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個民族的春節習俗
各民族春節習俗 一.藏 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里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后及藏歷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嘩。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里有兩個人同時出門,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后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發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里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二.彝 族 彝族火把節,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義、興盛,象征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
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 三.香港年俗 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
然而,在香港過農歷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在家里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
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區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
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歷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里設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
而飯后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歷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于晚飯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在香港過農歷新年,最開心的莫過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四.澳門年俗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
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
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圣誕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板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
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五.臺灣春節習俗拾趣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
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臺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由于寶島居民的祖先(多為閩南和客家人)去臺開發,距今年代久遠且屢經滄桑,那里的春節習俗也逐漸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模式和色彩。
六.有趣的江蘇春節習俗 春節的江蘇民間,除了貼春聯、掛年畫、守歲、舞獅子、大拜年等和全國一樣的習俗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現輯錄數則以饗讀者。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泡茶時要置入兩只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武進人年初一早晨,將先祖畫像懸掛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禮,謂之"拜神影子。"他們掃地不許從家里往外掃,惟恐把"財氣"、"如意"掃了出去,只能從外往里掃。
江寧人有春節"打神鼓"之習俗,由大旗開路,鑼鼓手渾身使勁地擂鼓助興,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氣氛熱烈。 南通人有在家門口或堂前插芝麻稈、冬青、柏枝的習俗,取。
2.各個民族春節習俗,四五個即可,簡短些,挑主要的寫
一..藏 族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藏族是一個古老而熱情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中的禁忌。
1、兩個久別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時,你的手不能搭在對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3、婦女晾衣服,尤其褲子,內褲不能晾在人人經過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聲哭叫。
5、家里人出遠門,客人剛走,中午和太陽落山后及藏歷大年初一不能掃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當著已故人的親屬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該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線、織毛衣、地毯等。 8、黃昏時,不能隨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將有分娩的孕婦及剛生產的產婦或重病人時,陌生人更不能去。
9、過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財產拿出去。 10、一個陌生人到你從來沒有到過的大山及懸崖峽谷,不能大聲喧嘩。
11、不能跨或踩吃飯的用具、鍋碗、瓢盆等。 12、家里有兩個人同時出門,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時出家門,必須前后出門而且出門時間要隔開。
13、婦女到晚上不能梳頭和洗頭,也不能披著頭發出門。 14、在使用掃把和簸箕時,不能直接用手傳遞,必須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個人從地上撿起來。
15、每當親朋好友到你家串門或看望你時,會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為禮物送你,客人臨走時把東西騰出來,不能全部騰空,必須留一點在里面或換一點自家的東西裝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縫的碗不能用來吃飯,也不能給客人倒茶。
二..彝 族 彝族火把節,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義、興盛,象征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
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三.香港年俗 農歷新年是我國傳統上一個盛大的節日,相信無一個個中國人不識。
然而,在香港過農歷年,在習俗上和氣氛上卻和傳統的截然不同。 近年來,已很少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在家里貼春聯、年畫的了,取而代之的則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
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獅、舞龍燈等也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在新年的市區街頭上也很難看到的大型的舞獅、舞龍燈的表演了。
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歷年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里設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
而飯后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歷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暢駭扳較殖記幫席爆蘆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于晚飯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在香港過農歷新年,最開心的莫過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與親人不可缺少的習俗。
四.澳門年俗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
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給灶神按中國傳統也用灶糖,說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說壞話。
我在澳門花街的一澳門人家的灶頭見過一張圣誕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誕老人像邊貼著"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聯兒。 澳門人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八開始的,臘月二十八日在粵語中諧言"易發",商家老板大都在這歲晚之時請員工吃"團年飯"以示財運亨通,吉祥如意。
澳門的年味,從臘月二十八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
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共享天倫之樂;大概受西方圣誕節和情人節的影響,年宵澳門人還爭相購買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現今已成了一個澳門年俗。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開富貴,祝報平安,鮮花瑞木兆示著新年的美好前程。
澳門的花市辦三天,這三天給奔波一年的澳門人無窮的慰藉。 春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板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
"利市"純脆是以示吉利。 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
習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必備發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從"開年"這天起,三天內澳門政府允許公務員"博彩"(賭博)。
"開年"過后,澳門又完全回到中國傳統春節習俗中,直至元宵佳節,也是煙節爆竹,玩龍舞獅,歡天喜地。 五.臺灣春節習俗拾趣 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
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臺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
3.不同民族的春節習俗(簡短)急呀
壯族的春節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
除夕,家家殺雞宰鴨,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燒肉等。除夕的米飯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
飯桌上要有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還要燉豬腳和燉整雞。粽子是壯族春節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卻不吃。
壯族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有二、三兩。除此還有一種“鳳莫”,意為特大粽子,重達一、二十斤。
粽子味香堪稱一絕。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
春節期間要舉行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等文體活動。 藏歷新年 據藏族學者說,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過年,而是夏天過年,“麥熟為歲首”,“雪山下,麥子黃了,快樂的新年來了。”
現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都有秋收前過“望果”節的傳統。人們穿古代服裝,騎著馬,沿豐收的青稞地轉圈祈禱,還要騎馬射箭,圍著篝火跳舞狂歡,既娛樂自己,又娛樂本地的保護神。
相傳,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過年的遺留。 還有在藏歷十月初一過年的,“麥收為歲首”。
拉薩東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環繞的工布(林芝)地區,到現在還是藏歷十月初一過年,稱為“工布洛薩”。藏史記載,工布地區歷史非常久遠,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這里非常盛行。
藏歷十月過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時代。 大約公元13世紀,薩迦王朝統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歷正月過年了。
但農民們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過年,稱“索朗洛薩”(農民新年)。因為到藏歷正月,春氣萌動,備耕繁忙,農民已沒有心思過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貴的首飾,即使是經濟條件較差的人,也要預備一件過年的袍子,或者一兩樣粗糙的裝飾品,藏話叫‘薩舉”,即新裝。這些當然出自藏胞愛美的天性。
但也有說法,神王辛者曲杰,要從銅鏡里觀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興,再給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爛爛,他心煩,降下災害和瘟疫。因此,過年穿新衣,有取悅于神王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薩人成群結伴,走出喧嘩熱鬧的街市,來到東郊的寶瓶山和西郊的藥王山,插經旗、掛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歷正月初五,拉薩郊區的農人要舉行隆重的開犁禮。
農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強壯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額頭貼著酥油圖案,犄角上插著紅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掛彩緞,緞子上綴滿貝殼和松石,尾巴上系著五彩繽紛的綢帶,用“花枝招展”來形容,是毫不過分的。 蒙古族 蒙古族歷來崇尚白色,所以將農歷正月稱為“白月”,把過年節稱為作“白節”。
蒙古族過年的準備工作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即開始。除了掃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還要人著新裝,馬佩紅纓和新鞍。
要把放有哈達的整只牛、羊獻給至親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
初一凌晨先向長者敬辭歲酒,再向同輩敬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給長輩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 白族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子夜過后,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
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飯后,孩子們由成人帶領到親友家給長輩拜年。
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是節日不可缺少的活動。 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準備粑粑、米酒等節日食品,除夕夜守歲至天明。
雄雞報曉,姑娘們爭先恐后到河邊擔水,誰先擔回第一擔水,就說明她最勤勞、最幸福。 朝鮮族 朝鮮族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簫樂曲將人們帶入新的一年。
在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舉行壓跳板、拔河等比賽。正月十五晚上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為福,意味他們的兒孫健康、進步、萬事如意。
隨后,大家圍著點燃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樂曲翩翩起舞。 達斡爾族 達斡爾語稱春節為“阿涅”。
年三十早上,家家灑掃庭院,在大門的正前方用雜物和家畜糞碼成一個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輕煙繚繞,到處籠罩著節日的氣氛。老人們將大塊的肉、饃、餃子等食物拋進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豐登。
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進行各種辭舊迎新活動。人們在房屋西側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緬懷祖先。
除夕夜家家吃餃子,餃子里包有白線,意寓長命百歲。春節期間有曲棍球比賽、化裝舞會、聽書唱歌等游戲。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們在春節里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成群結隊歡聚在村邊寨頭暢飲美酒,并在樂器伴奏下盡情歌舞。有的村寨還舉行叉魚比賽,開展背簍球、竿球等體育活動。
赫哲族 赫哲族的春節是一年中最快樂的節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
大年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都穿上繡有云邊的新裝,到親朋好友家拜年。魚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風味的“踏拉長”(生魚)、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透明鮮紅的大馬哈魚籽。
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戀的娛樂活動。 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過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過小年。
臘月三十晚上要殺豬、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對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
4.各個民族過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各個民主國春節的習俗:
1、達斡爾族:年年高??
北方的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春節時,人們穿上節日盛裝,逐家走訪,互相祝賀。每家都備有蒸糕,拜年者一進門,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漢語中與“高”諧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節日期間,達斡爾族還舉行歌舞、體育活動,一直持續半個月。
2、蒙古族:酒肉不盡??
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卻是另一番景象,節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制品以及幾壇美酒。除夕之夜,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這樣象征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裝的男女,跨上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
3、壯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壯族,稱春節為“新年節”。這一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
在壯族民間還有過晚年的習慣,壯族稱做“吃立節”。“吃立節”是在這個月的30號,相傳在100多年前壯族的一支農民武裝在抗擊外來侵略者后凱旋歸來,這時春節已過,壯族群眾為了歡迎他們,就在這個月的30號為他們重過春節。
4、布依族:姑娘搶挑第一擔水??
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守歲。天一亮,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誰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
而那里的景頗族人民喜歡在春節前舉行打靶活動,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她們把繡好的荷包用線吊在竹桿上,在樹尖中左右搖擺,請小伙子射擊。
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酒作為獎品送給誰。荷包里一般裝有一枚硬幣,幾粒谷子和幾顆裝飾用的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征。
5、哈尼族:蕩秋千
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熱鬧起來,婦女們都忙著春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餅子。而小伙子們則忙著上山砍竹子,準備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幾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蕩秋千。節日里,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蕩秋千,處處呈現出熱鬧、和睦的節日景象。
6、傣族:擲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游戲,春節期間,小伙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著。玩到- -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一一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 最吉祥的日子。
7、高山族:“ 圍爐”
居住在中國臺灣省的高山族,他們在過春節時則是另一. 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一口酒,以示吉利。
“圍爐” 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凈后帶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長壽。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
8、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征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節日期間,男孩成幫結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
從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們還自愿組織起來扭秧歌拜年,陣容較強的秧歌隊,不僅在本村扭,還到外村去扭。圍觀的群眾常常樂得前仰后合,忘記了疲勞和寒冷。甚至還有熱心的觀眾一直尾隨著秧歌隊走鄉串戶,直到天明才歸。
9、白族: “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藥,點燃以后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 從春節到元宵節,男女青年都進行“拋
5.各個民族過春節的習俗有哪些
達斡爾族:年年高 北方的達斡爾族有拜年的習慣,春節時,人們穿上節日盛裝,逐家走訪,互相祝賀。
每家都備有蒸糕,拜年者一進門,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漢語中與“高”諧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
節日期間,達斡爾族還舉行歌舞、體育活動,一直持續半個月。 蒙古族:酒肉不盡 北方的蒙古族過春節卻是另一番景象,節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制品以及幾壇美酒。
除夕之夜,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這樣象征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
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裝的男女,跨上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串包時,先要給長輩叩頭祝愿,接著主人家的女婿為前來串包的客人敬酒,人們邊歌邊舞。
壯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壯族,稱春節為“新年節”。這一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
在壯族民間還有過晚年的習慣,壯族稱做“吃立節”。“吃立節”是在這個月的30號,相傳在100多年前,壯族的一支農民武裝在抗擊外來侵略者后凱旋歸來,這時春節已過,壯族群眾為了歡迎他們,就在這個月的30號為他們重過春節。
布依族:姑娘搶挑第一擔水 居住在中國西南邊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達旦地守歲。天一亮,姑娘們爭著到屋外去挑水,誰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的姑娘。
而那里的景頗族人民喜歡在春節前舉行打靶活動,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她們把繡好的荷包用線吊在竹桿上,在樹尖中左右搖擺,請小伙子射擊。
誰先射落荷包,姑娘們就把酒作為獎品送給誰。荷包里一般裝有一枚硬幣,幾粒谷子和幾顆裝飾用的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征。
哈尼族:蕩秋千 春節前幾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經熱鬧起來,婦女們都忙著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餅子。
而小伙子們則忙著上山砍竹子,準備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幾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愛蕩秋千。
節日里,大家都穿著自己最喜愛的衣服去蕩秋千,處處呈現出熱鬧、和睦的節日景象。 傣族:擲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游戲,春節期間,小伙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著。
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隨而來。
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高山族:“圍爐” 居住在中國臺灣省的高山族,他們在過春節時則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
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凈后帶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長壽。
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個席位,把這個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對他的思念。 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
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征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節日期間,男孩成幫結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
從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們還自愿組織起來扭秧歌拜年,陣容較強的秧歌隊,不僅在本村扭,還到外村去扭。圍觀的群眾常常樂得前仰后合,忘記了疲勞和寒冷。
甚至還有熱心的觀眾—直尾隨著秧歌隊走鄉串戶,直到天明才歸。 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
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藥,點燃以后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男女青年都進行“拋繡球”活動。
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對方的愛情了。 侗族:蘆笙會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同胞,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
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
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彝族:跳虎 在云南省雙柏縣小麥地沖的彝族人過年時有著“跳虎節”的特殊風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廟遺址,殺雞獻“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為土主神之意),隨后由本村“畢摩”祭土主請虎神。8位村民化裝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們”兩耳高聳,尾巴粗壯,渾身虎紋,額上繪一漢字“王”,頸上掛一個大銅鈴,威風凜凜。
“畢摩”念。
6.過春節的民間習俗
接玉皇
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于平時難得有精今日焦點:
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現實生活需要,發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可見,在傳統社會里,民眾生活秩序是依賴著民俗進行調節的。
照田蠶
也叫"燒田蠶"、"照田蠶"、"燒田財",是流行于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千燈節
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日。蒙語稱"明干卓拉",意即千盞燈節。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廟里點燃,認為點得越多越吉利。這一節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當地群眾在這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傳統的體育游藝活動。
小除夕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于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7.少數民族的春節習俗 簡略一些 快
蒙古族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
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朝鮮族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老人節等。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周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周年紀念日)。
每逢回甲節、回婚節時,子女、親友、鄰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壽。傣族傣族的重大節日有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均與佛教有關。
東鄉族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都來源于伊斯蘭教。布朗族厚南節是布朗族盛大的年節,每逢農歷三月清明節后7日,即陽歷4月13日—15日舉行。
節日里,主要活動是相互潑水,其儀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樸的傳統方式——迎接太陽的習俗舉行,所以,人們稱之為迎接太陽的節日。怒族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歷十二月二九日,舉行祭祀活動,祈禱谷神保佑。
??塔塔爾族塔塔爾語叫“古爾邦艾提”,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借詞,阿拉伯語“卡爾邦”,意為“獻身”。古爾邦節,是在伊斯蘭教教歷12月10日,即“肉孜節”之后70天。
古爾邦節、開齋節、圣紀節三大節日。回族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
這三個節日都是宗教節日。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爾德·菲士爾”的意譯,所以也叫“爾德”節,在新疆還有"肉孜"節的叫法。
古爾邦節,開齋節后第70天,即伊斯蘭教歷的12月10日,是古爾邦節。古爾邦節也稱“宰牲節”,是穆斯林赴麥加(麥加:伊斯蘭教的圣地)朝覲的最后一天。
這一天要沐浴凈身,室內焚香,齋戒半日。上午人們要去清真寺參加會禮,向麥加叩拜,請阿訇宰牲,將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贈親友、濟貧施舍;圣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這天是伊斯蘭教歷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
紀念活動一般在清真寺舉行,在活動中要誦經演說,講述圣績。有的地方還在這天舉行盛大的爾麥里會(善事宴會),宴請賓客。
滿族滿族受漢文化的影響,節日與漢族相近,重視過農歷新年。正月十五過燈節,正月二十五祈求來年過“添倉節”,農歷二月二是“鎖龍”的日子,還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蟲王節”,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添倉節,每年正月25日,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桿編織一只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
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巖、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1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黎族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系。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歷,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
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納西族納西族人民的節日有許多與漢族相同,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但春節的活動內容卻與漢族不同,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同西南許多民族一樣,納西族也有火把節。而本民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是騾馬會、農具會、龍王會和朝山會。
撒拉族撒拉族主要有古爾邦節和開齋節圣紀節。烏孜別克族烏孜別克族主要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諾魯孜節。
獨龍族獨龍族的傳統節日只有一個,人們稱“卡雀哇”或“德里哇”,意為年節,時間在農歷臘月 中,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時間長短視食物準備情況而定,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 祭山神儀式,唱歌跳舞。藏族藏族的節慶活動很多,幾乎每月都有一個節日,而且民間節日和宗教節日互相穿插。
傳統節日中以藏歷新年、沐浴節、雪頓節和望果節最有規模、最具特色。此外還有達瑪節、賞花節、上九節、郎扎熱甲節、俄喜節、羅讓扎花、沐浴節、驅鬼節、響浪節、酥油花燈節、望果節、轉山會等等。
侗族各地侗族大多要過春節,時間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擇日過侗年。
4月8日或6月6日為祭牛節,節日時不準使用牛。此外,還有搶花炮的花炮節,吃新米的吃新節,停止生產活動,以及各姓氏自己過的姓氏節及趕歌會、姑娘節、斗牛節、花炮節等。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歷,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
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個象征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扎。燃放時以火藥鐵炮為沖力,把鐵圈沖上高空。
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據說,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里就能人財兩旺,幸福安康。
集會地點。
8.春節時各地區或民族有哪些習俗
中國春節習俗 祭 灶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
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
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
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
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
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
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并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將竹篾扎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
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涂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涂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
"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
人們用糖涂完灶王爺的嘴后,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上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
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壯馬,有草料, 一路順風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上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們那里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
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于《后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
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
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后來交了好運。
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唐宋時祭灶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
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云, 乞取利市歸來分。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
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 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后再度上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
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對于灶王爺的來歷,說起來源遠流長。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
早在夏代,他已經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據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
"《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注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
"《抱樸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來源吧。
還有,或說灶神是鉆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說不一。民間則流傳著一個頗為有趣的故事。
據說,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臺,東街請,西坊邀,都夸獎他壘灶手藝高。
年長月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為"。
9.求各民族的春節習俗,簡略點,急
漢族:辦年貨、祭祖先、吃年飯、掛年畫
我國漢族人數眾多,分布區域很廣,春節的習俗基本相同,但也因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區別。這里且以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為例。
漢族人過春節特別隆重。節前人們早早地置辦年貨,制作新衣,清掃宅舍。除夕前后,還要舉行祭灶、祀祖、吃團圓飯(亦稱吃年飯)、守歲、貼春聯、掛年畫等活動。春節期間,人們互相拜年恭賀新禧。還有放爆竹、吃年糕、包餃子、吃湯圓等風俗。鄉間還有看風云、觀日色、測晴雨、看參星、聽雷鳴等占卜年歲豐歉的風俗。城鎮集市還在春節期間組織滾龍、舞獅、走旱船、玩花燈等活動,以表示除舊布新,送窮迎富,驅邪辟瘟。人們祈禱在新的一年里,五谷豐登、吉祥如意。
仡佬族:蒸米酒、宰豬雞、做豆腐、打糍粑
貴州中西部地區的仡佬族過春節也相當熱鬧,家家戶戶蒸酒、殺豬、宰雞、做豆腐、打糍粑等。同時,每家每戶都用幾升糯米或糯苞谷蒸熟,做成一個特大糍粑供奉祖先,三天之內不許動用。有的地方還用豆鼓葉插在糍粑上,象征祖先當初披荊斬棘的開荒經歷。春節期間還開展打花龍、打篾雞蛋、唱地方戲等娛樂活動。
壯族:挑新水、喝甜茶、跳春堂
廣西西北部地區的壯族,在正月初一這天清晨,婦女們身著新衣新鞋,爭先恐后地趕到河渠挑新水回家。手里拿著象征牛、馬、豬、羊、狗、貓的石頭,口里模仿著六畜叫聲,以此象征來年“六畜興旺”。到家后用“新水”加上紅糖、竹葉、蔥花、生姜等作料,煮沸成甜茶,讓全家老小和客人們品嘗。壯族人認為:“新水”象征吉祥,喝了會使人聰明。春節期間,壯族人的村寨里還開展歌會、跳春堂舞等活動。
白族:豎青松、汲春水、喊財門、放土炮
云南鶴慶地區白族人過春節時,均在自家天井里豎兩棵青松,宅院的地上再鋪一層新采摘的松針葉,寓“清潔”之意。大年初一雞叫頭遍時,各戶家長攜木桶到野外去汲河水,稱之為“汲春水”。天放亮時,由家中小男孩喊叫“財門”,然后打開大門。接著鳴放土雷和鞭炮,稱為“迎新”。
黎族:掃庭院、整房屋、舂年米、祭河神
海南島黎族節前家家戶戶打掃庭院,整修房屋。然后,劈年柴,舂年米,釀年酒,備年貨,做新衣,洗衣被,擦家具等。除夕這天早上,男人宰豬雞,婦女打年糕、煮年飯(或包粽子)。下午,封存壓年米。傍晚,擺設祭品祀拜祖宗。祭畢,吃年飯,喝年酒。
大年初一,黎族人居戶守家,盡量不外出。早上先給牛欄、豬圈、雞窩等處送上年糕。如果要在初一、初二這兩天去河邊或井邊挑水,要在那里放一枚銅錢或一塊年糕,表示向河神或土地神買“福水”。此外黎族村寨里還有玩秋千、跳竹竿等活動
記住了
10.介紹春節習俗,不少于50字
在中國,春節也是各少數民族人民的風俗節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習俗,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具有各自濃厚的民族獨特風采。
藏族
藏族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艷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伙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根據彝歷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彝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還有的地區,在節日里殺豬宰羊,吃坨坨肉,人們互相拜訪,互贈肉類和饃饃。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將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著到來的這一年里雨水充足。
壯族
壯族與漢族同時過春節。除夕晚上,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眾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有的還包制有一尺多長,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頓還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爭著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布依族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達旦地在水塘邊守歲。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后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
滿族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在門上貼黃掛旗,藍旗人在門上貼藍掛旗,白旗人在門上貼白掛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征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侗族
侗族春節期間盛行一種“打侗年”(又叫蘆笙會)的群眾活動。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只不過比“團拜”顯得更加歡樂、熱烈。這種活動一般是由兩個村莊共同商定舉辦的。兩隊在廣場上正式舉行蘆笙歌舞比賽。這時兩個村莊的觀眾,伴隨著樂曲,翩翩起舞,盡情地歡樂。
白族
云南白族人過年時,有一種叫“放高升”的慶祝活動。所謂“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節里裝上火藥,點燃以后可以把整個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為名副其實的“高升”.有的地區的白族同胞與苗、壯族一樣,從春節到元宵節,都在進行“拋繡球”活動。凡接不住繡球的,要贈給對方紀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贖不回紀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愛情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民族春節習俗不少于五個簡短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