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的起源[簡短些]
在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詩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詩經》,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稱《詩》或《詩三百篇》。從音樂角度上分,有“風,雅,頌”三個部分。在表現手法上有“賦,比,興”三種。因此,前人把“風,雅,頌”和“賦,比,興”稱作《詩》的六義。在語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個字一句。
繼《詩經》之后,公元前四世紀,在楚國出現了一種新的詩體,叫“楚辭”,它的創始人是屈原。后來,漢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寫的作品編成一書,叫《楚辭》。《楚辭》突破了《詩經》的四字句,發展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個字一句)變為奇字句(五個字以及七個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而且韻律和節奏也更富于音樂性。
漢代出現了為配合音樂而歌唱的詩即“樂府詩”。在語言上有四言,五言,雜言,但多數是五言的。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淵明為首的文人們發展了五言詩。同時,七言詩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魏晉南北朝以前,詩的格律和聲韻還沒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律,只是由作者按照個人的內容需要和聲韻感覺來進行寫作。到了魏晉,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稱天竺)的梵音學的影響,我國的聲韻學得到了發展。齊梁的周喁和沈約總結了漢字的發音規律,提出了“四聲”“八病”之說,使詩歌創作由自然的聲律發展到講究追求聲律,出現了作詩要注意平仄和韻律的性質,形成了格律詩的主要內容。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是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在繼承前代詩歌的基礎上,唐代的詩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類。其分類有兩種,一是古體詩,也叫古風;所謂古體詩,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傳統詩體,沒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長可短,用韻平仄都比較自由,句子的字數有整齊的,也有不整齊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體和七言古體兩種。二是近體詩,也叫今體詩(這個“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們所說的格律詩;近體詩不象古體詩那樣自由,在篇幅,用韻,平仄,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為兩種:律詩和絕句。律詩和絕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過八句的律詩稱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詩派生出新的體裁,這種體裁到了宋代最為發達,這就是詞。由于詞是由詩派生出來的,所以詞又被稱為“詩余”;另外,由于詞的句子字數長短不一,古人也稱為“長短句”。
到了元明兩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體裁,叫曲,也稱散曲。曲可以說是詞的另一體。那么它跟詞有什么不同呢?除了詠唱時的伴奏樂器不同以外,在語言上更加接近口語。最突出的特點是可以加襯字。如張養浩的《閑居三首之一》“昨朝楊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鴻(忒)疾苦。(不是)濁醪有味,(怎)消磨(這)日月東西。”其中括號內的字就叫襯字。
2.跪求
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對許許多多的自然現象,如風、電、雷、雨等無法理解,于是統統把這一切歸于神明。
出于敬畏,原始人類唱歌跳舞地對神明唱出頌歌,表達了人們的期望——風調雨順,獲得豐收等等。這便是詩的起源。
它源于宗教。還有一種形式,起源于勞動。
原始人一面勞動,一面發出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以忘卻勞動帶來暫時的痛苦和振奮精神,協調動作。漸漸這種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聲,發展成為模仿勞動本身的聲音和表達勞動者本身感情詩歌。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詩是韻文,從勞動時發生的;小說是散文,從休息時發生的。”所以我們說,詩是普遍的藝術,是一種最為古老的文學藝術樣式。
詩最本質的特征是抒情美。無論是小說、散文、戲劇、最優美之處,無不閃現出詩的光環來。
因而詩是文學中的文學。在藝術領域中,詩無所不在。
詩美是藝術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體現。詩歌的美也不時出現在非文學藝術的領域中,科學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狀態、工作狀態中也散發出智慧光彩都有詩的蹤影。
詩并不是只在詩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學樣式和藝術類型的共同質素。所以,詩是一種普遍的藝術,甚至是超過藝術疆界的藝術. 本質 詩的本質的特征是抒情美。
無論是小說、散文、戲劇、最優美之處,無不閃現出詩的光環來。因而詩是文學中的文學。
在藝術領域中,詩無所不在。詩美是藝術美的最高體現。
詩的美也不時出現在非文學藝術的領域中,科學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狀態、工作狀態中也散發出智。稱。
3.詩的來歷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
來源于古代人們的勞動號子和民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開始詩和歌不分,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
原始人類對許許多多的自然現象,如風、電、雷、雨等無法理解,于是統統把這一切歸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類唱歌跳舞地對神明唱出頌歌。
表達了人們的期望——風調雨順,獲得豐收等等。這便是詩的起源。
它源于宗教。還有一種形式,起源于勞動。
原始人一面勞動,一面發出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以忘卻勞動帶來暫時的痛苦和振奮精神,協調動作。漸漸這種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聲,發展成為模仿勞動本身的聲音和表達勞動者本身感情詩歌。
擴展資料: 古時候,古代信息技術不發達,所以人們從這一個地區到那一個地區傳遞信息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他們將寫好的詩編成歌,而詩歌就從人們的口中傳遞。 詩歌起源于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
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 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后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
以入樂與否,區分歌與詩,入樂為歌,不入樂為詩。 詩從歌中分化而來,為語言藝術,而歌則是一種歷史久遠的音樂文學。
《詩經》是入樂歌唱的,嚴格地說它是歌,正因為如此,《詩經》被學者稱之為我國音樂文學成熟的標志。 詩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它來源于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后發展為民歌)以及祭祀頌詞。
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 中國詩歌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
歐洲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吉爾、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漢代產生的“樂府”,也是合于樂可以唱歌的詩。
最初它并不是詩歌,而是由漢武帝開始創立的音樂機關。樂就是音樂,府就是官府。
漢武帝建立這樣專司音樂的官府。 制定樂譜、搜集歌詞。
到了魏晉六朝時就將樂府所唱的詩,簡稱為“樂府”,從此“樂府”就由一個機關名稱變為詩體的名稱,而且是唱出來的。 到了唐代,形成了近體詩,也就是我們所學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
這種詩很講究韻律。律是指語言運用有嚴格的規定。
韻是韻腳,指詩句尾字主要韻母帶發音相同或相近的音節。 因此它形成了一種音樂美。
唐代還形成了另一種文體——詞。它是合樂歌唱的。
后來盛行于宋代,發展到元代成了散曲。它是一種新體詩,每個配樂唱歌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格律要求,有曲牌名。
隨著時代的變遷,新詩出現了。自由詩不好譜曲,所以詩與音樂的關系就逐漸疏遠了。
但是一些優秀作品還是講究音樂美。因為新詩雖然沒有嚴密的格式,但是有節奏。
有豐富的感情和聯想,語言簡潔精煉,讀起來就像唱歌一樣。由此看來,不管是古體詩、近體詩還是新詩,都與歌有著密切的關系。
詩和歌就是這樣不可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詩。
4.詩的由來,要簡短
詩是一種最普遍的藝術,如陽光一般灑落在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對許許多多的自然現象,如風、電、雷、雨等無法理解,于是 統統把這一切歸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類唱歌跳舞地對神明唱出頌歌,表達了人們的期望——風調雨順,獲得豐收等等。這便是詩的起源。
它源于宗教。還有一種形式,起源于勞動。原始人一面勞動,一面發出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以忘卻勞動帶來暫時的痛苦和振奮精神,協調動作。漸漸這種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聲,發展成為模仿勞動本身的聲音和表達勞動者本身感情詩歌。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詩是韻文,從勞動時發生的;小說是散文,從休息時發生的。”所以我們說,詩是普遍的藝術,是一種最為古老的文學藝術樣式。
詩最本質的特征是抒情美。無論是小說、散文、戲劇、最優美之處,無不閃現出詩的光環來。因而詩是文學中的文學。在藝術領域中,詩無所不在。詩美是藝術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體現。詩歌的美也不時出現在非文學藝術的領域中,科學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狀態、工作狀態中也散發出智慧光彩都有詩的蹤影。
詩并不是只在詩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學樣式和藝術類型的共同質素。所以,詩是一種普遍的藝術,甚至是超過藝術疆界的藝術.
5.詩歌的起源簡短一點
起源
古時候,古代信息技術不發達,所以人們從這一個地區到那一個地區傳遞信息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他們將寫好的詩編成歌,而詩歌就從人們的口中傳遞。詩歌起源于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記載:“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記載:“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后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以入樂與否,區分歌與詩,入樂為歌,不入樂為詩。詩從歌中分化而來,為語言藝術,而歌則是一種歷史久遠的音樂文學。《詩經》是入樂歌唱的,嚴格地說它是歌,正因
荷花
為如此,《詩經》被學者稱之為我國音樂文學成熟的標志。
詩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它來源于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后發展為民歌)以及祭祀頌詞。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歐洲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吉爾、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6.詩的來歷
詩的起源和《詩經》 在所有的文學樣式中,詩歌是起源最早、歷史最久的一種樣式。
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要靠文字記錄才能流傳,而最早的詩歌是人們的口頭創作,靠口耳流傳,可以不依賴文字。像《左傳》所記的宋國筑城民夫們諷刺華元的詩,就是口頭創作,那些民夫都是一個大字不識的。
當然,這還不是最早的詩歌,最早的詩歌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詩歌的起源和勞動有關系。
西漢時代的典籍《淮南子·道應訓》里有這樣的記載: 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后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 許多人一起抬大木頭,用喊號子協調大家的步伐,鼓勵大家出力,號子很有節奏。
如果在號子中加進一些有內容和有趣的話,那就是原始詩歌了。魯迅曾把這種喊著“杭育杭育”聲音的勞動號子稱作最早的詩歌,并風趣地說這就是“杭育杭育”派。
此外,詩歌的起源還同宗教和娛樂有關系。古書《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
葛天氏是傳說中的古代部落。他們的宗教兼娛樂活動是,由三個人拿著牛尾巴,邊跳舞,邊唱歌,歌辭有八段。
歌辭沒有流傳下來,但從同書所記的《玄鳥》、《遂草木》、《奮五谷》等題目推測,內容大約是有關圖騰崇拜、神話傳說和農業生產的。古代有“玄鳥生商”的說法,商民族奉“玄鳥”(燕子)為圖騰,這里的“玄鳥”可能也是類似的神話傳說。
“草木”、“五谷”顯然是有關牧業和農業的事。這些歌辭就是原始的詩歌,不過它們不是獨立存在,而是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的。
這種情形從現在世界上某些原始民族中仍可看到。詩歌首先和舞蹈脫離,后來又漸漸脫離曲調,成為朗誦和閱讀的詩歌,但仍保留著音樂性,即有節奏和韻律。
詩又稱“詩歌”,就說明了它與音樂的關系。 中國最早的詩歌起源于何時以及是什么樣子,由于根據不足,已經說不很清楚了。
東漢時代的《吳越春秋》記載了一首遠古時的歌謠: 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宍”即是“肉”字。
它大意說:把竹子砍下來做成彈弓,用它把泥制的彈丸發射出去獵獲禽獸。傳說這是黃帝時代的歌謠,但無法證明。
它來源很古,是可信的。此外古籍中還有一些古歌謠的零篇碎句,真偽難辨,研究價值不大。
幸運的是早在公元前6世紀,我國就編成了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對后代詩歌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它實際上是中國詩歌的源頭。 《詩經》成書的時間約在春秋中葉,它包括了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到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約500年間的305首詩歌。
這些詩主要產生于黃河、長江和漢水流域,包括今天的山東、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及湖北北部地區。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大部分。
《風》包括160首詩,《雅》包括105首詩,《頌》包括40首詩。這三部分無論內容、形式和風格都有不同,文學價值也有高低之別。
下面分類簡介一下。 1風詩 風詩也叫國風。
“風”的意思是民間曲調,“風詩”就是各地的民歌。風詩下面又分:周南、召南、邶〔bèi貝〕、鄘〔yōng擁〕、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bīn賓〕等15國風,即分屬這些地域的民歌。
國風是下層人民的集體創作,“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何休《公羊傳解詁》),直接反映了人民生活和喜怒哀樂的感情,語言生動,形式活潑,文學價值很高,是《詩經》中最精華的部分。按其思想內容,又可將它分為三小類。
(1)反映戀愛和婚姻生活的詩 愛情和婚姻是人類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最易發生種種糾葛,引起感情波瀾,《國風》中這類詩最多。如《衛風·木瓜》(括號內是今譯文字,下同): 投我以木瓜, (你送我一只木瓜, 報之以瓊瑤。
我贈你一塊佩玉。 匪報也, 不是簡單地報答呀, 永以為好也。
是為了永遠相愛呀。) 這同現在一些少數民族青年男女互相表贈私物以表示愛情的情景十分相像。
又如《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jūn鈞〕,(在田野獵獲一只香獐, 白茅包之。 用白茅草把它包起來。
有女懷春, 有個姑娘想出嫁, 吉士誘之。 小伙向她去求愛。
林有樸樕〔sù速〕,林中長滿小樹, 野有死鹿。 田野有只死鹿。
白茅純束, 用白茅草把它捆起來, 有女如玉。 美麗的姑娘招人愛。
“舒而脫脫兮, “從容地悄悄地來吧, 無感我帨兮, 不要扯動我的佩巾, 無使尨〔máng忙〕別讓你那長毛狗 也吠。” 亂叫。”
) 年青的獵手獵獲一只鹿,這是能干的表現,很容易博得女孩子的傾慕。女孩子顯然接受了青年的求愛,但警告他要規矩些,別莽撞,別讓狗叫,以免引起旁人的注意,表現了女孩子初戀時的羞澀和細心。
《詩經》中還有的詩寫了失戀的感情,如《鄭風·狡童》: 彼狡童兮, (那個狡黠的冤家呀, 不與我言兮。 不再同我說話啦。
維子之故, 就是因為你的緣故, 使我不能餐兮。 害得我飯都吃不下啦。
彼狡童兮, 那個狡黠的冤家呀, 不與我食兮。 不再同我吃飯啦。
維子之故, 就是因為你的緣故, 使我不能息兮。 害得我覺都睡不著啦。)
兩個人不知為什么鬧了別扭,男的賭氣不理,姑娘便著了急。詩用姑娘的口氣,依戀、疼愛的感情溢于言表。
婚姻悲劇,古人亦有之,《衛風·氓》就。
7.跪求
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對許許多多的自然現象,如風、電、雷、雨等無法理解,于是統統把這一切歸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類唱歌跳舞地對神明唱出頌歌,表達了人們的期望——風調雨順,獲得豐收等等。這便是詩的起源。
它源于宗教。還有一種形式,起源于勞動。原始人一面勞動,一面發出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以忘卻勞動帶來暫時的痛苦和振奮精神,協調動作。漸漸這種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聲,發展成為模仿勞動本身的聲音和表達勞動者本身感情詩歌。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詩是韻文,從勞動時發生的;小說是散文,從休息時發生的。”所以我們說,詩是普遍的藝術,是一種最為古老的文學藝術樣式。
詩最本質的特征是抒情美。無論是小說、散文、戲劇、最優美之處,無不閃現出詩的光環來。因而詩是文學中的文學。在藝術領域中,詩無所不在。詩美是藝術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體現。詩歌的美也不時出現在非文學藝術的領域中,科學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狀態、工作狀態中也散發出智慧光彩都有詩的蹤影。詩并不是只在詩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學樣式和藝術類型的共同質素。所以,詩是一種普遍的藝術,甚至是超過藝術疆界的藝術.
本質
詩的本質的特征是抒情美。無論是小說、散文、戲劇、最優美之處,無不閃現出詩的光環來。因而詩是文學中的文學。在藝術領域中,詩無所不在。詩美是藝術美的最高體現。詩的美也不時出現在非文學藝術的領域中,科學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狀態、工作狀態中也散發出智。稱。
8.詩歌的由來
詩歌起源于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
《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
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后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于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后發展為民歌)以及祭祀頌詞。
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
西歐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吉爾、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9.古詩詩的由來
神造了聲音穹蒼滿了歌唱贊美 詩歌是主恢復中的另一個寶藏。
首先我們要認識詩的由來,詩歌基本上是一個人因里面魂里的享受而有的情感、情操的發表。神造了人、造了聲音,人不只會發聲(動物、植物也都會發聲),一般說來,人還有憂傷、歡樂,且有愛的神與我們聯結的歷史,即是祂在我們里面的行動,而在我們的人生中產生歡樂、感恩、頌贊、珍賞。
這宇宙是滿了驚嘆號,有神、有神的愛、有神的光、有神的一切,有祂無限的度量,萬物都滿了歌唱。啟示錄四章啟示,在天上有個寶座,有天上的政府,有眾長老、天使,每天在這位是愛的神周圍作甚么呢?乃是滿了歌唱、贊美的聲音。
從已過的永遠,這宇宙就滿了贊美,四活物第一個贊美,就是圣哉、圣哉,將榮耀、尊貴歸與神,二十四位長老也稱贊祂是配得榮耀尊貴。不僅是在已過的永遠里滿了贊美和歌唱,當神造了宇宙進到時間里,更是滿了贊嘆;神鋪張諸天時,穹蒼歌唱,星星也一同歌唱,神的眾子也都大聲歡呼、珍賞、贊嘆神的創作。
神有經綸,神有創造,在宇宙中有啦啦隊歡呼。接著神產生了人,就開始了神與人聯結的歷史。
神在人身上歷代的工作 在整個舊約看見神在人身上一步一步的作、精心制作的工作。在亞當身上,我們看見神的救贖;在亞伯身上,我們看見亞伯承繼了亞當所看見的異象,走了蒙救贖的路而往前去;在以挪士和他的爸爸塞特身上,我們看見人因著呼求神而卸下了人虛空的重擔,得著神而被神充滿。
在以諾身上,我們看見呼求神的人與神同行,呼求成了他的呼吸,成了一個離不開的活活的人位。在挪亞身上,我們看見與神同行的人與神同工-建造方舟,結束那個世代,帶進全家的得救,成了新造的族類。
這一切的歷史,這個所有的過程我們都看見神在人身上精心、有步驟、有經綸的一步一步的工作。 舊約中五卷詩歌書對神的珍賞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當神的子民經歷這樣一位是愛的神,這樣一位有智慧、經綸的神,這樣一位在我們身上有旨意的神,他們愈經歷就愈產生經歷中的贊嘆,贊嘆到高峰就只有詩詞歌賦能將這個贊嘆表達得淋漓盡致,且精粹、流傳并洋溢。
所以,在舊約中從創世記到以斯帖記都屬于神與人聯結的歷史。在這些歷史中,從約伯記開始,就有五卷書是專專的說到在這一大段的歷史中他們經歷了神自己而產生的贊嘆,洋溢到最高處而成為詩詞歌賦。
這五卷已經反映了神與人聯合的歷史整個過程中對神的珍賞。 得救的樂歌-約伯記 約伯記說到一個自義的人,約伯末了表明“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
(伯四十二5)他里面有諸多的感謝和對自己的懊悔。約伯就把這一些的感受,洋溢為詩詞歌賦。
雖然約伯記沒有幾個人喜歡讀,因為都是辯論,但就著我們的經歷來說,一生都應該贊嘆你的得救,因為我們都是自義的人一生就是這么自義,我們若是把我們與神辯論的對話都記錄下來,可能比約伯記還要厚;雖然可能我們沒有像約伯的三個朋友那么有學問,但論到辯論可能是天下的人都是一樣的,連強盜都能滿了辯論,所以應當有約伯記。雖然約伯記我實在不喜歡讀,最多讀一讀最后幾章就感謝贊美主了,因為以前的歷史實在不堪回首,可是別忘了,連那些辯論都是詩歌的體裁呢。
我們也不知道為甚么約伯這么有詩意,連辯論、罵人、吵架都是用詩來表達的。回頭來說,我們也相信,他是太有感覺了,那個自義的約伯在神眼中真是太可惡了,所以他就把那個可惡的約伯自己把他描述下來,流傳千古讓人知道,這么好的約伯竟然在神眼中可惡到達一個甚么地步?但感謝神,無論他怎么辯論,到最后神仍然來向他開啟。
我們豈不都是這樣得救的嗎?所以你要常唱得救的樂歌。這個得救的樂歌就是你的約伯記。
從詩篇到歌中之歌-雅歌 之后,神的子民摸著了神,就開始追求祂、親近祂,在對祂的享受中享受祂作一切的恩典,這就是詩篇。詩篇就是神的圣民與神聯結,經歷神的恩典和厚愛所產生的詩歌。
之后不僅享受神的愛流出來的恩典,也漸漸的摸著神作光而流出來的實際,所以就有了箴言。箴言給我們看見基督的另外一個名字就叫作智慧,它是一個人位化的名字,“智慧”在街市上呼喊,好像一個人在街市上呼喊一樣。
事實上就是指著基督。當我們享受了基督作恩典,我們就逐漸逐漸體會、領悟基督作實際,所以就有許許多多的智慧發生。
我愈摸著三一神自己,就愈看見日光之下的虛空;我們愈摸著日光之上的榮耀,我們就愈看見日光之下的循環何等無味。因著這樣,就有了傳道書作許多的對比,而讓人看見日光之下一切經歷的虛空。
當然,這個詩歌之后又達到最高峰,所以稱作“歌中之歌”,全是以基督為我們獨一的范圍,在祂里面來追求祂,一直追求到香草山上,也就是國度的出現,完滿的彰顯。 詩歌-完整的生命歷程 這五卷書都是用詩歌體裁,雖翻成中文之后,我們不太容易看出這個詩歌體裁,但它在原文的確是這樣,翻成中文后比較能看出的是詩篇的對句體裁,還有詩篇中那些好像詩歌的體裁一樣。
感謝主,在圣經里有這五卷,而這五卷都很豐富。得救的樂歌大概有四十多章(共四十二章);因著在愛中的浸潤和享受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