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圓明園的資料簡短
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區,與頤和園緊相毗鄰。
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圓明、長春、萬春三園組成。有園林風景百余處,建筑面積逾16萬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間創建和經營的一座大型皇家宮苑。
清王朝傾全國物力,集無數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種植奇花異木,集國內外名勝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處,內收難以數計的藝術珍品和圖書文物。在這些建筑中,除具有中國風格的庭院外,長春園內還有海晏堂、遠瀛觀等西洋風格的建筑群,被譽為“萬園之園”。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將圓明園燒毀。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燒殺擄掠,慈禧太后挾光緒皇帝逃奔西安,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園殘存和陸續基本修復的共約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搶一空,使圓明園的建筑和古樹名木遭到徹底毀滅。
其后,圓明園的遺物,又長期遭到官僚、軍閥、奸商巧取豪奪,乃至政府當局的有組織地損毀。北洋政府的權貴們包括某些對圓明園遺址負有保護責任者,都倚仗權勢,紛紛從圓明園內運走石雕 、太湖石等,以修其園宅。
那侵略者不僅搶奪了那珍貴的歷史文物,而且毫不留情地把它化成灰燼。圓明園占地350公頃,其中水面面積約140公頃,圓明園的陸上建筑面積比故宮還多一萬平方米,水域面積又等于一個頤和園,總面積竟等于8.5個紫禁城。
2.圓明園的毀滅的資料
圓明園從1709年興建直到1860年焚毀,共經營了151年。
幾代清帝不知耗費了多少天下的財力、物力來建造這座歷代王朝前所未有的皇家園林。該園總面積為5200畝,比現存最大皇家園林——頤和園還要大850畝。
園子周長10公里多,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相當于北京皇宮的建筑面積。英國侵略者于1840年發動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大門后,又要求增開租界和派使節入京,在得不到滿足以后便開始發動戰爭。
后來法國也為分贓派兵入伙。火燒圓明園: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沖入圓明園,看到富麗堂皇的宮殿園林眼花繚亂,侵略軍馬上開始了瘋狂的劫掠。
1萬多名英法官兵于是你來我往,爭相入園,個個滿載而歸。
3.火燒圓明園簡單介紹
咸豐十年(1860年)8月,英法兩國以換約受阻為借口,攻入北京,當清政府歸還人質后,39人只活下18人,其余人全部被殺,包括7名泰晤士報記者。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占領圓明園。從第二天開始,為了報復,英法聯軍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
為了迫使清政府盡快接受議和條件,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英軍名義統帥格蘭特以清政府曾將英法被俘人員囚禁在圓明園為借口,命令米啟爾中將于1860年10月18日率領侵略軍三千五百余人直趨圓明園。英法侵略軍 到達圓明園后把圓明園搶劫一空。
之后,為了報復,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伯爵詹姆斯·布魯斯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下令燒毀圓明園。并派遣戈登執行火燒圓明園命令,大火連燒3天3夜,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廢墟,這是人類歷史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4.火燒圓明園的資料
火燒圓明園 資料(1) 圓明園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
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該園賜給四子胤禎(后來的雍正帝),并賜名圓明園。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位皇帝150多年的經營,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無數能工巧匠,傾注了千百萬勞動人民的血汗,把它精心營造成一座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離宮。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里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圓明園周圍連綿10公里,由圓明園、萬春園、長春園組成,而以圓明園最大,故統稱圓明園(亦稱圓明三園)。
此外,還有許多屬園,分布在圓明園的東、西、南三面,其中有香山的靜宜園、玉泉山的靜明園、清漪園(后來的頤和園就是在此基礎上建造起來的)等,全園面積合計5000多畝。 圓明園不僅匯集了江南若干名園勝景,還創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園林建筑,集當時古今中外造園藝術之大成。
園中有宏偉的宮殿,有輕巧玲瓏的樓閣亭臺;有象征熱鬧街市的“買賣街”,有象征農村景色的“山莊”;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有仿照蘇州獅子林的風景名勝;還有仿照古代詩人、畫家的詩情畫意建造的,如蓬萊瑤臺、武陵春色等。可以說,圓明園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也是中國人民建筑藝術和文化的典范。
不僅如此,圓明園內還珍藏了無數的各種式樣的無價之寶,極為罕見的歷史典籍和豐富珍貴的歷史文物,如歷代書畫、金銀珠寶、宋元瓷器等,堪稱人類文化的寶庫之一,也可以這樣說,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館。 19世紀中期英法等國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為了掠奪更多的商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234333236品市場和原料產地,加緊向海外殖民擴張,于1840年以中國禁煙運動為借口,悍然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
由于中國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清政府的腐敗,中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慘敗,西方資本主義各國強迫清朝政府簽訂了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從中國攫取了賠款、協定關稅、開放五口通商、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等許多特權。英國資產階級以為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就可以把大量的商品傾銷到中國。
但事實并非如此,據有關資料記載,1850年英國輸入中國的商品比1844年還少了75萬英鎊。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頑強抵制著外國商品的侵入;二是英國增加鴉片貿易與發展合法貿易存在著矛盾。
由于鴉片戰爭后英國等殖民主義者大量對華輸入鴉片,中國的白銀繼續外流,使中國出口茶葉、生絲收入的大半被其抵消,無力再多購買英國的工業品,這當然對英國是很不利的。英國資產階級是既要維護給它帶來巨大利益的鴉片貿易,又要擴大對華的工業品銷售。
這樣,它就要迫使清朝政府開放更多的商埠,進一步控制中國海關,加強對清政府的控制。 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英、法、美等西方國家便以修約為名,企圖壓迫清政府給其新的侵略權益。
1853年5月,英國首先向中國提出要求修改已訂的《南京條約》的有關條款,美國和法國也接踵而來,均遭到清政府的拒絕。英、美、法等殖民主義者掀起的“修約”交涉未能得逞,就惱羞成怒,決定用發動新的侵華戰爭來實現其無理要求。
1857年,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聯合出兵侵略中國, 在侵占廣州后,繼續進犯北京,咸豐皇帝嚇破了膽,派他六弟恭親王奕。
5.1860年火燒圓明園的資料
清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據圓明園。中國守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英、法軍隊洗劫二天后,向城內開進。10月11日英軍派出1200余名騎兵和一個步兵團,再次洗劫圓明園,英國全權代表詹姆士·布魯斯以清政府曾將巴夏禮等囚于圓明園為借口,將焚毀圓明園列入議和先決條件。10月18日,3500名英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火燒圓明園,這是人們說慣了的一個提法。其實,火燒圓明園的真正概念,不僅是火燒圓明園,而是火燒京西皇家三山五園。焚毀的范圍遠遠比圓明園大得多。
這三山五園是:萬壽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五園。
歷史上侵略軍火燒圓明園曾有兩次。第一次火燒圓明園是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法聯軍到處燒殺搶掠、野蠻洗劫、焚毀了舉世聞名的圓明園,園內寺廟建筑也大多被毀于火。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本意是將其夷為平地,但是由于圓明園園子的面積太大,景點分散,而且水域遼闊,一些偏僻之處和水中景點幸免于難。據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園內尚存有建筑13處。如,圓明園的蓬島瑤臺、藏舟塢,綺春園的大宮門、正覺寺等。
第二次火燒圓明園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燒圓明園,使這里殘存的13處皇家宮殿建筑又遭掠奪焚劫。
在文學作品中似乎把火燒圓明園的罪過,歸咎于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之無能。聽起來好象也有一些道理,但并不確切。歷史上的無數事實表明,一個貧窮落后、弱小的國家和民族,只能處于被壓迫、被剝削、被凌辱、被掠奪的地位。火燒圓明園的歷史則再次證明:國家貧窮、落后、軟弱就要挨打。
現在,圓明園已辟為遺址公園,并正對遺址進行保護性維修,恢復山形水系、園林植被、橋涵閘路,部分古建筑也將重修。
6.火燒圓明園的資料
圓明園是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
有“萬園之園”的美稱,意為什么樣式的園林這里都有。的確,如果今天還和140年前一樣,這座超巨型園林就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園林之王”了。
她原為清代舉世無雙的皇家御苑。從1709年開始營建,至1809年基本建成,歷時一個世紀。
此后的嘉慶、道光、咸豐三代屢有修繕擴建,歷時150多年。人們習慣上所稱的圓明園,實際上是由圓明、長春、綺春 (后改名“萬春”)三圓組成,總面積達347公頃。
它的陸上建筑面積比故宮還多1萬平方米,外圍周長約10公里。水域面積又等于一個頤和園。
三園分別有垣墻相隔;前為萬春園,后面并列的兩園,左為圓明園,右為長春園。圓明園系一座水景園,水面占全園面積一半以上,有些景觀的命名,直接以水為主題。
在山環水繞之中,分布著140多個景區,匯集了當時江南若干名園勝景的特點,融我國古代造園藝術精華,以園中之園的藝術手法,將詩情畫意融化于千變萬化的景象之中。其中有50多處景點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園勝景,如“平湖秋月”、“蘇堤春曉”、“三潭印月”、“曲院風荷”等,都來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不僅模仿建筑,連名字也照搬過來。
還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廬山的“西峰秀色”、仿獅子林的”疊石迷宮”、仿瞻園的“茹園”、仿孤山放鶴亭的“招鶴蹬”等等,匯集了無數天下勝景和名園的精華。圓明園中還建有西式園林景區。
最有名的“觀水法”,是一座西洋噴泉,還有萬花陣迷宮以及西洋樓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在方河里還有一個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邊山上便可欣賞萬里-之外的“水城風光”。
圓明園不僅有極為精美的陳設、裝飾,還收藏和陳列著全國罕見的珍寶、文物、名人字畫、秘府典籍、鐘鼎寶器、金銀珠寶和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華。1860年和1900年,園明園被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搶掠并付之一炬.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聯軍開始焚燒舉世聞名的清朝皇家園林——圓明園。
十月的秋風中,我們難免感懷昔日西郊園林藝術之典范——圓明園古典園林之美。正如當年英國隨軍牧師所言:“必須有一位身兼詩人、畫家、美術鑒賞家、中國學者和其他別種天才的人物,才能寫盡園景,形容盡致,給你些微的概念……”劫后殘留的廢墟之悲壯,又在20世紀迎來無數憑吊者,引發出人們多少遐想。
-法國文豪雨果盛贊該園是東方藝術奇跡 北京西郊風景如畫,不僅有青翠的層巒疊嶂連綿百里,山間流泉也直瀉東南方平原,匯成著名的昆明湖等河湖池沼,若道道彩練。從遼、金直至明代在北京建都的統治者,都相繼在此建立了不少園林離宮。
從當時尚屬僻荒的東北入主中原的滿清皇室,定都北京后又迷戀于江南秀色,加之從外國傳教士那里了解到一些歐洲豪華建筑(可惜對其科技文化不感興趣),便決心融合所知的天下美景于皇家的圓明園內。 圓明園從1709年興建直到1860年焚毀,共經營了151年。
幾代清帝不知耗費了多少天下的財力物力,來建造這座歷代王朝前所未有的皇家園林。該園由圓明園、萬春園、長春園三園組成,故又稱“圓明三園”。
三園總面積5200畝,比現存最大皇家園林——頤和園還大850畝。園子周長10公里多,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相當于北京皇宮的建筑面積。
三園內有100多個風景點,無數的樓臺、殿閣、廊榭、館軒盡在山環水抱之中。 圓明園繼承了中國歷代優秀的造園藝術,匯集了全國的名園勝景,也大膽地吸收了西方的建筑形式,出現了一組中西合璧的“西洋樓”建筑群。
中國園林可稱風景式和建筑式的混合形式,既不同于西洋園林以建筑為主,又不同于日本園林以風景為主。圓明園正是兼備中、日和西歐三種造園風格,其盛名早已傳播到西方,與法國凡爾賽宮齊名,被譽為“萬園之園”。
園內還珍藏有許多孤本秘籍,名人字畫,鼎彝禮器,金珠珍品,銅瓷古玩,是人類文化寶庫之一。著名法國大文豪雨果曾在寫給布特勒上尉的信中這樣描繪說:“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一個世界奇跡。
這個奇跡叫圓明園。藝術有兩個來源,一是理想,理想產生歐洲藝術;一是幻想,幻想產生東方藝術。
圓明園在幻想藝術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農神廟在理想藝術中的地位。 -英法聯軍為驚嚇清朝皇帝,在搶劫后竟將全園焚毀 如今的人們來到圓明園遺址時,眼前所及只有依稀可辨的石基、曲折的水道和小徑。
惟有大水法和遠瀛觀的幾根石柱還站立在那里,俯瞰這殘垣斷瓦,零亂榛蕪,如同一座紀念碑。 造成這一浩劫的,是當年的英法聯軍。
法國文豪雨果曾憤怒地譴責過他的國家與英國共同制造的這一暴行說:“在歷史的審判臺上,一個強盜叫法蘭西,另一個則叫英吉利。” 英國侵略者于1840年發動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大門后,又要求增開租界和派使節入京,得不到滿足便于1857年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拿破侖三世執政的法國為分贓也派兵入伙。
1860年9月,于天津登陸的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城下,咸豐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留下幾萬守兵龜縮在城墻內(即如今二環路以內的范圍),郊外任由侵略軍劫掠。10月6日,英法聯軍沖入圓明園,少量拿著刀矛的清兵一戰即敗,護園大臣只好投水自殺。
看到。
7.火燒圓明園內容簡單寫一寫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聯軍開始焚燒舉世聞名的清朝皇家園林——圓明園。
10月6日,英法聯軍沖入圓明園,少量拿著刀矛的清兵一戰即敗,護園大臣只好投水自殺。看到富麗堂皇的宮殿園林,眼花繚亂的侵略軍馬上開始了瘋狂的劫掠。
接著,聯軍司令部下達了可以“自由搶劫”的通知,1萬多名英法官兵于是你來我往,爭相入園,個個滿載而歸。 連續多天的搶劫之后,英國專權額爾金又提出:“只有燒毀圓明園一事,最為可行……此舉能使中國皇帝產生最大的震動。”
英國首相巴麥尊對此不僅同意,還說:“如果北京皇宮遭受同樣對待,我將十分高興。”一場有計劃的更大的暴行便隨之開始。
10月18日,在這個近代中華民族史冊上災難的一天,3500名英軍手持火把再度進入圓明園,到處點燃。園內300多名太監、宮女和工匠葬身火海,這座巨大宮苑烈焰騰起三天,余煙月余不息。
真可謂“一炬毀名園,千古江山留恨跡”。希望對你有幫助補充: 火燒圓明園,這是人們說慣了的一個提法。
其實,火燒圓明園的真正概念,不僅是火燒圓明園,而是火燒京西皇家三山五園。焚毀的范圍遠遠比圓明園大得多。
這三山五園是:萬壽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園、圓明園、暢春園、靜明園、靜宜園五園。 歷史上侵略軍火燒圓明園曾經有兩次。
第一次火燒圓明園是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法聯軍到處燒殺搶掠、野蠻洗劫,焚毀了舉世聞名的圓明園,園內寺廟建筑也大多毀于大火。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本意是將其夷為平地,但是由于圓明園園子的面積太大,景點分散,而且水域遼闊,一些偏僻之處和水中景點幸免于難。據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園內尚存有建筑13處。
如,圓明園的蓬島瑤臺、藏舟塢,綺春園的大宮門、正覺寺等。第二次火燒圓明園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燒圓明園,使這里殘存的13處皇家宮殿建筑又遭掠奪焚劫。
在文學作品中似乎把火燒圓明園的罪過,歸咎于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之無能、貪生怕死。聽起來好像也有一些道理,但并不確切。
歷史上的無數事實表明,一個貧窮落后、弱小的國家和民族,只能處于被壓迫、被剝削、被凌辱、被侵略、被掠奪的地位。火燒圓明園的歷史則再次證明:國家貧窮、落后、軟弱就要被國外所欺凌。
望采納!!!謝謝。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火燒圓明園的資料簡短