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熹簡介簡短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1] 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
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后的又一人。
2.朱熹簡介簡短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1] 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
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后的又一人。
3.朱熹的資料:簡介并主要的
朱熹(1130—1220)生于南宋,宋高宗趙枸(宋徽宗九子),在杭州建立偏安政權,那是需要儒學又要改鑄儒學的時代。
宋朝主張∶佛、儒、道三教合一。朱熹的出生地是福建劍舟龍溪縣(即今五夷山市),其父為小吏。
他自述“某自五六歲,便煩惱,天地四邊之外為何物?” 八歲讀“孝經”、十歲讀“孟子”、決心當圣人。啟蒙老師李桐向他灌輸了“五行——陰陽也,陰陽——太極也,太極——無極也” 宇宙觀 ,世界萬物生成、演變及發展,皆因事或物本身存在著正負,或叫陰陽,相互依存、轉化統一為太極,用于宇宙即是無窮盡的。
這屬道家思想,同時道家認為沒有必要苦修、苦練,一切順其自然,崇尚自然,主張天、地、人合。儒家人本位思想∶人最重要的是自身修養,在社會上立足應忠、孝、仁、愛;努力做到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而道家把人當作宇宙人看待。朱熹大量閱讀儒家著作,撰注、學術研究幾十萬字。
在研究儒學與道學基礎上創造理學,或稱之新儒學,其要點如下;1理氣論∶人性分感性、理性,強調用道理統帥指導感性情欲。2心性論∶心為知覺,心理體驗。
人的品質何以有差別?氣質[心性]不善是人惡的根源。社會總體利益與個體欲望的矛盾具有普遍意義。
3格物論∶格物窮理,求知的基本方法是,從積累到貫通到類推,終極目的實現人的道德完善。知行論是先知后行,在重視修養的同時重視對外部事物的考察與知識的擴展。
朱熹不但是哲學家,也是教育家,他的教育活動非常廣泛。居家則寒泉談經、武夷授課、滄州講學。
外任則白鹿書院、漳州道院、岳麓書院、隨政興學。門人弟子遍天下。
他注釋的儒家經典為宋、元、明、清儒學教本國學大師錢穆(錢偉長叔父),著書“朱子學提綱”,對朱熹評價∶“中國歷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孔子集前古學術思想之大成開創儒學,成為中國文化傳統中主要骨干。朱子崛起南宋,不僅集北宋以來理學大成,并可謂集孔子以下學術思想之大成。
自有朱子后,孔子以下儒學重獲新生機,發揮新精神。”世界越來越多哲學家、社會學家認真研究印度佛學、中國儒學,其中日本用朱子學成功解決物質文明帶來精神危機的經驗,被世界重視。
臺灣、南韓、日本對孔子、儒學的研究都很活躍。八十年代末我國哲學家張岱年教授指導北大學子陳來著書;“朱熹哲學研究”,補了社科院文庫的空缺。
4.朱熹的簡單介紹20字
朱熹(1130.9.15~1200.3.9) 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 漢族,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人。
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為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治績顯赫。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擴展資料:主要成就理學思想:理學又稱道學,是以研究儒家經典的義理為宗旨的學說,即所謂義理之學。
在宋朝,學術上造詣最深、影響最大的是朱熹。他總結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學思想,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為宋代理學之大成,其功績為后世所稱道 [3] ,其思想被尊奉為官學,而其本身則與孔子圣人并提,稱為“朱子“。
朱熹撰《周易本義》列河洛、先天圖于卷首,又與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編撰《易學啟蒙》篤信和詮釋河洛、先天之學,后世皆以此立言,闡發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志著封建社會更趨完備的意識形態。
元朝皇慶二年(1313年)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標準取士,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
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后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朱熹的學說,也對后來明朝王陽明的心學有深刻的影響。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學基礎上的突破。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后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朱熹主張理依氣而生物,并從氣展開了一分為二、動靜不息的生物運動,這便是一氣分做二氣,動的是陽,靜的是陰,又分做五行(金、木、水、火、土),散為萬物。一分為二是從氣分化為物過程中的重要運動形態。
朱熹認為由對立統一,而使事物變化無窮。他探討了事物的成因,把運動和靜止看成是一個無限連續的過程。
時空的無限性又說明了動靜的無限性,動靜又是不可分的。這表現了朱熹思想的辯證法觀點。
朱熹還認為動靜不但相對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統一。朱熹還論述了運動的相對穩定和顯著變動這兩種形態,他稱之為“變”與“化”。
他認為漸化中滲透著頓變,頓變中滲透著漸化。漸化積累,達到頓變。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朱熹。
5.朱熹的簡單介紹
朱熹的簡單介紹。
朱熹簡介朱熹(1130.9.15~1200.3.9) 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 漢族,南宋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省婺源縣)人。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
為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治績顯赫。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朱熹人們曾用這樣的話贊美他:“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歸。”乾道三年(1167),偕學生林用中、范念德從福建趕赴岳麓書院,與張栻會講三月,會講的主要議題是“太極”和“中和”,然后同游南岳。
朱張會講,盛況空前,學生多達千人之眾,其聲勢為全國之最,史稱湖湘學派自此之后,才去短集長,臻于成熟。淳熙十二年(1185),他還動員衡州官府重修石鼓書院,提出把書院辦成德行道義之實的教育機構的方針,使書院教育走上正軌。
在石鼓書院復興后,應湖南提刑宋若水之請,撰寫了一篇名垂千秋的《石鼓書院記》,由張栻親書,后人鐫制成石碑,置于石鼓書院內,使“石鼓有聲于天下”。他一生三次監南岳廟,但都只是遙領食俸,并未親臨南岳。
明萬歷中(1587~1598),與李寬、韓愈、李士真、周敦頤、張栻、黃干同祀石鼓書院七賢祠,世稱石鼓七賢。
6.朱熹的相關資料
個人履歷 朱熹出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今屬福建三明市尤溪縣),后隨母遷居建陽崇安縣。
晚年定居建陽考亭,故后世有考亭學派之稱,其游歷甚廣。南宋詩人、哲學家,教育家。
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理氣一元論的體系。 朱熹為紹興十八年(1148年)進士,初任泉州同安縣主簿。
任滿后,請求為辭官,潛心理學研究,四處講學,宣揚他的“太極”即“天理”和“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思想體系,成為程(指程顥、程頤)朱學派的創始人。 淳熙二年(1175年),與陸九淵為首的另一學派在信州(今上饒)鵝湖寺相聚,就兩學派之間的哲學分歧展開辯論。
淳熙五年(1178年),經宰相史浩推薦,朱熹出任南康(今江西星子縣)知軍。八年三月至八月,朱熹任江南西路茶鹽常平提舉,來到撫州常平司官邸。
在任期間,他募集錢糧賑濟災民,百姓得以安生。擬調直秘閣,他以捐賑者未得獎賞不就職。
宰相王淮以浙東大荒,改薦朱熹為浙東常平提舉。待捐賑者得到獎勵,他才赴紹興就職。
后官至秘閣修撰、煥章閣待制兼侍講。慶元六年卒。
嘉定二年(1207)詔賜遺表恩澤,謚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 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
淳熙九年,馮去疾提舉江南西路,特建南湖書院(今富奇汽車廠址),以紀念朱熹。 慶元二年(1196年),為避權臣韓侂胄之禍,朱熹與門人黃干、蔡沈、黃鐘來到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蘋鄉竹山村)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并寫下《福山》一詩。
在此期間,他往來于南城、南豐。在南城應利元吉、鄧約禮之邀作《建昌軍進士題名記》一文,文中對建昌人才輩出發出由衷贊美。
又應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為讀書亭書寫“書樓”,并為吳氏兄弟創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還在該村寫下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的著名詩句。
朱熹離村后,村民便將蛤蟆窩村改為源頭村,民國時曾設活水鄉(今屬上塘鎮)以紀念朱熹。在南豐曾鞏讀書巖石壁上刻有朱熹手書“書巖”二字,在巖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書“墨池”二字。
朱熹還先后到過樂安、金溪、東鄉等地。在樂安流坑為村口“狀元樓”題寫了匾額。
應陸氏兄弟之邀,到金溪崇正書院講學,并書“一家兄弟學,千古圣賢心”相贈。在東鄉路過潤溪(水名)時,留有《過潤溪》詩。
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中國封建時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學術思想,在中國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志著封建社會意識形態的更趨完備。
元朝皇慶二年(1313)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集注》試士子,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
朱學遂成為鞏固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強有力精神支柱。它強化了“三綱五常”,對后期封建社會的變革,起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朱熹的學術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影響。朱熹的主要哲學著作有《四書集注》、《四書或問》、《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周易本義》、《易學啟蒙》等。
此外有《朱子語類》,是他與弟子們的問答錄。 朱熹作為一代理學名家,著述甚多,主要有《四書章句集注》、《楚辭集注》及門人所輯《朱子大全》、《朱子語錄》等。
他一生雖談不上富足,但是也不能說是貧困,總體處于小康水平。
7.關于朱熹的資料簡介
朱 熹(Zhu Xi) 朱熹(1130.9.15~1200.3.9) 字元晦,南宋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省)人。
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為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治績顯赫。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人們曾用這樣的話贊美他:“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乾道三年(1167),偕學生林用中、范念德從福建趕赴岳麓書院,與張栻會講三月,會講的主要議題是“太極”和“中和”,然后同游南岳。朱張會講,盛況空前,學生多達千人之眾,其聲勢為全國之最,史稱湖湘學派自此之后,才去短集長,臻于成熟。
淳熙十二年(1185),他還動員衡州官府重修石鼓書院,提出把書院辦成德行道義之實的教育機構的方針,使書院教育走上正軌。在石鼓書院復興后,應湖南提刑宋若水之請,撰寫了一篇名垂千秋的《石鼓書院記》,由張栻親書,后人鐫制成石碑,置于石鼓書院內,使“石鼓有聲于天下”。
他一生三次監南岳廟,但都只是遙領食俸,并未親臨南岳。明萬歷中(1587~1598),與李寬、韓愈、李士真、周敦頤、張栻、黃干同祀石鼓書院七賢祠,世稱石鼓七賢。
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生于尤溪(原屬南劍州今屬三明),求學僑寓于延平、建州、建陽、崇安一帶(今南平市到武夷山市建溪一脈),安葬于建陽黃坑大林谷。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間為福建政和縣尉,僑寓建陽(今屬福建)崇安,后徙考亭。
進士出身,歷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職,因反對秦檜妥協而出知饒州,未至而卒。 此時朱熹14歲,遵父遺命,師事劉子□等人,隨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
19歲[紹興十八年(1148)]時,以建陽籍參加鄉試、貢試。榮登進士榜。
歷仕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獄公事、秘閣修撰等職。后由趙汝愚推薦升任煥章閣侍制、侍講。
慶元三年(1197),韓侂胄擅權,排斥趙汝愚,朱熹也被革職回家,慶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謚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
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是程朱學派的主要代表,詩作有《觀書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詩作. 朱熹是宋朝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時期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
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后”,提出“存天理,滅人欲”。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 、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
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艷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
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余,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 朱熹自幼勤奮好學,立志要做圣人。
李侗曾贊揚他:“穎悟絕人,力行可畏,其所詫難,體人切至,自是從游累年,精思實體,而學之所造亦深矣”。并說朱熹“進學甚力,樂善畏義,吾黨罕有。”
(《年譜》卷1)。其仕途生涯多朱熹出生地--南溪書院艱,做官清正有為 。
朱熹一生從事理學研究,又竭力主張以理學治國,但卻不被當道者所理解。朱熹既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熱心于教育事業,孜孜不倦地授徒講學,無論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實踐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編輯本段]生平事跡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
31歲正式拜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為師,專心儒學,成為程顥、程頤之后儒學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與呂祖謙、陸九淵等會于江西上饒鉛山鵝湖寺,是為著名的鵝湖之會,朱陸分歧由此更加明確。
朱熹在“白鹿國學”的基礎上,建立白鹿洞書院,訂立《學規》,講學授徒,宣揚道學。在潭州(今湖南長沙)修復岳麓書院,講學以窮理致知、反躬踐實以及居敬為主旨。
他繼承二程,又獨立發揮,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后人稱為程朱理學。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間,力主抗金 ,恤民省賦,節用輕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盤剝,并實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參加了鎮壓農民起義的活動。
朱熹在從事教育期間,對于經學、史學、文學、佛學、道教以及自然科學,都有所涉獵或有著述,著作廣博宏富。 相傳朱松曾求人算命。
卜者說:“富也只如此,貴也只如此,生個小孩兒,便是孔夫子。”恐是后人附會,朱熹學成大儒則是事實。
建陽近鄰有個南劍州(后延平府今南平市),是道學最初在南方的傳播中心,朱松十分熱衷道學,與朱熹墓 建陽黃坑當地道學家交往甚密。這種環境對朱熹的一生有著深刻的影響。
他師承當時的洛學一脈“南劍三先生”李侗的教誨,開創閩學,集理學之大成,與“南劍三先生”并稱為“延平四賢”。 朱熹晚年定居建陽考亭講學,四方學子不遠千里前來求學,研究理學,著書立說,與蔡元定等創建學術史上令人矚目的“考亭學派”,考亭也因此喻為“南閩闕里”,建陽稱為“理學之鄉”,也因朱熹、蔡元定、劉爚、黃干、熊禾、游九言、葉味道史稱“七賢過化”之鄉。
如今每年清明節前后,遠在美日韓及港澳臺等海外朱子后裔都會前來祭祀拜謁,他所創立的南宋理學迄今仍被美國、日本。
8.朱熹的個人簡介
朱熹,字元晦(1130~1200),是我國歷史上繼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生于尤溪縣。14歲時父病逝,寄居崇安五夫。19歲時,以建陽籍參加鄉試、貢試。榮登進士榜。他一生為官九年,先后擔任同安縣主簿、知江西南康軍、湖南潭州知州、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煥章閣待制、侍講(皇帝的老師和顧問)、知福建漳州等職。慶元六年(1200年)十一月初九,逝世于考亭,歸葬于建陽唐石里(今黃坑鎮)大林谷。
他一生剛正不阿,無意仕途。平生致力于著書立說、創辦書院、講學傳道,是我國繼孔孟之后的一代宗師。如果說孔子是中國早期儒學的權威代表者的話,那么朱熹則是中國后期儒學的集大成者。他著的書被元、明、清三朝代定為開科取士的必讀之收;他的哲學觀點影響我國封建社會末期長達600多年時間;迄今仍對中國傳統優良文化的發展起到承先啟后和無可替代的作用。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朱熹相關的資料簡短一點兒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