放棄希望,那么他也只會藏身魚腹。生活中時常會碰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我們一定要堅守住自己的信念,不要被困難嚇倒。
俗話說:守得云開見月明。在烏云密布的夜晚,只要我們有著對明月的渴望和抱著明月總會出來的信念,靜靜地等待,往往最終都會等到明月普照大地的美麗瞬間。
守住自己的信念吧,那怕它只是秋天最后一片落葉,那怕它只是水中一截腐朽的枯枝,只要你不曾對生活失去信心,生活就不會虧待你,因為守住了信念就留住了希望。 對語文有著濃厚的興趣。
我真摯地祝福她:一路走好。
9.關于名人信念的故事(要主要內容,文字簡潔)
一個星期天,雷鋒的戰友王大力把所有戰士們的襪子和衣服都洗了,雷鋒正在晾衣服時,發現自己的舊襪子不見了,他就到處尋找。
這時,王大力說:“雷鋒,你有那么多存款,還這么舍不得買一雙襪子。你瞧,你這雙襪子穿在腳上不嫌得難受?”雷鋒說:“只要不耽誤我的工作就可以啦!”王大力又說:“那你不覺得難看嗎?”“咱們軍人不是把襪子穿給別人看的。”
這幾句話,就已經體現出了雷鋒的節約精神。他每個月只有6元錢獎金,他卻把錢存在銀行,一年一年過去了,雷鋒把省下來的錢全都捐給災區人民,可是他自己卻舍不得買新襪子。
雷鋒不勤儉節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