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史名人簡短小故事
1、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
不料,由于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里,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2、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大嫂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
后來有一個老者,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3、漢文帝親嘗湯藥
有一次漢文帝母親生病一直沒有好轉,漢文帝不分曰夜盡心照顧母親,把侍奉母親當成一件大事來做,怕宮女不夠細心,漢文帝服侍母親的病,總是很殷勤,看護得精心周到。
夜間睡的時候,眼睛沒有閉好過,衣帶沒有解開過,沒有睡過一個安穩的覺。對于母親的湯藥,必定親自嘗嘗,看看會不會太燙或太苦,才放心地端給母親服用。漢文帝侍奉母親,卻從不懈怠,母親足足病了三年,他也服侍了三年,母親的身體才好轉過來。
4、指鹿為馬
秦朝二世皇帝時,丞相趙高把持朝政,不但獨攬大權,更想進一步登上帝位。他為了試探朝中的大臣是否服從他,便想出一條計策來當眾檢驗。
他叫人牽了一頭鹿來獻給秦二世,并在群臣面前指著鹿說:“這是我獻給您的馬。”秦二世笑道:“丞相跟我開玩笑吧?明明是一頭鹿,怎么說成是一匹馬呢?”
趙高于是問左右的大臣:“這究竟是鹿還是馬?”大臣們大都害怕趙高,所以有的人默不作聲,有的人為了討好趙高,就說獻上的是馬,只有小部分正直的大臣堅持說是鹿。趙高暗中記下了那些正直大臣的名字,后來就借故把他們殺害了。
5、蘇軾之房梁掛錢
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于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后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錢全部分好后,按份掛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后,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準剩余,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需。
6、范仲淹斷齏劃粥
北宋著名學者、政治家、軍事家范仲淹在童年時期,就酷愛讀書。由于家境清貧,上不起學,10歲時住進長山醴泉寺的僧房里發憤苦讀,每天煮一小盆稀粥,凝結后,用刀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再切幾根咸菜,就著吃下去。這就是后世傳為佳話的“斷齏劃粥”的故事。
2.中國歷史小故事,5個,最好短點,不超過200字
1、林則許禁煙時,是眼看就要失敗的,因為在他禁煙之前皇帝就把他調走了、是一位王爺搞的鬼。
但他在黃飛鴻蘇乞兒等人的協助下,直接到儲存鴉片的地方,并制服了走私的中國人,鴉片才得以銷毀。2、甲午戰爭中 北洋水師中威海衛保衛戰定遠艦管帶劉步蟾為避免資敵炸毀旗艦定遠, 后來定遠艦的殘骸被日軍打撈起來運回日本放在陳列館內,至今仍在日本。
3、一次理發師為**刮臉時,總理咳嗽了一聲,刀子不小心把他的臉刮破了。理發師十分緊張,不知所措。
**和藹地說:“不用著急,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沒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動呢?”這樁小事,使我們從**身上看到了一種美德——寬容。4、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于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
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后,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5、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
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后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擴展資料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
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部落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公元前21世紀,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
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于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
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
袁世凱死后,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后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于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1978年后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參考資料:中國歷史-百度百科。
3.歷史人物最短的小故事
指鹿為馬”來源于歷史故事。
秦始皇死后,趙高和李斯專政,他們為保住自己權勢,假傳“圣旨”,令本應繼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兒子扶蘇自殺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趙高做了宰相高職,想億伺機再推倒胡亥篡奪皇權。
趙高狡猾陰險,他知道自己出身低下,各大臣都不服他。為了測試各個官員對他的態度,一日,趙高拉來一只鹿,當著眾大臣的面對胡亥說:“陛下收下這只卑臣千方百計尋得的好馬吧!”胡亥笑道:“丞相是否搞錯了?你拉來的是一只鹿哇,哪里是良馬?”趙高并不理會皇帝的話,卻仔細觀察周圍人的反應,有人跟著趙高隨聲附和,有人卻說真話指出是鹿非馬。
結果,說真話的陸續都被趙高設計殺害了。從此,留下“指鹿為馬”成。
4.愛國歷史人物故事大全簡短
屈原的故事------端午節的傳說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 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屈原的故事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尸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汪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尸體免遭傷害。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5.中國歷史人物故事100字
1.齊桓公登門訪士
齊桓公召見小臣稷,一天去了三次沒被允許見面。跟隨的人說:“有萬量馬車的國君,召見平民百姓,一天去三次都沒被允許見面,也該停止了。”齊桓公說:“不是這樣的。讀書人輕視有權有錢的人,所以一定輕視他的國君;他的國君(如果)輕視其他國君,也輕視他的城民。即使稷輕視有權有錢的人,我又怎么敢輕視其他國君呢?”
去了五次之后,終于允許見面。天下人知道后,都說:“桓公尚且放下架子對待平民百姓,何況我們這些國君呢?”于是一同前往朝拜齊桓公,沒有不前往的。
2.陸贄論人才
人的才能和德行,從古代到現在就很少(有人)全部具備,如果任用長處然后補充缺點,那么天下沒有不能被錄用的人,只看見短處就舍棄長處,那么天下就沒有可以錄用的人了,再加上感情有愛恨之分,志趣有所不同,如果圣明的像伊尹、周公,賢德像墨翟、楊朱,求他們好壞,誰能避免被譏笑?
從前子貢問孔子:“一個鄉村的人都喜歡,那該怎么辦?”孔子說:“不能肯定。”“一個鄉村的人都討厭,那該怎么辦?”“不能肯定。不能因為鄉村的人喜歡就認為好,不喜歡就討厭他.”那是因為好人和壞人行事必定不同,就好像小人討厭君子也像好人討厭壞人,要認真調查清楚實情,聽君子的話那么小人之道就會廢止,聽小人的話那么君子之道就會消失。
3.甘戊出使
甘戊出使齊國,要渡過一條大河。船戶說:“河水那么淺,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又怎么能做出使齊王高興的事呢?”
甘戊說:不是這樣的,你不知道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有長處和短處;老實謹慎地做事,輔助主人不戰而勝;騏驥、騄駬這樣的好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們放在家里,讓它們去捕老鼠,還不如小貓;干將這樣鋒利的好劍,工匠用來伐木還不如斧頭的作用大。而現在在河中搖船,進退自如,我不如你;游說那些國君,國王,你就不如我了。
4.仁宗啟用王安石
皇帝(宋仁宗)想啟用王安石,唐介說:“安石難以擔當大任。”皇帝說:“(他)文學方面不可信任嗎?經術方面不可信任嗎?吏事方面不可信任嗎?”唐介答:“安石好學但是思想古板,以前討論的時候,他的思想行為不切實際事理,如果他做了官,(他的)政策肯定經常變更。”
皇帝卻不這樣認為,最終(還是)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對(王安石)說:“別人都不了解你,認為只知道儒家經術,不清楚世務,”王安石答道:“儒家經術正是用來規劃處理世務。”皇帝說:“你認為現在應該先實施什么政策?”王安石說:“要改變現在的風氣、禮節、習慣,公布新的法令,(這)正是現在所急需要做的事。”皇帝深信并采納了(他的意見)。
5.何充反駁王敦
王含作廬江郡郡守的時候,貪污很厲害。王敦袒護他的哥哥,有意在與很多人說話時夸口說:“我的哥哥在廬江郡一定做得很好,廬江郡的人都稱贊他。”當時何充擔任王敦的文書,也在座,就臉色嚴肅地說:“我何充就是廬江郡的人,我所聽到的與這種說法不同。”王敦一下子沒話可說了。在座的其他人都為何充擔心,很不安。而何充顯得態度平和,神色自如,和平常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